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1989
  • Tax100会员 28028
查看: 89|回复: 0

安徽2022:各市经济发展与财政收支!

2万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专家团队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36013

2020税务高考

2023-9-1 16: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选公众号文章
公众号名称: 兰财税海研语
标题: 安徽2022:各市经济发展与财政收支!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08-30 06:00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wMzIwNTIwMQ==&mid=2247518124&idx=1&sn=c885df532f038f37f33e69bf9ca3c798&chksm=c09b1f92f7ec9684e73b62ab0b992fa42b1b46321c1460ca856dd2d71c81d336ea23b1692460#rd
备注: -
公众号二维码: -
安徽2022:各市经济发展与财政收支
(第1829期)
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它位于中国中东部,是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组成部分。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安徽现有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16个地级市,9个县级市、50个县、45个市辖区(见图1)。它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川秀美,区位优越,地理地貌融合中国南北差异,是美丽中国的缩影。
2022年,安徽省坚持高质量发展,积极稳妥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经济稳定向好,社会大局稳定,安徽发展实现“皖美”跃升,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本文分别从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三大视角梳理了2022年安徽16个地级市的经济财政发展现状。

图1:安徽省行政区划图
一、安徽省各市2022年经济发展
(一)各市GDP规模与增速
从2022年GDP规模来看,安徽省各地市经济发展较不均衡,省会城市合肥与其他地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安徽省2022年GDP最高的合肥市持续破万亿元,可排名第二的芜湖不到5000亿元,不足合肥市GDP的一半;GDP规模最低的黄山市仅为1002.3亿元,不及合肥市的十分之一。合肥市的GDP是黄山市的11.9倍,而芜湖市的GDP是黄山市的4.5倍。从其增速来看,2022年各市GDP增速较2021年有所下降。省内GDP增长率排名前三的分别为滁州市(5.5%)、池州市(5.4%)和马鞍山市(4.6%)。总体看,除合肥市外,安徽省其余地级市经济发展较为均衡,GDP规模间的差距并不悬殊。其中GDP规模处于2000-3000亿元的地级市共有6个,处于1000-2000亿元的地级市也有6个(见图2)。
图2:安徽省2022年各市GDP及其增长率
(二)各市GDP占比
从各地市占全省GDP比重这一指标来看,可更为细致地对各地市为全省GDP所作出的贡献进行量化。从全省来看,省会合肥GDP占比依然独占鳌头,占比26.7%,较去年上升0.2个百分点。芜湖市(10.0%)、滁州市(8.0%)和阜阳市(7.2%)分列全省2-4位,GDP占比几乎和去年保持一致,但三者占比加起来仍未超过合肥市。安庆市(6.1%)和马鞍山市(5.6%)两市GDP占比属于同一梯度,宿州市(4.9%)、毫州市(4.9%)、蚌埠市(4.5%)、六安市(4.5%)和宣城市(4.2%)这五市GDP占比属于同一梯度,淮南市(3.4%)、淮北市(2.9%)、铜陵市(2.7%)、池州市(2.4%)和黄山市(2.2%)这五市处于同一层次。进一步验证了合肥市与其他地级市之间的发展差距(见图3)。

图3:安徽省各市GDP占比
(三)各市产业结构
2022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3513.7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18588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22943.3亿元,增长2.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9:40.5:51.6调整为7.8:41.3:50.9。第一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有所下滑,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了0.8个百分点。全省各市的经济结构发展不一,各具特色。三次产业占比中,合肥市、黄山市、蚌埠市、亳州市、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芜湖市、淮南市、六安市和安庆市等11市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比最高,其中合肥市、黄山市、蚌埠市、亳州市和宿州市的第三产业占比均超过了50%,产业结构呈现为“三、二、一”的格局。马鞍山市、铜陵市、池州市、宣城市和滁州市等5市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最高,呈现为“二、三、一”的格局。其中,滁州市的第二产业占比为50.1%,在三次产业占比中超过了一半。合肥市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故奠定了合肥以科技为主的发展定位,因此合肥市三次产业占比中,第一产业占比仅有3.2%。而第三产业占比达到了60.2%(见图4)。

图4:安徽省各市三次产业占比
(三)各市城乡居民收入
2022年,安徽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45元,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的88.8%。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133元,仅为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的9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75元,仅为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的97.2%。从2022年安徽省各市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规模来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较高的分别是马鞍山市(59420元)、合肥市(56177元)和芜湖市(51481元),均超过5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低的六安市(20369元),其余各市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均高于3万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高于2万元的地区共有8市,其中较高的是马鞍山市,为30363元,超过了3万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最低的是六安市,为14058元。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来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2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来看,各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较为接近,城乡收入比值高于2的地区有11个,高于全省统计的平均差距(2.30)的地区为淮南市、淮北市和阜阳市(如图5)。
图5:安徽省各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二、2022安徽市财政收入
(一)各市财政收入规模和增速
从2022年财政收入规模来看,各市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除了第一梯队的合肥和芜湖,其他地级市之间的差距较小。合肥是我国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独特的战略地位加之政策的扶持,使得合肥城市规模和经济总量迅速扩大。2022年合肥市财政收入超过了900亿元,芜湖市财政收入规模接近400亿元。财政收入规模第一梯队二者之间相差了521亿元,较2021年差距有所扩大,且远远大于第二梯队财政收入最高的滁州(277.9亿元)与第三梯队最低的池州(83.1亿元)之间的差额(177亿元),差距较大。从2022年安徽省各市的财政收入增长率来看,16个地级市中,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财政收入增长率只有阜阳市(-0.1%)为负,其余地级市均实现了正增长。除阜阳、宣城和黄山市三地外,各市增长率均超过5%,其中,铜陵市的增速最快,为14.3%。(见图6)。
图6:安徽省各市2022年财政收入及其增长率
(二)各市财政负担率
从2022年安徽省各市的财政负担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地区GDP)来看,全省财政负担率7.97%,超过全省财政负担率的地区有7个。分别是宣城市(9.85%)、黄山市(9.05%)、蚌埠市(8.65%)、芜湖市(8.63%)、铜陵市(8.58%)、马鞍山市(8.13%)和六安市(8.05%)。由于合肥市的GDP规模基数大,导致合肥市的财政负担率(7.57%)低于全省财政负担率0.4个百分点。宣城市的财政负担率(9.85%)在16个地级市中排名最高,高于全省财政负担率1.88个百分点。低于全省负担率的地级市共有9个,其中阜阳市(5.72%)的财政负担率在16个地级市中排名最后,低于全省财政负担率4.25个百分点(见图6)。

图7:安徽省各市2022年财政负担率
三、安徽省各市2021年财政支出
(一)各市财政支出规模及增长率
从2022年安徽省各市财政支出规模来看,合肥市继续领跑全省,是唯一一个超过1300亿元的地级市,阜阳市财政支出规模紧随其后,为646.8亿元。但除合肥和阜阳市之外,其余地级市财政支出规模均低于600亿元。其中芜湖市(582.9亿元)、安庆市(531.4亿元)、六安市(528.3亿元)、滁州市(512.9亿元)和宿州市(502.1亿元)等地的财政支出规模集中在500—600亿元之间,亳州市(397.2亿元)、蚌埠市(359.5亿元)、宣城市(348.3亿元)和马鞍山市(317.8亿元)等地的财政支出规模集中在300-400亿元之间,淮南市(299.5亿元)、黄山市(221.3亿元)、淮北市(214.0亿元)、池州市(201.8亿元)和铜陵市(200.7亿元)等地的财政支出规模不足300亿元。合肥市的财政支出规模是铜陵市的6.88倍,而财政支出规模全省排名第二的阜阳市是铜陵市的3.22倍。从2022年财政支出增长率来看,各市的财政支出增长率均为正。财政支出率最高的是池州市,同比增加16.7%,和最低的阜阳市之间相差了14个百分点(见图8)。

图8:安徽省各市2022年财政支出及其增长率
从2022年安徽省各市财政收支增速对比来看,二者的相关度较高。绝大部分地市的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财政支出增长率,且财政收入率高的地市,财政支出率通常来看也较高,例如池州市。财政收入增速高于财政支出增速的地市共有9个(见图9)。

图9:安徽省各市2022年财政收支增长率
(二)各市财政收支差额及财政自给率
从全省2022年财政收支差额来看,财政收支差额超过400亿元的地市共有两个,分别为合肥市和阜阳市。其中,合肥市的财政收支差额(470.9亿元)最高,仅仅高于阜阳市(462.0亿元)8.9亿元。财政收支差额在300-400亿元区间的地市有3个,200-300亿元区间的地市有2个,100-200亿元区间的地市有8个。铜陵市(96.9亿元)是全省唯一一个财政收支差额低于100亿元的地市。财政收支差额最高的合肥市是铜陵市的4.86倍。从2022年各市的财政自给率来看,安徽省财政自给率为42.83%,有8个地级市的财政自给率超过了全省财政自给率水平。全省16个地级市财政自给率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芜湖市(66.67%)、合肥市(65.88%)和马鞍山市(64.46%)。财政自给率在50-60%区间内的有滁州市(54.18%)、宣城市(54.12%)和铜陵市(51.72%)。财政自给率在40-50%区间内的有蚌埠市(48.40%)、淮北市(47.20%)、池州市(41.18%)、黄山市(40.99%)和淮南市(40.17%)。财政自给率低于30%的地市共有5个(见图10)。

图10:安徽各市2022年财政收支差额及财政自给率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分别从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三大视角,分析了2022年安徽省16市的财政经济发展现状。经过数据分析发现:2022年安徽省各市经济财政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省会合肥与其他地市间发展水平差距明显。2022年合肥市GDP达到了12013.1亿元,持续破万亿,为全省GDP贡献了1/4的力量,是省内GDP规模排名第二的芜湖市的2.67倍。合肥市财政收入2022年达到了909.3亿元之多,而黄山市和池州市却财政收入不足100亿元。除合肥市外,其余地市的财政收入水平较低,财政自给率低于全省水平的有8个地市,数量达到一半。
为进一步提高安徽省各市财政经济发展实力,安徽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努力。首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释放安徽省在经济地理上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巨大潜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科技产业优势,持续推动经济增长。其次,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促进省内协调发展,创建因地制宜、竞相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最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抓发展保民生。财政支出要不断向发展和民生方面倾斜,同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有效配置财政资源,确保财政平稳运行。再次,加强资金监管,关注资金流向和项目产出效益,推动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安徽省各地市统计公报及财政局等官方网站。
作者:何嘉欣
指导老师:李永海
661_169355521198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liwei03@51shebao.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