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1245
  • Tax100会员 33593
查看: 567|回复: 0

[国际工程与劳务杂志] 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开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新征程

1388

主题

1388

帖子

1400

积分

特级税友

Rank: 6Rank: 6

积分
1400
2022-10-27 17: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选公众号文章
公众号名称: 国际工程与劳务杂志
标题: 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开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新征程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10-27 09:18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k5MjU5Mw==&mid=2656167009&idx=1&sn=1df2af62a0257db086d2a478110cb8fe&chksm=bd45875f8a320e4960ecb1e25c5b28e5567d68e969ee16b375f2d1d022985dfd0b0e92d03127#rd
备注: -
公众号二维码: -
作者:王哲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十年,在对外经济合作领域一个标志性成果是“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首倡,九年间“一带一路”从一个充满创意的伟大构想,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具生机与包容度的多边合作倡议,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作为我国最早“走出去”的中央企业之一,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建)2011年重组整合,发展道路与“一带一路”同频共振。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号角。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题中之义。对外基础设施行业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践行新发展理念,勇担历史责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基础设施领域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成就
一、政策沟通化为治理蓝图
作为国家顶级对外合作倡议,习近平主席亲自安排部署,2016年、2018年和2021年召开三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2017年、2019年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全球范围内广泛响应,我国已与15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基础设施领域积极推进制度型开放,商务部等18部委印发《关于促进对外承包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委等4部委出台了《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积极构建可持续融资体系,组建丝路基金、发起设立亚投行,发改委等出台《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财政部出台了《“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当前,“一带一路”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成为全球经济下行周期中的一抹亮色。
作为我国最早“走出去”中央企业之一,中国电建2011年重组整合之后,从战略高度与“一带一路”倡议同频共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锚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目标,致力于“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中国装备制造和相关产业“走出去”,深入实施集团化、属地化、全球化“三步走”全球发展战略,在全球设置六个海外区域总部,实现资源配置、商业模式、产业协同、主业方向和发展方式等“五个转变”,不断增强国际业务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业务遍布全球130个地区市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2021年,中国电建位列世界500强第100位,工程设计连续三年全球第一(根据ENR全球工程设计公司排名),工程承包全球第五(根据ENR全球最大承包商250强排名),电力领域连续八年位居全球第一。
二、设施联通取得长足进展
在对外基础设施领域,2021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营业额达到1549.4亿美元,比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刚提出之时增长了168%,复合年均增长率1.5%;新签额达到2584.9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了237.1%,复合年均增长率5.3%。根据ENR国际承包商250强榜单,中国上榜企业从2012年的55家发展到2021年的79家;总营业额规模从670.65亿美元、占比13.1%,增长至1129.5亿美元、占比28.4%,基本实现翻一番。2015年国家印发《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来,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承包新签合同额累计9191.6亿美元,占同期总额53%,复合年均增长率6.4%;营业额累计5988.7亿美元,占同期总额52.8%,复合年均增长率4.4%。营业额与新签额均达到对外承包总额的半数以上。营收、新签年均增幅远高于同期对外承包总平均值。“一带一路”沿线成为中资企业对外业务增速最快、最活跃的地区。
中国电建正是这个精彩进程的参与者与引领者,以“建设清洁能源、营造绿色环境、服务智慧城市”为使命,立足大基建,发挥“水、能、城、砂、数”核心优势,集成“投建营”,积极调整结构、补短板,扎实推动海外业务高质量发展。2015年以来,中国电建“一带一路”对集团国际业务贡献凸显,对同期我国“一带一路”承包新签贡献超过15%、营收贡献接近10%。在此过程中,中国电建一是确保“一带一路”重大民生基础设施项目高质量顺利推进:投建了老挝南欧江梯级电站、巴基斯坦卡西姆电站、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一大批“一带一路”重点工程项目;经习近平主席亲自见证签约的项目有16个,很多项目获得所在国环保等多项奖项,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二是积极建立合作网络,海外承建电力能源项目总装机超过1.9亿千瓦,带动国产机电企业设备出口成效显著;第三方市场合作不断深化,与数十家家全球知名企业建立第三方市场合作关系,积极构建命运共同体,维护我国正当发展权益。三是提高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如开发建设老挝南欧江梯级电站时,秉承“尽量减少淹没土地、尽量减少原居民的搬迁和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理念科学梯次开发,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全流域投资开发新典范。在承建波兰弗罗茨瓦夫防洪工程项目时,极大提升了当地洪水防御能力,美化了河道景观,被当地政府称为“在波兰非常值得信赖的国际承包商”。先后30多个工程获中国建设工程最高奖——鲁班奖,老挝南累克水电站、几内亚金康水电站、苏丹麦洛维大坝等10余个项目的图案被所在国印在了通用钞票、邮票和选票上,成为一张张亮眼的“中国名片”。
三、绿色发展助力去碳目标
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响应全球“碳中和”号召,自我加压提出了“3060”碳减排目标;同时践行国际责任,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联合国大会代表中国做下了庄严承诺: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据统计,目前我国风电设备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绿色发展正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新亮点、新主题。
中国电建作为全球清洁低碳能源、水资源与环境建设领域的引领者,积极响应“碳中和”目标,大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立足传统水电优势,开展资源整合,着力发展新能源业务,锤炼新能源全产业链合作实力,牵头金融机构、行业头部企业建立国际新能源解决方案平台(INES),推动数十个境外项目合作落地。2021年,中国电建海外新能源业务新签合同额占比迅速攀升,超过同期中资企业海外新能源新签额五成,行业排名稳居首位。
四、民心相通促进永续发展
我国共建“一带一路”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平台,注重把当地民众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作为首要考量。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积极开展全球抗疫合作,构建全球卫生健康共同体,向150多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大批量防疫物资、检测试剂、疫苗等,为世界抗疫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另外,积极响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坚持向非洲、中亚、东南亚等欠发达地区派出医疗队、技术人员等开展援助活动。
中国电建立足促进当地社会可持续发展,扎实履行全球优秀企业公民责任助力民心相通。一是以基础设施之惠及民生,基础设施项目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了经济发展,受到所在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如阿根廷高查瑞光伏电站建设期间为当地提供近 1500 个工作岗位;投运后每年为胡胡伊省带来5000万美元收入,用电实现自给自足。二是坚持“授人以渔”、为当地培育现代化事业人才。如在赞比亚,依托下凯富峡水电站开办中国水电赞比亚技能培训学院,获得赞比亚教育部颁发的办学资质证书,培育了三百余名技能人才;作为商务部指定的水利、电力行业唯一的援外培训实施单位,中国电建自2009年起举办一百多期援外培训班,培训了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多个政府部门的官员和企业代表超过三千人。三是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积极开展海外志愿服务行动和“爱点亮世界”新能源设备主题捐赠活动,在新冠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中积极救援救灾,特别是积极携手助力当地抗击新冠疫情,捐助抗疫物资、宣扬科学抗疫知识,承接“春苗行动”任务,用“中国方案”硬核支援属地疫情防控行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树立负责任的中国企业形象。
新时代新征程上海外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展望
一、深刻认识新时代新征程上以海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于十八大、发展于新时代、兴盛在新征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伟大实践,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动作为、深化国际合作的公共产品,以及新发展格局中国际大循环的实现载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推动力量,闪耀着“和合”的东方智慧。
当前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疫情跌宕蔓延,各种超预期因素叠加,全球经济持续下行,使得二战以来的全球治理秩序面临空前挑战。在当前复杂形势下,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倡议无疑是一副最具吸引力的“中医良方”。特别是去年以来,针对当前全球发展、安全问题,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与“一带一路”倡议形成了公共治理、安全治理、经济治理的系统的全球治理观,其中“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全球经济治理公共产品的意义更加突出。
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要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提升“硬联通”“软联通”和“心联通”水平。新阶段共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硬联通”是发展根基和重要方向。基础设施建设在拉动经济、服务就业、促进贸易、改善民生方面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前长周期低谷,更起到经济“压舱石”的作用。2022年发布的ENR国际承包商250强榜单标题为“企业开辟复苏之路”,榜单企业国际业务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5.2%;今年上半年我国对外承包总营收同比增长4.0%,这表明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正在逐渐复苏。
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起点,站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即将10年的历史方位,我国“走出去”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要深入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精髓,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肩负起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和带动中国制造“走出去”的使命,坚定信心,同各方一道建设更加紧密的伙伴关系,坚持走团结合作、互联互通的和平发展之路,以“中国建造”将“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勾勒成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确保经济要稳住、疫情要防住、发展要安全。
二、要坚持“高标准”的发展定位
“高标准”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的历史阶段共建“一带一路”的新要求,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高发展韧性的基础。
一是在规则标准方面实现“软联通”。首先要适应国际规则标准。过去我们从事国际工程,视欧美规则标准为“绿色”“蓝色”壁垒,视欧美市场为“高端市场”。当下国际承包市场主权项目逐渐减少,多边金融机构项目、私人业主项目增加,市场准入、项目标准正在迅速向“高端市场”看齐。我国基础设施承包商必须苦炼内功,提高对国际规则标准的适应程度,扎实提高竞争实力。其次,要助力加快中外规则标准的衔接互认。在工程师资质、设计规划标准等方面,加快通过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等平台推动中外资格互认,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
二是在对标一流方面提高竞争力。经过多年的海外扩张,我国基础设施企业规模大、上榜多,但是对标同领域全球一流企业,总体来看仍有不小差距。规模竞争之后,未来的竞争必定在韧性和质量上。对标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首先要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资央企要带头高质量完成改革三年行动;其次要敢于技术创新,围绕主营业务构造核心竞争力和拳头产品,营造产业链生态圈,成为“链长”才能取得话语权;再次要注重国际化人才选育,当前有视野、有能力、有经验的国际化人才非常匮乏,而人才培养需要一定时间和投入,应当加快人才引进、培育、储备力度,防止业务需要时捉襟见肘。
三是在项目开发方面确保高质量。近年来,国际基础设施项目签单难、签好单更难,现汇项目利润空间收窄,协助融资项目风险与收益不对等,投资项目资金占用时间长、收益率难以保障,更有承包商以小比例投资带动EPC,形成了“左右互搏”的悖论;加之项目管理履约能力欠缺,动辄形成巨额亏损屡见不鲜。高质量要从商务谈判开始,摒弃过去“低价中标、高价索赔”模式,秉承契约精神,深入研究合同条款及技术条件,做到事前算赢;要加强国际项目管理能力建设,做好策划与执行,实现事中干赢,及时预测、排除风险,确保高质量交付以及营收和现金流,最终实现事后双赢。
三、要构建“可持续”的发展生态
可持续发展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价值导向,打造可持续的基础设施要深入贯彻ESG理念,重点做到环境、安全和经营策略可持续。
一是环境可持续。“碳中和”是全球最热烈的话题,随之而来的是各经济体的碳边界、碳约束、碳税机制。今年3月份发改委等4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要求让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方面要紧跟第四次科技革命和能源革命步伐,集中精力开发清洁能源特别是新能源项目,加强技术研发突破关键瓶颈,提高新能源技术实力。在境外项目实施上,要加强产业链协调,提高价格和集成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要加强其他基础设施领域的绿色建造水平,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节能减排,积极跟踪开发“数字+基建”,打造智能低碳的新型基础设施。
二是安全可持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要坚持安全发展理念,高度重视当前的海外经营风险。要坚持“危地不往、乱地不去”,先选国别、再选项目;要坚持合规经营,深入学习研判我国、国际及所在国商事法律制度,确保个人及企业行为不触碰红线与底线;更要坚持“斗争精神”,及时捕捉、掌握美西方制裁措施,做好预案、敢于善于利用规则维权,确保经营安全正当发展权益不收侵害;要主动深入当地社会,构建属地化信息网络,及时收集当地信息,与我使领馆形成共享机制,切实提高应对社会安全隐患的能力。
三是经营策略可持续。首先,要下决心采取属地化发展战略。当前全球保护主义盛行,除了美国全球围堵,欧盟国际采购工具法案(IPI)也已经正式生效,对我国企业获取欧盟市场项目将产生重大冲击。要对标西方企业,加快调整经营策略,通过成立属地公司等方式推进属地化建设,提高本土成分,从而对冲未来美西方市场分割、“小院高墙”的风险。其次,要积极构建合作生态圈,广泛联合我国高新技术、装备制造、金融服务等企业联合走出去;同时积极联合发达国家企业,积极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提高发展韧性。第三,要实现可持续金融和债务。要继续用好我国政策性金融工具,去年中国信保对外信用保险突破8300亿美元,未来将重点支持重点项目和“小而美”项目;要注重绿色转型、用好绿色资金,中国进出口银行今年开展了境外项目ESG投资调研,未来可能有更多绿色投资出台,要提前主动向绿色开发转型;要敢于、善于用好多边金融机构特别是赤道银行资金,配合信用保险实现多种融资模式共存,提高融资灵活度。
四、要践行“惠民生”的发展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惠民生”是“心联通”的桥梁,是共商共建共享的最终目标。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接地气、聚人心。
一是要提高经济可行、社会效益好的“大而优”标志性项目的惠及力度。“大而优”项目关系当地国计民生,乃至两国政治经济外交大局,但是大项目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有些时候建设过程中会遇到阻力。要从讲政治的高度确保“一带一路”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在过程中切实做好与当地居民和各界的互动,促进理解。
二是要着重开发便民利民、惠及民众的“小而美”民生项目。“小而美”项目规模小、周期短、经济和社会效益好,是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倡导的方向。当前“小而美”项目成为对外合作的优先事项,将得到对外援助资金的重点政策支持。要聚焦清洁能源、农业经济、卫生健康、文化教育等领域,积极建设“小而美”项目,提高所在国民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助力市场开发,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是要提高社会建设力度。通过参与社会建设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惠及民生的最直接方式,除了传统的捐资捐物、志愿行为以外,未来可重点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力:一要助力卫生健康,新冠疫情尚未结束,欠发达地区新冠疫苗及医疗物资均等化程度仍然较低,走出去基础设施企业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在当地使领馆统一领导下,持续对当地提供抗疫支援,提高卫生健康能力。二要助力职业能力建设,助力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最亟需的是技术人才,要依托基础设施项目,面对当地青年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打造一批掌握中国技术、中国标准高水平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不仅实现“授人以渔”,更促进我国文化传播与在当地属地化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未来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13年是极其关键的时期。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来讲,“一带一路”倡议意义重大,对外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要深刻领会并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对外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推向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以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作者工作单位:中国电建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148_166686451290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1479971814@qq.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