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2451
  • Tax100会员 28055
查看: 162|回复: 0

福建2022:各市经济发展与财政收支!

2万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专家团队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36013

2020税务高考

2023-8-25 19: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选公众号文章
公众号名称: 兰财税海研语
标题: 福建2022:各市经济发展与财政收支!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08-25 06:00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wMzIwNTIwMQ==&mid=2247517973&idx=1&sn=56607458593b31ec4160f31c501ee857&chksm=c09b1f2bf7ec963dbf7972a102a12e5c30670746f22f72171f6c6f25c849a2b5a9652cc587fc#rd
备注: -
公众号二维码: -
福建2022:各市经济发展与财政收支
(第1819期)
福建,简称“闽”,省会福州市,因境内有福州、建州两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与浙江省毗邻、江西省接界、广东省相连,与中国台湾相望。福建省下辖9个地级市,分别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宁德、龙岩、三明和南平(见图1)。福建是东部沿海省份中地级行政区划数量最少的,东部各省地级行政区划数量为:广东(21个)、山东(16个)、辽宁(14个)、江苏(13个)、河北(11个)、浙江(11个)、和福建(9个)。福建地级行政单位的数量与吉林、贵州两省并列,位居全国第21位,属于市州相对较少的省份。
2022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福建省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回顾2022年,受疫情反复、国际局势变化和长时间持续降雨自然灾害等超预期因素影响,福建省经济运行承受着增长回落的压力;同时,福建省坚决落实中央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并在中央赋予的税收权限范围内,顶格出台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市场主体减负规模为历年之最,全省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做好财政工作难度很大。面对困难和挑战,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坚持积极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财政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财政收支运行总体平稳,为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的冲击,推动福建稳中向好发展作出应有贡献。福建省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与财政收支状况如下:
2022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109.85亿元,在全国排名第8位,以4.7%的GDP增速与江西省并列第一,显示了强大的发展后劲。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76.20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5078.20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24955.45亿元,增长4.0%。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8%,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7.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7.0%。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6829元,比上年增长4.3%。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118元,比上年增长6.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1%。按常住地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87元,增长7.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817元,增长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15,比上年缩小0.05。2022年,全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5382.30亿元,剔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1.9%,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39.06亿元,剔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5.5%。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702.93亿元(含中央补助收入、上年结转和一般债券安排的支出),增长9.6%。
本文从各市GDP规模与增速、各市GDP占比两个角度分析福建省2022年各市州经济发展状况,发现福建省多数市GDP增速较2021年降低并且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从财政收支规模及增速、财政负担率、财政自给率等角度分析了2022年福建省财政收支状况,发现2022年省内财政收支矛盾加剧。最后,针对GDP增速放缓、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财政收支矛盾加剧等问题分别从四个不同角度给出政策建议。

图1:福建行政规划图
一、福建省各市2022年经济发展
(一)各市GDP规模与增速
从2022年GDP规模来看,福建省各市差距较大。福州(12308.23亿元)和泉州(12102.97亿元)为第一梯队,全省仅这两市GDP超过12000亿元,其中福州连续两年超过泉州,成为全省经济第一大城市,“有福之州”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正昂首阔步迈向新征程;第二梯队是厦门(7802.66亿元),厦门超过漳州2000多亿元,稳居第三位;第三梯队是漳州(5706.58亿元),第四梯队的是宁德(3554.62亿元)、龙岩(3314.47亿元)、莆田(3116.25亿元)和三明(3110.14亿元),其GDP规模均超过了3000亿元,相较2021年,莆田以6亿元的优势反超三明,前进一名;而位于第五梯队的南平(2211.84亿元)是福建省唯一一个年GDP不足3000亿元的地级市。
对比来看,省内GDP规模最高的福州(12308.23亿元)和最低的南平(2211.84亿元)两市相差10096.39亿元,反映省内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从GDP实际增速来看,2022年全省实际增速为4.7%,福建各市的GDP实际增速差异明显,其中宁德实际增速最快,达到10.7%,也是福建唯一连续两年实际增速超过10%的城市。据统计,宁德市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81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6%。其中,民营企业增长37.1%,这体现了宁德市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此外,宁德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3个行业大类中,有8个增加值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43.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4.8%,汽车制造业增长31.9%,体现宁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后劲足。宁德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4个新兴产业布局完成,未来将继续发力。除宁德市外,漳州市(6.9%)和龙岩市(5%)的实际增速也超过全省(4.7%)。其余各市实际增速较缓,三明市实际增速最低,为3.1%(见图2)。

图2 福建省各地级市2022年GDP及增长率
(二)各市GDP占比
从2022年各地级市GDP占全省GDP比例来看,第一梯队的福州(23.2%)和泉州(22.8%)相差无几;紧随其后的就是厦门(14.7%),与福州相差了8.5个百分点;处于第三梯队的漳州(10.7%)与厦门相差4个百分点;第四梯队的宁德(6.7%)、龙岩(6.2%)、莆田(5.9%)和三明(5.9%)等四个地级市之间占比相差较小,但四市占比距离福州占比平均相差3.8倍,差异悬殊;而第五梯队的南平(4.2%)与最高的福州(23.2%)相差超5.5倍之多,和第二梯队的厦门(14.7%)相差3.5倍(见图3)。这更加充分说明福建省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图3 福建省2022年各市GDP占比
二、福建省各市2022年财政收入
(一)各市财政收入规模及增速
从2022年财政收入规模来看,9个地级市财政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差距较大。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厦门(883.77亿元)、福州(698.52亿元)、泉州(526.79亿元);福建省9个地级市财政收入规模均超过100亿元,最低的南平市为104.06亿元,财政收入规模最高的厦门和最低的南平之间相差了8.5倍。居于第四位的漳州市财政收入为250.54亿元,增速居全省第一,持续增长前景较好;宁德市财政收入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全年财政收入达到167.45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16.4%,财政增量全省第二(泉州最高),不仅甩开莆田,还实现对龙岩的反超,财政收入已经升至全省第五。2022年,受疫情冲击以及大规模留抵退税等因素的影响,各地财政表现不佳。福建九个地级市中有四个城市财政收入呈现为负增长趋势,分别为:福州、龙岩、莆田、三明,其中福州2022年财政收入为698.52亿元,跌破了700亿元,与2021年相比下降51.33亿元,财政减量(22.25亿元)为福建省最高。
2022年,从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的财政收入增长率来看,仅有福州(1.1%)低于全省增速(5.5%),其余各市均超过全省增速。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漳州市(16.7%),2022年,漳州三大产业大石化、大健康、大装备规模持续扩大,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整体经济活力较好;而宁德不仅GDP增速(10.7%)领跑全省,财政收入增速(16.4%)在全省内排名第二,宁德依靠四大支柱型产业——不锈钢新材料产业、锂电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铜材料产业,创造了可观的财政收入(见图4)。

图4 福建省2022年各市财政收入及增长率
(二)各市财政负担率
从2022年财政负担率来看,各市州财政负担率整体低于去年,9个地级市的财政负担率(一般预算收入/地区GDP)依旧仅有厦门(11.3%)高于全省财政负担率(6.3%),最低的为三明市(3.6%)。除了厦门外,其余市之间的财政负担率差距相对来说较小,财政负担率均在4%—6%之间(见图5)。

图5 福建省2022年各市财政负担率
三、福建省各市2022年财政支出
(一)各市财政支出规模与增速
从2022年财政支出规模来看,厦门、福州和泉州位列全省前三名。省内财政支出最高的为厦门(1088.66亿元),超过1000亿元,最低的为莆田(275.74亿元),两者之间相差812.92亿元,相差的倍数接近4倍,小于财政收入规模最高(厦门)与最低(南平)之间相差的倍数(8.5倍)。财政支出规模排名第四的是漳州市(499.11亿元),接近500亿元;宁德(372.25亿元)、龙岩(361.42亿元)、三明(351.94亿元)和南平(344.31亿元),四市财政支出规模差异较小,集中在340亿元—370亿元左右。
从2021年财政支出的增速来看,福建省各地级市财政支出均实现正增长,其中泉州(20.1%)、漳州(18.8%)、三明(13.7%)、南平(11.6%)以及莆田(11.1%)的财政支出增速均高于全省财政支出增速(9.6%)。其中泉州市财政支出增速排名第一,用于教育支出205.15亿元,增长22.8%。漳州市排名第二,全年财政用于民生支出为395.95亿元,比上年增支66.95亿元,增长20.3%,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为79.3%。增速最快的泉州与增速最慢的厦门两者之间相差了17.4个百分点。厦门市由于财政支出基数大,增速最慢,其中用于教育支出195.80亿元,增长9.3%;科学技术支出59.29亿元,增长17.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7.32亿元,增长31.0%;卫生健康支出114.89亿元,增长18.0%(见图6)。

图6 福建省2022年各市财政支出及增长率
从2022年财政收支增速来看,二者的关联度不是很高。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只有厦门、宁德和龙岩三市的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财政支出增长率。龙岩市财政收支增速之差最小,为0.6%;差距最大的是泉州,为12.1%,反映出了财政收支的不均衡性(见图7)。

图7 福建省2022年各市财政支出及增长率比较
(二)各市财政收支差额和财政自给率
从2022年财政收支差额来看,福建省9个地级市财政收支差额均为负数,收不抵支。其中福州市财政收支差额最大,为301.39亿元;财政收支差额最小的为莆田(124.69亿元),也是福建省唯一财政收支差额低于150亿的地级市。除莆田(124.69亿元)和龙岩(195.96亿元)两市以外,福建省其余各市财政收支差额均超过200亿元,尤其福州(301.39亿元)和泉州(280.66亿元),差额较大。

图8 福建省2022年各市财政收支差额及财政自给率
从2022年财政自给率来看,厦门(81.2%)位列全省首位,同时厦门财政负担率(11.3%)也排第一。作为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厦门的经济发展稳居全省前三,财政实力也名列前茅。紧随其后的是福州(69.9%),较去年下降近11%,2022年经济总量再次超越泉州,“有福之州”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财政自给率在50%以下依然是龙岩(45.8%)、宁德(45.0%)、三明(31.6%)和南平(30.2%),但四市较去年的财政自给率均有所下降(见图8)。南平各项指标均排名靠后,因此“十四五”期间,福建省要给予南平帮助,助力其经济的发展,充分挖掘其经济潜力,缩小与省内其他市之间的发展差距。
四、对策建议
本文分别从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三个层面,分析了2022年福建省9个市的经济财政发展状况。总体而言,尽管受到了国内外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致使各市州经济、财政增长速度较2021年有所降低,财政收支压力增大,财政增收放缓,刚性支出增长较快,但大多数市州依然保持着恢复性增长的态势。同时,省内各市州间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题是福建省在迈向高质量发展征程上亟待解决的。首先,面对经济增速下降的问题,由于消费、出口和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应重点从消费、出口和投资三方面来促进福建省各市州经济增长。就出口而言,福建省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9828.55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出口额12140.53亿元,增长12.3%;进口额7688.02亿元,增长0.9%。进出口顺差4452.51亿元,可见全省出口状况相对良好。因此,要想拉动福建省各市州经济增长,就必须从消费和投资入手,一方面,通过刺激消费增长,扩大内需;另一方面,发展新基建,培育增长新动能。其次,面对福建省各市州财政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应该依靠最基础的“开源节流”渠道来解决。最后,针对福建省地区间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福建应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全省一盘棋”思想,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本文从以下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一)着力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增长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3年重点工作之一,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放在优先位置,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消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的重视。在国民经济循环中,消费是最终需求,是连接生产、流通、分配的关键环节。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福建各市经济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统计数据显示,福建省2022年全年接待入境游客48.26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5.9%。旅游总收入4327.70亿元,下降11.6%。可以看出,福建省2022年旅游业低迷,这是GDP增速下降的一大原因。当然,2022年受疫情影响,旅游业低迷是全国大多数省份普遍面临的问题。此外,从福建省国内贸易状况来说,粮油、服装鞋帽、金银珠宝等商品零售额均有所增长,但家具类下降3.0%,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8.4%,汽车类下降0.8%,这类消费品才是福建省着力扩大消费的重点。
一方面,“富民之道,教民为要”,各市州要继续大力发展教育事业。2022年泉州市教育支出205.15亿元,厦门市教育支出195.80亿元,这样大规模的教育支出,值得经济相对落后市州借鉴。人们受教育水平提高,可以在创造出更大社会价值的同时,改善自身生活水平。另外,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人才的培养仅是第一步,稳就业才能最终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稳定市场消费预期,各市州应在扩大就业上狠下功夫,改善居民收入预期。同时“多管齐下”,打造出更加安全的市场消费环境,让人们无后顾之忧、敢消费。另一方面,注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平均消费倾向递减,收入差距悬殊是影响消费扩大的一大因素。因此,必须继续注重缩小城乡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此外,2022年整体旅游业低迷,因此福建省要把“假日经济”作为促进消费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促进乡村旅游回暖,深入挖掘乡村优质资源,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化、品质化,促进旅游业恢复增长的同时,促进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促进其消费需求扩大。
(二)发展新基建,培育增长新动能
从投资方面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包括各市州在内凭借先天地理优势及后天自身努力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已相对完善。传统基建投资奠定了城市化发展的基础,用传统基建来拉动GDP的方法虽立竿见影,但是当一个城市的基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基建的边际效应不断下降,传统基建终将迎来“天花板”,之后再投入基建也无法持续拉动GDP的增长;而新基建作为新兴产业,既是巨大的投资市场,又是巨大的消费市场,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其发展将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在对经济社会产生强大推动力的同时,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因此,面对传统基建边际效应下降的局面,加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战略必须提上议程。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经济大省要充分发挥优势,增强对全国发展的带动作用”,福建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之一,肩负“挑大梁”重任。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越大,越要重视培育壮大新动能,福建省应该通过大力发展新基建,培育增长新动能,促进全省,甚至全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首先,推动省内传统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福建省可以通过支持鞋服、食品、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式,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在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几个方面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全力支持头部企业在新基建中发挥引领作用。福建省要鼓励在5G基站建设、人工智能、高速铁路等领域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头部企业积极参与新基建,依托省内产业优势,充分发掘新基建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头部企业对重点产业链的引领作用,鼓励头部企业积极参与国家高端科技领域技术攻关。同时,政府要注重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推动头部企业发展提质增效,赋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相当的权益,充分调动头部企业参与新基建的积极性。最后,加强新基建高端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工作。一方面,福建省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国际化人才。各级政府要完善对辖区高校、科研机构的资金支持政策,加强交叉学科方面的人才培育工作,加大对省内厦门大学等高等院校“强基计划”人才培育工作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福建省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激发人才新动能。从福建省长远发展战略出发,用更加专业、包容、开阔的态度,积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新基建高端紧缺人才的选聘工作,使福建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人才优势。
(三)开源节流,缓解财政收支矛盾
2022年,福建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39.06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5.5%,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3%。全省税收收入完成4135.44亿元,自然口径下降14.8%,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下降4.8%。2022年,疫情影响下经济承压,全国组合式减税降费力度进一步加大,福建省部分市州财政减收问题突出,而留抵退税是重要原因。财政减收的同时,教育、医疗等方面财政支出的刚性增长使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解决这一矛盾,仍要从最基础的“开源节流”入手。
“开源”即设法增加收入。一方面可以通过处置国有资产、增加非税收入(重点是罚没收入)等方式。另一方面,福建省各市州政府应重点从“资产端”入手,盘活现有资产的同时,吸引优质企业和项目入驻,吸引优秀人才,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发展,以此来拉动地方税收收入增长。谈到优化营商环境,这是当下各地政府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2022年,留抵退税政策是财政减收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留抵退税政策不会影响财政长期可持续性。简单来说,通过留抵退税政策退还给企业的税只是暂时退还到企业手中,只是减少了目前对企业资金的占有,后期随着国内消费的恢复和扩大以及企业销售状况好转,企业消化存货后形成新的销项税额,而进项已通过大规模留抵退税退还,企业未来应纳税额增多,增值税收入会有一个较快增长的时期。但是,在国内消费恢复增长以及企业缓慢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营商环境,新销项税额的实现就是问题,增值税作为第一大税,财政收入增长也必然受到限制。
“节流”即精兵简政,严控一般性支出。一方面,各市州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率,避免财政支出的“缺位”和“越位”。2022年,全省民生支出4343.28亿元,同比增长10.1%,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6.2%,持续保持七成以上。未来,福建省要继续加大力度改善民生,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大资金资源资产盘活力度,持续保证教育、医疗、社保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支出,坚持公共财政理念,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最大的增量投入民生事业,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严控一般性支出。福建应继续从严核定省级部门“三公”经费预算,严控一般性支出,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和执行监控,切实降低相关公务活动成本。同时,应该进一步硬化预算执行约束,严控支出,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确保一般性支出只减不增,将节省的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
(四)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方面,对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现状,要继续加大对重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继续支持各市州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建设公共租赁住房以及保障性租赁住房,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时,延续支持脱贫县相关转移支付和债券贴息等扶持政策,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此外,支持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福建省应该进一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支持粮食稳定生产。围绕茶叶、水产、花卉、食用菌等乡村产业,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力度,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此拉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对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福建省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福建继指导南平、龙岩进入第一批海绵城市示范城市之后,2022年又成功指导漳州市入围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同时指导厦门、福州、泉州成功入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首批15个城市,这体现了福建省在推动区域发展上所做的努力。但地区发展不协调的现状仍然存在,福建省GDP排名相对靠后的南平、三民、莆田等市州的发展面临挑战,但同时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首先,要找准这些地区的短板,南平等落后市州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科技和人才引进的投入力度。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制定政策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次,福建省要帮助加强经济相对落后市州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通信和能源等基础设施水平,以更好的吸引投资和企业入驻,促进地区发展。最后,要加强省内外区域间的合作,发挥协同效应。福建省内各市州可以共享资源和市场,与周边浙江、江西及广东等省份加强合作,共享发展机遇,以区域间的合作来促进落后地区实现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数据来源:福建省及其各市州财政、统计部门官方网站
参考文献:2022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福建省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作者:程静
指导老师:李永海
491_169296153239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liwei03@51shebao.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