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第1122期)
作者:倪京、吴晓莉
来源:中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
时间:2022-07-25
一、引言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形态,近年来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经济模式。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崛起以及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对社会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重塑、国际竞争力提升等方面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在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同时,中国各区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优势、政策条件等不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非均衡的状况。基于此,本文在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熵值法测量中国省域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这将对中国数字经济均衡、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状分析
2.1数字经济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重要力量。数字化技术快速升级,数字经济规模蓬勃发展。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较2005年增加42.9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9.6%。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逐年提升,由2005年的14.0%提升至2021年的39.8%,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突出。
数据来源:中国通信研究院
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国蔓延,给娱乐、旅游、餐饮等行业造成严重冲击,制造业开工不足,短期经济增长压力显著。在此背景下,在线办公、 在线教学、电子商务等新兴模式实现创新突破,数字经济成为疫情状态下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动能。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较2019年规模水平有所提升,占GDP比重为38.6%,超过三分之一。数字经济增速呈下行趋势,但仍保持9.7%的高位增长,远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长6.7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中国通信研究院
2.2数字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随着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数字化占比逐年提升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2021年,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8.4万亿元,占数字经济的比重由2016年的23.0%下降至18.3%。另一方面,在数字技术的带动下,传统产业产出进一步增长、效率显著提升,2021年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37.2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由2016年的77.0%提升至81.7%。
从三大产业来看,数字经济发展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呈现出“三二一”的模式。在疫情的倒逼作用下,在线办公、在线教学等服务业数字化新模式蓬勃发展,2020年服务业数字经济占比达到40.7%,处于持续领先发展的地位。农业数字经济发展较为落后,2020年农业数字经济占比为8.9%,较2019年仅提升0.7个百分点。中国在工业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加速推进,2020年工业数字经济占比为21.0%,仍然远远低于服务业水平,由此也可以说明工业、农业数字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数据来源:中国通信研究院
三、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分析
3.1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结合数字经济的内涵,本文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应用、产业数字化结合、数字创新能力四个维度选取23个变量,构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其中数字经济产业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虽然没有包括所有的数字经济产业,但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研究数据主要根据2014-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所得,并采用均值插值法对缺失数据进行处理。由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缺乏指标数据过多,所以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将研究除香港、澳门、台湾、西藏之外的其余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3.2数字经济发展测评分析
为客观的确定指标权重,本文利用熵值法判断各指标的权重及综合得分。由表1可知,在一级指标中,数字创新能力权重最高,数字产业化应用次之,产业数字化结合最低,可见数字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数字创新水平的提高,而数字技术支持所产生的新兴产业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同时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2013-2020年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如表2所示。为全面揭示数字经济的地区差异情况,本文将从区域和省域层面对2013-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进行阐述,进而为缩小地区数字经济差异,实现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事实依据。

(1)区域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指数
结合表2以及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趋势变化图可以看出,2013-2020年我国各区域数字经济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态势,同时东高西低不均衡现象也较为显著,这种情况与中国目前的发展格局是较为符合的。东部地区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对外开放水平及创新性水平相对较高,且大部分新兴科技产业政策优先在东部城市进行试点,由此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高科技公司及资产投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且位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创新水平不足等限制,当前数字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由此可见缩小区域发展水平避免“数字鸿沟”现象仍是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2)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指数
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新跨越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明显的进步。然而由于政策导向的不同、资源禀赋差异的影响,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且差异显著。从表2可以看出,天津、河北、辽宁、海南等东部地区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地区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四川和陕西等西部地区城市的数字经济取得稳定的发展。结合数字经济增长率进行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多数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较低,虽然这些中西部的城市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有着较高的增长率,但是这些地区的差异仍然存在,由此表明数字经济的地区差异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显著缩小的。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数字经济整体上呈蓬勃发展的态势,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数字经济更是成为稳定宏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然而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省域数字经济发展差异显著是当前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针对以上分析结果,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第一,从测度结果看出,三大产业数字化对数字经济的推动作用较小,因此各地区要充分利用数字先进技术,促进农业、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同时持续推动服务业数字化水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针对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差异问题,可以通过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对周边城市产生辐射带动作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带动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领先的城市带动周边地区数字经济水平的提升,从而实现各地区数字经济的协同发展。
第三,当前国家正在加快推进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西部地区要牢牢抓住“新基建”的发展机遇,夯实信息基础建设,为推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基础的设施保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