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1329
  • Tax100会员 33489
查看: 344|回复: 0

报告发布:兰州新区2021年度财政预算报告!

2万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专家团队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36392

2020税务高考

2022-8-5 21: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选公众号文章
公众号名称: 兰财税海研语
标题: 报告发布:兰州新区2021年度财政预算报告!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8-03 06:15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wMzIwNTIwMQ==&mid=2247503461&idx=2&sn=c618d336441d9f440aedf777f468f191&chksm=c09b565bf7ecdf4da6967226e2b8b304de20d755765ebc029710585cba9977fa07498a8cb2ab#rd
备注: -
公众号二维码: -
关于兰州新区2021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度预算(草案)的报告
(第1073期)

关于兰州新区2021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度预算(草案)的报告
2022-01-11
各位代表:
现将兰州新区2021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度预算草案有关内容向会议进行报告,请审议。
一、202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21年,兰州新区在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依法监督下,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立足“三新一高”要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机遇,按照“谋规划、推改革、抓项目、促发展”总体思路,着力在深化改革、产业培育、创新开放、生态建设、城乡治理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见实效。一年来,新区财政在收入规模小、支出缺口大的状况下,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更好发挥现代财税体制在资源配置、财力保障和宏观调控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经济社会发展在去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再次跑出了“加速度”,保持了全年预算执行整体平衡。
(一)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2021年,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完成29.34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税收收入24.96亿元,增长58%;非税收入4.38亿元,增长10%。加上上级补助收入28.62亿元、一般债券转贷收入1.06亿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0.96亿元、政府性基金调入0.1亿元、调入财政存量资金0.05亿元、上年结转0.81亿元、多式联运项目外国贷款提取资金7亿元,收入总量为67.94亿元。支出64.98亿元,增长34%。加上上解上级支出1.38亿元,支出总量为66.36亿元。收支总量相抵后,结转下年支出1.58亿元。
2.政府性基金收支执行情况
2021年,新区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计完成94.73亿元,同比增长65.1%。加上上年结余1.63亿元、上级补助收入0.07亿元、专项债券转贷收入28.3亿元、再融资债券收入39.5亿元,收入总量为164.23亿元。支出116.52亿元,增长47%。加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还本支出47.51亿元,调出资金0.1亿元,支出总量为164.13亿元。收支总量相抵后,结转下年支出0.1亿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
2021年,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为0万元(主要原因是:由于国有监管企业组建时间较短,目前还是以前期投入和重点项目建设为主,可用资金不足),加上上年结转106万元,上级补助收入0.3万元,收入总量为106.3万元。支出1.3万元,收支总量相抵后,结转下年支出105万元。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2021年,新区社保基金收入预计完成8.03亿元(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5.74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64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0.65亿元),加上上年滚存结余2.34亿元,收入总量10.37亿元。支出7.44亿元。收支相抵后年末滚存结余2.93亿元。
5.财政预算调整情况
2021年,随着新区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当年吸引优质企业来新区投资发展,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年初预算超收6.6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年初预算22.71亿元调整为29.34亿元。加上一般债券转贷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政府性基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多式联运项目外国贷款提取资金等,增加15.2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年初预算43.09亿元调整为64.98亿元。
(二)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1.2021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情况
2021年底,政府债务余额为222.71亿元,比上年增加28.35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23.72亿元,增加8.06亿元,专项债务余额198.99亿元,增加20.29亿元。

2.新增政府债券安排使用情况
根据《甘肃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21年新增政府债务限额的通知》(甘财预〔2021〕63号)《甘肃省财政厅关于预下达2021年部分新增专项债券额度的通知》(甘财预函〔2021〕17号)《甘肃省财政厅关于预下达2021年部分新增一般债券额度的通知》(甘财预函〔2021〕14号)等文件精神,2021年省财政厅共下达新区新增债券额度29.36亿元,其中:一般债券额度1.06亿元、专项债券额度28.3亿元。根据《再融资债券额度的通知》(甘财预〔2021〕23号),省财政厅下达新区再融资债券39.5亿元。
新增一般债券使用情况。2021年新增一般债券1.06亿元主要用于:兰州新区经三十三路(原东绕城快速路)与G341线(白银至中川段)立交工程项目0.26亿元、兰州新区南站市政配套工程项目0.6亿元、兰州新区纬十三路东延段(水秦路至北斗路)道路工程项目0.2亿元。
新增专项债券使用情况。2021年新增专项债券28.3亿元主要用于: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8.4亿元,兰州新区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源涵养示范园区项目6.46亿元,兰州新区第一给水厂三期工程3.5亿元,兰州新区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项目(B区)3亿元,中川北站多式联运设施提升工程-物流园补强工程1.8亿元,兰州新区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项目1.55亿元,兰州新区大型公交停保场建设项目0.8亿元,甘肃省同位素实验室一期项目0.8亿元,兰州新区化工园区尾水排放工程项目0.5亿元,兰州新区2020年城市供水管网工程0.45亿元,兰州新区西岔大斜沟生态循环养殖园配套工程项目0.4亿元,高家庄站冷链仓储物流项目0.26亿元,兰州新区瑞岭御景苑保障房项目幼儿园等项目0.11亿元,兰州新区瑞岭锦绣家园保障房项目幼儿园0.1亿元,兰州新区纬五十一路、BW13#路两条道路配套给水管网工程0.09亿元,兰州新区西岔园区环卫停车场0.08亿元。
再融资债券使用情况。2021年下达再融资债券额度39.5亿元,专项用于“2016年甘肃省政府定向承销发行的置换专项债券(二期)”2021年到期本金。
以上2021年相关数据为初步汇总数,决算后将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数据做出相应调整,最终以决算数据为准。
(三)2021年财政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1.加大税源培植力度,财政收入规模和质量持续提升
积极宣传新区政策,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持续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不断开辟新的税源增长点。常态化开展税源联合调查,按季召开财税联席会,定期分析税源形势,加大部门间的涉税信息共享,强化综合治税力度,及时掌握不动产及权益交易信息,避免现实税源“跑冒滴漏”。本年度收入总体呈现如下态势:一是收入规模大,在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背景下,新区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达到29.34亿元,比上年增长49%,规模、增速在全省市州财政中分别位居第9位、第1位。二是税收结构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超85%,先进制造业占第二产业税收比重超五成。三是市场主体有活力,当年新增市场商事主体2518户,形成税收15亿元,其中:新区级税收7.94亿元,占全部级税收收入的32%,市场活力进一步显现。
2.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财政政策提质增效
一是强化财政资源统筹能力。从挖掘潜力、规范管理、提高效率角度着手,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建立健全同一领域不同渠道资金、财政拨款资金与非财政拨款资金、当年预算财政资金和相同领域存量资金、新增支出项目和存量资产的统筹衔接机制,统筹财力增强对重大战略、重要任务、重点改革的财力保障。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资产配置效率,避免资金资产闲置和沉淀,1-11月,累计缴回结转结余资金0.9亿元。二是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思想。将落实落细过紧日子要求作为预算管理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严把预算支出关口,严格执行差旅、会议等经费开支标准,按照“从严从紧”的原则严控部门一般性履职支出。三是持续推进减税降费政策落地生根。用足用好国家新出台的支持科技创新和重要领域减税降费政策,把该减的税减到位、该降的费降到位,使企业切实享受到政策红利,1-11月新增减税降费2.44亿元,累计办理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4.74亿元。四是有序推进预算一体化管理改革。组织开展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2.0版的上线实施工作,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项目前期谋划、项目储备、预算编制、项目实施、项目结束及终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不断以信息化手段推进预算管理现代化。
3.积极对上跑争政策,不断提升新区财政实力
一是争取增值税调整政策。协调省级同意对兰州新区2021年度新引进企业增值税分享比例调整至中央级50%新区级50%,有效提升新区财政实力。二是争取乡村振兴资金直达新区。通过积极争取乡村振兴资金5932万元首次直接下达新区,从此以后省级财政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资金均可直通新区,打破了行政区划壁垒,理顺了资金下达通道,保障了新区农业农村“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4.持续优化支出结构,增强财政保障能力
一是推进教育领域均衡发展。在保持财政对教育稳定投入的基础上,开展成本预算管理,加快形成教育领域财政支持定额标准体系,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年安排教育专项资金2.13亿元,用于学校建设投入和教育系统运转。二是优化医疗领域财政投入结构。资金向疾病预防、健康素养培育等方面倾斜。全年安排医疗卫生事业专项资金0.8亿元,用于疫情防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及设备购置。三是完善低保特困群体保障机制。进一步明确救助标准,确保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规范运行。结合养老事业改革,进一步改善与新区财力保障水平相适应的养老补助机制。安排民生和社会保障专项资金0.1亿元,主要用于养老保险缴费补助和困难群众生活补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最低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13元。城市低保和农村一类低保提高到人均636元,二类低保提高到572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3198元。
  5.加强风险防控,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一是全力支持做好民生保障。落实中央规范清理民生支出政策的要求,对标国家、省级出台的统一民生政策,做到“应保必保”。对新区出台的民生支出政策开展梳理评估,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清理教育领域过度保障事项1项;建立健全新出台民生领域政策的事前论证评估机制,探索构建民生支出清单管理制度,确保与财力保障水平相匹配,增强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二是推进政府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全口径债务监测平台加强对债务管理的动态监测,合理确定债券发行期限和发行节奏,避免资金闲置。完善统计监测、预警考核等制度,定期开展风险评估,督促和激励各部门抓实抓细债券项目支出工作,做好政府债务风险预警。采取多项措施化解债务风险,依法落实到期法定债券偿还责任、严格落实政府举债终身负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力争将新区整体债务率控制在合理水平。三是强化预算刚性约束。认真贯彻落实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严格执行经批准年初预算,加强预算执行控制,强化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控预算追加事项,要求预算部门在执行中不得自行出台增支政策;确需新增支出的,通过部门预算现有资金调剂解决。
  6.全面推进绩效管理、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扩围升级
一是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预算绩效管理。先后出台《兰州新区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兰州新区部门预算项目事前绩效评估管理办法》等6个办法,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操作规程。
二是稳步推进新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陆续印发《关于开展2020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绩效单位自评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20年度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自评工作的通知》,督促各预算单位开展2020 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绩效单位自评工作。三是强化中期绩效运行监控。对支出进度慢和偏离目标的项目督促整改,对偏离目标较大的项目,缩减支出规模或直接收回用于亟需资金支持领域。四是围绕重点项目开展绩效评价。针对教育、社保、农业、为群众办实事等民生领域,疫情防控、直达资金、六稳六保等方面,选取了19个项目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其中8个项目开展财政评价,11个项目开展部门评价。目前财政评价报告(草案)已基本编制完成。
通过上述工作措施的全面落实,新区财政运行质效不断提升、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但收入规模小、支出缺口大、保障水平低的基本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财政资金资源统筹管理格局有待巩固,政府资源资产的盘活能力仍需加强,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发挥不够明显;预算单位绩效理念和主体责任意识淡薄,没有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上真正开展绩效目标设定工作,全面绩效评价推进阻力较大。上述问题,我们将在2022年度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改进。
二、2022年预算草案
(一)2022年财政收支整体形势
总的来看,新区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发展质效稳步提升,招商引资深入推进,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沿链集聚发展,各种有利因素加速积累,将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良好基础。但受各方面减收增支因素影响,2022年财政收支矛盾仍然非常突出。收入方面,国内外疫情变化和国际环境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特别是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仍不容忽视;传统产业亟待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科技研发创新驱动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还不够强,这些都对财政增收带来潜在影响。支出方面,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落实教育、养老、医疗卫生、困难群众救助等重点民生实事,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兜牢基层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底线,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收支矛盾仍然十分尖锐。
(二)2022年度预算安排的总体原则
收入预算坚持实事求是、合理预测,与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适应,与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衔接。支出预算坚持量入为出、优化结构,确保总体平衡;坚持厉行节约、过紧日子,把每一笔钱用在刀刃上、要紧处;坚持有保有压、突出重点,对上级党委、政府和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重大决策、重要改革和重点项目不折不扣保障到位;坚持明晰事权、界定责任,对应由新区本级承担的事权及相应支出责任不缺位、应由园区承担的不越位;坚持依法理财、注重绩效,严格落实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严肃财经纪律,不断完善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
(三)预算安排意见
按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测算,2022年度,新区财政总收入达到155.14亿元(比2020年实际完成143.12亿元,增加12.02亿元,增长8.4%),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28亿元,增长10%;政府性基金收入91.36亿元,下降4%;上年结转1.6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结转1.58亿元,政府性基金结转0.1亿元),至少争取上级补助收入18.52亿元,多式联运项目外国贷款提取资金4.3亿元,争取再融资债券转贷额度7亿元。
根据以上测算,2022年新区财政收支预算草案编制情况如下:
1.一般公共预算草案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32.28亿元,增长10%,其中:税收收入27.07亿元,增长8.5%;非税收入5.21亿元,增长19%。加上上级补助收入18.53亿元、再融资债券预计2亿元、上年结转1.58亿元、多式联运项目外国贷款提取资金预计4.3亿元、政府性基金调入8.81亿元,总收入67.5亿元。
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67.5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1.8亿元(基本支出13.29亿元,项目支出48.51亿元)、一般债券还本4.34亿元、上解支出1.36亿元。这样安排后,新区部门“三公”经费0.06亿元,同比下降3.7%。
2.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
政府性基金收入预计91.35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本级收入85.65亿元,总价款收入为95.9亿元),加上再融资债券预计5亿元、上年结转0.1亿元,总收入96.45亿元。

安排政府性基金总支出96.45亿元。其中:政府性基金支出安排80.34亿元,专项债券还7.3亿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8.81亿元(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求,加强四本预算统筹,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力度,把应当由政府统筹使用的政府性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计1亿元,加上上年结转0.01亿元,总收入1.01亿元。对应安排支出1.01亿元。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
社保基金收入预计9.99亿元(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6.95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45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0.59亿元),加上上年滚存结余2.93亿元,总收入12.92亿元。支出8.98亿元,年末滚存结余3.94亿元。
三、2022年主要工作
2022年,我们将坚决贯彻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全力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圆满完成收支预算任务。
  (一)持续严格财政收支管理
一是继续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不断优化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构建“大财政大预算大资管”业务格局,有效提升财力综合管理和使用水平。通盘考虑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统筹财力,构建四本预算、政府债务、资产资源相结合的资金统筹机制,加大部门存量资金与新增预算、结转资金与年度预算、部门资金与预算拨款的统筹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支出需求。二是强化预算约束、执行监控和绩效管理,不断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不折不扣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优化升级“不来即享”机制,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体系。三是全力支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增强履行重大任务的财力保障能力,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主动作为。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着力涵养培植税源,夯实财政可持续发展基础。四是加强对上汇报衔接力度,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在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以及交通、水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项目、资金支持。及时掌握预算执行动态,定期跟进重大项目建设、重大民生政策落实等情况,督促加快支出进度,提高财政运行效率。在基本支出定员定额体系确定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及支出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更好发挥标准在预算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持续强化预算绩效管理
一是进一步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加强绩效目标管理,深入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完善预算绩效指标体系,初步构建科学合理、可比可测、动态调整、共建共享的新区预算绩效目标体系。开展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和绩效运行中期监控,对照既定的预算绩效目标,以半年为周期,依据项目实施情况、资金支付进度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对各部门项目预算支出、整体支出开展评价。二是开展重大政策和项目事前绩效评审,建立重大政策和项目事前绩效评估机制,运用政策分析、调查研究和成本效益分析等手段,为完善项目决策论证和提高支出预算的精准性提供更有效的支撑。三是推进部门自评与外部评价、财政重点评价与再评价相结合的多层次绩效评价体系,提升评价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准确性。进一步强化结果应用,加快形成结果反馈、问题整改、绩效提升的良性循环格局。四是将绩效评价作为衡量和检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绩效评价常态化机制和绩效评价结果同预算安排与政策调整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加大预算绩效运行监控力度,充分利用绩效管理结果推动完善相关政策和改进之后年度预算编制,切实将“重分配轻管理”转变为“花钱必问效”,确保财政资金“用得好”。
  (三)持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一是深化“零基预算”管理改革,完善项目申报按重要程度和成熟度依次排序机制,加强财政中期规划与年度预算的衔接,按照项目实施进度和实际需求分年度安排预算。二是完善分层分类保障机制,优先保障刚性和重点支出,确保上级决策部署和具体工作要求不折不扣落实。三是拓展深化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现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在重要支出领域全覆盖,构建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加强成本分析结果应用和过程跟踪,通过全成本绩效管理改革切实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提高政策运行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加强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和结果的运用,继续深化审计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强化预算执行激励约束。五是完善对园区转移支付管理制度改革,合理划分事权和支出责任,调整优化转移支付结构,针对不同园区特点,统筹考虑各园区收入来源、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等因素,合理分配转移支付资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保障各园区功能定位的有效落实。
  (四)持续加力防范财政风险
一是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坚决守好财政运行底线,科学合理确定财政收支目标,兼顾规模、质量和速度,确保年度发债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二是防范化解财政运行风险,坚决兜牢基层“三保”底线。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强化“借、用、管、还”闭环管理,落实政府债券到期偿还责任,稳妥降低债务存量规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三是健全地方政府债务及隐性债务常态化监测机制,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债务管理和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决策部署,严禁通过新增政府隐性债务上新项目、铺新摊子。四是加强国有出资企业经营性债务管理,切实防范潜在风险。完善政府债务风险常态化监测机制,加大督查审计问责力度,坚决筑牢财政金融安全屏障。
专此报告。
  附件:
1.兰州新区2022年度财政预算安排说明
2.2022年度兰州新区预算公开套表
3.2022年度兰州新区“三公”经费说明
4.兰州新区2021年政府债务情况表
5.兰州新区2021年政府债务情况说明
6.2022年度兰州新区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预算表
7.2022年度兰州新区专项转移支付预算明细表
8.关于印发《甘肃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pdf
9.预算绩效管理2021年工作情况及2022年工作计划




213_165970534769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1479971814@qq.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