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1967
  • Tax100会员 28084
查看: 115|回复: 0

[国际工程与劳务杂志] 2022年跨境投融资市场回顾和展望

1388

主题

1388

帖子

1400

积分

特级税友

Rank: 6Rank: 6

积分
1400
2023-5-8 13: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选公众号文章
公众号名称: 国际工程与劳务杂志
标题: 2022年跨境投融资市场回顾和展望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05-08 10:10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k5MjU5Mw==&mid=2656169271&idx=2&sn=e8cda6bcb140559ae83f61f719ee1358&chksm=bd458e098a32071f16f5e5b8f0da43c154331a72dfa796d736f5835b8f8d01ec2ffc93ba8c94#rd
备注: -
公众号二维码: -
作者:张明生

2022年,在地缘政治冲突、通胀高企、主要发达国家央行货币政策转向收紧等因素影响下,全球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受美联储快速加息、全球贸易回落、避险情绪升温等因素影响,离岸美元流动性趋紧,带动美元汇率走强和国际市场融资成本快速上升。同时,国内经济也面临疫情持续反复,消费和有效投资不足、就业压力增加等多重困难,市场主体信心和活力不足,投融资需求疲软。在此背景下,中资跨境投融资市场整体交易规模有所下降。2023年,随着美联储加息预期逐步减弱、国内疫情封控措施优化和市场主体跨境投融资信心复苏,预计市场交易有望企稳回升。
监管环境
一、境外监管环境整体趋严
2022年以来,多国政府出台限制外国直接投资和供应链转移的保护主义政策,并加强国家安全审查和审计监管力度。跨境并购方面,多比中资企业在半导体、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行业发起的跨境并购交易遭到欧美监管部门否决;境外上市方面,由于中美就跨境审计监管问题始终未能达成最终一致,年内多家中概股企业被美国证监会列入拟退市名单,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人寿等多家企业选择从美股自愿退市。
从中长期看,保护主义政策可能将长期成为跨境投资环境的重要特征,并深刻影响全球跨境投资活动。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发布的《2021年世界投资报告》,新冠疫情以来,全球经济体出台的关于监管或限制外国直接投资的措施较疫情前增加了138%,创2003年以来历史最高。另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统计,2022年以来,全球跨境新建项目投资和跨境并购交易规模同比分别下降21%和13%。
二、国内政策支持重点进一步突出
2022年,监管部门积极推动提升人民币投融资货币功能,人民银行和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贷款业务有关事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境内商业银行为境外借款人发放本外币贷款的制度依据,引导和鼓励对有实际需求的境外企业优先采用人民币贷款;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了《关于开展熊猫债注册发行机制优化试点的通知》,进一步提高境外发行人发行熊猫债的便利程度,推动熊猫债市场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发改委印发《企业中长期外债审核登记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募集资金用途引导,加强外债风险防范。中国证监会发布《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监管规定》,将“沪伦通”机制进一步升级扩容为“中欧通”,为中国企业出海融资提供了更大的政策支持;证监会、财政部与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签署审计监管合作协议,就双方对相关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开展监管检查和调查活动作出了明确约定,形成了符合双方法规和监管要求的合作框架。
跨境并购和境外IPO(首次公司募股)交易规模
显著下降
一、跨境并购
2022年,随着通胀加剧,各国央行掀起加息潮,年内美联储7次加息425个基点,大幅增加了融资成本,削弱了全球资本市场的信心,金融机构为新发生并购交易提供融资的能力受到较大限制。同时,全球反垄断监管机构对于私募股权公司和大型科技公司的监管审查力度加大,对大型并购交易的成功实施落地形成较大阻碍。据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旗下REFINITIV公司统计, 2022年全球并购交易金额3.6万亿美元,较上年下降 38%,美国、欧洲、亚太地区全年的并购交易额分别下降了39%、39%、33%。
2022年,中国共发生 “走出去 ”跨境并购投资846笔,交易金额399亿美元,与2021年同期相比下降近66.6%,出海并购投资频次和规模下降明显(见图 1)。“引进来”跨境并购投资413.3亿美元,交易金额较2021年同期上升19.5%。行业方面,中企“走出去”跨境并购以获取实物或技术资源为主要诉求,多以能源及矿产、金融、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等为目标;外资“引进来”并购对中国境内企业布局主要以产业和消费升级为主线,较为青睐的标的行业包括生物技术/医疗健康、汽车、金融、化工原料及加工等。

二、境外IPO
2022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股指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行,纳斯达克指数、恒生科技指数等一度跌幅超过35%,美国市场募资额下降超过九成,纳斯达克和纽约证券交易所10年来首次在全球募资榜退居第9位和第11位。与此相对应,全球IPO市场亦急转直下。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IPO数量仅1338宗,筹资额为1800亿美元,与2021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5%和61%。
整体来看,中资企业境外IPO受到疫情持续、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等不利因素影响,数量和规模整体大幅下滑。2022年,有73家中国企业在香港IPO,同比下降23.16%,募资规模共计817亿元,同比下降 66.91%(见图2)。全年共14家中企在美国资本市场IPO,IPO数量同比下降62.16%,募资金额共计85亿元,IPO规模同比下降90.41%,降幅剧烈(见图3)。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中概股延续了回归港股的趋势,全年共有11家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回归港股上市,较2021年增加4家,其中7家以双重主要上市方式登陆港交所,4家在港第二上市。此外,在“中欧通”机制下发行GDR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出海上市的新路径,2022年有42家A股上市公司官宣赴欧发行GDR,其中,10家A股上市公司成功完成了GDR发行,募集资金超38亿美元。
跨境融资市场分化明显
一、国际银团
2022年,全球市场银团贷款规模4.7万亿美元,同比下降16%,主要受融资成本上升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影响。从资金用途看,用于收购、过桥融资的银团规模下降幅度最大,同比分别下降34%和31%,绿色和可持续银团降幅相对较低。
2022年,中资企业国际银团市场交易规模206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7%,与全球银团市场整体下行的趋势基本保持一致(见图4)。从中资借款人行业看,制造业、金融业、大消费、技术、公用事业等排名居前;从借款用途看,再融资、资本支出、一般公司用途、补充运营资金等排名靠前。

值得注意的是, “双碳 ”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挂钩银团贷款越来越受到中资企业的重视。据美国彭博资讯公司(Bloomberg)统计,2022年中资企业共筹组可持续发展挂钩国际银团38笔,累计融资金额204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270%。此外,随着境内人民币融资成本优势凸显,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持续推进,境内外企业筹组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银团规模逆势小幅增长,根据Bloomberg统计,人民币国际银团规模同比微增2%。
二、境外发债
2022年,全球债券发行规模4.8万亿美元,同比下降19%,其中,企业债发行规模1.9万亿美元,同比下降33.74%,金融债发行规模2.8万亿美元,同比下降5.72%。
中资境外债券发行总规模1658亿美元,同比下降44%。按发行结构划分,直接发行205.62亿美元,占比从2021年的36%上升至42.48%;担保发行(含维好协议等)132.06亿美元,占比从2021年的44%下降至27.28%;备用信用证结构发行146.35亿美元,占比从20%上升至 30.24%。分行业看,2022年城投公司在离岸资本市场新发行债券同比增长27.88%,是唯一实现融资净流入的行业,而房地产企业由于信用风险事件及流动性收缩等一系列因素导致融资受阻,发行规模同比大幅下降67.35%。
2022年,受国际大型银行和公共部门发行量大幅增长提振,境外点心债发行量逆势上升,全年发行量达到4090亿元,2022年末点心债存量规模7000亿元,发行和存量规模均创有史以来最高,成为境外发债市场一大亮点(见图5)。

三、熊猫债
2022年,中国境内债券市场保持较低的融资成本,对熊猫债发行市场形成较好的支撑,但美元走强和人民币汇率相对偏弱,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部分发行人在熊猫债市场融资的意愿。本年度熊猫债发行规模较上年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历史相对高位,全年共有20家主体累计发行熊猫债52期,发行规模总计850.7亿元,发行主体、发行期数和发行规模分别同比下降16.67%、27.78%和20.08%(见图6)。

从发行主体看,2022年,中资背景企业的熊猫债发行主体占比连续第3年上涨,所发熊猫债规模占总发行规模的66.42%,较2021年上涨13.86个百分点。从行业看,日常消费行业企业熊猫债发行占比显著上升,成为发行份额最高的行业,金融和超主权机构市场份额也相对较高。
业务展望
整体来看,跨境投融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地缘政治和全球经济的不确定风险整体上升,对中资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展业经营和投融资活动提出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中资企业“走出去”需求依然具有内在动力,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引进来”投融资需求潜力较大,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稳慎推进,为跨境投融资市场带来新的动能。2023年,随着美联储加息预期逐步减弱、国内疫情封控措施优化和市场主体跨境投融资信心复苏,预计跨境投融资市场规模整体有望企稳回升。
一、“走出去”融资环境有望改善,投资行业和方向进一步多元
在美国经济衰退和加息预期退坡的影响下,美债长端收益率预计将逐步震荡回落。与此同时,国内疫情管控大幅优化调整,经济预期修复将推动国债长端利率中枢上移,中美利差的倒挂幅度有望收窄,企业境外投融资成本劣势逐渐改善,预计中资企业筹组国际银团和境外发债的意愿会逐渐回升。此外,在境内金融机构境外贷款业务逐步推广、债券通“南向通”机制逐步完善、人民币资产稳定性和避险属性凸显,以及资本市场对ESG投资关注度日益提升等因素共同利好下,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银团、点心债以及绿色可持续相关题材跨境融资增速有望高于平均水平。
2022年全球各类资产的估值经历了一波相对下降的过程,为中资战略买家利用价格低廉时机提供了较好的收购机会,中国企业通过海外收购获得境外优质资源、渠道、客户及技术的动力仍然强劲,但受国内外政治和监管环境的影响,预计“走出去”跨境并购目标国家将进一步多元化,中资企业赴东南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成员国、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跨境并购交易活跃度有望提升。此外,随着中概股回归趋势进一步增强以及跨境股票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不断完善,中资企业港股IPO和赴欧发行GDR交易规模有望进一步提升。
二、“引进来”投融资市场有望继续保持稳中有升
中国经济经受住疫情的考验,国内市场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的进程中蕴含巨大的市场机遇,中国对外商投资的促进和保护制度机制也不断完善,“重仓中国”越来越成为外资企业和投资者的共识,通过投资并购进入中国市场的动力和需求预计将持续提升。
2023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指出,要精准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多措并举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预计2023年国内债券市场融资成本或将继续小幅下降。同时,全球利率回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中国境内债券市场在相较全球主要市场仍将具有阶段性融资成本优势,有利于提升熊猫债市场对境外发行人的吸引力。此外,中国经济逐步回暖提振人民币汇率走势,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持续提升,境内熊猫债市场规则与国际债券市场接轨,都为熊猫债市场稳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和有力支撑。
(作者工作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


688_168352351024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liwei03@51shebao.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