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1278
  • Tax100会员 32677
查看: 381|回复: 0

文献梳理:2022年《财政研究》财税论文分专栏回顾(下)!

2万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专家团队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36344

2020税务高考

2023-7-1 00: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选公众号文章
公众号名称: 兰财税海研语
标题: 文献梳理:2022年《财政研究》财税论文分专栏回顾(下)!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06-29 06:00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wMzIwNTIwMQ==&mid=2247516490&idx=1&sn=938d9ad6b48460e5e2d9085a505dda3a&chksm=c09b1974f7ec90625acc447845761b2290a9004f36d3d47cc0be6945b0642a6d489ef970160d#rd
备注: -
公众号二维码: -
2022年《财政研究》财税论文分专栏回顾(下)
(第1709期)
《财政研究》(月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主管、中国财政学会主办的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自1980年创刊以来,《财政研究》对繁荣财政理论,推动财政理论成果的交流和决策咨询都发挥了重要的平台和载体作用。并且为财经理论研究工作者和财经院校师生等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交流平台,介绍中外财经理论研究的新观点,报道财税改革动态,对财经工作中的重大课题进行理论探讨。《财政研究》秉持“面向前沿、面向现代和面向世界”的办刊宗旨,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反映中国财经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的新成果、新动向、新经验和新知识,为中国财经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ISSN:1003-2878
CN:11-1077/F
(2022)复合影响因子:6.279
(2022)综合影响因子:3.838
2022年年度总文献量共有113篇,较2021年(109篇)有所上升。我们将2022年刊发的财税类论文进行了梳理分类,本期介绍财政压力专题、税收政策专题、税收治理专题、税费负担专题、税收分成专题、财政政策专题、财政补助专题、财政制度专题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专题。具体内容如下:
财政压力专题:


区域工业绿色转型试点、财政压力与制造业低碳发展
甘行琼 许启凡 袁一杰
摘要:推动制造业低碳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基于能源效率、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综合视角,本文测算了城市层面制造业及各细分行业的低碳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区域工业绿色转型试点政策对制造业低碳发展的效应以及财政压力在其中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工业绿色转型试点能够有效推动制造业低碳发展,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均支持该结论。检验表明,提升环境规制政策执行效率、降低制造业绿色技术的研发成本和提高市场主体间的技术协作效率是促进制造业低碳发展的重要机制。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增加抑制了区域工业绿色转型试点效应的有效发挥。当财政压力较大时,试点政策效果的持续性也有所削弱,长期促进作用有限。在制造业低碳发展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上,区域工业绿色转型试点激励了制造业技术由外部依赖转向自主研发创新并提高了国内技术引进率。
关键词:制造业低碳发展;区域工业绿色转型试点;财政压力;绿色技术进步;环境规制
财政压力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基于增值税收入划分改革的经验证据
张训常 林静蓉
摘要:本文以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增值税收入划分比例为政策冲击,实证检验了地方财政压力变化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非国有股东持股能够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但地方政府面临更大的财政压力冲击时,非国有股东持股的这一积极作用将被减弱,表明财政压力会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高税收贡献度国有企业和国有相对控股企业,非国有股东持股对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作用更容易受到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影响。机制检验表明,财政压力弱化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在降低企业超额雇员以及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和改善公司治理方面的作用。本文能够为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提供重要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财政压力;增值税收入划分改革
税收政策专题
个人所得税年终奖税收优惠政策的影响研究——基于收入分配和国际人才竞争的视角
田志伟 金圣 汪豫
摘要:年终奖税收优惠政策会对不同收入水平纳税人的个人所得税税收负担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构建税制模拟模型,分析了年终奖税收优惠政策对纳税人税负产生的结构性影响。测算结果表明,取消年终奖税收优惠政策能使我国基尼系数下降0.78%,增加了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但取消年终奖税收优惠政策还会提高高水平人才的个人所得税负担,降低我国在国际上的人才竞争力。基于研究结论,本文建议调整完善个人所得税税收负担结构,给予高水平人才适当的税收优惠,以增强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的人才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适时取消年终奖税收优惠政策。
关键词:年终奖;个人所得税;劳动所得税负;收入分配;国际人才竞争
税收激励与企业绿色转型——基于上市企业年报文本识别的经验证据
吴非 黎伟
摘要:税收政策是驱动企业发展转型的重要手段。本文借助上市企业年报文本信息(2007—2019年)刻画了企业绿色转型强度,并基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税收激励与上市企业绿色转型的关系与机制。研究发现,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显著驱动了企业绿色转型,并实现了污染减排和绩效提升的双重效果。特别地,该政策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低时期,以及低碳试点城市和国有企业组别中的转型驱动力更为显著。机制检验显示,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能够显著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行为,增强研发和绿色创新动力,改善企业内外部预期,这些都有助于企业绿色转型。拓展检验显示,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在企业绿色转型同群效应的叠加下,对目标企业的绿色转型带来了更大的驱动力,从而展现出了显著的正向溢出效果。本文为理解税收工具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税收激励;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企业绿色转型;文本识别;溢出效应
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创新激励效应
蔡伟贤 沈小源 李炳财 柴美华
摘要: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如何运用财税政策有效激励企业研发创新是当前理论和实践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2014—2019年上市公司微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2018年增值税留抵退税试点政策对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显著促进了企业研发创新,这一结论通过了平行趋势检验、倾向得分匹配、排除其他竞争性假说及更换因变量等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表明,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扩大投资规模、提升风险承担能力和促进研发人员雇佣激励企业加强研发创新。此外,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创新激励效应在民营企业、高科技行业、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更为明显,且政策实施有助于企业的实质性创新产出,加强税收征管有利于放大留抵退税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为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深化现代财税改革及实现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借鉴。
关键词:增值税留抵退税;企业创新;研发投入;双重差分法
减税降费促进创业了吗?——基于营商环境的有调节中介模型
梁季 吕慧 郭宝棋
摘要:减税降费是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2012—2020年我国23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减税降费对创业的影响效应,重点研究市场主体预期、财政压力发挥的中介作用,同时将营商环境这一调节因素引入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确实可以提升各地区创业水平,具体表现为新设市场主体数量的增加;大规模的减税降费稳定了市场主体预期,并对创业活力产生积极影响,但是政策频繁调整会削弱预期进而影响创业活力,而且减税降费举措加大本地的财政压力,也会削弱其对创业活动产生的积极影响;引入营商环境之后发现,营商环境优化可调节减税降费对创业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关键词:减税降费;营商环境;创业;市场主体预期;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就业促进效应
刘长庚 谷阳 张磊 吴雄
摘要:稳就业是当前阶段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基于2015—2021年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2018年增值税留抵退税试点政策对企业雇佣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1)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显著增加了企业劳动力雇佣数量。具体而言,相比未试点行业,政策使试点企业雇佣规模增加了5.4%。(2)机制检验发现,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扩大市场需求影响企业雇佣决策。(3)异质性分析发现,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就业促进效应对于非国有企业和规模较小企业更为凸显。进一步分析发现,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提高了企业高人力资本员工数量及其占比,优化企业劳动力结构。本文的结论有助于理解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对企业雇佣决策的影响,为实施减税降费政策促进实现稳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提供经验支持。
关键词: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就业;融资约束;市场需求
增值税留抵退税与企业短贷长投
谢雁翔 覃家琦 金振 刘洋
摘要:减税降费是助企纾困、稳定经济的关键举措,增值税留抵退税更是其中的核心内容。本文以2013—2020年非金融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借助2018年实施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作为外生冲击,运用双重差分方法探究其对企业短贷长投的影响。研究发现:留抵退税改善了企业短贷长投并优化了投融资结构,一系列检验下,上述结论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丰富内源资金和改善信贷配给是留抵退税政策缓解企业短贷长投问题的途径。拓展研究发现,留抵退税政策对企业短贷长投的影响会随待抵扣税款水平的增加而逐渐弱化,退税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经济后果检验表明,留抵退税对企业短贷长投的影响提升了经营绩效并降低了财务风险。
关键词: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企业短贷长投;投融资结构
研发投入激励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基于人才集聚和收益共享视角
汪冲 宋尚彬
摘要:本文使用双重差分法和2008—2020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劳动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加计扣除政策促使劳动要素收入占企业增加值的份额提高0.9个百分点,增长约2.15%。机制分析表明:(1)加计扣除政策产生了显著的人才集聚效应,包括研发人员数量的扩张,以及针对非管理层、非研发人员的普通员工的引致需求。(2)相对于管理层,研发人员具有更高的人均薪酬增幅和更大的劳动收入份额,普通员工则因为数量扩张也提高了劳动收入份额,在收益共享中实现了偏向非管理层员工的劳动收入分配。本文为深入认识研发税收激励政策,兼顾企业技术创新和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劳动收入份额;人才集聚;收益共享
税收治理专题
互联网零工经济的税收治理:理论、逻辑与前瞻
孙正 杨素 霍富迎
摘要:数字经济背景下,互联网零工经济催生出新的劳动投入方式,对现有税收理论与税收治理实践的创新提出了新要求。零工经济改变了生产关系,依托数据要素嵌入国民收入循环,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劳动关系的类型。本文结合互联网零工经济的运行机制,深入考察其税收治理逻辑,认为在互联网零工经济背景下,应从搭建完善的自然人税收治理体系、平衡地区间税收利益、把握税收立法规划、强化互联网零工平台税收协同义务等方面前瞻性构建税收治理框架,为互联网零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稳定的税收治理环境。
关键词:零工经济;税收治理;自然人税收;以数治税
基于数据增值的税收征管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
刘同洲 李万甫
摘要:税收征管数字化转型的底层逻辑在于通过数据开发利用实现跨系统的信息传递,从而推动数据价值释放。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研究数据增值和税收征管数字化转型,将其视为两个相互关联的系统,研究系统的部分与整体以及系统内部的各阶段关系。在数据增值系统中界定了数据价值的内涵、功能和时代特征。在征管数字化转型系统中明确了征管数字化转型“转什么”“如何转”和“转向哪里”,并将该理念融入到数据生成能力建设、征管机制创新和税收智慧治理中。为更好地保障征管数字化转型系统的稳定有序并匹配智慧治理的要求,从战略理念布局、体制机制创新、创新科技赋能、法律法规保障的角度,提出了征管数字化转型进一步“迭代升级”的前瞻性思考。
关键词:系统论;信息传递;数据增值;征管数字化转型;智慧治理
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研究
闫华红 李晓艳 刘静
摘要:本文以2011—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金税三期”工程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显著提升了企业风险承担水平,该结果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机制检验表明,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通过缓解代理问题和融资约束,提高了企业风险承担意愿与风险承担能力,进而促进了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提升。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研发投入和并购金额的增加,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强化了企业风险承担水平与企业价值的正相关关系。本文丰富了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和税收征管的相关研究,也为数字经济背景下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金税三期;风险承担水平
数字经济发展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分析——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
谷成 史心旭 王巍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与迭代,数字经济在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变革等领域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为税收收入带来很大增长空间。本文以2011—2020年我国28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通过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及税收收入等相关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税收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税收收入增长,这一结论在对主要税种进行考察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税收征管强度的增加会强化数字经济发展对税收收入的正向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在东部地区城市、大型城市显著为正,但在中西部地区城市及中小型城市不显著,说明数字经济发展加剧了区域间税收收入差距。门槛回归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存在非线性效应,数字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对税收收入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数字经济;税收收入;税收征管强度;门槛回归
税费负担专题
价值链嵌入位置视角下我国行业税负的静态分布及动态演变
姚东旻 孟晓雨 李泰奇
摘要:产业升级本质上是行业价值链的纵向提升和分工格局的优化,本文基于产业升级的背景,从价值链嵌入位置出发对我国行业税负特征进行研究:首先使用“上游度”指标,对涵盖我国三大产业的各行业在国内价值链的嵌入位置进行定位,提出对上、中、下游行业的定量划分标准,并利用增加值在纵向维度上赋予了价值链以“量”的度量,由此构建出由各行业部门所形成的呈“微笑曲线”形状的国内价值链。在此基础上,基于宏观与微观(上市公司)两个视角对我国行业税负分布特征进行测算。研究发现:第一,我国宏观税负分布总体呈现“中游大、上下游小”的特点,由于行业特征和税制的原因,上下游实际税负呈现异质性;第二,基于上市公司的微观样本与宏观行业税负分布存在显著差异,税制改革在上市公司微观样本中的变化更为明显;第三,我国税制改革总体上适应了产业结构调整,但仍存在与行业特征和变化不匹配的现象。文章的发现对于我国在当前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更好地深化税制改革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价值链;上游度;行业税负;产业升级
税费负担对企业纳税遵从的影响——来自上市公司和新三板企业的经验证据
李林木 程风雨
摘要:本文以2014—2018年的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挂牌企业为组合样本,从微观层面考察了税费负担对企业纳税遵从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降低税费负担有提升企业纳税遵从的效应,这一结论在多维度的检验中保持稳健。机制分析表明,降低税费负担可以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企业纳税遵从度。异质性分析表明,降低税费负担对于国有企业、垄断企业和国家优先扶持行业企业的纳税遵从度提升作用更突出,而减降额度越大的税(费)种对企业纳税遵从的促进作用越大。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要根据经济、社会和财政状况优化税费负担结构,平衡减税降费与财政可持续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减税降费;税费负担;纳税遵从;融资约束;前景理论
农村家庭税费负担与人力资本积累——基于农村税费改革的经验分析
任伟聪 梁若冰
摘要:人力资本积累是支持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税费负担深刻影响着农村家庭的教育投资。本文建立农村家庭应缴税费与教育投资之间的理论模型,并利用农村税费改革作为政策冲击,实证分析了税费负担减轻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税费改革后税费负担越轻的家庭,其子女入读高中的概率越高,且受教育年限越长,上述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以及工具变量回归后保持不变。此外,机制分析表明,农村税费改革主要通过减轻家庭税费负担,激励其增加教育支出,从而提升子女的人力资本水平。由此可见,家庭预算约束的放松,能够促进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积累。本文为进一步制定与实施旨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财税政策提供了研究支持。
关键词:农村家庭税费负担;农村税费改革;人力资本积累
区域一体化与企业所得税实际税率——基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准自然实验分析
付文林 吕鑫
摘要:本文基于2008—2012年全国税收调查数据,以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颁布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匹配后的双重差分法考察了区域一体化对企业所得税实际税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长三角一体化使得试点城市内企业所得税实际税率提高了1.6个百分点,并且这一效应主要存在于中心城市、流动性较强的制造业企业以及税企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民营企业。进一步的机制检验显示,长三角一体化显著提高了城市经济集聚租金和税收征管效率,企业分工与盈利水平的提升使得地方政府能在经济集聚中获得税收收益,进而形成促进地方政府推动区域一体化的内生动力机制。本文的政策启示是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需要进一步规范地区间财政分配关系、地方税收征管行为,调动地方政府推进一体化发展的积极性。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企业所得税实际税率;经济集聚租金;税收征管效率
国地税合并与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改善
叶永卫 陶云清 云锋
摘要:作为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地税合并对于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方法系统考察了国地税合并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结果显示,国地税合并显著抑制了企业“短贷长投”倾向,即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得以改善。作用机制检验证实,国地税合并一方面显著提高了企业实际税负,增加了企业流动性约束,表现为企业现金持有增加、股利分配和资本支出减少,另一方面显著提升了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从而缓解了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异质性分析发现,国地税合并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改善作用在融资约束严重、盈利能力较弱和面临较强税收征管力度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本文结论表明,国地税合并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纳税遵从度,而且可以抑制企业的“短贷长投”倾向,对于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实现有效投资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关键词:国地税合并;税收负担;投融资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
税收分成专题
税收分成、财政收入激励与企业税负
吴懿 李建军
摘要:以分成为主的分税是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内容和特征,税收分成产生的财政收入激励将改变政府行为并传导至企业。本文借助2016年增值税分成改革捕捉地方政府财政激励的外生变化,构建了强度DID模型,实证探究了财力下移产生的财政收入激励对企业税负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值税分成改革产生的财政收入激励显著降低了企业增值税税负,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得到印证。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减税效应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以及位于政府经济干预较大、财政压力较大地区的企业;增值税分成改革产生的收入激励降低了辖区内企业的所得税税负和综合税负,提高了企业财务绩效。本文研究为进一步优化政府间税收分配关系和促进企业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
关键词:增值税;税收分成;财政收入激励;企业税负
税收分成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机制分析和经验证据
宋丽颖 张安钦 温军
摘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集约型转变是实现中国经济“稳”可预期、“进”有动能的关键。本文基于中国市县级政府税收弹性分成的典型事实,从理论和经验层面考察了税收分成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效果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市县级政府税收分成比例的提高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集约型转变,这一结论在经过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税收分成比例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营商环境质量,从而增进经济发展的集约型水平。异质性分析得出,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市辖区人口规模较高、同省内市县发展差距较大的样本,税收分成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税收分成;财政激励
财政政策专题
财政支持金融:构建全球领先的中国零碳金融系统
朱民 潘柳 张娓婉
摘要:2060碳中和承诺将推动中国经济向“净零碳排放”全面转型,构建全球领先的零碳金融系统成为助力中国零碳转型和参与零碳金融国际竞争的关键需求和制度基础,也成为新发展阶段财政金融协同的重要战略方向。实践中,各国财政支持金融在应对气候变化或疫情危机的过程中积累了创新经验,中国财政支持绿色金融发展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面临深层次的挑战。现阶段,在构建中国零碳金融系统的初期,财政支持金融体现为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模式,以总量调控、结构引导、统筹协调和风险分担的积极方式,尽早建立起可执行的战略和政策框架,构建有力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优先支持零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财政金融政策配合机制,循序渐进地为实现我国远期零碳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打下可持续的基石。
关键词财政政策;零碳金融;绿色金融;碳中和
产出回滞、财政效力与福利成本
饶晓辉 张鸿儒 刘方
摘要:传统经济理论假设经济下行冲击只有波动效应而不具有水平效应,忽视了回滞现象。回滞会使产出水平下降后难以通过自身调整得以回复,对宏观政策的调控效力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在检验我国存在产出回滞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财政支出的生产性特征,通过干中学机制,将回滞特征纳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回滞现象下我国的财政政策效力和福利成本。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产出存在回滞特征,利用无约束的不可观察模型识别出中国产出回滞特征十分明显;(2)产出回滞对财政乘数的影响极大,与无回滞特征模型的估算结果相比,纳入回滞特征的基准模型估算的累积乘数值和净现值乘数值约为前者的5倍;(3)产出回滞对福利成本具有重要影响,基准模型中的补偿系数估算值为0.478,约为无回滞模型估算结果的1.7倍。
关键词:产出回滞;干中学;财政乘数;福利成本
财政政策空间探析:基于宏观经济调控能力视角
任爱华 刘玲 张龙
摘要:随着财政压力与日俱增,财政政策空间问题也愈发不容忽视。本文在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下,以两个被普遍研究的财政政策规则为分析对象,从“财政政策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新视角探索财政政策空间问题。研究发现:前瞻性支出规则的政策空间大于一般支出规则,但在财政部门更希望避免政策过度波动的情况下,一般支出规则却赋予了财政部门更大的反应自由度;央行行为偏好会对财政政策空间产生显著影响,随着央行货币政策逐渐由宽松转向稳健,前瞻性支出规则相对于一般支出规则的政策空间优势将更加明显;微观消费惯性和市场价格刚性的增大都会为政策空间带来更大压力,而税率的提高却可以释放较大政策空间。本文最后认为在我国当前货币政策日趋稳健以配合积极财政政策的经济新形势下,前瞻性支出规则将会赋予财政部门更好的政策空间。
关键词:财政政策;支出规则;政策空间;一般均衡;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政府补贴与企业绩效
孙传旺 魏晓楠
摘要:在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向市场激励型转变过程中,旨在激励企业减排行为的政府补贴工具也随之改变,评估其整体作用与传导机制至关重要。本文利用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检验了环境规制转变及相应的补贴变化对企业的影响。结果显示:首先,试点政策显著提高了处理组企业绩效水平,且电力企业的绩效激励效应更强。其次,受试点政策影响,处理组企业的节能减排型补贴显著提高,并激励企业通过创新补偿效应提高绩效水平;同时,处理组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型补贴显著下降,但这类补贴的削减会通过提高企业对债务、研发创新和产能利用的效率,改善绩效水平。本文研究结论为完善市场化减排机制提供了补贴工具选择的实证证据。
关键词:碳排放权交易;节能减排型补贴;政策性负担型补贴;企业绩效
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下财政政策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研究——来自“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试点的证据
田淑英 孙磊 许文立 范子英
摘要:本文基于“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的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时点DID和多期多个体DID等方法,实证检验了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下财政政策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示范城市试点对企业转型升级有促进作用,表现为生产效率优化、技术绿色创新和产品附加值提升。机制检验发现,示范城市试点通过财政激励的“资源配置效应”和环境规制的“创新补偿效应”改善企业内部融资环境,加快研发创新和数字化转型。进一步研究显示,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环保重视程度以及企业所有制和所处行业类型会对政策实施产生差异化影响。最后,从促进财政政策与环境政策协同联动、打好激励约束“组合拳”以及政策精准化实施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低碳发展;财政政策;企业转型升级;异质性处理效应;政策退出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变迁的注意力分配及其逻辑阐释
杨得前 刘仁济
摘要:本文引入注意力分配理论,基于政策文本分析工具,以1949—2021年国家层面颁布的323份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分阶段描绘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变迁的注意力分配图谱,揭示了其变迁逻辑。研究发现:(1)政策数量及其注意力强度波动增长,大致可划分为“低位波动-平稳上升-高位震荡”三个阶段;目前我国运行的是一套发文层次极不均衡、缺少转移支付立法、单一主体发文为主导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体系。(2)我国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变迁是一个受多元复杂政策情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引发决策者注意力分配的持续转换、最终被政策主体基于差异化的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选择驱动的过程。其在不断协调央地财政关系的过程中,会结合不同发展阶段治理目标的变化进行差异化调整。(3)政策演进遵循了因势而变、以政领财、以财辅政,“渐进式”变迁为主导,政策情境、理念和主体协同推进三条逻辑主线。本文的研究对完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文本;注意力分配;政策变迁
财政制度专题
财政制度如何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胡颖廉
摘要: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本文探讨了财政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理论内涵和逻辑机理。在提炼出社会治理事务类型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构建“基于风险的社会治理事权划分-财政支出”解释框架和指标体系,描述2013年以来社会治理公共财政支出情况;并选取食品安全监管、社会组织管理、狭义公共安全、城乡社区治理等典型事务,采用比较案例方法,分析财政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路径。本文认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要在党的领导下构建社会嵌入型财政制度,社会治理财政支出应合理扩张,从而平衡好秩序和活力。
关键词:现代财政制度;社会治理效能;社会治理事权划分;财政支出
国家治理视角下的新中国财政制度变迁
刘晓路
摘要:“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理念,将现代国家的国家治理与财政视为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对新中国财政制度变迁的分析因此也必须以国家治理的阶段性变化为依据。本文回顾了发达国家历史上国家治理与财政的同步演进。根据国家意志与国民意志之间所经历的冲突、并立和融合三种状态,将国家治理划分为“强国”“富民”和“民主”三个发展阶段,并据此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时期的国家治理特征。在各个时期,财政制度的具体内容与形式虽然有所差别,但满足该阶段国家治理的需要都是其变化的内在驱动力,突出表现为财政的经济治理职能、社会治理职能和政府治理职能相继成为财政制度建设的重点。通过明确国家治理概念、划分国家治理阶段、界定与国家治理相匹配的财政职能和梳理国家治理背景下的新中国财政制度变迁,本文尝试将“国家治理”理念构建为真正能够用于阐释和说明具体财政现象的分析性原理。
关键词:国家治理;财政制度;财政学基础理论;中国财政史
全过程人民民主视角下基层参与式预算改革的理论进路与实践迭代
童光辉 吴超 刘丹
摘要:我国多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参与式预算改革,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面临不少现实困境。一方面,原生性的改革探索进入深水区,存在着制度建设有待完善、后续改革动力不足和参与能力相对有限等问题,改革难以持续深入;另一方面,多样化的基层实践尚未上升到更加一般化和系统化的做法,经验难以复制推广。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提出,为深化参与式预算改革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清晰的方向指引。为此,本文首先试着从学理层面来解读全过程人民民主赋予参与式预算改革的新阐释、新指引和新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兼具价值引领与实际操作的系统改革图景;其次,在实践层面,建议通过汇聚基层探索、形塑制度体系,推进机制重塑、提升改革动力,借力数智赋能、增强参与能力等多种途径,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中有效提升基层预算的治理能力和绩效水平。
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参与式预算改革;基层预算治理;预算契约关系
地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影响因素和路径选择——基于31个省级政府的定性比较分析
李佳鹏 王红梅
摘要:哪些因素及其何种组合会对地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产生决定性影响?相关实证研究仍十分有限。本文从组织外部、组织内部、组织间关系三个层面出发,构建一个包含五个前因条件的理论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2015—2018年31个省级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复杂因果关系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提升地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成效需兼备理念认同和能力经验,并且存在水平合作模式和权威引领模式两种路径。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组态效应与发展环境对地方官员和预算单位行为选择的非线性影响有关。研究结论对于从组态视角探索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质增效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预算绩效管理;绩效预算;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影响因素
公共服务均等化专题
面向乡村振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以医疗和教育为例
卢盛峰 杨光照 马静 陈思霞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2015—2020年公共服务空间分布大数据信息,以医疗和教育服务为例,首次在村/社区尺度上对中国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状况进行测度与分解,并进一步评估受益归宿。结果表明:(1)医疗卫生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不均等突出体现在服务覆盖率上,到2020年医疗卫生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覆盖了约50%群体;(2)细分公共服务类别发现,受益范围更大的种类均等化较好,而区域性服务种类不均等状况严重,卫生室、幼儿园布局不均等是医疗卫生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不均等的主要原因;(3)区域分解发现,公共服务整体不均等主要是由乡镇(街道)内部、城乡内部以及不同区域内部不均等造成的;(4)从受益归宿上看,人均公共服务水平越高的群体从公共服务供给增长中受益更少,即均等化状况在改善。这一研究有利于厘清中国公共服务在基层单元的均等化状况,并对下一步加强公共服务精准施策、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实践意义。
关键词: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振兴;不均等分解;受益归宿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与流动人口城市社会融入
祝仲坤 郑裕璇 陈淑龙 冷晨昕
摘要:公共卫生服务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其均等化程度将会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结合国家卫健委开展的CMDS2017专项调查,系统考察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中,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差距较大,均等化程度较低。(2)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程度越高,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水平越高,以流动人口居住城市“是否为国家卫生城市”作为工具变量缓解潜在的内生性偏误后,结论依然得到支持。(3)之所以能提升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水平,其因在于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助于提高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增强其社会资本。本研究有助于审视并理清公共卫生服务在社会融入层面的效应,为探索如何更好地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流动人口深度融入城市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社会融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
参考文献:
[1]李林木,程风雨.税费负担对企业纳税遵从的影响——来自上市公司和新三板企业的经验证据[J].财政研究,2022,(12):75-90.
[2]梁季,吕慧,郭宝棋.减税降费促进创业了吗?——基于营商环境的有调节中介模型[J].财政研究,2022,(12):57-74.
[3]杨得前,刘仁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变迁的注意力分配及其逻辑阐释[J].财政研究,2022,(11):74-91+73.
[4]蒋震.税收制度与市场分工:理论视角与逻辑建构[J].财政研究,2022,(10):74-84.
[5]谷成,史心旭,王巍.数字经济发展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分析——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J].财政研究,2022,(10):85-99.
[6]叶永卫,陶云清,云锋.国地税合并与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改善[J].财政研究,2022,(10):100-115.
[7]刘长庚,谷阳,张磊,吴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就业促进效应[J].财政研究,2022,(09):44-57.
[8]谢雁翔,覃家琦,金振,刘洋.增值税留抵退税与企业短贷长投[J].财政研究,2022,(09):58-74.
[9]汪冲,宋尚彬.研发投入激励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基于人才集聚和收益共享视角[J].财政研究,2022,(09):75-88.
[10]甘行琼,许启凡,袁一杰.区域工业绿色转型试点、财政压力与制造业低碳发展[J].财政研究,2022,(09):104-119.
[11]付文林,吕鑫.区域一体化与企业所得税实际税率——基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准自然实验分析[J].财政研究,2022,(08):65-78.
[12]田淑英,孙磊,许文立,范子英.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下财政政策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研究——来自“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试点的证据[J].财政研究,2022,(08):79-96.
[13]李佳鹏,王红梅.地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影响因素和路径选择——基于31个省级政府的定性比较分析[J].财政研究,2022,(08):114-128.
[14]祝仲坤,郑裕璇,陈淑龙,冷晨昕.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与流动人口城市社会融入[J].财政研究,2022,(07):52-65.
[15]孙传旺,魏晓楠.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政府补贴与企业绩效[J].财政研究,2022,(07):97-112.
[16]宋丽颖,张安钦,温军.税收分成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机制分析和经验证据[J].财政研究,2022,(07):3-15.
[17]任爱华,刘玲,张龙.财政政策空间探析:基于宏观经济调控能力视角[J].财政研究,2022,(07):16-34.
[18]吴懿,李建军.税收分成、财政收入激励与企业税负[J].财政研究,2022,(06):81-94.
[19]王立勇,徐晓莉,王宥然.纳入财政政策波动性的长短期政府支出乘数估算研究[J].财政研究,2022,(06):20-32.
[20]饶晓辉,张鸿儒,刘方.产出回滞、财政效力与福利成本[J].财政研究,2022,(06):33-49.
[21]张训常,林静蓉.财政压力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基于增值税收入划分改革的经验证据[J].财政研究,2022,(06):64-80.
[22]卢盛峰,杨光照,马静,陈思霞.面向乡村振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以医疗和教育为例[J].财政研究,2022,(06):50-63.
[23]蔡伟贤,沈小源,李炳财,柴美华.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创新激励效应[J].财政研究,2022,(05):31-48.
[24]姚东旻,孟晓雨,李泰奇.价值链嵌入位置视角下我国行业税负的静态分布及动态演变[J].财政研究,2022,(05):10-30.
[25]刘晓路.国家治理视角下的新中国财政制度变迁[J].财政研究,2022,(05):49-58.
[26]任伟聪,梁若冰.农村家庭税费负担与人力资本积累——基于农村税费改革的经验分析[J].财政研究,2022,(05):78-95.
[27]吴非,黎伟.税收激励与企业绿色转型——基于上市企业年报文本识别的经验证据[J].财政研究,2022,(04):100-118.
[28]刘同洲,李万甫.基于数据增值的税收征管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J].财政研究,2022,(04):119-129.
[29]戴天仕,赵琦.创新激励政策与企业技能需求——来自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证据[J].财政研究,2022,(03):92-112.
[30]朱民,潘柳,张娓婉.财政支持金融:构建全球领先的中国零碳金融系统[J].财政研究,2022,(02):18-28.
[31]田志伟,金圣,汪豫.个人所得税年终奖税收优惠政策的影响研究——基于收入分配和国际人才竞争的视角[J].财政研究,2022,(02):77-90.
[32]孙正,杨素,霍富迎.互联网零工经济的税收治理:理论、逻辑与前瞻[J].财政研究,2022,(02):118-129.
作者:刘宇翔 何嘉欣
指导老师:李永海
389_168814170867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1479971814@qq.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