在不同企业做涉外税务经理人有何区别
作者:梁红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在“引进来”的欧美外企中已经培育和锻炼出了一大批非常优秀、干练的中国本土税务经理人,在近年来“走出去”的央企、民企中,一些年轻有为的税务经理人也开始成长和凸显。笔者根据自己在“引进来”美国500强企业(惠普、卡夫食品)及中国“走出去”著名民企(华为)和央企(葛洲坝国际)担任实际税务主管的工作体验,谈谈在不同企业任职涉外税务经理人的区别,希望能给予相关人员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在外企做中国税与在中资企业做国际税有何区别? 在外企中国区做税务总监和在中资企业在外国区域做税务总监或做全球税务主管,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角色,其在工作职责,区域范围,技能要求,团队管理方面都不相同。相对来说,在中资企业做国际税,挑战性更大,不确定性更多,当然成长的机遇也更难得。
在外资企业做中国税,一般来说,更多关注的是中国税法规定的细节及其在中国各地的具体执行情况,中国区的税务总监一般是向外资企业的欧美总部(或亚太区域总部)的税务专业领导部门汇报,面对的一般是中国各地的税务机关和与之合作的中国税务中介,其职责更多是将中国区的税务工作做好。其工作包括日常的税务遵从及一些中国境内的税收筹划事项,当然也有阶段性配合外企总部做一些全球性的工作(如配合全球并购的计划和整合,更新和细化集团总部转让定价策略和文档等)。中国区的税务团队不仅需要精通中国税,同时对总部所在地的税制(如美国或欧盟税制)和相关国际税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中国税的日常遵从工作比较琐碎和细致,外企总部一般要求比较严格,其内部有一套完整的内控、数据采集上报系统。中国区的税务筹划项目一般也是以中国税为导向的,依赖中国区的税务知识和经验,借助外部税务顾问的帮助,一般能按计划推进、落实。中国区的税务总监需要向外企总部的税务部按时、准确和完整地汇报和解释。在这种严格、规范的内部流程和工作惯例下,税务总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和改变的余地不大。另外,外企总部的专业领导和国际税务团队与中国区的领导和其税务团队间一般分工明确,专业化非常强,也相对稳定。相对来说,相互间的沟通交流是比较顺畅的,一般中国税务团队有每年去总部汇报或培训的机会。
在中资企业做国际税(如做集团总部的全球税务主管或境外某个区域的税务总监)要关注的是外国各个区域甚至是不同国别的税收,即全球税或区域税。中国境外相关国家(地区)的税务政策和变化、具体实操情况,企业在境外当地的相关具体税务事项,中国总部都必须及时了解和积极应对。中国总部会要求境外各地的财税主管人员向其汇报和解释包括当地的基本税制情况,新的税法变化和影响,日常税务申报、缴纳情况,当地税务稽查和应对结果等情况。其面对的对象一般是境外各地的财税负责人,有时也直接与境外当地的财税中介沟通。遇到重大税务事项(如与当地业务或政府机构进行商务谈判、遭遇金额较大的税务稽查,调研和落实重大的税收筹划方案),中国总部还需到境外现场了解情况,协调和组织相关资源,指导解决困难问题。中国总部还需要及时总结境外各国的案例(经验和教训),给予境外各地的财税人员必要和及时的培训,同时监督、检查和跟进相关税务事宜的解决和落实情况。中资企业总部税务部的一大挑战在于:所有中国总部(集团层面)的全球税务管理办法,相关境外税务的管理制度、流程和相应的具体操作规定,都必须自己从无到有、从粗到细地不断建立和完善,当然有一些是可以借鉴外企总部经验或得到外部税务顾问的帮助,但根本上还是要根据本企业和行业的特点自己创建和完善。中国总部国际税团队不仅需要懂得中国的本国税,还需要尽量多的、尽量细的了解境外各国各地的税制和实操情况。而且中资企业总部的国际税团队及境外财税人员也是一个不断组建、更新和成长的过程,国际税人员相对来说都是在实践中摸索经验,在处理不断新生的、挑战性的税务问题中得到锻炼和成长,整个国际税团队人员更新快,流动大,外派到境外项目所在国的财税人员更是这样。中国总部在管理境外当地的(或外籍)税务专业人员时,面临的挑战更大,与他们之间的语言沟通、企业文化、管理的方式、专业上的理解都存在挑战,需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长时间的磨合和适应。中国总部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与境外各地的财税人员沟通,很多情况下中国总部还需要亲赴现场了解情况,及时协调解决,才不至于将税务问题拖延,以致酿成不良后果。
二、在“走出去”的央企和民企做税务经理人有何区别? 近10多年来,在我国“一带一路”的倡议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走出去”,但是相对来说,中国“走出去”的主流还是大型的央企和国企,也有一些比较强的民企。央企和民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各有各的比较优势和区别特点。
中国“走出去”的企业都离不开中国对境外国家或地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和援助,比如说上合组织(对应的中亚五国)、中非论坛(对应的非洲重点国别)、与巴基斯坦的中巴经济走廊等。央企的背后有着雄厚的国家政策银行信贷和保险公司的大力支持,比如在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亚投行、丝路基金、中非基金还有中国各大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都提供相应的信贷支持,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如中信保)提供保险支持等。中国政府的各相关部委也给予了央企最大的支持和帮助,比如外交部、商务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还有中国驻境外各国的大使馆、经商处,也都给予了央企“走出去”各种政策法规的优惠和支持,如帮助协商、解决央企在东道国当地发生的歧视待遇、重大商业纠纷和税务争议等。中国央企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很快“走出去”,并赢得境外广大的国际市场。
央企在面对东道国(项目所在国)当地的税务困难、甚至是税务纠纷和争议时,一般可以得到中国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如中国国家政策银行的贷款是由东道国以其国家财政信誉做担保的,因此,在中国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下,作为央企的当地负责人(包括税务经理人)是有可能直接接触到东道国对方政府的最权威部门,如总理办公室、财政部(税务局)、能源局或者对方对应最大的国有企业(如国家电力公司、国家公路局、市政管理局等)。一旦拥有上述比较高规格的平台、特殊的通道,中国央企就有机会直接跟东道国的财政部(税务局)、业主、主管政府部门去谈判协商,获得比较优惠的税务待遇和相关权威机构的批复。另外,在各类国际重大会议上或中国相关国家领导人的外事访问中,央企也能得到相关国家领导人及中国驻东道国的大使和参赞的合同签约见证和宣传推广。当然,央企也有它体制内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因海外项目涉及面比较广,金额比较大,决策机关(部门)和层级比较多,参与决策的相关领导人员也比较多,相关审批流程比较复杂,时间比较长。因税务事项比较敏感,央企需要多方论证,反复协调和集体决策,这些都影响了重大税务事项决策和解决的时效性。有时因为决策滞后,东道国发生了巨大的政治和财税情形变化,就有可能产生一些较大的税务风险和不必要的损失,这些年来有过不少前车之鉴,中国的央企也在加大力度改善相关问题。因此,在央企工作的税务经理人要懂得抓大放小,既要看做事结果,更要注重行事的过程。其专业性和经验固然重要,但是沟通和协调能力更加重要,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央企的税务经理人是要与相关各个部门及不同层级的领导反复沟通和耐心解说,需要借助集团总部高层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合力推进解决税务问题和困难。相对来说,央企税务经理人独立行使专业权限的机会少,与此相对应的,其独立承担重大税务风险和责任的几率也比较低。
相对而言,私企一般规模较小,比较零散,在融资、信保支持方面,以及与境外东道国政府相关权威机构的沟通平台和渠道方面,更多的是靠自己或有限的外部和内部资源来帮助解决。但是私企也有其好处——决策迅速且有效。私企在面对东道国的商务和税务困难和风险时,往往愿意集中资源、主动承担一定的税务风险,尽快赢得和把握商机。税务经理人在这个决策过程中往往会起到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私企对税务经理人的权责定位一般来说也比较明确,对其节税方案、风险防范、突发税案的处理比较注重实效,对税务经理人的相关授权比较充分,对其绩效的考核和奖励也比较直接和有效。反之,若税务上出了较大不可控风险或造成重大损失,私企对税务经理人的问责、甚至是法办也是立竿见影的。因此,在私企做税务经理人,完全是结果导向,对于形式过程并不是特别看重,要勇于担当,独当一面,力争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税务经理人不仅要抓住大局,也要关注细节操作,除了要有很好的税务专业判断外,还要积累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其独立执行和推进解决税务问题的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把握时机,掌握尺度,最终能否给私企控制住税务风险和带来税务收益,这将直接关系到税务经理人的存留、升迁和奖罚。
相对来说,私企的税务经理人比央企的税务经理人工作压力更大,个人的成就感和危机感更强。央企的税务经理人所接触的层面和领域可能会比私企更高和更广,其个人的作用只能在组织和流程中体现,其发展会有一个相对稳定和平和的环境。
无论在“引进来”的外企,还是在“走出去”的央企或民企做税务经理人,在专业知识结构、素质、技能和工作经验上还是具备很多相似之处,在外企、央企及民企角色间转换、适应和发展也是非常有可能的。笔者上述内容主要强调了不同企业任职的区别的特点,目的是给想从事或正在从事涉外税务的工作者一些经验参考,以更快地了解各类企业的特点,做好自己的最佳定位和务实选择,以便更快、更好地在不同企业内适应和成长,充分发挥和实现自己作为涉外税务经理人在不同企业内的最大作用。
作者单位; 北京税海之星税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利安达国际“一带一路”财税支持中心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