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1554
  • Tax100会员 27997
查看: 108|回复: 0

[税智俱乐部] 空壳贸易公司要交香港税吗?-Newfair案例

279

主题

277

帖子

217

积分

二级税友

Rank: 3Rank: 3

积分
217
2023-8-9 00: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选公众号文章
公众号名称: 税智观察
标题: 空壳贸易公司要交香港税吗?-Newfair案例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08-08 06:03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I1OTcyMw==&mid=2651013376&idx=1&sn=1b6e46e55a0730c2e878ac5022108cb0&chksm=bd3a9c648a4d15729ec5565a40320f2c6186176b81317f80fc7a59791050040be2961c7be795#rd
备注: -
公众号二维码: -


一、设立空壳公司分流利润
荷兰有一家小公司VBZH专门从香港采购电子产品并在欧洲市场上销售。VBZH的供应商都是香港的贸易公司,产品都产自中国内地。VBZH是个小集团公司。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中VBZH是一家控股公司,旗下有一家成员公司VBABV也注册在荷兰,专门负责贸易运营。到了2013年10月9日,基于税务顾问的建议,VBZH在香港成立了一家合资子公司Newfair,并将采购任务交给Newfair来承担。Newfair是一个典型的空壳贸易公司,在香港既无办公场所又无员工,就连注册地址都是当地的一家会计师行提供的。Newfair的采购活动由VBABV的采购经理Bos先生完成。货物则是直接从中国的深圳港发往荷兰的鹿特丹。在货物所有权方面,Newfair与供应商签订采购主合同(MPA)取得货物的所有权,然后与VBABV签订销售主合同(MSA),将货物所有权转让给VBABV。定价方面,Newfair在采购价基础上加成35%销售给VBABV,VBABV再加成40%销售给客户。
Newfair的交易纯粹是纸面上的。Newfair的董事之一是VBZH的股东兼总经理Le Poole先生。在签订MSA时,Le Poole先生既代表Newfair一方签字,又代表VBABV一方签字,典型的左手倒右手。由于Le Poole先生从未驻足香港,以上合同显然是在香港之外签署的。
香港税局认为Newfair应当缴纳香港利得税,并于2018年10月8日发出了决定书。Newfair不服,向税务上诉委员会(Board of Review)提出申诉。税务上诉委员会于2021年1月19日作出决定,驳回Newfair的申诉请求。Newfair不服,向香港高等法院提起诉讼。香港高等法院于2021年12月21日进行了听证。

二、在香港交税有两个前提
香港《税务条例》第14节规定,凡任何人在香港经营任何行业、专业或业务,而从该行业、专业或业务获得于香港产生或得自香港的应评税利润 ( 售卖资本资产所得的利润除外 ),则须向该人就其上述利润,征收其在每个课税年度的利得税。
1990年恒生银行判例中(请参考从英国的神仙打架说到海南的“实质性运营”),以上原则被进一步阐述为三项测试,纳税人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才需要在香港缴纳利得税:
第一:纳税人必须在香港经营行业、专业或业务;
第二:所得必须来自纳税人在香港经营的行业、专业或业务;以及
第三:所得产生于香港或得自香港。
税务上诉委员会在其决定书中将争议简化为两个问题,裁决如下:
(1)Newfair 在香港开展了业务(问题一);
(2)以上业务产生的利润得自香港来者来源于香港(问题二)。
针对税务上诉委员会的决定,Newfair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了四项申诉理由:
(1)税务上诉委员会错误地认为三项关键因素(请参见下文中的解释)足以确立在香港开展贸易或者业务;
(2)税务上诉委员会错误地认为Newfair的利润直接来源于远程操作香港银行账户,并由此得出结论说Newfair的利润实质上来源于其在香港实施的运营或者交易;
(3)税务上诉委员会错误地认为Newfair拥有商品的所有权这一事实在确定利润来源地时构成一项相关因素;
(4)税务上诉委员会错误地认为在供应商与VBABV之间插入Newfair构成运营活动,使得Newfair在香港产生利润,且该利润来源于香港。
以上四项申诉理由中,第(1)项理由针对问题一;第(2)至(4)条理由针对问题二。香港高等法院在审理时,沿用税务上诉委员会的做法,仍旧围绕上述两个问题进行。

三、是否构成在香港开展贸易或者业务?
香港最高法院说,此前有案例论证过,这个问题有两个构成要件,如下:
(a)纳税人是否开展了业务?
(b)如果开展了业务,其业务是否在香港开展?
香港最高法院说,对于第一个要件双方并无争议,一致同意Newfair开展了业务。因此,唯一的争议点是,以上业务是否在香港开展?所谓开展业务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重复性的行为,需要纳税人做出一定的活动,或者为了盈利使用其资产,才可以构成开展业务。对于赚取佣金的买卖业务,应当将达成相关合同的地点确定为业务开展地。本案中合同的达成地点在香港之外,可以据此确定业务开展地不在香港。
但是税务上诉委员会却认为Newfair开展的业务不是买卖商品,而是节税。Newfair作为商业模式中的一环,赚取了35%的加成,避免了就这部分利润在荷兰纳税,这才是其真实的业务。节税这一业务活动是在香港开展的。为了论证这个观点,税务上诉委员会列举了以下三项关键因素:
(1)Newfair在香港开立了银行账户,并通过该账户开展业务收支。如果以上银行账户开立在荷兰,Newfair很可能需要在荷兰交税;
(2)供应商均为香港公司,在香港管理发货;
(3)MSA中约定Newfair的主要营业地在香港,表明双方认可这一事实。
香港最高法院说,税务上诉委员会这个观点有误。首先,只要不存在假合同,就不能抛开合同谈业务。其次第(1)项关键因素是拿银行账户来说事,这是说不通的。销售收入来源于合同,而不是来源于收款或者支出活动。再次第(2)项关键因素与业务的开展地风马牛不相及。供应商(上家)的活动本来就不是个相关活动,如果非要说相关,那么关联企业VBABV(下家)的活动更相关。如果看VBABV的活动,就应当看到Bos先生代表VBABV开展的活动都发生在香港之外,那就更无法得出业务在香港开展的结论。最后,第(3)项关键因素,即合同中的营业地约定,不可以据以推定订单接受地在香港,因为主要营业地与利润来源地不是一回事。
香港税务局认为,供应商原来就与VBABV存在联系,后来Newfair横插一脚进来,不管两者之间合同是怎么谈成的,也不管合同条款如何,反正要稳赚35%的差价,且Newfair在香港的存在加之其商业模式下的一系列安排是产生利润的原因。这个差价利润难道不应当在香港征税吗?除了香港Newfair在别处也没有存在,不在香港征税在哪里征税?
香港高等法院说,香港《税务条例》第14节基于纳税人“做了什么”而征税,而不是基于纳税“是什么”而征税,躺着赚钱不算。就算是个业务模式,是个节税安排又能怎样?总之Newfair不构成在香港开展业务。

四、所得是否产生于香港或得自香港?
根据现行香港税法,香港来源的所得应税,境外来源的所得不应税。香港高等法院认为,判断所得来源时,要关注产生利润的运营或者交易的性质,仍旧是关注纳税人做了什么?在哪里做的?要看什么活动引起了利润产生,而不是偶发的事件。只有产生利润的运营活动有相关性,纳税人开展这些服务或者活动的地点即为所得产生地。对于贸易活动而言,仍旧是要看合同在哪里达成。本案中产生利润的交易是买卖活动,所有达成合同的运营活动都发生于香港之外。
香港税局认为本案中的达成合同的地点不明确,无法得出所有活动发生于境外的结论。对此香港高等法院表示不能认同。谈签合同都是在境外进行的,这还不够吗?香港税局也说不出还有什么产生利润的运营活动发生在香港,凭什么说不明确?即便如香港税局主张,就算Newfair也说不清楚利润到底来源于香港之外的什么地方,但是这一点不是必要的法律测试。无论如何,证明利润来源于香港的举证责任在税务局一方,Newfair已经能够举证说产生利润的运营活动发生于香港之外,香港税局却无法举出反证。显然香港税局的说法缺乏证据支持。
香港税局认为Newfair在香港的银行账户收支资金的活动是产生利润的原因。香港高等法院说,收支资金的活动发生于合同达成之后,怎会构成产生利润的活动?
税务上诉委员会认为Newfair拥有商品的所有权,说明了在香港拥有有价值的资产,香港高等法院说这种说法缺乏法律依据。
税务上诉委员会认为Newfair的商业模式产生了节税效果,也是产生利润的根本原因。相对而言,购销合同以及采购活动都只是形式。Newfair说税务上诉委员会没有提供荷兰法律方面的证据就得出以上结论,这没有道理。香港高等法院说尽管以上商业模式是税务顾问建议的,但是节税与本案的分析无关。另外,认为谈签合同都是形式也没有道理,这些合同不应否认。

五、国际避税冰冻三尺
香港高等法院最终得出结论,税务上诉委员会在两个问题上都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因此审核结论应予以废止。据此,香港高等法院于2022年4月20日作出了裁决,撤销了税务上诉委员会的决定。Newfair胜诉。
本案中纳税人利用荷兰与香港税制之间的空隙,即所得来源地规则方面的错配,做了一个人为的安排达到了双重不征税的目的。香港税局以纳税人在荷兰避税为由,主张在香港征税,反映了其对这类避税安排的态度。香港法院方面则基于香港税法,对香港税局的主张予以驳回,等于认可了双重不征税的后果。从本案中税企和法院的三方互动可以看出,国际避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反避税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温馨提示:本案中涉及的这种税制错配是荷兰税制的特殊性造成的,并不是个普遍现象,内地与香港之间在收入来源地判断上并不存在这种错配。有些内资香港公司客观上也存在双重不征税的情况,但那只是说明了征管不到位,不是税制方面的漏洞所致。随着征管手段加强,内地和香港之间信息沟通进一步流畅,双重不征税面临的风险会越来越大。


如果喜欢本文,请点击“在看”以防失联。
需要咨询国际税务问题?请通过上图中方式与我们联系。
欢迎关注,转发!转发时请务必保留上图中的作者信息。


相关文章:
香港放松税务居民身份证明开具,是个阳谋?
公司有实质,免税有节操-香港税制迎来大修
欧盟再度警告香港,终结双重不征税
从英国的神仙打架说到海南的“实质性运营”
海南吹响集结号
软件许可费竟然不是特许权使用费,印度最高法院澄清误区
税率升至8%,新加坡GST如何切换?
发挥税制优势,拉拢基金“上岸”-新加坡投资基金税收优惠
处置境外投资所得是否免税?-新加坡2022年第1号税收裁定解读
小三也有尊严 -开曼发布《经济实质法》
BVI一夜回到解放前,英国掐住了谁的命门?
美国缉毒署钓鱼执法,BVI总理抓了现行
把公司卖到白菜价的BVI,现在玩不转了
避税港,英国范儿才正宗
迷你预算安天下,赔了首相又折兵
全世界税务局,联合起来!(一)- 声气互通
全世界税务局,联合起来!(二)--美国税改釜底抽薪
全世界税务局,联合起来(三)- 终结者G20
全世界税务局,联合起来(四)- 跨国查账的正确姿势
海外逃税第一案-“肥咖”大赦和不准投降
海外逃税第一案-富豪养鱼,“肥咖”收网
女首富避税,连孙悟空都惊动了
国际税收的“当铺思维”是如何垮掉的?
境外税局帮中国查税,看人下菜碟
纸糊的离岸公司,稽查的重锤压顶
心动的感觉-就《国别税收指南》答《中国税务报》
442_169151220605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liwei03@51shebao.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