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平井桃桃桃 于 2020-7-29 11:20 编辑
编者按: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今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吹响“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号角。《北海日报》推出专栏,对我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今年工作重点逐一进行解读,以提振信心、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敬请垂注!
本期关注—— 乡村振兴
2020年,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北海徐徐展开。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自新冠疫情发生后,农业“压舱石”地位越发凸显,面对疫情的严峻形势,我市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始终绷紧抓“三农”、稳大局这根弦,积极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要求,以全新的农业农村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强农业产业发展制度设计,以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为引领,着力于选准特色产业、打响农业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强化示范引领、激发产业活力上下功夫,有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做好做活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了全市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鸟瞰脱贫村——裴屋寮村。吴杰 摄
保障民生 促进发展
“为做好做活乡村振兴大文章,今年,我市将持续抓好‘菜篮子’、粮食和生猪稳产保供,保障民生,促进发展。”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菜篮子”方面,我市将优化蔬菜产业结构,通过实施各种奖补政策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大棚种植,适度扩大茄、瓜、果、豆类等蔬菜生产规模,创建一批高标准、种植面积稳定的蔬菜栽培生产基地和示范片区,确保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在65万亩、产量100万吨以上;优质禽畜产业方面,坚持补栏增养和疫病防控相结合,优化生猪养殖产业布局,提高规模养殖比例,落实稳定生猪生产发展政策措施,推动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模式,形成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加快推动河南牧原、东方希望集团生猪养殖产业化等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实现生猪产能稳定增长,力争生猪出栏70万头,存栏52万头,实现猪肉保供稳价。同时,积极发展优质家禽产业,重点发展优质黄羽肉鸡,开发利用三黄鸡、麻鸡、乌鸡等地方优良品种,大力推广林下养殖、果园养殖等种养融合模式,确保我市蔬果、肉禽市场供应充足。
农民收获辣椒(资料图)。陆威摄
粮食生产方面,将制定土地流转激励政策措施,促进土地“小块并大块”,提升基本农田生产效益,大力发展优质稻米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推广稻田养鱼、养蟹、养鸭、养蛙等“水稻+”种养良种良法,持续加大农业“二减”(减化肥、减化学农药)力度,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优质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此外,为提升基本农田生产效益,将加大粮食生产惠农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复耕复种,推动撂荒土地重新利用,实现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97万亩,产能30万吨,确保粮食安全。
发挥优势 培育品牌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充分利用我市沿海、山地、平原等地理优势,将以市场为导向,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加大乡村产业发展力度,大力扶持建设福成现代产业园,创建148个以上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新增100个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农业品牌和农产品特色优势区,加快优良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引进、推广,推行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以品牌覆盖农业产业链条,抓好广西“新三品”和市级品牌创建,加大品牌宣传,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
烟楼村海上蚝场(资料图)。林启波 摄
积极发挥我市农耕历史悠久、珍稀名特物种资源丰富的优势,挖掘“海丝路、海品牌”主题,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培育、组织、打造一批具有特色鲜明、产业集聚、产业融合、市场竞争力强,又极具历史文化传承的北海农业特色品牌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如“北海公馆猪”“北海生蚝”“石湾豇豆”“北海南珠”“香山鸡嘴荔”“合浦狮头鹅”等等,打造北海农业特色品牌,讲好北海品牌文化故事,把文化故事孕育于产地、产业、产品中,以故事沉淀品牌精神,提升农业文化品牌价值,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珍珠养殖场的养殖笼(资料图)。罗伟摄
牢固树立“标准决定质量,质量赢得市场”意识,在全市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加大主要农产品风险监测和监督检查,开展加强“三品一标”农产品申报认证,加强证后监督等。
乡村振兴 产业富民
努力实现“一镇一业”目标,将深入推进产业扶贫,精准落实特色产业以奖代补政策,提高困难群众自主发展产业积极性和参与产业发展的动力,实现贫困户产业扶贫全覆盖。《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为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富民,引导帮助贫困乡村和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继续培育壮大县(区)级“5+2”、村级“3+1”特色扶贫产业体系,推动扶贫攻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引导和做强做大农产品加工,争创1个以上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推动建设5个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形成果蔬加工、水产品加工、林木加工等加工集聚区,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
北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赤西村(资料图)。
同时,大力发展一批特色农业、加工制造、乡村旅游、电商流通,延长农业产业链,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争取国家、自治区资金支持我市休闲农业发展。探索“三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三变“+农村电商”等农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新动能,创建1个休闲产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提高扶贫产业发展的生命力、竞争力。
此外,我市还继续实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增点扩面提质升级三年行动,争取创建一批各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实现示范区县、乡、村全覆盖和种养游三产融合全覆盖,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执行总编 |周承雪
审核 | 李维维
网络编辑 | 詹燕萍
校对 | 赵锦妙
转载本公众号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