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1672
  • Tax100会员 33508
查看: 204|回复: 0

[国际工程与劳务杂志] 地缘冲突和政策加持下,全球承包工程市场加快重构——评ENR2023国际工程承包商250强榜单

1388

主题

1388

帖子

1400

积分

特级税友

Rank: 6Rank: 6

积分
1400
2023-10-20 20: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选公众号文章
公众号名称: 国际工程与劳务杂志
标题: 地缘冲突和政策加持下,全球承包工程市场加快重构——评ENR2023国际工程承包商250强榜单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10-20 09:52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k5MjU5Mw==&mid=2656171845&idx=1&sn=552004ab0a4248efbbe8d53a50e33ac1&chksm=bd45947b8a321d6d9c24abd2a7f55821e84c17d2a2020ab3d5649e93671851e38e2ad3f83209#rd
备注: -
公众号二维码: -
作者:周密 辛灵

2022年,全球经济在上年的快速复苏后明显放缓。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WEO)》显示,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预估值为3.0%,比上年增速下降了0.5个百分点。但是,《工程新闻记录》(ENR)发布的2023年全球最大的250家国际承包商却不仅实现了对上年业务萎缩的逆转,而且实现了7.7%的增速,达到全球经济增速的两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由于ENR采取的是由企业自主填报数据并予以承诺的方式进行计算,其数据难免会受到因企业的参与意愿、重复填报和缺乏交叉比对等的影响和限制。加之每年上榜企业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尽相同,使得样本企业本身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范围过大或过小,对跨年的时间序列分析结果带来不小影响。鉴于此,本文中的数据比较以同一年份中的横截面数据相对更为准确可靠。
“变化”成为2022年全球承包工程市场的重要关键词。新冠疫情爆发3年以来,各国的政策重点大多集中于维系经济增长及保护中小企业等市场弱势群体上。2022年,拜登政府的政策明显转向,加之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的影响,全球承包工程市场加快重构,其影响延续到2023年并持续发展演变。
全球承包工程市场规模有所反弹,但仍低于疫情前水平
ENR2023年度国际承包工程企业250强榜单显示,这些影响全球承包工程市场的承包商2022年的海外业务收入之和为4285亿美元。尽管业务额比2021年有所回升,但仍然显著低于此前各年的水平。从往年的榜单数据可以看到,250家最大承包商在新冠疫情爆发前2019年的海外业务总额为4731亿美元,2022年的业绩与之相比仍然要低9.4%。
事实上,全球承包工程市场这些年来一直表现不佳,业务不景气对行业的负面影响远早于新冠疫情。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承包工程市场的发展模式。尽管最初的几年承包市场受益于各国为刺激经济所采取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利好,但此后的国际承包工程市场的供过于求和支付乏力推动市场持续下行。250家最大承包商在2013年时国际业务额更是高达5440亿美元,到2021年已经下跌超过1/4(26.9%)。不过,从趋势上来看,2022年的业务额反弹仍是值得重视并带来信心的,因为这是10年来全球250家最大承包商唯三的增长之一(上两次业务增长分别出现在2017和2018年,增速分别只有3.1%和1.0%),也是反弹幅度最大的一次。考虑这一期间强势美元的影响较大,2023年上榜全球领先承包商海外市场业务额反弹的表现更值得关注和分析。
从收入国内外来源分布看,承包商的本土化有所抬头。上榜企业2022年的总收入为21567亿美元,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为19.9%,比上年37.8%的比重要低17.9个百分点。相应的,2023年上榜企业的国内业务提供了80%的收入。从新合同分布来看,2023年上榜企业共获得了41885亿美元的新合同,其中的国外市场合同只有5872亿美元,占比为14.1%,甚至比当年的收入占比还要低5.8个百分点。一般而言,新合同额是未来市场的先行指标,受此影响下2024年的市场可能还会进一步分化,全球承包商的国际化水平可能进一步下降,对工程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同竞争产生更为不利的影响。
交通运输为全球承包工程市场提供更重要业务支持
2022年,全球供应链重构加速,不少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主动或被动做出调整和应对。除了对原有相对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外,为适应对外贸易网络的基建调整改造也在2022年加速。一方面,美国等国继续实施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政策,扩大美国本土制造业。不仅如此,美国还督促其盟友在增强供应链韧性上协同发力,以追求供应链安全。受此影响,国际贸易格局面临调整,“友岸外包”的理念推动原本依赖市场成本和供需保障的贸易关系出现变化,而为保障新的贸易的物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另一方面,为追求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国际合作的“一带一路”倡议等共享发展理念加快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增加了贸易需求,国际产能合作加速了产业国别地区分布的调整优化,跨国公司在全球化中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从中国的外贸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近年来不受全球市场波动影响,保持持续增长。
交通运输是国际承包工程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原有公路的改造升级,还是新开通的跨海铁路、隧道,追求更快捷、更安全的空间移动方式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的重要内容,能够产生明显的促进效应。从2023年250家最大承包商海外业务的行业分布来看,交通运输收入为1425.8亿美元,排在首位。2022年榜单上,虽然250家最大承包商的海外业务中,运输行业排名首位,但无论其规模还是市场份额都比今年上榜企业要低很多。今年上榜企业交通运输行业的收入达到了去年的107.9%,市场份额也从去年的33.2%略微上升到今年的三分市场有其一(33.3%)。
领先企业的业务市场分布同样呈现出类似的特点,交通运输是主要企业的海外业务来源。榜单前10名的交通运输海外业务收入合计达到866.3亿美元,占250家企业总额的60.8%,成为这些海外承包业务领先企业重要的收入来源。上榜企业前10名中,第1名的法国万喜、第3名的中国交建、第4名的法国布依格、第5名的奥地利斯特拉巴格和第10名的中国铁建都在交通运输领域获得了最大市场份额的海外业务收入,分别占到其海外业务总收入的41%、76%、57%、56%和69%,进而引领了全球承包工程市场的发展。
聚焦交通运输领域,上榜承包商的收入前10名在该领域的海外业务收入之和为889亿美元,这10家企业的收入之和占到上榜所有企业的62.4%。除了中国交建和中国铁建在榜单上分列第1名和第6名之外,中国中铁名列第8名,这些中国领先的承包工程企业为项目所在国经济发展动力的保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除了交通运输外,250家承包商收入的海外行业来源排名靠前的分别是普通建筑(918.3亿美元,占比21.4%)、石油石化(569.4亿美元,占比13.3%)、电力(450.7亿美元,占比10.5%)。前4名领先行业的排序与上年相同。但是,按照业务额来看,今年上榜企业比去年都有大幅增长。去年排名倒数第3名的电信业务收入在今年榜单企业的业务中也有了明显的好转,名次上升1名。去年上榜250家企业的海外市场电信业务收入之和只有74.5亿美元,占比只有1.9%;今年上榜企业的电信业务收入迅速扩大至123.4亿美元,占比也达到了2.9%。一般而言,某一行业领域的市场需求上升会推动其业务的增长,但因为不同行业项目的建设周期和工程项目发挥作用周期有较大差异,影响着业主、市场和企业的参与意愿。
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对普通建筑市场的景气程度影响明显,2022年的市场复苏对业务的发展支撑较大。2022年,在财政刺激计划的促进下,消费者的购买力增强,主要经济体的房地产价格保持上涨,金融机构提供满足居住或商业租住需求的意愿持续增加。包括农产品和能源产品在内的大宗商品全球市场价格的上升也促使拥有相应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加快资源变现,承包工程企业增加了开采和加工能力,为石油石化产业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电力领域的投资近年来出现新特点,绿色能源的广泛使用和能源消费理念的转变促使包括不少国家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领域加快推进投资项目,太阳能电池等设备和产品产能的持续扩大为发电能力部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除了这些领域之外,全球250家最大国际承包商的业务还涉及制造业(225.7亿美元,占比5.3%)、供水(123.1亿美元,2.9%)、污废处理(65.1亿美元,占比1.5%)和危险废弃物处理(4.3亿美元,占比0.1%)等领域。
按照海外业务收入前10名企业占比来计算,全球排名前10名的各行业领域的市场集中度都超过50%以上。其中,电信领域的市场集中度最高,海外业务收入前10名的承包商的海外业务为111亿美元,占比高达近9/10(89.7%);制造业的集中度次之,165亿美元的收入占比近3/4(73.1%);电力企业收入282亿美元,占比62.6%;污废处理收入41亿美元,占比62.5%;产业领域收入106亿美元,占比61.9%。
产业政策与地缘政治冲突重塑地区市场格局
新冠疫情尚未完全复苏,2021年的全球经济反弹在2022年并未得以延续,影响国际承包工程市场的因素既有共性的普遍性问题,又有各国别地区市场的特色;既有历史累积的因素,又有当年的新情况。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22年的全球承包工程业务市场总体保持了地区市场结构的基本稳定,但也呈现出不少新特点。
欧洲尤其是西欧国家早已完成了工业化,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较为稳定,民众收入和消费能力都不弱,对生活的品质要求较高。2022年,俄乌冲突的爆发将欧洲推向巨大的不确定空间,也给欧洲民众心理带来了巨大阴影,一些国家试图以加入北约的方式寻求庇护。欧洲尚未从英国脱欧的冲击中实现新的平衡,俄乌冲突导致的地缘政治紧张及美国鼓动下欧俄之间的相互制裁和市场中断大幅增加其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和经济发展成本。
2022年,全球能源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冬季取暖和产业发展需求给欧洲国家带来巨大挑战。俄罗斯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被炸,彻底断绝了欧洲对俄罗斯能源供应的念想。欧洲经济和社会所需的油气等能源不仅必须寻找俄罗斯以外新的替代来源,而且还要履行气候变化协定承诺,推动发展新能源。欧洲的基础设施市场依旧火热,但欧盟及其他欧洲国家的支付能力不足,对其业务带来不小影响。
从ENR250家海外业务最大承包商的地区市场分布来看,欧洲依旧占据最大份额。上榜企业来自欧洲市场的业务额合计1127.6亿美元,全球占比为26.3%,比上年降低2.1个百分点。欧洲上榜企业有41家,在ENR榜单海外业务分布表上排在中国之后位居第2名。欧洲国家数量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不仅在欧洲市场上的占比高达74.8%,而且在其他区域也有较强竞争力。2022年,欧洲议会、欧盟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就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改革方案达成协议,同时确定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实施细节。尽管CBAM离实施尚有待时日,对冰岛、列支敦士登、挪威、瑞士以及5个欧盟海外领地的进口商品实施了例外,但对基础设施市场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一方面,由于机制初期涵盖了水泥、铝、化肥、电力生产、氢气和钢铁等行业,对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带来明显利好;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为了获得免费配额,加快抢跑在欧盟市场布局,其他企业则因为担心承担过高成本而选择提前离开欧盟。
亚洲国家发展差异化较大,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大洲,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着广泛的共识。从金融渠道来看,除了各国自身的资金来源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近年来新组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上都在持续发力。东盟发布的《2022年东盟投资报告:疫后复苏与投资便利化》提到,泰国政府对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成为推动泰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柬埔寨吸引的外资也主要集中在农业、制造业、旅游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在项目建设上,由于与本国或本地区的发展意愿相似(如东盟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亚洲国家中有相当部分都对“一带一路”倡议予以积极回应,在提高本国基础设施水平、升级传统能源基础设施的同时积极参与推动国与国的互联互通,形成了更为巨大且可持续的市场,支持和推动了亚洲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提升。2023年全球海外业务最大承包商上榜企业在亚洲的业务收入合计为838.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0.9%-19.6%。
不过,应该看到,不少国家在服务业市场开放上并不太积极,新冠疫情冲击下保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竞争和效率的提升,也影响着经济效率。部分国家在2022年完成了政府更迭,对基础设施项目的延续性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美国仍是第三大海外市场,上榜承包商来自美国市场的业务共计559.1亿美元,占比为13.0%,比去年增加0.2个百分点。
作为单一国家市场,美国仍是全球最大的工程承包市场。拜登政府上台以来,大力促进本土制造业发展、采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干预市场预期,改变企业在美国市场发展的成本。美国国会通过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和《2022通胀削减法案》,对美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联邦政府投入提供了资金和法律指引,也带动了私营部门资金的流入。其中,《基础设施和就业法案》为美国现有联邦公共工程项目提供资金,同时在5年内新增约5500亿美元投资,用于修建道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更新完善供水系统、电网和宽带网络。《通胀削减法案》则包括使用3690亿美元对美国本土新能源产业进行投资和补贴,同时鼓励企业在美国国内采购关键物资,吸引制造业回流。拜登政府强调美国基础设施落后对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试图在全国范围对道路、桥梁、机场、供水等系统进行更新,增强美国在制造业发展上的全球竞争力,适应应对气候变化和数字经济发展要求,加大了充电桩、新一代互联网的建设和普及。
其他区域市场也不乏政府干预的利好。排名第4-10的市场分别为中东(499.0亿美元,11.6%)、非洲(480.9亿美元,11.2%)、拉丁美洲(272.6亿美元,6.4%)、澳大利亚(253.6亿美元,5.9%)、加拿大(239.1亿美元,5.6%)、加勒比岛国(14.4亿美元,0.3%)和南北极地区(4770万美元,0.0%)。沙特的2030愿景、非洲的2063年议程,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启动了不少项目。排在全球市场末位的南北极地区虽然国际市场份额极为有限,占上榜承包企业海外业务收入市场的比重不足1/1000,但其业务额比上年的2390万美元几乎翻番(增幅99.6%),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方对极地科学考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中国企业受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不容小觑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承包工程企业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不仅因为跨境人员流动严格管理和国际航班大幅减少而难以拓展新合同。250家上榜企业中,来自中国大陆的有81家,比上年增加2家,占上榜企业总数的32.4%。中国台北的中鼎集团在榜单上的排名比上年提高了5位,排在第55名。这81家企业的海外市场收入共计1179.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9.8亿美元,占上榜企业海外市场总收入的27.5%。可以看出,中国承包工程企业的国际业务总收入依然偏低。按照平均数计算,今年上榜企业平均每家企业的海外业务收入为14.6亿美元,比上年仅略高0.3亿美元。从海外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重来看,中国企业整体上与全球同行相比仍有差距。2023年上榜250家企业的海外业务收入平均占比为44.1%,中国企业只有32.6%,低了11.5个百分点。
从中国企业的全球地区分布来看,市场份额最高的是非洲地区,其次为亚洲地区,市场份额分别达到了63.0%和54.2%。中东、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以及大洋洲则列在第二梯队,中国承包工程企业的市场占有分别为35.6%、24.8%和19.9%。不过,因为非洲国家的整体市场体量相对较小,为303.1亿美元,在中国企业海外市场上的排名只列在第2位。排在第1位的依旧是亚洲市场,中国企业获得了454.6亿美元的收入。中东市场排在第3位,中国企业获得了177.8亿美元的收入。在全球250家海外市场业务收入最多的欧洲市场,虽然中国承包商的市场份额只有不足1/10(9.5%),但业务收入额也超过了百亿美元,达到106.8亿美元。同期来自拉丁美洲的收入为71.1亿美元,来自大洋洲的收入为50.4亿美元,来自加拿大和美国的则分别只有8.1亿美元和7.3亿美元,在两国市场中的份额分别为3.4%和1.3%。在美国市场需求复苏强劲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却难以有效扩大市场存在,中国尚未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GPA)》和美国对华以竞争为名实施遏制和打压的大背景下,拜登政府不仅延续特朗普的对华关税限制,更是大幅加强对华企业实施限制,在新疆、中国香港、台海等问题上自行或联合盟友加大制华力量,给中国企业开拓美国市场设置了层层阻碍。
对比可以发现,尽管欧洲上榜的41家企业数量只有中国企业的一半,但业务收入却要高出将近一倍(166.3%)。照此计算,2003年欧洲上榜企业的平均海外收入达到了47.8亿美元,是上榜中国企业的3.3倍。而且,欧洲企业在中国企业较弱的大洋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市场)、美国和加拿大都相当有市场存在感,获得的市场份额分别占到71.2%、76.4%和38.7%,甚至在拉美与加勒比市场上的占比也达到45.2%,比中国企业高出了20.4个百分点。
2023年上榜的中国企业分布广泛,除了北京仍是主要企业的注册地之外,包括东部和中西部的上海、天津、杭州、南昌、重庆、乌鲁木齐等很多城市都有企业上榜。广泛的分布增加了中国企业海外市场的韧性,也有利于企业根据各自优势面向不同的细分市场提供差异化的工程服务。
对于2023年上榜的中国企业而言,普通建筑仍是业务收入占比最高的行业领域,平均为中国企业提供了28.3%的业务收入;提供业务收入比重平均高于10%的行业领域包括交通运输(17.9%)、石化(17.5%)、电力(14.3%);业务收入比重最低的行业领域分别是制造业(8.1%)、水供应(7.3%)、危险废弃物处理(1.8%)、污废处理(1.0%)和电信(0.8%);按照各企业的国际业务收入计算,2022年平均每家企业在上述9个行业领域的收入分别为2.3亿美元、1.7亿美元、1.4亿美元、1.2亿美元、4190万美元、3970万美元、230万美元、530万美元和620万美元。可见,危险废弃物处理和电信两个行业领域尽管在各中国企业的业务收入占比中最低,但因部分企业所具备的业务优势,整体的平均收入额并不低,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可以在相关领域获得较高的回报。
全球供应链重塑为中国承包工程企业带来新发展空间
2023年以来,全球供应链调整的步伐进一步提速。一方面,美国不仅继续其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保持高额的关税,通过“友岸外包”等方式鼓励供应链向北美地区集中,增强供应链韧性,还与盟友组建所谓“芯片联盟”,强化新能源电池保障,借助俄乌冲突拉拢盟友,打造“小院高墙”式技术保护体系。另一方面,全球南方加速崛起,金砖国家、上合组织持续扩员,在自由贸易协定的保障下,发展中国家间的基础设施和经贸往来日益密切,新能源领域热点频现,供应链加速调整。
尽管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并未形成直接的冲突或对抗,但抱团取暖似乎成为各自发展的重要理念。这种合作模式的主要原因来自国家间历史和文化联系,更受经济发展阶段的相似性所支撑。为此,基础设施发展和适应可能产生更为直接的市场需求。以中老铁路为例,这条大动脉的开通为老挝及中南半岛上的其他国家发展对华经贸关系提供了新的、重要的通道,并直接推动云南基础设施的升级。伴随人员和货物运输需求的增加,沿线城市的发展将获得直接支撑,不仅为各地优势资源打开更为广阔的市场,而且可能因人员、资金的加快流动形成新的产业。泰国也表示有兴趣加快与中老铁路的互联互通。如果这条中南半岛的大动脉能够建立起来,将大幅降低陆海相连的成本,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不仅需要铁路建设,还将创造包括公路、桥梁、物流仓储、港口码头、通信和产业园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在市场的整合发展过程中,为适应不同国家的入境及市场流通监管需求,产业链和供应链都需要重新调整和校准,为发展创造机会。
绿色经济的发展同样空间巨大。伴随各国将履行气候变化应对承诺转化为实际行动,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增加了新的评判标准和技术要求。传统建筑的绿色改造,节能和环保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绿色经济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选择。但绿色建筑的标准并非唯一,对建筑设计、建筑材料生产、设备制造、安装、运维都有新的要求,需要政府监管,更需要市场和行业建立完善的行业标准、提供最佳实践。除了新的基础设施项目需要将绿色贯穿于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之外,传统基础设施项目的绿色升级也将产生巨大的发展空间。新冠疫情后全球经济复苏的持续推动将可能在绿色经济领域产生新的、可持续的市场热点。
数字经济同样是热点。发达经济体发展较快,发展中国家在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促进市场空间形成上同样十分积极。硬件条件的改善增强了数字经济的发展动能,也为跨国协调和合作提供了有效支持。数字经济带来的基础设施发展空间广泛,除了提升联网速度之外,还有扩大对乡村和偏远地区、岛屿的网络联通支持,增强算力、实现数据备份,以及对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升级和直接满足消费者的数字应用服务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在2023年出现了明显加速,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和风靡迅速改变着传统的产业发展轨迹,对全球供应链也带来重要影响,需要在基础设施的支撑方式上予以相应调整。
全球经济社会正在经历重要变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深刻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形态和方式。面对技术基础、发展逻辑和要素组织方式的变革,承包工程行业迎来新的机遇,尽管空间巨大,但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可能更为激烈。技术加持下,中国承包工程企业在传统行业领域的优势可能会被迅速赶超,或者遭遇跨界冲击。转变发展思路,拥抱技术创新,积极开展合作,增强项目全生命周期参与能力,持续挖掘更高利润率的市场和行业领域,将可能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更为重要的动力。
(作者单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22_169780321351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1479971814@qq.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