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1184
  • Tax100会员 33573
查看: 2886|回复: 0

原创文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收支40年!

2万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专家团队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36396

2020税务高考

2023-1-3 14: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选公众号文章
公众号名称: 兰财税海研语
标题: 原创文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收支40年!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01-02 06:00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wMzIwNTIwMQ==&mid=2247510599&idx=1&sn=d3a964a582fa636fe43fe9a8a8048460&chksm=c09b3279f7ecbb6ff1922fee35904bf8174b07bf79f20622671bf4a9a899aae55de894bd8add#rd
备注: -
公众号二维码: -
1980—2020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收支40年
(第1064期)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分布于西南、西北和东北的边疆地区,生活于此的少数民族同胞也一代代守护和传承着先人创造的民族文化瑰宝。民族地区对于保持我国民族多样性、维护各民族团结、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守卫祖国边防安全等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还有利于优化国民经济基本结构,调整生产布局;还能够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多元化对外经贸体系产生重要影响;除此之外,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主要分为: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120少数民族自治县(旗)。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分别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分别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20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旗)如下表:
表1:我国120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旗)分布情况
省份
下辖少数民族自治县(旗)

河北省(6个)
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
  
辽宁省(8个)
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
吉林省(3个)
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黑龙江省(1个)
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浙江省(1个)
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
湖北省(2个)
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湖南省(7个)
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
广东省(3个)
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韵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12个)
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
海南省(6个)
昌江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
重庆市(4个)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四川省(4个)
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
  

贵州省(11个)
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铜仁地区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铜仁地区松桃苗族自治县、铜仁地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铜仁地区玉屏侗族自治县、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
  




云南省(29个)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思茅市西盟佤族自治县、思茅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思茅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思茅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思茅市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思茅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思茅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思茅市景东彝族自治县、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临沧地区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临沧地区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临沧地区沧源佤族自治县、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甘肃省(7个)
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青海省(7个)
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海东地区互助土族自治县、海东地区化隆回族自治县、海东地区民和回族自治县、海东地区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新疆(6个)
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布克塞尔蒙古自治县、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昌吉族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内蒙古自治区(3个)
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接下来我们将具体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1980—2020年40年间的财政收支情况。
一、1980-2020年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收支规模
1.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收入规模
从民族地区财政收入规模来看,40年来,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从1980年的31.1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7724.8亿元,增加了7693.7亿元,增长了248.4倍。具体来看,1980—1987年,这8年间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收入还未突破100亿元,在1987年仅增长到97.5亿元;在1988年,民族地区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并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仅用3年时间(1988年、1989年和1990年)在1991年再破200亿元大关;1993年,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收入增长到第一个峰值302.7亿元;1994年,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时间节点,即“分税制”改革开始实施,少数民族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分税制”改革的影响,财政收入从1993年的302.7亿元下降到1994年的201.5亿元,财政收入下降了101.2亿元;1994年之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收入开始快速增长,于2001年突破500亿元,达到556.9亿元;2005年再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为1046.3亿元;在2010年,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收入突破3000亿元,增长至3308.7亿元;2010—2016年,民族地区财政收入平均以每年近600亿元的速度于2016年增长至第二个峰值7145.7亿元;2017年,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收入出现小幅下降,一部分可能的原因是2016年“营改增”政策全面试点推行,“营改增”作为减税降费的一大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收入的增长,以致2017年民族地区财政收入规模降为7115.3亿元;2019年,民族地区财政收入规模达到第三个峰值7881.7亿元;2019年末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全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使2020年民族地区财政收入规模由2019年的7881.7亿元下降至2020年的7724.8亿元(见图1)。
2.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支出规模
从财政支出规模来看,1980—2020年,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支出不断增长,从1980年的81.2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1250.3亿元,增加了31169.1亿元,增长了384.86倍。具体来看,1980—1982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支出规模低于100亿元,同时,财政支出仅在1981年出现下降趋势,1981年的财政支出规模为40年间最小值,为76.1亿元;1983—2020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支出规模呈连续增长趋势。其中,在1983年,民族地区财政支出规模突破100亿元,为100.6亿元;1994年突破500亿元,为517.0亿元;1999年民族地区财政支出突破1000亿元,为1046.5亿元;2002年财政支出规模突破2000亿元,为2002.7亿元;2005年突破3000亿元;2008年突破6000亿元,达到6579.7亿元;2010年,民族地区财政支出规模突破10000亿,达到10685.6亿元;2015年,民族地区财政支出突破20000亿,达到21789.0亿元;2019年民族地区财政支出规模突破30000亿,为30109.6亿元(见图1)。可以看出,在未来民族地区财政支出的规模仍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另外,综合财政收支规模来看,民族地区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远不及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速度,财政收支差额在不断增大,未来很大程度上依然会保持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

图1:1980—2020年民族地区财政收支规模
3.少数民族地区财政自给率
1980—2020年,民族地区财政自给率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从1980年的38.3%下降到2020年的24.7%。具体来看,在1994年之前,民族地区财政自给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38.3%上升到1993年的65.5%,14年间民族地区财政自给率上升了27.2个百分点。1980—1993年,仅1980年、1981年和1984年的财政自给率水平在40%以下;1989—1993年,民族地区财政自给率均高于50%,其中,1993年民族地区财政自给率为40年间最高水平(65.5%)。1994年,民族地区财政自给率大幅降低,从1993年的65.5%跌至1994年的39.0%,基本跌回至1980年的最初水平,下跌了26.5%,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在财政支出规模持续扩大的基础上,“分税制”改革使得本就无法满足支出的地区财政收入进一步缩减,自然而然导致了财政自给率的巨大变化;1995—1999年,民族地区财政自给率还有所上升,这5年的财政自给率保持在40%的水平之上;2000—2016年,民族地区财政自给率均在30%—40%之间波动,并且整体上呈下降趋势;2017年之后,民族地区财政自给率跌破30%,不断创新低,2020年民族地区财政自给率为40年间最低水平,仅为24.7%(见图2)。

图2:1980—2020年民族地区财政自给率
二、1980—2020年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收支地区分布
1.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收入地区分布
整体来看,1980—2020年,民族地区财政收入主要分布在五个自治区,并且五个自治区财政收入所占比重仍呈现上升趋势,自治州、县(旗)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从五个自治区的财政收入占全部民族地区财政收入的比重来看,从1980年的72.2%提高到2020年的76.2%,40年间比重提高4.0%。1980年是前20年五个自治区财政收入占比最高的一年,为72.2%;1981—1998年,五个自治区财政收入占比在60%—70%之间波动,略显降低趋势;1999年及以后年度,五个自治区财政收入占比均高于70%;前20年仅两年(1980年和1999年)占比高于70%。2000—2020年,五个自治区财政收入占比均保持在70%之上,从2000年的72.6%上升到2020年的76.2%,增加了3.6个百分点。从自治州、县(旗)的财政收入所占比重来看,从1980年的27.8%降低至2020年的23.8%,减少了4.0%。前20年里,自治州、县(旗)财政收入占比在波动中上升了1.8%,并且前20年有18年自治州、县(旗)财政收入占比超过30%;2000—2020年,自治州、县(旗)财政收入占比与五个自治区的差距仍在拉大(见图3),这也反映出五个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合力”与30个自治州和120自治县(旗)经济发展的“合力”之间有较大差距。

图3:1980—2020年民族地区财政收入地区占比
2.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支出地区分布
从民族地区财政支出地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五个自治区,五个自治区财政支出占比呈下降趋势,自治州、县(旗)财政支出占比呈上升趋势。从五个自治区财政支出占全部民族地区财政支出的比重来看,从1980年的76.9%降低至2020年的66.2%,40年间降低了10.7个百分点。1980—1987年,五个自治区财政支出占比在70%以上波动,1980年五个自治区财政支出占比为40年间最高水平(76.9%);1988—2001年,五个自治区财政支出占比降至70%以下;2002年和2003年又有所提高,占比水平为71.3%和70.0%;2004—2020年,五个自治区财政支出占比又降到60%—70%之间,并呈现出下降趋势。从自治州、县(旗)的财政支出占比来看,与五个自治区的变化趋势相反,从1980年的23.1%提高至2020年的33.8%,提高了10.7个百分点(见图4)。

图4:1980—2020年民族地区财政支出地区占比
3.少数民族地区财政自给率差异
从民族地区财政自给率差异来看,1994年之前,整体上五个自治区与自治州、县(旗)财政自给率差异不断缩小,最小差距0.7%(1991年);1994年之后,差距逐渐拉大,最大差距为14.2%(2010年)。其中,财政自给率差异=五个自治区财政自给率-自治州、县(旗)财政自给率。具体来看,1980—1990年,五个自治区财政自给率低于自治州、县(旗)财政自给率,但财政自给率差异在不断缩小;“分税制”改革前的最大差距达到15.6%(1982年);1991年,五个自治区财政自给率首次超过自治州、县(旗)的财政自给率;1994年,“分税制”改革实施之后,五个自治区财政自给率均高于自治州、县(旗)的财政自给率,财政自给率差异从1994年的6.9%上升至2020年的11.1%。其中,1994—2003年,五个自治区财政自给率与自治州、县(旗)的财政自给率差异在6%—8%之间;2004年之后,五个自治区与自治州、县(旗)的财政自给率差异超过10%(见图5)。总体上,五个自治区财政自给率从低于自治州、县(旗)到超过自治州、县(旗)的财政自给率,也反映出了五个自治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之快。

图5:1980—2020年民族地区财政自给率差异
三、1980—2020年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收支占比
1.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收入占比
1980—2020年,民族地区财政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2.7%提高至2020年的4.2%。大致可分为两个时间段,即1980—1993年与1994—2020年。1980—1993年,民族地区财政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整体呈增长态势,从1980年的2.7%增长至1993年的7.0%,增长了4.3个百分点。其中,1988—1993年间的占比均超过5%,甚至在1992年突破6%,1993年达到40年间最高比重7.0%。1994年,民族地区财政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中的占比猛跌至3.9%,相较于1993年的最高比重降低了4.1个百分点。1994—2020年,民族地区财政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在3%—5%之间波动,并有缓慢上升趋势。这27年间,民族地区占全国的比重有升有降,最大降幅为1.0%(即从1996年的4.2%降至2002年的3.2%),最大增幅为1.7%(即从2004年的3.2%增长至2013年的4.7%)。其中,2010—2020年,民族地区财政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均保持在4%的水平之上(见图6)。
2.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支出占比
从财政支出占比来看,民族地区财政支出占全国的比重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6.6%增长至2020年的12.7%。具体来看,1980—1993年,民族地区财政支出占全国的比重从6.6%上升至10.0%,增加了3.4个百分点,14年间有两年(1991年、1993年)占比超过10%。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实施,对民族地区财政支出在全国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产生一定影响,从1993年的10.0%下降至1994年的8.9%。1994—2020年,民族地区财政支出占全国的比重从8.9%增加至12.7%,增加了3.8个百分点。其中,1994—2007年,财政支出占比在7%—10%之间波动;2008年之后,民族地区财政支出占全国的比重突破10%,超过“分税制”改革前的最高占比;2011—2020年,财政支出占比连续10年保持在12%—13%的高水平之间(见图6),这也说明,在“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财政支出不断扩大,中央政府承担的地方支出责任也在不断增大。

图6:1980—2020年民族地区财政收支占全国比重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1980—2020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收支规模在进一步增大,但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财政收入规模的增长速度;民族地区的财政自给率呈下滑趋势。从地区分布看,5个自治区的财政收入占整个民族地区的比重呈增长态势,财政支出占比有降低趋势;30个自治州与120个自治县(旗)的变化趋势与5个自治区相反;财政自给率差异从“分税制”改革前五个自治区低于自治州、县(旗)到“分税制”改革后反超自治州、县(旗),并实现财政自给率差异进一步拉大。从民族地区财政收支占全国的比重来看,民族地区财政收支占全国的比重均呈增长趋势。整体来看,40年来,伴随着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也在稳中向好!
数据来源:《中国财政年鉴2021》.
作者:李永海 杨北斗
892_167272862197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1479971814@qq.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