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例反映了现阶段比较典型的跨国公司组织架构与经营模式。从中可以看出,跨国公司的功能逐渐细化,出现了诸如集团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制造中心、营销和销售中心等不同类型的公司。从价值链角度来看,跨国公司将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切割,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点(母公司或子公司)专门从事一项或几项工作,各个点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会发生大量受控交易。
跨国公司日益分工专业化,其内部贸易规模不断增大,导致关联交易类型越来越复杂,关联交易数额越来越大。当跨国公司通过转让定价手段来确定各关联公司的利润归属问题时,往往会产生税收风险。这些税收风险核心的判定标准就是各关联公司在跨国公司整个价值链中履行的功能和承担的风险以及由此产生的损益是否匹配。由本文案例分析可以看出,跨国公司赋予各地子公司的功能、风险与其所获利润是否匹配是税务机关的关注重点,也是有必要进行特别纳税调整的重要考量因素。
从税务机关进一步加强跨国公司转让定价税务管理来看,应进一步拓宽视野,从全球价值链和各实体对价值实现作出贡献的角度,分析和判定各关联公司的利润归属,以解决税收与实质经济活动相分离的问题。要厘清跨国公司整个价值链以及价值链上的主要价值驱动因素,并确认所管辖企业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及其具体的功能与风险情况,进而审核各关联公司的转让定价方法是否正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跨国企业与税务机关转让定价指南》提出,在选择转让定价方法时,应选择最适合案例经济环境和实际情况的转让定价方法。因此,税务机关在判定跨国集团内部发生关联交易所确定的转让定价方法时,要清楚判定企业的关联交易实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