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1447
  • Tax100会员 33501
查看: 308|回复: 0

[51社保网] 专家解读丨制定OKR的3个关键步骤

3400

主题

3415

帖子

904

积分

专家团队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04
2023-4-21 00: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选公众号文章
公众号名称: 51社保网
标题: 专家解读丨制定OKR的3个关键步骤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04-20 07:28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I2MTY2MA==&mid=2652012844&idx=2&sn=a14d8a6f7decbb6d5ab6a3d1559b7614&chksm=bda1a9df8ad620c91506835231d0dc50542c0daccd4dc61901d8f308943c488810820e9a2f10#rd
备注: -
公众号二维码: -
上周我们跟大家讲了OKR与KPI的区别,详情可查看:

很多人对OKR和KPI有了一个基础的概念,今天我们还是跟着众合云科营销专家&OKR实战教练黄柏南、众合云科HRVP林枚一起来了解制定OKR的3大步骤。


OKR制定前的准备工作

林枚
HR小白只能从一些学习渠道了解习得OKR,但自己从来没有实操过,现在公司要推动OKR来作为目标管理,应该怎么做呢?


黄柏南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要做好理论宣贯和思想共识

首先让各级员工都知道什么是OKR,如何写OKR,OK有什么价值,我们为什么要使OKR?它能在具体的工作中帮助我解决什么问题?

这个阶段可以找内部的高管来做,也可以请一个外部的专家来做。理论宣贯的过程也是思想共识的过程,做好答疑解惑。这一步没有做好,OKR的推行难度会非常大,执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明确周期

OKR需要严格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来制定的,即“年度、季度、双月、月度”。

一般来说OKR定两个周期比较合适,例如“年度+季度”或“年度+双月”。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将时间用在决策的执行上。

3、确定工具

工具的选择有两种解决方案:


  • 自己开发,这需要产研能力比较强的公司,人力资源数字化管理能力较强的公司;

  • 采用第三方,比如企微/飞书。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林枚
除了宣贯,周期,工具,我想还需要确认OKR的应用层级。需要确定是从哪一个层级开始推行,到哪个层级终止。

黄柏南
没错,我们一般建议最多三个层级即可。层级过多不仅会导致制定的周期太长还会使信息不能及时同步。


制定OKR的3大关键步骤



林枚
前置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后,正式进入OKR制定的环节,具体步骤是什么呢?



黄柏南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如何制定目标?

不同层级的目标来源不一样:来源于战略的拆解/来源于直属上级的KR/来源于部门的共创/来源于个体的创新和挑战;目标的制定标准应是重要的、具体的、鼓舞人心的。



  • 重要的:无论是年度还是季度,“O”的设定一般是3-5个

  • “鼓舞人心“的举例:


    • 2023销售中心要达成优异的销售目标。

    • 2023销售中心要实现新增流水破百亿,收入翻一番。



当然鼓舞人心不等于信口开河,是需要有实现路径KR可供支撑的。

同时公司级的O和年度O需要更加需要鼓舞人心。


林枚
O的拟定是讲究技巧和艺术的,不是朴实无华的直给。但也不能太过于难懂,切忌用一些网络黑话或专属术语,必须人人都一听就能明白,一想就能认同。


举个例子:
产品部 - 打造一款每个职场人都知道的SAAS产品;
——而不是:占领某行业领域的下沉市场,攻取用户心智,实现产品客户双向赋能。

后者会相对难懂一些,很难意会,下沉市场是指什么?用户心智具体是什么?
有些定义是千人千面的,放在O的设置上或许就不太合适,认知有差异。


黄柏南
职能部门的O往往会出现描述上的挑战,如果太过垂直显得专业,就无法被跨部门感知,而且很多工作是临时的、碎片化的、不可预估量化的,如行政部,资产管理部等,这里Lincy可以给大家分享下人力资源部的OKR拟定。


林枚
以众合云科人力行政中心年度OKR为例,我们确认了四个核心方向,包括体系建设;文化建设;组织能力和创新服务。


  • 【体系建设】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与优化,强化组织能力 ;

  • 【文化建设】建立树立鼓舞人心的企业愿景,迭代清晰可评的企业价值观

  • 【组织能力】全面提升团队工作效率及服务品质,加大企业人才密度和人才质量;

  • 【创新服务】持续雇主品牌建设,全面提升员工敬业度与满意度。


正如刚刚提到的,从拟定上:


  • 第一,确保团队能清晰知道今年的整体的动作,大方向是什么?- 体系建设,文化迭代,人才密度提升,雇主品牌建设。

  • 第二,从描述上,让大家感受到一种可衡量的标准,例如:鼓舞人心的,清晰可评的,全面提升(对标过去的)。


从这些大目标我们往下拆解就会有很多具体的行动步骤了。

O的制定是最关键的,再往下一步就是KR的拆解了。


黄柏南
第二步:如何拆解关键结果?

KR是拉动目标实现的杠杆和目标实现检验标准,是我们为了达成O所需要完成的关键结果。

所以它应该是具体的、有时限性的、可衡量、可验证、具有挑战性,这里我想重点提下“可衡量”和“具有挑战性”。

“可衡量“:它不等同于可量化,可量化不一定可衡量。

举个例子:

51社保今年要实现销售市场份额占比超过20%,结果可量化,但这个20%实际上根本无法精确统计,因为我们只知道分子,分母很难获取。所以这个KR的设定是不符合标准的。
同时有的工作可以衡量,但不可量化。比如产研上线一个功能,我们不能用代码的数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而往往是以某一个时间截点前的功能稳定上线运行作为衡量标准。

“具有挑战性”,也就是KR的设定不是按照当前资源能够100%完成的标准去设定的,而是按照70%的概率能完成的标准去设定的。

以招聘为例:

一个HR一个月按照正常产出能招聘入职10名新人,那么我们在制定KR的时候,我们的招聘结果应该定在15人而不是10人。达到10人,我们认为是符合预期的,但是我们鼓励他朝着15人的方向去努力。
关于“挑战性”结果的分位值如何设定,目前有几种实践:


  • 第一种是“50分位值”,所有的关键结果都按照50%的信心指数去设定;

  • 第二种是”70分位值”,所有的KR按照70%的信心指数去设定;

  • 第三种是承诺值90%信心指数/冲刺值50%信心指数/挑战值20%信心指数三分法去设定。




林枚
在推行OKR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即分解出的关键结果是不带任何时间单位的,似乎看起来这个结果的完成没有终止日,尤其是在一些创新业务中,管理者处于一个摸索的状态,找不到外部参考对标,不知道柏南怎么看?

黄柏南
OKR的准确制定需要给员工一定的成长周期,一般至少是需要1年的时间,迭代4个季度周期,才能步入正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有教练去帮扶他们不断优化。

对于创新业务,如果没有同行业的经验可以参考,也可以借鉴跨行业经验。如果二者都没有也没关系,OKR本来就是鼓励挑战,鼓励快速灵活调整,新业务开始时可以大胆预估,设置愿景型OKR,即便没有实现也没有关系。


林枚
在一些极度垂直的赛道或小众领域,工作结果的完成无论是从产量还是质量,或许没有行业参考,也没有竞对,找不到对标,最直接的一个方式就是“过去的自己”。

即便没有往期的存在,真的从零到一的孵化,大家也要相信,开发新产品,衍生新业务,往往公司也会启用到相对卓越的团队或者资深从业者,他们凭借经验或者预判,也能对任务推进有”路径和里程碑“的预判,也可以作为衡量的标尺。所以,原则上不应该错在于完全不能衡量,或者不能量化的目标。


黄柏南
第三步:对标协同。

有三种具体的场景:

第一种“向上对标”--需要把目标O跟上级去对标,确保上下同欲;

第二种“向下关联”--需要把KR关联到下一级伙伴,尤其是管理者需要依靠团队去完成目标,而不是个人,管理者的OKR大多数时候就是团队的OKR;

第三种“横向协同”--很多的工作靠一个部门是不能完成的,往往需要多部门协作,因此我们还需要把相应的关键结果@到对应需要协同的其它部门关键人,涉及对应的关键结果,我们是需要让对方知晓,并有明确的行动方案。

因此,OKR不仅仅是帮助我们自己做目标拆解和目标管理的,同时也是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做团队协作的工具。

对于那些想要改善内部协同效率的企业,OKR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OKR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黄柏南
OKR不能解决战略规划的问题:OKR能够更好的帮助企业思考和落地战略,但不是用了OKR,就有更好的战略;OKR本质是一种人人皆围绕战略在主动思考并度量结果的方法和工具。

OKR不能代替领导力:仅仅设定一个目标并不能带来成功,管理者带领团队共同努力,才能更好达成目标;各级管理者必须主动思考业务本质和实现最佳路径;通过OKR分派任务,是对于OKR的误用,是一种懒政的行为。

OKR不是绩效考核:目标管理让员工专注思考如何实现目标,绩效考核专注于对员工所做贡献给予公平回报,前者是价值创造,后者是价值分配。

林枚
另外,我还想站在HR视角分享一点:OKR的制定不能假手于人

要想OKR在组织中切实发挥作用就需要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参与,不仅要关注到事,还有人,还有关系,这是一个相对需要时间和心力的事情,我们的目标承接和任务拆解,别人能给意见,但没法代劳。

所以不能寄托于一个工具的启用,纯外包给咨询公司,或者交付给HR,运营输出。在思考和推进的过程,本身也是团队高质量的共创,OKR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太可能坐享其成。

其实OKR的应用本身对于组织来说,是缔造一种坦诚文化。在所有的环节中,个体分享也好,团队互评也好,无处不在的坦诚沟通,开放交流,这本身也是很多企业希望推出OKR的初衷。

我们经常会说:坦诚本是组织成长的根基,是对组织负责任的一种体现,而且适度的透明化可以提升组织效率,增强组织凝聚力。还有一点,在坦诚文化的氛围中,也可以促进组织和管理者去面对和战胜“惧怕冲突,忽视结果”的问题。


黄柏南
今天聊了很多关于OKR的话题,我们稍微总结下几个关键点:

1、了解OKR我们需要知道3个人,安迪格鲁夫(OKR之父),彼得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的创建者),约翰杜尔(OKR概念的提出者和发扬光大者)。

2、OKR不仅仅是目标管理工具,还是促进内部高效协同的工具。

3、 OKR绝大数时候不跟绩效薪酬直接挂钩,它开放透明,鼓励挑战。

4、目标的制定需要满足“重要、具体和鼓舞人心”的标准;关键结果的制定需要满足“具体、有时限性、可衡量、可验证、有挑战“的标准。

5、 OKR是一把手工程,高层管理者的积极参与,是落地成功的第一影响要素。


904_168200851803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1479971814@qq.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