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人数
1272
Tax100会员
32535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注册
登录
帐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税百:专业税务资讯
国际税收讲解
各种证件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x
搜索
Tax100 税百
»
论坛
›
全网热点文章
›
精选公众号
›
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2023
12366甬税有声|实际结算金额与签订合同所载金额不一致的情况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
哪些渠道可以办理2023个税年度汇算?需要提交哪些资料?一篇文章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重点省份分类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33号|河北省退役军人保
领证过年!这3项证书正在发放
【全网最全】31个省市!残保金政策汇编及申
全网最全|2022年失业保险稳岗补贴政策汇总
2021年个税汇算容易出现哪些错误?税务总局
【全网最全】历史上最高规模退税减税!2022
查看:
265
|
回复:
0
[泽平宏观]
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2023
[复制链接]
泽平宏观
泽平宏观
当前离线
积分
2577
2581
主题
2581
帖子
2577
积分
特级税友
特级税友, 积分 2577, 距离下一级还需 423 积分
特级税友, 积分 2577, 距离下一级还需 423 积分
积分
2577
发消息
2023-12-21 23: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精选公众号文章
公众号名称:
泽平宏观
标题:
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2023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12-21 00:00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3NzYwMzU1MQ==&mid=2247568891&idx=1&sn=29afd40e83cc594dbbb6a268b56e9ce7&chksm=cf23f24bf8547b5d9aa937c0d64e2b8e58591485798b35d08b05441e894113da8c0798c73041#rd
备注:
-
公众号二维码:
-
文:任泽平团队
导读
城市是现代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社会资源,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体现为城市或城市集群之间的竞争。40多年改革开放带动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中国城市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很多城市快速崛起,也有一些城市逐渐衰落或相对衰落。
按照人随产业走、产业决定城市兴衰等基本逻辑,
我们在《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23》研究报告中对全国除港澳台外的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发展潜力进行客观排名,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南京、苏州、武汉、重庆
位居前10名。
从排名变动来看,南京超越苏州位居第七,南京近年来通过加大高技术投入力度、不断招才引智、积极开放交流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发展,而苏州的发展韧性仍较强。
摘要
NO1.北京: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
1)北京集政治中心、创新中心、金融中心、国际交流中心、文化中心等优势于一身,未来将聚焦于发展首都核心功能。2)北京三产比重达到84%,金融、总部经济和科技创新成为三大名片。3)北京严控人口规模抬升生活成本、影响城市活力,但引导人口布局优化也有助于城市高质量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存。4)未来,北京将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城市,北京将从粗旷型扩张到精细化调整转型。
NO2.上海:全球化的大上海,未来媲美纽约。
1)上海已基本建成国际经济中心,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未来有望媲美纽约,成为主要的全球经济金融中心。2)上海以汽车、电子、金融为支柱,并培育了一批优秀的互联网企业。3)上海城市规划滞后,控人口降低城市活力,近年结构性放宽落户条件,引进高学历人才。4)未来,上海将继续坚持开放,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带动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NO3.深圳:乘改革开放之风、造创新活力之都。
1)深圳乘改革开放之风腾飞,从1979年人均GDP仅为香港1/11到2018年GDP超过香港,成为活力四射的一线城市。2)深圳是引领全国的创新创意大都市,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3)深圳仍面临着发展空间不足、重点产业发展受限、产业发展缺乏基础研究支撑等问题。4)未来,深圳将携手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打造全球创新创意之都。
NO4.广州:广东省的排头兵,省制造业的中坚力量。
1)广州由华南中心升级为国家中心城市,GDP由1978年的全国第八上升到2015年的全国第三,之后被深圳超越。2)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是广州的三大工业支柱产业。3)广州存在创新能力弱、金融业发展不足的问题,广州政府积极出台一系列政策,积极引导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4)广州将携手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建设活力全球城市。
NO5.杭州:民营经济的“大本营”、全国领先的“数智城市”。
1)杭州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近五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长三角第一。2)民营经济和数字经济是杭州的“金名片”。3)杭州产业布局逐步完善,制造业与服务业各具特色,积极完善轨道交通建设。4)未来杭州将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打造面向世界的创新高地。
NO6.成都:新一线龙头,西部经济高地。
1)成都2022年GDP超2万亿,占四川省的36.7%,连续8年在新一线城市排名中位居第一。2)电子为支柱产业;拥有中西部地区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金融机构资源。3)成都与重庆作为西南双雄,存在广泛的竞合关系,汽车和电子产业发展竞争与合作并存。4)成都将全面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并携手重庆,合力打造西部经济高地。
NO7.南京:六朝古都焕发新活力,打造“创新名城”。
1)因地理和历史因素,南京是江苏和安徽之间的纽带,2022年人均GDP位居十大城市第五。2)南京以汽车、钢铁、电子、石化为支柱,积极培育新兴产业。3)长三角地区经济强市云集,与杭苏锡常等发达地市相比,南京辐射能力有限,人口集聚能力减弱。4)南京未来将以“创新名城、美丽古都”为城市发展愿景,携手长三角各城市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NO8.苏州:最强地级市,从“世界工厂”发展为“创新高地”。
1)苏州先后经历乡镇工业崛起、外向型经济腾飞、开放型创新经济等发展阶段,成为地级市的“天花板”。2)苏州是“全球工业大市”,工业总产值仅低于深圳。3)苏州存在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4)未来苏州将发挥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作用,为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贡献力量。
NO9.武汉:九省通衢,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
1)武汉基本处于中国主要经济带的地理中心,2022年人均GDP近14万元,雄踞中部地区首位。2)从“钢城”到“车都”、“光谷”,目前武汉拥有钢铁及深加工、汽车、信息技术、医药等完整工业体系。3)武汉民营经济占比相对较低,民营经济活力不足。4)未来,武汉将挺起长江经济带脊梁,在全球范围内建设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
NO10.重庆:西南双核之一,大重庆与小重庆。
1)大重庆经济总量超2.9万亿,小重庆人均GDP约10.5万元,与成都相当。2)重庆以汽车和电子为支柱,二者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约40%,并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3)重庆仍面临科技创新实力不强的问题,应加速科技与产业融合,积极推动产业协调发展。4)重庆将加强发挥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作用,携手成都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目录
1
北京: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
2
上海:全球化的大上海,未来媲美纽约
3
深圳:乘改革开放之风、造创新活力之都
4
广州:广东省的排头兵,省制造业的中坚力量
5
杭州:民营经济的“大本营”、全国领先的“数智城市”
6
成都:新一线龙头、西部经济高地
7
南京:六朝古都焕发新活力,打造“创新名城”
8
苏州:最强地级市,从“世界工厂”发展为“创新高地”
9
武汉:九省通衢,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
10
重庆:西南双核之一,大重庆与小重庆
正文
1 北京: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集政治中心、创新中心、金融中心、国际交流中心、文化中心等优势于一身,未来北京将聚焦于发展首都核心功能。
2016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指出,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在北京功能定位发生变化的同时,2012年北京正式提出将通州建设为“城市副中心”、2017年提出设立雄安新区,北京非首都功能承载地逐渐建设,北京更加专注于发展首都核心功能。
2022年北京GDP超4.1万亿,仅低于上海,全国第二。交通区位方面,北京是中国铁路网的中心,京九铁路、京沪铁路和京哈铁路等连通全国;目前,北京航空“双枢纽”格局初步形成,年旅客吞吐量超过一亿人次;北京是中国第一个开通地铁的城市,截至2023年8月,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运用里程达807公里,居全国第二。北京是全国教育医疗水平最高的城市:聚集了全国数量最多的重点大学,其中有8所985,18所211,拥有55家三甲医院。
北京从工业城市逐步发展为服务经济城市,三产比重达到84%,金融、总部经济和科技创新成为三大名片。
建国初期,北京定位于工业城市,2022年北京第三产业比重达到83.9%,全国最高。当前,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是北京的支柱产业,增加值合计占GDP比例超过46%。金融为北京第一支柱产业,是对北京经济增长拉动最大,财政增收贡献最多的产业,2022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近20%,占比接近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北京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不仅有金融监管部门——“一行一局一会”,还有三大政策性银行总部、中农工建等大型商业银行总部、四大资管公司总部等,2021年北交所成立继续完善北京多层次的金融管理体系建设。北京科技创新优势突出,科研院校和研究所集聚,根据2022年中关村论坛会议发布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排名,北京总和排名全国第1、世界第3。2022年北京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值超过50%。
北京严控人口规模抬升生活成本、影响城市活力,但引导人口布局优化也有助于城市高质量发展;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周边地区功能定位不断强化、交通联系日益紧密,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存。
2013年以来,北京市加强人口调控,提出以水定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控人,2017年北京常住人口增量由正转负,此后人口几乎0增长。控人政策挤出低收入人群,减少了生活性服务业从业者数量,进而抬升生活成本,还会减少适龄劳动力占比,加剧老龄化趋势,影响城市活力。但引导人口布局优化也有助于城市高质量发展,近年,北京通过疏解产业、引导人口布局优化,形成“多中心”发展格局,打造了包括怀柔科学城、北京自贸区等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京津冀交通领域一体化逐渐发展,截至2022年底,京津冀三省市铁路营业里程已达1.1万公里,其中高铁覆盖京津冀所有地级市,交通联系日益紧密;产业方面,津冀地区持续承接北京溢出产业,近十年来,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过2200亿元。
但北京与津廊两市更为紧密,而唐山、石家庄、保定、邯郸等城市,较难受到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存,京津冀高质量协同有待更大范围的发展。
未来,北京将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并且作为核心引擎,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城市,北京将从粗旷型扩张到精细化调整转型。
北京“十四五”规划提出大力加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及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未来将建成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之都。同时,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齐飞,增强与天津、河北联动,构建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2
上海:全球化的大上海,未来媲美纽约
上海已基本建成国际经济中心,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未来有望媲美纽约,成为主要的全球经济金融中心。
19世纪中期通江达海、地理位置优越的上海开埠;20世纪初成为远东第一大城市、中国金融中心,被誉为“东方巴黎”。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决策;为了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加快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2013年上海自贸区成立。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目前上海已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2022年上海GDP为4.5万亿,全国第一。2023年1月-7月,上海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261家,同比增长50.6%,截至2022年底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91家,是我国内地跨国公司总部最为集中的城市。交通方面,2022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超4730万标准箱,连续13年蝉联全球第一。教育医疗方面,上海拥有4所985,6所211,32家三甲医院。
上海以汽车、电子、金融为支柱,并培育了一批优秀的互联网企业。
建国以来上海产业结构经历数次调整,1956年从以轻纺工业为主向综合性工业转变;1992年抓住浦东开发的历史机遇,上海吸引大量外国银行、跨国集团和合资企业入驻,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型;21世纪重点发展金融、商贸等第三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当前,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及金融业是上海三大支柱产业,其中,2022年电子信息和汽车制造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4.2%,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19.3%。
第一,上海是全球金融要素最完备的城市之一,2022年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2933万亿,全市持牌金融机构1736家。上海本土诞生了浦发银行、交通银行、太平人寿等大型金融机构。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上海已从2007年首次发布时的全球第24位,跃升至现在的第3位。第二,上海是六大汽车基地之一,2022年上海汽车产量302万辆,全国占比11.5%、全国第2。第三,上海集成电路产业供应链完备、规模全国领先,占全国比重超22%。芯片制造强企中芯国际、华虹集团总部均坐落于上海,支撑其强大的芯片制造实力。近年,上海一批优秀的互联网企业逐渐崛起,比如电子商务平台拼多多、视频平台哔哩哔哩等,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综合实力指数(2022)》,上海上榜企业18家,数量仅低于北京。
上海城市规划滞后,控人口降低城市活力,近年结构性放宽落户条件,引进高学历人才。
第一,上海过去实际人口增长超过了政府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能满足市民需求。比如,上海都市区的轨道交通运营里长约831公里,路网密度约0.67公里/平方公里,远低于纽约、东京等城市。第二,上海“2035规划”提出要严控常住人口规模,至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2022年上海常住人口2475.9万人,相比于2021年减少约13.5万人,按此规划,上海未来常住人口增量有限。近年,上海结构性放宽落户条件,引进高学历年轻人才,有助于缓解户籍人口老龄化问题、优化人口结构、增强城市活力。上海市2021年新版《上海市引进人才申办本市常住户口办法》将人才引进落户通道由16个增加到18个,落户通道明显放宽;在21年底放宽五大新城和自贸区的落户政策,本地应届研究生可直接落户;2023年,上海更新了投靠落户政策,修改了“关于子女投靠”政策的部分,删除了符合计划生育必要条件的限制,降低了投靠落户的门槛,激励和吸引年轻外来人才落户上海。
未来,上海将继续坚持开放,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带动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根据上海“十四五”规划,到2035年基本建成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将坚持开放包容,充分发挥服务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和“一带一路”建设桥头堡的作用,带动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3 深圳:乘改革开放之风、造创新活力之都
深圳乘改革开放之风腾飞,从1979年人均GDP仅为香港1/11的小渔村到2018年GDP超过香港成为活力四射的一线城市;近十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近60万,居全国之首。
1979年深圳人均GDP仅606元,仅为一河之隔香港的1/11,得益于改革开放,1979年深圳被确定为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此后进入快速增长的13年,GDP年均复合增速近50%,远高于同期全国和全省的增速,创造了“深圳速度”。2014年深圳获批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打造创新型城市。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深圳要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2022年深圳GDP超3.2万亿,居全国第三,仅低于上海和北京;
常住人口1766万,近十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60万,居全国之首;并且人口结构非常年轻,15-59岁人口占比79.5%,在重点城市中排第一。
与厦门、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相比,深圳一枝独秀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毗邻经济发达的中国香港,初期可以便捷地接受香港及境外的投资和产业转移;二是发展初期一穷二白,不受旧有体系的羁绊;三是深化改革坚持创新,紧跟时代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深圳是引领全国的创新创意大都市,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2022年增加值占GDP比重超41%。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以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为主,初步实现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的转变;1990年代深圳凭借地缘优势承接国际产业梯度转移,以电子和计算机为龙头的高科技企业及配套产业集群开始迅速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深圳的政策优势有所减弱,面临金融业和制造业流失的困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昔日的“制造工厂”迈向“硬件硅谷”、“创新之城”。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截至2022年,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3万家,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等科技巨头就坐落深圳。
深圳仍面临着发展空间不足、重点产业发展受限、产业发展缺乏基础研究支撑等问题。
第一,伴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深圳人口增速加快,狭小的空间难以提供优质的生活圈。空间不足也阻碍了深圳重点产业发展,2022年深圳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政策文件,规划建设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总面积仅300平方公里左右的空间略显局促。第二,深圳作为中国明确提出建设的三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在产业发展方面相比于北京、上海,缺乏基础研究和产业共性研究支撑。深圳重点发展涵盖信息科学、材料医学、航天科学等学科在内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8个未来产业集群,然而近九成的科研人员、经费和成果都在企业,缺乏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对基础研究和产业共性研究的支持。
未来,深圳将携手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打造全球创新创意之都。
深圳“十四五”规划提出,不断增强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核心引擎功能,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富有活力、竞争力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年轻活力、锐意改革、开放创新的深圳将携手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实现在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深圳”。
4
广州:广东省的排头兵,省制造业的中坚力量
广州由华南中心升级为国家中心城市,GDP由1978年的全国第八上升到2015年的全国第三,之后被深圳超越。
改革开放初期,广州GDP全国第八,不仅低于北京、上海,也低于武汉和沈阳等城市。得益于改革开放,广州先试先行、积极实践。1989年GDP跃居全国第三,仅低于北京和上海。2010年,广州获批国家中心城市,从华南中心城市变为国家中心城市,城市定位升级。1989-2015年的27年间,广州GDP稳居全国第三,奠定了其作为一线城市的基础。此后广州被深圳超越,成为经济总量第4的城市。
2022年广州GDP约2.9万亿,全国第五;人均GDP约15.3万元,省内排名第3、十大城市中排名第10。人口方面,
广州近十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近55万,全国第二,仅低于深圳;
教育方面,广州有广东省超50%的高校,在校大学生总数超165万人,数量居全国第一。
产业发展方面,广州商业氛围浓厚、是省制造业的中坚力量。
广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服务经济气氛浓厚。2022年广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71.5%,低于北京、上海,高于深圳。
当前,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是广州的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一半。
具体看,广州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2022年汽车产量为310万辆,占广州省的近七成,占全国汽车产量的11%,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其中2023年广汽集团名列世界500强第165名,较2022年上升了21名,创历史最好成绩。
与其他一线城市相比,广州存在创新能力弱、金融业发展不足的问题,为此,广州政府积极出台一系列政策,积极引导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提高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效率。
第一,近年广州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3%,2022年为3.1%,北上深分别为6.8%、4.4%、5.5%,且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也是一线城市最低。第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资源配置的枢纽,广州2022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为9.2%,远低于北上深的19.7%、19.3%、15.9%。第三,为提升广州科技创新水平,构建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广州市政府近年来积极出台政策,2023年10月,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联合四部门印发《广州市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的若干措施》,推出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的13条举措,旨在精准“滴灌”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提高金融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广州将携手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建设活力全球城市。
广州“十四五规划”对广州的定位是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中心,广州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国际大都市,未来广州将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和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推动与港澳全面深度融合。
5
杭州:民营经济的“大本营”、全国领先的“数智城市”
杭州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近五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长三角第一。
改革开放后,依托铁路以及上海在进出后贸易方面的带动,杭州轻工业发展迅速,民营经济活跃。2000年杭州开始大规模城市改造,大量资金流向杭州,推升杭州房价步入全国第一梯队。但由于杭州房价上涨过快,加之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杭州房价一直阴跌至2015年低谷。随着阿里巴巴、网易等高科技企业的带动,互联网经济成为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2016年G20峰会后,杭州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大幅提升。2016-2022年,杭州经济增长超65%,位列十大城市第三,仅小幅低于深圳。2022年杭州GDP约1.9万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万,全国第4,绝对购买能力强。从上市公司数量看,A+H股上市公司杭州有215个,全国第四,仅低于北上深。近五年杭州常住人口年均增量为长三角第一。
民营经济和数字经济是杭州的“金名片”。
改革开放初期,杭州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1990年代,由工业开始向高新科技产业、服务业转型。2022年三产占比达68%,位列全国前10。杭州是我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2022年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61%,汇集了包括阿里巴巴、吉利控股、传化集团、网易等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根据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杭州42家企业上榜,占比8.4%,已连续21年位列全国和全省第一。杭州数字经济发展全国领先,大批互联网经济体扎根于杭州,2022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5076亿元,占GDP的27.1%,“十四五”规划提出继续巩固和壮大数字经济产业,领跑行业。
杭州产业布局逐步完善,制造业与服务业各具特色,积极完善轨道交通建设。
第一,在过去的发展中,杭州的强项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互联网等少数领域,在金融、文创、智能硬件、生物科技等领域与北上广深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杭州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文旅产业,逐步形成以文化、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为支柱的产业体系。第二,过去杭州存在着轨道交通建设落后的问题,整体轨道交通密度较低,为624公里/万平,低于一线城市,且低于成都、长沙等二线城市,目前,杭州正积极布局和完善轨道交通网络,杭州在“十四五”期间投资950亿元,运营里程达516公里,里程排名晋升至全国第6位。
杭州将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打造面向世界的创新高地。
根据《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杭州定位为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国际文化旅游休闲中心,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杭州“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城市,全面推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激发各类资源要素活力;率先以数字变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进入创新型城市前列。
6 成都:新一线龙头、西部经济高地
成都2022年GDP超2万亿,占四川省的36.7%;连续8年位居新一线城市之首。
成都是古蜀文明发祥地,汉为五大都会之一,唐为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史称“扬一益二”,北宋是汴京以外的第二大都会。改革开放初期,成都通过与首轮开放的沿海地区合作,实现了借道而行、拼船出海。
2022年GDP超2万亿,占四川省的36.7%;人均GDP达9.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万元,绝对购买能力领跑西南。2022年成都常住人口2127万人,是全国唯一常住人口超过两千万的省会城市。交通区位方面,成都是“陆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中间连接点和枢纽,拥有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我国第四大航空枢纽,是国内继上海、北京后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2022年成都国际航空枢纽旅客吞吐量3109.2万次,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一。教育医疗方面,成都集聚全省50%以上的本科院校,拥有2所985和5所211,大学生和三甲医院数量均为西南第一。与同为“西南双核”的重庆相比,成都的优势在于居民收入、消费水平高,科教实力强。
电子为支柱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62%;拥有中西部地区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金融机构资源。
从产业发展看,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国防需要,成都是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之一。改革开放前夕,成都已拥有较为完善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具有机械、冶金、化工、电子、轻纺等多种工业,主要以重工业为主,占GDP近60%。2022年成都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30.67%、66.4%。当前成都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成都是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是“中国软件名城”之一,2022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1.2万亿元。此外,成都拥有中西部地区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金融机构。2023年3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英国智库Z/Yen集团共同编制并发布“第33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成都金融中心指数排名第44,位居西部第1。
成都与重庆作为西南双雄,存在广泛的竞合关系,汽车和电子产业竞争与合作并存。
随着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要素流动显著加快,成渝双城间的联系将空前紧密,竞争也更加错综复杂。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成都主要在集成电路、软件研发等方面有优势,重庆则是全球重要的计算机整机、手机生产基地。2022年,成渝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入围国家级先进制造集群,全年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规模达1.6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近11%,成为全球前十电子信息制聚集地。在汽车产业方面,重庆作为全国六大汽车基地之一,目前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而成都作为后起之秀,目前已引进一汽大众、吉利、沃尔沃等优秀的整车企业。
成都将全面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并携手重庆,合力打造西部经济高地。
根据成都“十四五规划”,未来成都将建成泛欧泛亚区域性的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文化中心;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都作为西南双核之一,其定位是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未来成都将继续发挥在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的引领作用,成为“一带一路”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加速推进开放合作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同时全面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并携手重庆,合力打造西部经济高地,共筑双城经济圈。
7 南京:六朝古都焕发新活力,打造“创新名城”
因地理和历史因素,南京是江苏和安徽之间的纽带,2022年人均GDP位居十大城市第五。
南京有着2400多年建城史,曾是六朝古都,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作为江苏省会,南京并未处于中心位置。南京主要辖区直接与安徽接壤,自南往北依次是宣城、马鞍山、滁州,不少安徽人来到南京就业。南京对安徽东部影响力巨大,已经超过了安徽省的省会合肥。在历史和地理因素的作用下,南京始终是江苏和安徽两省之间的一个纽带。
2022年南京GDP近1.7万亿,人均GDP为17.9万元,位居十大城市第五,低于北京、苏州、深圳、上海;常住人口949万人,近十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13.3万人,江苏省第二。交通方面,南京高铁网辐射全国6个方向,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为江苏两大枢纽机场之一,南京港是国内最大的内河港口、吞吐量省内港口第二。教育方面,文化底蕴丰富,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明清时期中国一半以上的状元均出自南京江南贡院。南京目前拥有2所985,8所211,大学生在读超90万人,十大城市中位居第七。
南京以汽车、钢铁、电子、石化为支柱,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改革开放初期,熊猫电视机、金城摩托、南汽依维柯、同创电脑等产品,不断走到国内同行的前列。改革开放后,南京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要任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979-2022年第二产业占比从68%降至36%,第三产业占比升至62%,全省最高。目前,南京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形成了汽车、钢铁、电子信息制造业和石化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代表公司有南京汽车集团、南钢股份、熊猫电子、扬子石化等南京重视巩固提升四大支柱产业的同时,强调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制定出台了《南京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2—2024 年)》,2022年推动实施智改数转项目2896个,到2024年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全面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由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强市云集,与杭苏锡常等发达地市相比,南京辐射能力有限,近期人口集聚能力明显减弱。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规模最大、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强市云集。在经济方面,上海、苏州、杭州GDP高于南京,无锡、宁波也呈奋起直追之势。在产业方面,各个城市产业实力大多不俗,形成了具备各自特色的产业体系。在人口方面,南京市“十四五”规划指出目标常住人口破千万,2022年南京人口949.1万,较2021年增加6.8万左右,距离目标还差50万左右,考虑2021-2022年增加7万人左右,叠加少子化及抢人竞争激烈,实现目标仍有一定难度。
南京未来将以“创新名城、美丽古都”为城市发展愿景,携手长三角各城市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根据《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草案,“创新名城”即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南京科教资源优势,进一步塑造城市竞争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即立足南京生态人文优势,丰富拓展美丽中国建设的南京实践,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范的美丽古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出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推进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8 苏州:最强地级市,从“世界工厂”发展为“创新高地”
苏州先后经历乡镇工业崛起、外向型经济腾飞、开放型创新经济等发展阶段,成为地级市的“天花板”。
苏州自古经济繁荣,春秋吴国时,苏州是政治、经济中心;秦汉时被称为“江东第一都会”;南宋时苏州行政级别仅次于国都杭州;明清时苏州商品经济发达,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第一商业都会。改革开放后,苏州乘国内开放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东风,提出“从五湖四海走向五洲四洋”战略,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了外向型经济龙头地位。2013年开始创新驱动纳入苏州规划,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型。2022年苏州GDP总量近2.4万亿,位居全国第6、地级市之首。
苏州是“全球工业大市”,工业总产值仅低于深圳。
从规上工业总产值看,2022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4.4万亿,超越上海,以极小劣势逊于深圳。从结构看,苏州前五大工业产业分别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占比分别为29.6%、8.9%、8%、7.1%、5.7%。具体看,2021年苏州共有营收超百亿的工业企业46家,居全省第一。
“有为政府+市场化导向”是苏州制造业成功的秘诀;“区位优势+历史积淀+优化营商环境”促成苏州制造业规模日益壮大,并且苏州政府发展意识超前,提前布局制造业向“智造”、“智能化”转型、打造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创新集群,推动制造业“又大又强”。
苏州也涌现出一批包括科创第一股-华兴源创、全球领先高端装备制造商-迈为科技等在内的优秀创新型企业。
苏州存在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第一,苏州共拥有26所普通高校,其中本科层次的仅9所,而南京、杭州分别拥有53所、40所普通高校,远高于苏州。其中苏州仅1所211院校,而南京拥有211院校8所,质量上远超苏州。为了持续吸引人才,苏州引进了牛津大学、杜克大学、利物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分校区或研究所。第二,苏州医疗资源发展相对落后。苏州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是5.86,低于南京的6.75和江苏省的6.31,医疗资源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苏州执业(助理)医师数为3.7万人,低于北上广深的11.9、8.2、6.2、4.0万人,也低于南京的3.8万人。
未来苏州将发挥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作用,为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贡献力量。
根据《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明确苏州城市性质为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未来苏州将继续发挥资源优势,助力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成为世界级领先城市群。
9 武汉:九省通衢,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
武汉基本处于中国主要经济带的地理中心,2022年人均GDP近14万元,雄踞中部地区首位。
历史上,武汉一直是中部地区的军事和商业重镇,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改革开放前,武汉GDP一度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1978年仍位居全国第十。随着东南沿海城市凭借着地理优势、国家政策在改革开放道路上加速奔进,武汉步伐明显落后,2002年武汉GDP跌落至14位。2004年抓住中部崛起战略的机会,武汉开始重新崛起。
2022年武汉GDP近1.9万亿元,占湖北全省的35%,全国第八;人均GDP近14万元,雄踞中部地区首位。区位方面,武汉处于中国主要经济地带的地理中心,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是国家区域发展“钻石结构”的核心,“米”字型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还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人口方面,是中部人口最多的城市,近五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56.9万人,长江中游城市群排第1,超越长沙。教育方面,武汉有84所高等院校,其中2所985,5所211;武汉有约133万在校大学生,全国第三,仅低于广州、郑州。医疗方面,武汉有31家三甲医院,是华中最大的医疗中心。
从“钢城”到“车都”、“光谷”,目前武汉拥有钢铁及深加工、汽车、信息技术、医药等完整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后,武汉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要任务,削减传统重工业产能。40年间,武汉从一个以冶金、机械、纺织三大支柱产业的老工业基地,变成拥有钢铁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完整工业体系的现代化城市。武汉是国内首个聚集法、日、美、自主四大车系、五大整车企业的城市,被誉为“中国车都”。2022年武汉汽车产量近135万辆,占全省汽车产量比重约71%。产业创新上,武汉充分挖掘科教资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光电、生物医药、智联网汽车、数字经济、航天等新兴产业。2022年,武汉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3%,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3000家、总数超1.2万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超27%。
武汉民营经济占比相对较低,民营经济活力不足,近年武汉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武汉是传统的工业重镇,以武钢、东风汽车等为代表的国企是武汉的经济支柱,而民营经济发展却明显薄弱。2022年武汉民营经济占GDP比重约4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比杭州、重庆、苏州、成都、南京分别低20、19、10、8、5个百分点,A+H股上市公司数量76家,而杭州、南京、成都均超过100家。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民企已经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以江苏省为例,2022年江苏超过五成的GDP、六成的税收、七成的企业研发投入和社会固定资本投资、八成的新增就业岗位、九成的高新技术产值来自民营经济。武汉逐渐认识到民营经济的重要性,落实“车谷科创33条”、人才强区政策“黄金十条”、中小企业突破发展政策24条等惠企政策。
未来,武汉将挺起长江经济带脊梁,作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在全球范围内建设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
根据《武汉市十四五规划》,武汉将紧紧围绕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总体定位,加快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努力建设现代化大武汉。
10 重庆:西南双核之一,大重庆与小重庆
大重庆经济总量超2.9万亿,小重庆人均GDP约10.5万元,略高于成都。
古时重庆为西南军事重镇,19世纪末被辟为对外商埠,至此重庆开始凭借其水陆集散的优势不断发展起来,并不断追赶四川地区的传统中心成都。重庆多次在隶属四川省和成为直辖市之间变换,1997年重庆第三次成为直辖市,也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交通区位方面,重庆是长江上游地区唯一汇集水、陆、空交通资源的城市,有着成都无可比拟的水上交通优势;作为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共建成了“三环十射”高速公路网和“一枢纽十一干线”铁路网。
2022年重庆GDP总量为2.9万亿,仅低于四个一线城市,常住人口3213万,是人口最多的城市。由于重庆面积较大,如果选取重庆主城都市区,GDP和常住人口分别为2.2万亿、2122.7万人,人均GDP为10.5万元,规模与成都相近。2011-2022年重庆主城都市区人口占比从62%提升至66%。教育方面,重庆拥有高等院校70所,其中有1所985,1所211。医疗方面,重庆拥有三甲医院41家,5家医院跻身我国百强医院。
重庆以汽车和电子为支柱,二者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约40%,并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目前电子制造和汽车产业是重庆工业经济的支柱,合计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约40%。具体看,重庆是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有惠普、华硕、戴尔、索尼等品牌落户重庆,2014年至今重庆笔电产量一直位居全球第1,2022年重庆笔电产量7411万台,产值连续9年全球第一。在汽车产业中,重庆有长安、东风小康等四十多家本土汽车品牌,2022年汽车产量209.2万辆,占全国的7.7%。近年来传统电子和汽车制造产业市场容量趋于饱和,重庆积极寻找新的增长动能,重点打造集成电路、智能家电、新能源、机器人等33条重点产业链,发挥制造业优势,实现“强链补链”。重庆市政府推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以来新增“专精特新”企业近1600家,为历年之最。
重庆仍面临科技创新实力不强的问题,应加速科技与产业融合,积极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一方面,尽管目前重庆有几十所高校,但大部分为职业院校,一流的理工类学校屈指可数,人才输送不足。另一方面,近年来,重庆先后启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技术创新与应用等重点专项,投入经费近5.7亿元,成效初显,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从全年研究与试验(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看,重庆为2.4%,小于杭州的3.9%、成都的3.5%、苏州的3.1%。从财政科技支出占比看,重庆为2.0%,小于苏州的8.9%、成都的8.4%、武汉的8.0%、杭州的7.5%、南京的6.1%。重庆应注重推动产业协调发展,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加大对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提升产业链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重庆将加强发挥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作用,携手成都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重庆“十四五规划”对重庆定位是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对重庆的定位是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未来,重庆将加快国际交通枢纽建设,携手成都共同推动内陆改革开放,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相关帖子
•
2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金融业“做加法”支持碳减排
•
六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 百余项改革举措利企便民
•
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坚持把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作为重中之重
•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管理规定(试行)》答记者问
•
关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信用评价与修复有关事项的公告》的政策解读
•
国常会审议通过“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浏览过的版块
西藏
人社政策
安徽
视频学“税”
安徽
税收刊物
官方链接
中国人大网
中国政府网
发改委
国家税务总局
北京市税务局
天津市税务局
河北省税务局
山西省税务局
内蒙古税务局
辽宁省税务局
吉林省税务局
黑龙江税务局
上海市税务局
江苏省税务局
浙江省税务局
安徽省税务局
福建省税务局
山东省税务局
江西省税务局
河南省税务局
湖北省税务局
湖南省税务局
广东省税务局
广西税务总局
海南省税务局
重庆市税务局
四川省税务局
贵州省税务局
云南省税务局
西藏税务总局
甘肃省税务局
陕西省税务局
青海省税务局
宁夏税务总局
新疆税务总局
大连市税务局
宁波市税务局
厦门市税务局
青岛市税务局
深圳市税务局
友情链接
51社保
信用卡申请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1479971814@qq.com
)
了解
Tax100
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