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性的枷锁》是一本带着毛姆自传色彩的小说,也是我读的第一本毛姆的长篇。毛姆擅长讲故事,《人性的枷锁》也是以他自己人生为底色的故事:主人公菲利普天生患有腿疾,父母早亡,小小年纪被送去古板守旧的伯父家寄养。作为神父的伯父对小菲利普并无亲爱之情,为人自私冷漠,造成了这个早熟的孩子愈加敏感害羞的个性。菲利普的人生道路并不顺畅,他进行了许多尝试,经历了不少痛苦才逐渐解除了宗教、学历、爱情、友谊、世人眼光、个性、世俗期待等等加诸在人一生中的种种枷锁,获得心灵的平静与精神的自由。
尽管毛姆自己曾说《人性的枷锁》并非自传式的文学作品,但在这本书出版四年后,他承认“事实与虚构在我的作品中如此紧密交织,现在回顾,我几乎无法将它们分开。”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毛姆笔下的主人公菲利浦不断寻找人生意义的30年,正是毛姆在现实中从自己身上提炼出来的,是他作为一个个头矮小、口吃的孩子,在经历父母亡故又辗转求学与求职之后的经历,他让属于毛姆的纠结与矛盾冲突投射进入了菲利浦的人生。我想,菲利浦那些悔恨—憎恶—厌弃—放纵—再悔恨的纠结过程,直至最终卸下枷锁获得自由的快慰,一定也曾在毛姆的人生中上演过。
我曾看到网上有人说:“《月亮和六便士》是天才的简史;《人性的枷锁》则是我们普通人的写照。”菲利浦的一生决不能说是美满幸福的,但他一生未曾放弃追寻的勇气。他摆脱枷锁的过程,是自我剖析、甚至自我否定的过程,他追寻自由的过程,也是他对人生负责的勇气的象征。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在毛姆的三本长篇小说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位置,而菲利浦最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因为他经历了自己的理想幻灭与痛苦,看到了朋友的自暴自弃,菲利浦所有成长中的困惑、痛苦与犹豫,处处都可看到书本外我们每一个读者的影子。但最终,我们看到:菲利普在得出人生毫无意义的结论后,认为 “人生不过是一种格局而已……生活只不过是满足一个人的乐趣而已。”那么,他因此找到了超越悲剧的突破点,那就是在毫无意义中自得乐趣,就像克朗肖送给菲利浦的那块波斯地毯一样,地毯职工精心地在它上面编织图案,并不是有多么伟大的目的,只是满足其美感的乐趣而已,人生也不过如这图案一般,就算没什么意义,但依然可以从中设计规律、精巧、美丽的图案,因而当生命的终点临近时,这繁复图案的完成一样使人喜悦。
我起初诧异于毛姆借菲利普得出的这个人生结论,后来又在重读中释然。就像他在书中说的:“在我看来,一个人仿佛是一个包得紧紧的蓓蕾。一个人所读的书或做的事,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他毫无作用。然而,有些事情对一个人来说确实具有一种特殊意义,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使得蓓蕾绽开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接连开放,最后便开成一朵鲜花。”鲜花开发的过程奇妙无穷,沐浴人生的风景同样乐趣无穷。说到底,一个人生命的意义是否存在?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真正明了。人生本身无需名利的证明,只在乎经历的风景。就像卢梭曾说过的那句话:“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所以,最终我认同的,应是即就生活中不尽人意的太多,但也无妨我们努力做一个人间体验者,见天地,见众生,终而见自我。

来源:国家税务总局汉中市税务局
审核:市局办公室
编辑:市局办公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