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1299
  • Tax100会员 33745
查看: 203|回复: 0

峥嵘“税”月|“充壳子”一次下乡收税的经历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税界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4450
2023-11-10 11: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省税务局公众号精选文章
公众号名称: 汉中税务
标题: 峥嵘“税”月|“充壳子”一次下乡收税的经历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zI4NzQwNA==&mid=2247521664&idx=3&sn=c08408a03ffc8c91752815d16d29b976&chksm=ec76b103db013815ef772bba99f2c853d3a72d68c509718d46a127ff291065d0a92560373b7e#rd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11-08 17:07
二维码: -
国家税务总局西乡县税务局
退休干部 穆银顺


我是从西乡局 2012 年退休的,今年 72 岁,这次县局组织开展“当年税月难忘事”退休干部讲税史活动非常有意义。本来是要参加的,但因近期身体原因需住院治疗,不能与局领导和在座的年轻同志一起分享当年的工作经历和难以忘怀的趣事,很是遗憾。但通过文字叙述方式我也感到很荣幸。
我是“老三届”学生,也是首批响应党的号召于 1968 年下乡插队知识青年,那年才十六岁多。说到知识青年插队劳动锻炼,年轻的同志可能很陌生,就是城市的青年学生在那个年代积极响应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远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青春”的号召下乡插队与贫下中农一起劳动锻炼、接受再教育。我插队劳动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峡口镇井坝村,当时叫贯山区峡口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井坝大队。插队第三年也就是 1970 年,经生产队、大队、公社推荐招工进了当时的西乡县税收市管站工作。由于当时还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个不起眼的单位还是军事管制单位,他囊括了财政,税务,工商管理,还有后来的农税,非税,房管等单位。军代表是一位神情严峻的团级军官。我们在接受税收基本知识培训中,也了解了当时西乡财政税收基本情况。记忆犹新的是 1970 年全县工商税收才 86 万元,加上农业税,国有企业利润等,全县财政收入才 110 多万元。而如今税收收入是当年的 1000多倍,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培训半年后,我们一行七人分配在贯山区税务所工作,先在税务所向老同志学习、实习实际征收工作方法。半年后被分配到左溪公社税务驻征组,驻征组在公社附近的一间六七平方的低矮的土坯民房。驻征组负责左溪、麻柳两个公社的税收佂管任务,两个公社十四个大队和三十五个生产小队一千多农户、六七千人全都分布在南连镇巴、西接大河、东与杨河接壤的方圆几百平方公里的高山峻岭,深沟峡174谷之中。人口不多,但地广人稀,一条深沟或一条深壑就是一个村或一个组,我一个人住在左溪驻征组。八十年代公社撤了叫乡,再后来九十年代初机构改革撤区并镇,两个乡也被撤了并到了峡口镇。那个年代几乎每个公社都设有税务驻征组,一个区设一个税务所。驻征组大都是一个人负责一到两个公社的税收征收工作任务,征收方式是税务人员到大队和生产队或上农民家门口征收,有时走几十里山路不一定找到人,事也办不成,那也是很平常但也是很恼火的事。那时农村的税收也就那几样税,大的税种叫工商统一税。其中包括好几个小税种,如营业税、屠宰税、临时经营税、牲畜交易税、所得税等,还有农业税、契税、屠宰税等,屠宰税就是农民杀头猪缴两块钱、宰只羊收三毛钱。
刚参加工作不久,也没有在农村税收管理经验,就靠自己学习摸索。那时基层税务人员工作必备有这几样。就是一本税票、几张蓝色的复写纸、一支圆珠笔、一个硬纸板、一个印泥盒和两个印章,一个税务印章、一个是个人印章,一个单肩斜挎包装上这就是全部家当。每个月底回税务所集中解缴当月的收入,不像现在数字时代,与之相比现在是天翻地覆的变化,看到现在的变化也是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高兴。
那时年底一般有集中清税检查活动,就是税务所集中人员分片区挨着检查清收,一般两个人一组。一个是做个伴相互照应,二是为了安全、也是为了以老带新。那个时候五十年代以前的人叫毛泽东时代,那个时候工作的人一是做事认真不敢马虎;二是不敢在经济上出半点问题,哪怕几块钱、几毛钱,谁也不敢伸那个手;三是能吃苦耐劳,按现在的人的说法就是思想政治觉悟很高。
1971 年 12 月下旬,税务所让我跟一个叫吴思让的老同志先到骆家坝明星大队去清收当年的税款,那年才二十岁。这天一大早,我俩从税务所出发,冒雪走了有六七十里山路,翻山越岭来到明星大队。明星大队名字很好听,但却是自然条件很差、很贫穷大山窝里的一个大队。到了大队已是下午,就住在一户农民家里。下队清收是一件很苦很累的事,因为那时下乡全靠自己两只脚,走的是山间陡坡陡坎的羊肠小路,爬陡坡下陡坎是唯一通到各个大队和生产队山路,农户更是分散在一个个山窝窝里或一道道山梁梁上,东一家西一户的。但对一个年轻人来讲也是能更好地向老同志学习农村税收清收工作经验的好机会。
这天晚上在农户家里的火塘边,农户家里的主人是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老人在火塘一边吸着旱烟锅一边谝闲拉家常时就给我们讲了红29 军军长陈浅伦当年在骆家坝、私渡河开展革命斗争的故事对我影响很大。那位老人讲:当年陈浅伦身材瘦高,戴一副圆边眼镜,文质彬彬,时常背着一个包包,身穿长布衫,走村串户宣讲革命道理。老人讲那时虽然不识字,但觉得讲的很有道理,说到咱受苦的穷人心坎里去了。那是我第一次听陈浅伦英勇不屈的革命故事,更被其勇敢的革命精神所感动。因为叛徒的出卖,革命的烈火在骆家坝遭到了反动派的镇压。但革命的种子在钟家沟、在西乡、在陕南撒播下来。因为,钟家沟、私渡河是陕南成立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支部的地方。
老农讲的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受到了一次革命历史教育,一直也让我难以忘怀,更激励我在工作中努力再努力,要不怕艰苦、不怕吃苦把工作做好,这是我随老吴在明星大队第一天的工作经历。
第二天要到另一个生产队去,走在满是积雪的山路上,脚下踩着厚厚的积雪,手抓着路边上的树枝,老吴走在前面带路,我们一步一步向前行。老吴还不时回头对我说要注意走稳抓好路边树枝,怕我没走惯这大雪封山之路摔跤,说着可他自己一脚踏空,一个跟斗翻倒在山坡上,当时把我吓坏了,赶紧滑下去把老吴扶起来,幸好山上雪厚又有旁边的小树枝、加之地上的草和树叶多才没事。我们相互搀扶起来拍掉自己身上的雪,继续深一脚浅一脚往前走。这是我一生第一次见过的这么大的雪,这么深的雪,这么大的树,这不就是真的《林海雪原》吗?
到了下午终于到了大队会计的家里,这时已是饥肠漉漉,而且冬天山里面黑的格外早,大队会计安排的晚饭是顶罐包谷洋芋饭,只见洋芋包谷不见米,菜是几块红豆腐(也就是自制的臭豆腐)和凉拌浆水菜。吃过晚饭后,大队会计就在他家给我们安排住的,说来大家难以相信,他家就只有一张床是两凳子放了几块木扳,铺的稻草上放一张麻袋片片,这就是晚上要睡觉地方。因会计家里只有他一个人,其媳妇到修阳安线铁路工地上去了,带走了家里铺盖被褥。一张床要睡三四个人、盖一床被子显然不行,那光景不只是一张床的问题,而是床上只有一床疙疙瘩瘩的破旧棉被,手去一摸,下面铺着麻袋片冰凉还是湿漉漉的,根本没法睡。这时见火塘边上堆了一堆包谷壳,心想今晚只能去“充壳子”将就一晚了。
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更没见过“充壳子”。这个“充壳子”意思不是土话说的吹牛说大话。而是人钻进一大堆包谷壳里面去,用包谷壳当床当被子。他就对会计说你们睡床吧,我到火塘边那堆包谷壳将就一晚吧。说着按照平时老百姓说的“冲壳子”的方法,扎好裤腿和袖口后,一点一点地把身体钻到包谷堆里,只露出一个呼吸的嘴巴,身体全被包谷壳覆盖包裹着,在火垅边上躺了一晚。“充壳子 " 睡觉后是不能乱动的,更不能翻身,只能钻进去是什么姿势就得躺一晚上,不然包谷壳就会从身上滚落下去就没有“被子”了。那个时候也没有多少安全意识,在火垅边也没意识到可能发生的火灾,还好没事,在包谷壳堆里将就了一晚。
山里面的冬天那是很冷的,火垅里睡前加了两个大树根疙瘩,管一晚上不能熄火,在包谷壳里睡觉是不能脱衣服的,也脱不了衣服,裹着一身衣服睡一夜,那也是一种经历。

这个年代所经历的事在 80 年代以后再没有过。因为,改革开放条件好多了,物质上的丰富,工作环境的不断改善,走到哪里起码可以在床上睡个好觉,不再“充壳子”了。
说到这里意思是现在条件好,但不能忘了那个年代艰苦的工作环境条件对人精神和意志的锤炼,也不是要让年轻同志去体验、去过这种生活。但是要从这里感受到当年老税干们吃苦忍耐,坚韧敬业、坚守坚持的精神是值得学习;也需要把老税干那种对待工作认真负责、踏实奉献、热情似火的工作态度继承下来,发扬下去。尽管现在是数字时代、数字税收,但是敬业奉献、甘于寂寞却激情燃烧的工作精神不能丢;追求工作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工作态度不能变;对自己严格约束、严格要求、积极上进的理念不能忘,努力在本职工作上实现人生价值。

来源:国家税务总局西乡县税务局
审核:市局办公室
编辑:市局办公室
740_169958555792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1479971814@qq.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