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1841
  • Tax100会员 33526
查看: 361|回复: 0

报告发布: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2万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专家团队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36396

2020税务高考

2022-9-26 12: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选公众号文章
公众号名称: 兰财税海研语
标题: 报告发布: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9-25 06:00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wMzIwNTIwMQ==&mid=2247505619&idx=1&sn=0ed45cdce9501cf69dca695ee450489b&chksm=c09b4eedf7ecc7fbbf98606ec1a52dd02f11f45a2ee951a47a2beef0a4ca621bda138b061869#rd
备注: -
公众号二维码: -
践行嘱托开新局 富民兴陇谱新篇——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第1176期)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20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甘肃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踔厉奋发、迎难而上、勇毅前行,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
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底线任务,举全省之力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陇原大地如期实现了摆脱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千年梦想。
面对脱贫任务全国最重的特殊省情,全省上下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聚焦目标标准,贯彻精准方略,层层压紧压实责任,抓好抓细任务落实,如期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全面完成“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目标任务,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2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广大贫困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特别是纳入全国“三区三州”的甘南州、临夏州及天祝县等深度贫困地区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012年的5.1%提高到2021年的6.5%。
2021年,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不断增强。脱贫人口人均收入10079元,比上年增长18%,比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7.5个百分点。
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抓好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持续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全省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一)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总量取得重大突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5393.1亿元,到2021跨上万亿元台阶,达到10243.3亿元,年均增长6.9%,比全国年均增速高0.3个百分点。

图1 2012—2021年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新突破
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在不断提高,由2012年的21141元,到2018年突破3万元,到2021年再次突破4万元,达到41046元,年均增长7.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万元到3万元用时6年,从3万元到4万元用时3年,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图2 2012—2021年甘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三)财政实力持续增强
全省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财政实力显著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财政保障。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2年的520.4亿元,到2021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01.9亿元,年均增长7.5%。财政支出同步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2012年的2059.6亿元扩大到2021年的4032.6亿元,年均增长7.8%。
(四)金融服务实体能力稳步提升
2021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22614.6亿元,是2012年末的2.23倍,年均增长9.3%;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23905.3亿元,是2012年末的3.32倍,年均增长14.3%,贷款余额年均增速高于存款5.0个百分点。特别是近年来,面对疫情冲击,聚焦金融助企纾困,积极开展“十大融资专项行动”,助力中小微企业渡难关、谋发展,促进实体经济稳步发展。
三、协调发展扎实有效,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全省将着力点放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2年的10.96∶46.23∶42.81调整为2021年的13.32∶33.84∶52.83,产业布局实现“二、三、一”结构向“三、二、一”结构的根本转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2年提高10.0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占比提高2.3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下降12.39个百分点。
(二)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2021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33%,比2012年提高14.5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62个百分点。市政公用设施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2年的681.6平方公里增加到2021年的927.6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0.0%提高到36.3%,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由12.6平方米增加到22.2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9.5平方米增加到14.9平方米,燃气普及率由77.8%提高到96.9%。农村宜居环境日益改善,2021年,全省乡村自来水受益人口比重达到96.5%,通公路、通汽车、通电话村的比重均达到了99.9%,通宽带村的比重达到98.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2021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3.17,比2012年缩小0.48。
(三)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按照中心带动、多极突破的发展格局,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优化空间开发和生产力布局,培育区域发展增长极,推动全省经济协同联动发展,有效缩小了地区发展差距,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差异系数由2012的0.92缩小到2021的0.58,经济总量最大的兰州与最小的甘南地区生产总值之比由16.17缩小到14.05。
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立足省情特点和优势,突出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坚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手齐抓,扎实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形成了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
(一)农业发展形势良好
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高效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和规模养殖业,全面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2021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39.5亿元,是2012年的2.19倍。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力保障,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1100万吨以上,2021年粮食产量达到1231.5万吨,创历史新高;蔬菜产量1655.3万吨,园林水果539.1万吨,中药材131.5万吨,肉产量135.3万吨,分别是2012年的1.95倍、2.28倍、2.05倍和1.62倍。依托独特的自然禀赋优势,构建起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为主导、众多地域品种为补充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出“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特色优质农产品,2021年六大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1.2%。

图3 2012—2021年甘肃省粮食产量(万吨)
(二)工业转型步履坚实
大力实施强工业行动,实施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全面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1+N+X”攻坚战,推动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3%。传统产业“三化”改造不断加快,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重焕生机,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16.5亿元,比上年增长81.7%,其中冶金、石化、有色工业利润分别增长3.58倍、1.87倍、1.54倍,创历史最好水平。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38.2%、18.8%,远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9%的增速,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了6.1%和10.4%。建成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全省风电装机容量由2012年的597.2万千瓦增加到2021年的1724.6万千瓦,太阳能装机容量由38.2万千瓦增加到1145.8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全省电力总装机的比重由21.8%提高到46.7%,已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
(三)服务业发展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第三产业保持了加快发展势头,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2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5412.0亿元,是2012年的2.34倍,年均增长8.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97%,较2012年提高了11.64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加快崛起,“十三五”以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2.5%、6.8%,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高6.1和0.4个百分点。
五、内需潜能持续释放,开放通道不断拓展
全省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出台一系列促消费扩内需政策措施,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深层次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
(一)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
坚持将抓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基础设施布局,补短板、强弱项、增后劲效应不断显现。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0.9%,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12年的11.6%提高到2021年的29.0%。持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全省公路里程增加2.54万公里,实现省际主要通道和市州政府所在地通高速公路、县城通二级以上公路;铁路运营里程增加2710公里,兰渝铁路、兰州地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投用;全省民用航空运输机场达到9个,年客运量突破1400万人次。统筹实施重点骨干水利工程和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引洮供水工程通水,陇中人民半个多世纪的“引洮梦”成为现实。
(二)消费市场规模壮大,新兴消费持续活跃
随着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升,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13年、2017年和2021年分别跃上2000亿、3000亿元、4000亿元台阶,2021年达4037.1亿元,是2012年的2.06倍,年均增长8.4%。网络零售、跨境电商、移动支付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线上线下消费加快融合,新兴消费持续活跃,带动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2021年,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销售额29.7亿元,是2015年的4.1倍。

图4 2012—2021年甘肃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三)开放平台功能日趋完善,共建“一带一路”成效显著
抢抓用好共建“一带一路”最大机遇,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着力打造向西开放大枢纽、大通道,国际陆港空港、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全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开放平台日趋完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甘肃省已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开通了5条国际货运班列和兰州—连云港铁海联运班列、14条国际货运包机航线,十八大以来,全省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4086.3亿元,其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797.7亿元。2021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224.8亿元,占全省外贸总值的45.7%,占比较2013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

六、创新驱动步伐加快,科技支撑作用明显
全省上下牢固树立抓科技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观念,坚定不移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得到激发,研发实力日益增强,研发成果转换步伐明显加快。
(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
坚持把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作为科技工作的“头号工程”,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取得了明显成效。2021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29.5亿元,是2012年的2.14倍,年均增长8.8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6%。

(二)科技研发实力日益增强
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为抓手,紧紧围绕高科技领域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积极推进科技实力提升和科技成果转化,全省科技研发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全省专利授权总量26056件,是2012年的7.11倍,年均增长24.35%;签订技术合同10177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80.4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3.53倍和3.84倍,年均分别增长15.04%和16.12%。

(三)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
高水平建设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成了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形成了覆盖多学科方向和重点产业技术领域的创新体系,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2021年,全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4%,比2012年提高8.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1371家,是2012年223家的6.15倍。

七、绿色发展纵深推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坚决扛起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政治责任,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省生态环境状况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
(一)生态产业建设取得进步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聚焦绿色低碳转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绿色发展崛起势头强劲。2021年,全省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达到2852.9亿元,2018—2021年年均增长10.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9%,比2018年提高9.3个百分点。能源生产、消费更趋低碳绿色,2021年,全省非化石能源生产、消费占比分别达到37.9%、24.7%,分别比2012年提高15.3个百分点和7.1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消纳量占用电量的比重达到46.9%,居全国第4位。
(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切实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大节能技术改造,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32.7%,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4.9%。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
(三)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突出黄河流域和祁连山地区等重点部位,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2—2021年,全省累计完成植树造林4321.21万亩,草原种草改良6517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015万亩。2021年,全省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达90.2%,14个市州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兰州蓝”由“浅蓝”走向“深蓝”;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的97.2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省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率达到95.9%。
八、共享发展步伐坚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全省各级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着力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积极办好民生实事,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城乡居民获得新实惠,人民生活实现新改善。
(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抓实稳就业、稳物价、促增收,兜牢民生基本盘,使群众过上了更有品质的生活。近年来,全省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每年都在8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在2.1%—3.5%之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在0.9%—3.2%之间,均控制在预期目标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连年高于经济增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7979元增加到2021年的36187元,年均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4931元增加到2021年的11433元,年均增长9.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12年的31.1%降低到2021年的29.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12年的37.1%降低到2021年的30.9%。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012年的28.5平方米增加到2021年的35.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012年的24.1平方米增加到2021年的32.1平方米,分别增加7.0和8.0平方米。

图5 2012—2021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图6 2012—2021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二)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提升
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2021年,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02.5万人,比2012年增加225.1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387.9万人,增加166.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587.1万人,增加1970.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196.1万人,增加32.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250.7万人,增加121.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278.7万人,增加120.2万人。“一老一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养老服务设施覆盖95%的城市社区和55%的行政村,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2.93%。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医疗、教育、文化等事业有了长足发展。随着医疗改革落地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和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建立,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从2012年的36.4%降至2021年的28.4%,每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43.44张增加到73.59张,每万人口执业(助理)医师由16.80人增加到28.38人。连续打赢多轮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守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动教育进入发展新阶段。2021年,全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3%,比2012年提高15.3个百分点。文化事业加快发展。202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86.9亿元,是2012年的2.39倍。2021年末,全省共有文化馆105个,公共图书馆104个,博物馆228个,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43%,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49%。
成就已载入史册,征程未有穷期。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甘肃面临更多发展机遇,我们相信甘肃未来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发展前景更加美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甘肃篇章里将取得新的成就。
145_166416548920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1479971814@qq.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