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2021:
市州经济发展与财政收支
(第1029期)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疫情、灾情的冲击影响,全省上下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按照“稳农业、强工业、促消费、扩内需、抓项目、重创新、畅循环、提质量”工作思路,埋头苦干、拼搏实干,经济发展稳中加固、稳中提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初步结果,2021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5385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61.9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19901.4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28287.5亿元,增长8.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8%、33.0%和57.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5:36.1:52.4调整为10.5:37.0:52.5。从四川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排位来看,2021年四川省GDP仍居全国第6位,排名和去年保持一致,仅排在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河南省之后,处于全国靠前水平。
2021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80元,较上年增加2558元,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与2019年相比两年平均增长8.5%。按收入类别看,居民工资性收入14392元,较上年增长10.4%;经营净收入5758元,增长8.9%;财产净收入1905元,增长10.8%;转移净收入7024元,增长8.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444元,突破4万元大关,较上年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两年平均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75元,较上年增长1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0%,两年平均增长9.5%。从来源看,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为5514元、6651元、587元和4823元,分别增长10.8%、8.1%、15.0%和12.5%。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6,比上年降低0.04,比2019年降低0.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2021年四川省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达到7585.8亿元,增长11.6%,其中:中央级收入2812.5亿元,增长10.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73.3亿元,为预算的108.2%,增长12%,两年平均增长8.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3334.8亿元,增长12.4%。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84.1亿元,为预算的103.9%,增长8.7%。省级一般公共预算超收收入33.1亿元。2021年,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4950.5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4441.3亿元),为预算的168.8%;加上中央补助、上年结余、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收入后,可供安排的收入总量为7921.8亿元。2021年,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28.7亿元,为预算的96.6%;加上中央补助、上年结转等收入后,可供安排的收入总量为156.8亿元。2021年,全省社会保险基金收入5404.9亿元,为预算的106.2%;加上上年结余、转移收入、上级补助等收入6864.3亿元后,可供安排的收入总量为12269.2亿元。2021年发行新增债券2251.3亿元、再融资债券990.7亿元、支持中小银行化解风险新增专项债券等453亿元,举借外债7.6亿元,偿还到期政府债券本金1205.6亿元和外债2.3亿元后,债务余额为15237.5亿元,比2020年底增加2494.7亿元,控制在国务院核定的债务限额16293亿元内,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四川省2021年财政收入排名全国第7位,仅排在广东省(14100.0亿元)、江苏省(10019.1亿元)、浙江省(8263.0亿元)、上海市(7772.0亿元)、山东省(7284.0亿元)、北京市(5932.2亿元)之后。比地区生产总值的排名低一位。
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215.6亿元,完成预算的95.1%,增长9%。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7.4亿元,完成预算的89.2%,增长9.3%。主要支出项目执行情况是: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94.8亿元,完成预算的99.9%;交通运输支出345.9亿元,完成预算的84%;教育支出214.4亿元,完成预算的92.1%;公共安全支出81.9亿元,完成预算的98.1%;卫生健康支出47亿元,完成预算的78%。四川省2021年财政支出排名全国第4位,仅排在广东省(18219.0亿元)、江苏省(14586.0亿元)、山东省(11709.0亿元)之后。比地区生产总值的排名高两位。
四川省,简称川或蜀,是中国23个省之一,省会成都。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内陆,东连重庆,南邻云南、贵州,西接西藏,北接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省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三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高差悬殊,地势呈西高东低的特点,由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和高原构成。四川省分属三大气候,分别为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总体气候宜人,拥有众多长寿之乡,如都江堰市、眉山市彭山区、长宁县等90岁以上人口均超过千人。四川省总面积48.6万平方公里,辖21个地级行政区,其中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共55个市辖区、19个县级市,105个县,4个自治县,合计183个县级区划。街道459个、镇2016个、乡626个,合计3101个乡级区划。2019年10月,入选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截至2021年末,四川省常住人口8372万人(如图1)。
图1 四川省行政区划图
一、四川省各市州2021年经济发展
(一)各市州GDP规模与增速
从2021年GDP规模来看,四川省21个市州间差距依然较大,尤其是成都市和其他市州存在断崖式的差距。省会成都市的GDP规模为19917.00亿元,是唯一接近20000亿元的地区,稳居全省第一位,也远高于省内其他市州。绵阳市(3350.29亿元)、宜宾市(4148.08亿元)紧随其后,位于第二梯队,分列2-3位。排名最后三位的分别是巴中市(742.50亿元)、阿坝州(449.63亿元)、甘孜州(447.04亿元),三个地区的GDP规模均未超过800亿元。其中,最高的成都市和最低的甘孜州,GDP规模差距达44.55倍,差距巨大(如图2)。

图2 四川省各市州2021年GDP规模及增长率
从2021年GDP增速来看,四川省21个市州间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整体来看,全市GDP增速为8.2%,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8.1%)。其中,14个市州既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又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5个市州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8.1%)。GDP增速最高的是宜宾市(8.9%),高于其他市州,绵阳市(8.7%)排名第二、德阳市(8.7%)排名第三;排名最后5位的分别是南充市(7.8%)、阿坝州(7.5%)、凉山州(7.2%)、甘孜州(7.0%)、巴中市(3.3%),这5个市州的增速相对较低,均不及全省的平均水平(如图2)。
(二)各市州GDP占比
从2021年各市州GDP占比来看,各市州存在着较大差异。排名第一的是成都市,占比高达37.0%,也是唯一一个超过30%的地区,占比甚至超过了全省的三分之一;排名第二的是泸州市,占比为6.2%;排名第三的是遂宁市,占比为5.8%,两地区均超过了5%;排名4—8位的分别是南充市(4.9%)、自贡市(4.8%)、德阳市(4.5%),攀枝花市(4.4%)、内江市(4.1%),五个地区GDP占比均超过了4%。排名最后两位的分别是巴中市(0.8%)、阿坝市(0.8%),两地区均未超过1%,这也反映出了四川省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如图3)。
图3 四川省各市州2021年GDP占比
(三)各市州产业结构
从2021年三次产业结构来看,各市州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第一产业占比排名第一的是巴中市,高达23.5%,排名第二的是凉山州(22.7%),排名第三的是阿坝州(19.6%);排名最后一位的是成都市,占比仅为2.9%,不足3%。第二产业占比排名第一的是攀枝花市,高达54.8%,排在二、三、四位的分别是宜宾市(49.8%)、泸州市(49.3%)、德阳市(48.3%),三地区占比均超过48%;排名最后一位的是阿坝州(24.1%)。第三产业占比排名第一的是成都市,高达66.4%,排名最后一位的是攀枝花市,占比仅为36.1%。全省共有5个市州的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格局,其余各市州均为“三、二、一”的格局,这也与2021年全省三次产业的格局(10.5%:37.0%:52.5%)较为一致(如图4)。
图4 四川省各市州2021年三次产业占比
二、四川省各市州2021年财政收入
(一)各市州财政收入规模和增速
从2021年财政收入规模来看,各市州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差距较大,成都市和其他市州的差距尤为明显。其中,财政收入规模最高的是成都市(1697.9亿元),远高于其他市州;排名二、三、四位的分别是宜宾市(251.2亿元)、泸州市(190.2亿元)、凉山州(172.8亿元),三个地区财政收入均超过了170亿元且差距较小。排名最后两位的是甘孜州(46.1亿元)和阿坝州(31.9亿元),两地区均未超过50亿元(如图5)。
图5 四川省各市州2021年财政收入规模及增长率
从2021年财政收入增速来看,整体增速较高,但各市州差异显著。全省有10个地区财政收入增速超过平均增速(12.0%),其中财政收入增速最高的地区是攀枝花市,高达33.6%,排名第二的是宜宾市(25.6%),雅安市(22.4%)排名第三;其余地区均未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其中排在最后三位的分别是南充市(8.2%)、凉山州(7.8%)、巴中市(5.0%)。
(二)各市州财政负担率
从2021年财政负担率来看,各市州财政负担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地区GDP)也有所差异。从整体来看,仅有6个市州的财政负担率超过了平均水平(8.9%),15个市州未能超过平均水平。其中,财政负担率最高的是凉山州(38.7%),排名第二的是宜宾市(16.5%),排名第三的是达州市(11.8%);排名最后三位的分别是广元市(2.5%)、攀枝花市(2.3%)、自贡市(2.0%)(如图6)。
图6 四川省各市州2021年财政负担率
(三)各市州财政收入质量
从财政收入质量来看,各市州差异较大。整体来看,仅有3个市州的财政收入质量超过了平均水平(69.9%),18个市州未能超过平均水平。其中,达州市的财政收入质量(一般公共预算税收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最好,高达92.7%,其次是成都市(75.0%),自贡市(70.1%)排名第三;排在最后三位的是乐山市(54.7%)、广安市(51.1 %)、巴中市(48.9%)(如图7)。
图7 四川省各市州2021年财政收入质量
三、四川省各市州2021年财政支出
(一)各市州财政支出规模和增速
从2021年财政支出规模来看,各市州间也存在着较大差距。其中,财政支出规模最大的是成都市,高达2237.6亿元,也是唯一一个超过2000亿元的地区,排名二、三、四位的分别是凉山州(624.2亿元)、宜宾市(563.9亿元)、南充市(515.2亿元),三地区财政支出规模都超过了500亿元且差距较小。排名最后两位的是雅安市(167.5亿元)和攀枝花市(150.2亿元),两地区均未超过200亿元(如图8)。
图8 四川省各市州2021年财政支出规模及增长率
从2021年财政支出增速来看,各市州差异显著。19个市州出现正增长,有6个市州的增长率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9.3%),仅有2个市州出现负增长。其中,财政支出增速最高的是攀枝花市,高达31.7%,是全市唯一超过30%的地区,比排名第二的雅安市(19.5%)高了12.2个百分点,排名3-5位的分别是阿坝州(15.8%)、凉山州(11.8%)、南充市(10.20%),三地区增长率均超过了10%。资阳市(-2.2%)和甘孜州(-9.8%)的财政支出都出现了负增长。
(二)各市州财政收支差额和财政自给率
从2021年财政收支差额和财政自给率来看,各市州间差距显著。就财政收支差额而言,10个市州超过了平均水平(248.9亿元),其中,成都市的财政收支差额最大(539.7亿元),排名第二、三位的是凉山州(451.3亿元)、南充市(370.4亿元);排名最后三位的分别是眉山市(139.0亿元)、雅安市(108.1亿元)、攀枝花市(70.4亿元)。
就财政自给率而言,各市州的财政自给率有所提高。2021年四川省财政自给率为42.6%,比2020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各市州也比2020年有所提高。其中,最高的是成都市(75.9%),也是唯一超过70%的地区,攀枝花市(53.1%)排名第二,眉山市(49.9%)排名第三;排名最后三位的是巴中市(16.1%)、甘孜州(11.3%)、阿坝州(10.3%)。最高的成都市和最低的阿坝州之间的差距达到了7.4倍,可见这些地区财政自给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如图9)。
图9 四川省各市州2021年财政收支差额及财政自给率
四、对策建议
本文分别从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三大视角,分析了2021年四川省21个市州的经济财政发展现状。过去一年,四川省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疫情灾情的冲击影响,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较好完成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5万亿台阶,达5.38万亿元、增长8.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73.3亿元、增长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3%、10.3%。在2022年,全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全面提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川渝合作共建再深化。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重点专项规划,推动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尽快出台。制定实施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方案,协同推进土地管理、市场监管、税费征管一体化等改革取得突破。大力推进160个共建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成渝中线高铁等项目,建成泸州至永川高速公路,力争开工建设天府南—重庆铜梁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成渝、遂渝高速公路扩容等项目前期工作。协同推进20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推动出台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方案,推进10个毗邻地区合作功能平台规划建设取得实质进展。新实施一批便捷生活行动和“川渝通办”事项,提升群众办事便捷度。
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发挥大院大所大学优势,高起点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高水平打造西部(成都)科学城,高效率推动中国(绵阳)科技城突破性发展。启动建设电磁驱动聚变等国家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锦屏深地实验设施和中科院成都科学中心、稻城天文科技集群项目,建成投用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转化医学设施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大力推进国家实验室四川基地建设,聚焦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生态环境等领域建设天府实验室,布局建设省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优势。大力推进制造强省建设。选择经济总量靠前、制造业基础扎实的重点城市和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若干特色优势产业开展试点示范,不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支持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园区。开展产业链强链补链专项行动,大力培育“链主”企业。持续实施“贡嘎培优”行动,引进培育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培育一批示范品牌。举办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等活动。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向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倾斜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
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精准对接国家政策投向,争取更多项目资金支持,创新机制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加大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现代农业等项目投资力度。狠抓700个省重点项目特别是100个省级重点推进项目,加大“两新一重”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千兆光网、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充换电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市政公用等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川藏铁路及其配套公路、成达万高铁、成自宜高铁、渝昆高铁四川段、宜宾新市至攀枝花高速、乐西高速、乐山机场、孟底沟水电站、亭子口灌区一期、岷江航电枢纽等重大工程建设,推动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全线通车、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力争西渝高铁等具备开工建设条件,做好引大济岷水利工程、绵遂内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项目落地。落实促进制造业项目投资建设“十二条”政策,突出抓好500个重点工业和技改项目,实施重大产业化项目招引专项行动,促进招商引资项目加速落地见效。做深做细“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前期工作,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作者:张旭
指导老师:李永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