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失语,唯石能言。文物如同一种语言,无声诉说千百年前的故事,以边角的华彩折射出曾经的盛世。四千多年风雨沧桑,税收从无到有,历经变革,在中国文明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税收文物是税收历史的重要遗存,反映了税收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折射出我国源远流长的税收文化。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让我们一起走进徽州税文化博物馆,了解文物背后的税收故事。
鱼鳞图册
最近的热播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其中丝绢案就是发生在我们徽州。在电视剧中,主人公帅家默在给村民丈量田地时,发现数字对不上,需要查看鱼鳞图册。为什么村民的田地会和鱼鳞图册有关系呢?这是因为鱼鳞图册是古代记录农田清丈、经理田土的一种土地账册。它以都图字号为单位编制,所列土名、原额、见业(户主)、田地四至、新丈额等项,并绘田地形状图,因其图状若鱼鳞,故得名。鱼鳞册为古代赋税的征收提供了依据。
↓↓↓
国泰民安钟
国泰民安钟铸造于明嘉靖年间,钟上的铭文“国”字少了一点,“民”字多了一点。意思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泰民安”,国家就应少收一点,百姓就可多得一点。现今国家税收治理中提出的“简政放权”、“减税降负”与“多予少取”理念也是一脉相承的。
↓↓↓
皖南红税
“皖南红税”展厅展示的是土地革命时期、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皖南红色税收相关遗存。透过这些史料和实物,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各个时期党的税收主张,了解红色税收从废除苛捐杂税、打土豪筹款、募捐借粮,到制订税则,初步形成税制的过程。
↓↓↓
近年来,徽州税文化博物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开展“税官讲税法”“税法伴我行”“跟着文物学税法”等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传播税法知识,帮助青少年树立税收法治理念,推动全社会增强税收法治意识,博物馆被评为“全国税收普法教育示范基地”、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省级法治文化(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安徽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安徽省税务系统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全省共青团教育培训实践基地”、黄山市“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黄山市关心下一代爱国教育基地”和“黄山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