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1669
  • Tax100会员 28061
查看: 488|回复: 0

[付广军] 【2016年02月03日】付广军:论税收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

97

主题

97

帖子

97

积分

一级税友

Rank: 2

积分
97
2021-10-29 14: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选公众号文章
公众号名称: 广君微言
标题: 付广军:论税收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
作者: 付广军
发布时间: 2016-02-03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Dg1NzM1MQ==&mid=401054041&idx=1&sn=13f71c4f1eb899c41b05da0dc3723b5f&chksm=0d255eb13a52d7a7de26519095e5b59f0cd5fa589c6dca4ccc161dac3a4ee8f35c38d2f5afbc#rd
备注: -
公众号二维码: -
付广军:论税收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

由“五大”改变看“需求侧”到“供给侧”——兼论税收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说过:“学习经济学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你只要掌握两件事,一个叫供给,一个叫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分析是宏观经济的逻辑起点。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生产过剩,产品积压,造成生产能力浪费;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生产不足,产品短缺,满足不了社会需要。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经济发展不稳定、出现经济波动,甚至导致经济危机发生。因此,宏观经济调控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供需平衡”(即总供给与总需求两端的平衡),而实现“供需平衡”的方法可以有两种:一是“需求侧(端)”;二是“供给侧(端)”。

一、从“需求侧”到“供给侧”的“五大”改变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表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增长动力。这是高层首次提出“供给侧”,显示高层对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思路出现改变。

  (一)宏观经济调控理论的改变:“需求侧”以凯恩斯理论为指导,“供给侧”以供给学派理论为基础

  凯恩斯学说属于需求学派,这一学派认为应该时刻刺激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占据了经济学的统治地位,西方国家普遍依据凯恩斯的理论制订政策,对经济进行需求管理,并取得了较大效果。但是,凯恩斯主义人为地扩大需求,最后导致上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生产停滞、失业严重。于是经济学界纷纷向凯恩斯主义提出挑战,并研究替代的理论和政策。供给学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该学派的先驱者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芒德尔,他提出同凯恩斯主义相反的论点和主张。1974年他反对福特政府征收附加所得税控制物价的计划,主张降低税率、鼓励生产。芒德尔的论点引起拉弗的注意和赞赏,拉弗进一步研究并发展了芒德尔的论点。与凯恩斯主义的立杆见影不同,供给经济学要求的是大胆的减税、痛苦的结构性调整、自我革命的简政放权。

  (二)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改变:“需求侧”以货币政策为主,“供给侧”以财政政策为主

  货币政策从需求管理来看,就是经济萎缩了就扩大信贷规模,通货膨胀了就收缩信贷规模,实际上这是“需求侧”的管理办法。“供给侧”管理是供给学派理论,主要措施是减税,减税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企业生产、刺激创业、发展小微企业、增加企业的利润、增加居民就业、增加消费者收入。鼓励创业,中小老板就多,中等收入者就增加;增加就业,工资收入者的收入就增加。因此,“需求侧”到“供给侧”,是从以货币政策为主,转向以财政政策为主。从中国过去几年宏观经济发展来看,货币收缩是不可能的,但是放得太开就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只能是微调放松,不能大放松。所以未来主要起宏观调控作用的只能是以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为主。

  (三)宏观经济调控重点的改变:“需求侧”以扩大投资需求为主,“供给侧”以增加消费需求为主

  “需求侧”背景下,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以拉高就业,总是试图扩大政府投资,通过投资需求扩大社会总需求,拉高GDP增速。正是在这样一个思路下,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为了对冲海外需求的下降,中国政府祭出了“四万亿”投资计划,通过国有经济的总量扩张,不仅解决了中国GDP增速问题,还补贴了欧美经济的快速复苏。“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改变政府的习惯性思维,将过去几年中国透支潜在需求增长后形成的产能过剩消耗掉。增加劳动者收入才能刺激居民消费,而且增加居民消费还有几个连带作用,一是调整投资和消费的结构;二是提高劳动和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需求和供给才可以良性互动,生产出来的东西居民有支付能力才能购买,才会有需求,否则没有居民收入的增加,就没有消费能力的提高,企业生产出的很多产品卖不掉,最后国内消费需求萎缩,并影响供给,不能形成良性循环。

  (四)宏观经济调控方式的改变:“需求侧”以总量调控为主,“供给侧”以结构调控为主

  “需求侧”货币政策中的存款准备金率以及贷款的行政指标控制,这些都是总量调控,但问题是总量调控往往是调控严厉时,“一刀切”的政策首先受影响的是制造业和小微企业贷款,一旦压缩贷款规模就是保国压民、保大压小、保政府压社会,这样将导致民营小微企业经营状况更加恶化。而贷款增加时,可能更多的是增加到政府项目、大企业大资本和国有项目,这些项目对就业的增加不显著。所以过去总量调控一定有问题,必须转到供给侧结构调控方面。结构调控说的是调控的部位是哪里,比如放贷款的时候要注意放到一些能增加就业的地方,财政政策的设计上要放在解决就业和居民消费上,而不是其他支出。

  (五)宏观经济调控时期的改变。“需求侧”以短期调控为主,“供给侧”以长期调控为主


  “供给侧”调控更加注重以中长期的高质量制度供给统领全局的创新模式,取代短期“需求侧”调控为主的凯恩斯主义模式。在优化供给侧环境机制中,强调以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构建、塑造和强化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按照“供给侧”改革思路,中国已调整人口政策,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优化实施人力资本战略;积极审慎推动土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流转制度;全面实施金融改革,积极解除“金融抑制”,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切实改革税收制度,推动“营改增”,为企业经营创业活动“松绑”、“减负”,激发微观经济活力;大力实施教育改革和创新驱动战略,培育高水平人才有效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税收在“五大”改变中将大有作为

  (一)税收理论将更加突出


  从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问题来看,采用供给学派的思路是适合的,供给学派的主要理论主张是减税,减税在经济学上属于税收理论。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最早的时候没有宏观经济学,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凯恩斯才建立了宏观经济学,建立了完美的理论和模型,凯恩斯理论管了大概30年左右,比如罗斯福就实施了新政。但是罗斯福实施的政策给美国以及欧洲国家带来了滞胀,甚至到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依然给许多发达国家造成很大问题,即“两高一低”: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低增长率。从过去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经验总结,表面看起来和西方遇到的情况差不多,但实际上也遇到了滞胀问题。当年,里根、撒切尔夫人都采纳了供给学派的主张,就是通过减税刺激工作的积极性、增加劳动的投入。所以,从整个经济理论以及中国经济运行的态势来看,供给学派的减税理论是可行的。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供给学派的税收理论将更加突出。

  (二)税收政策调控手段将更加重要

  “需求侧”管理主要是货币政策,“供给侧”管理主要是财政政策,而税收政策是财政政策的主要部分,因此,税收政策将承担起宏观经济调控的重任。过去宏观经济调控主要在“需求侧”发力,按照凯恩斯理论,主要是增加投资,大部分是政府投资,比如,2008年的四万亿投资。巨大的投资短期可以见效快,后果是进一步加剧了“供需失衡”的幅度。增加政府投资,就必须以增加财政收入为前提,实际上使通过增加税收收入方式支撑政府投资需要。“供给侧”改革,主要是通过减税,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减少政府收入份额,增加企业收入份额,使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生产,增加供给。因此,从“需求侧”到“供给侧”转变,在税收政策上要从增加税收收入为主转向以减税清费为主。实际上,从当前的经济运行来看,整个宏观调控模式需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税收政策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减税不仅可以增加供给,而且主要是刺激消费需求

  “需求侧”是增加税收,“供给侧”是减少税收。2014年中国全部政府收入23.63万亿,占63.61万亿GDP的37.1%。其中,财政预算内税收收入11.92万亿,政府性基金收入5.41万亿(含土地出让金4.05万亿),人社部门社保费收入3.98万亿。税费负担太高,发展中国家一般在20%左右,现在中国税费负担几乎和发达国家接近。过去,中国的居民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太低,税收收入增长速度每年都远远高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结果必然是国富民穷。因此,中国最合适的还是供给学派的思路,就是减税,也就是前述的“供给侧”改革。就是减低生产环节税负,减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相应增加了企业和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份额。企业份额增加,它们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生产领域,同时增加供给量,居民份额的增加,使他们有更多的收入增加消费能力,增加消费需求。从供给侧进行宏观调控,就意味着必须减少税费。因此,供给侧管理,特别是减税,可以通过国民收入分配传导到“需求侧”的消费需求的增加。

  (四)结构性减税可以改善产业结构

  “需求侧”是总量调控,“供给侧”是结构性调控,对不同行业采用不同的税收政策,实行结构性减税优惠政策,可以促进部分短缺行业的发展,抑制部分过剩行业的发展,对当前的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十分重要。顶住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推动稳增长调结构,要用好财税体制改革这一利器,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注重“供给侧”调控,可以有效调控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促进短板行业的发展。供给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问题,现在看来重点是结构问题,是由于过去增加的投资沉淀的结构性供给,如钢铁、煤炭产能过剩。2015年以来,为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生态,中国出台一系列的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带来切切实实的好处。然而,这并非“大水漫灌”,而是以产业政策为导向,通过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有针对性地促进创业创新,激发市场活力,下一步将继续发挥税收政策优势改善产业结构。

  (五)短期减税可以换来长期的增税


  按照供应学派理论,拉弗曲线显示,经济(税基)是宏观税负(率)的减函数关系,提高税率,税基减少,降低税率,税基增加。减税就是降低税率,可带来税基(国民经济)的增加,从长期看税基的增加,即使税率保持不变,随着税基的增加,税收从长期看也会增加。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短期实行减税政策后,可以增加企业收入,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税基,未来税收增长提供保障,这就是短期减税与中长期增税的关系。作为财税部门一定要转变观念,适应“需求侧”到“供给侧”改革的新情况,2016年要全面推开营改增等改革举措,这将为企业减负松绑,放水养鱼,为鼓励社会投资和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更宽松环境,推动产业转型、结构优化,在培育发展新动能中涵养宝贵税源,用短期财政收入(税收收入)的“减”换取持续发展势能的“增”,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打下坚实基础,实现税收收入的长期可持续增长。

注:此文主要部分已刊发在2016年2月3日《中国税务报



589_1635489069140.jpg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liwei03@51shebao.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