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8月初,我有幸参加了全市税务系统青年才俊学习教育基地挂牌仪式,在佛坪县上沙窝红军旧址聆听了市局党委书记、局长张东同志的“院坝党课”,也因此知晓了解了中国史学大家钱穆老先生。我特意查阅了钱穆先生的资料,他生于晚清年间,成长于民国时代,先后任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教授,1949年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迁居台北,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
钱穆先生一生著述颇丰,其中《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是他于1952年写就的一本讲演集,以汉、唐、宋、明、清五大朝代为经,以“政府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为纬,以如椽之笔为我们勾勒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宏观梗貌和运行机理,全书虽不足200页,但形式清晰、深入浅出,是一本难得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入门佳作。由于时间原因和杂事的影响,我先大致阅读了“政府组织”部分,相应的思考也主要围绕这一方面。
史学界有一句话叫做:“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也就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大部分的制度,然后又加以修改,这也是钱穆先生为什么没有从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统一的朝代——“秦”开始写的原因。作者在开篇“汉代政府组织”就向我们展示了历史学家深刻的“慧眼”,通过这双慧眼,我们可以透视政府组织的奥义,“第一是皇室与政府之职权划分”,“第二是中央与地方之职权划分”。对于每一项重要的制度和职位的起源,作者也都做了深入浅出的溯源,如“丞相”,依照文字原义,“丞”是“副贰”之意,所谓“相”,也是“副”。所以丞是副,相也是副,那么理解“丞相”就是一个“副官”。是什么人的副官呢?他就是皇帝的副官。皇帝实际上不能事无巨细,管理一切事物,所以由宰相来代表。事情管得好与坏,责任在宰相,皇帝可以不负其责。为什么又叫“宰相”呢?在封建时代,皇室贵族家庭一大要事在祭祀,祭祀时最重要事在宰杀牲畜。为象征这一意义,当时替天子诸侯乃及一切贵族公卿管家的都称“宰”。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 古人称“化家为国”,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于是他家里的家宰,也就变成了国家的政治领袖。本来封建时代,在内管家称“宰”,出外做副官称“相”,所以照历史传统讲,宰相本来只是封建时代贵族的私官。但正因如此,秦汉时代的宰相,不但要管国家政务,还要管理皇帝的家务。但现在的宰相,他要掌管国家政府的一切事情, 再没有工夫管皇帝的家事。于是在御史大夫即副丞相之下, 设有一个“御史中丞”,他便是御史大夫的副,这个人就驻在皇宫里。这时期凡具有“中”字的官,都指是驻在皇宫的。皇室的切身事务,照例都归御史中丞管。御史中丞隶属于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隶属于宰相。从一方面讲,宰相的来历,原本只是皇帝的私臣,是皇帝的管家,自该管皇宫里的事。但从另一方面看,皇室也不过是政府下面的一部分。所以宫廷之事,也归宰相来统治。那时,皇帝有什么事,交代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报告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再转报宰相。宰相有什么事,也照这个手续,由御史大夫转中丞,再转入内廷。通过对丞相这一职位来龙去脉的解读,读者就能比较容易清楚地了解秦汉皇室与政府关系的大概脉络。其他如唐代科举制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关系,宋代兵役和唐末藩镇割据的关系、元明行省制度的起源等,书中都做了通俗的梳理。
汉唐政治是钱穆先生此书称颂的高峰,宋、明、清三朝则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没落感。汉代的地方政治——郡县制、唐代的中央政治——三省六部制,作者常感慨其“布局之精妙、结构之合理、安排之妥帖、运行之有序”。在写作手法上,作者运用穿插比较写法,以中央政府组织为例,以汉代中央政府组织起头,重心却落在了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其间夹杂着汉唐中央政府组织的纵向比较,凸显唐制对汉制的进步和超越。而在地方政府的叙述中,作者却略汉而重唐宋明清,通过对唐宋明清地方政府组织的混乱和不堪,反衬“两汉吏治”,让读者深刻体悟其中的鲜明对比。

读《中国政治历代政治的得失》有一把钥匙,就是钱穆先生在自序里面提到的几段话:“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传,把秦以后的政治传统,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因为对传统政治之忽视,而加深对传统文化之误解。”“再则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和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我们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认为从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一个皇帝;皇帝总是要不得,一切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字里行间,可以看到钱穆先生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能够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批判的眼光去正确看待历史事件。自五四以来,对传统制度和古典文化多为批判,似乎因为封建王朝的没落所以古代中国的制度都是黑暗的、落后的,中国文化都是腐朽的,久而久之国人都失去了文化自信,认为什么都是“舶来”的好。身为中国人,尤其是当代青年人,不能轻易否定五千年厚重的华夏文明史,要学习钱穆先生的辩证唯物史观,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正确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根据事物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积极调整我们的认知,如此才能不被舆论淹没,不被时代遗弃。


来源:国家税务总局汉中市税务局
审核:市局办公室
编辑:市局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