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章:见证税收改革的发展变化
“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财税分家时税务局所用的公章。”国家税务总局佛山市税务局档案管理员翻开泛黄的文件资料,这份1984年的文件落款处赫然出现了一枚深红色的“佛山市税务局”的公章。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多项关乎国计民生、涉及深层矛盾的改革不断推出,而税收作为改革突破口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了“先行军”的作用。第一步“利改税”、第二步“利改税”、国企改革、价格闯关……税务机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82年底,各地各级税务机构普遍建立,并拥有了自己身份的象征与标志——一枚崭新的公章。
这枚公章流转在各种公务文书、票证之间,无声见证着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也映照着新中国经济浪潮的起伏——实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行国营企业“利改税”,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转变为缴纳企业所得税。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其经济杠杆作用也日渐凸显。
1994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拉开序幕。取代这枚公章的,是分属于国税局和地税局的两枚不同的公章。
谢卫红是分税制改革的亲历者。随着当年的佛山市税务局“一分为二”,谢卫红来到三水区国税局征收管理股。再次与原来的老同事“重逢”,已经是24年后。
2018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大决策,新中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分家”24载的国税和地税迎来合并。
从合并办公到正式挂牌,从跟进新公章制作到整合税收业务流程,基层税务部门的“三定”工作平稳落地,新成立的国家税务总局佛山市三水区税务局白坭税务所迎来了属于它的新公章。作为白坭税务所副所长,谢卫红由衷感慨:“别看这只是基层税务部门一枚小小的公章,它的诞生凝聚了我们全体税务人的努力,也时刻提醒我们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肩,为新机构新形象新服务不懈努力。”
税务公章内容的变化透视着税收改革的历程,其形态和数量的变化则印刻着税务简政放权的足迹。
江利娴是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办税员,回忆起自己从业初期办理对外付汇的经历,她戏称其为“游击战”:“我做财务工作好多年了,过去办理对外付汇这类业务,要先到税务局审核备案,再到银行办理付汇,最后还得回到税务局纳税申报,一笔业务办下来要盖好几个章,最快也要一天才能办完。”
如何把流程减下来、速度提起来?
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个用“数据跑网路”代替“纳税人跑马路”的对外付汇系统——“国际汇税通”全面上线。
“只要输入付汇信息,就能自动生成备案表、自动计算税款,信息内容实时与外汇管理局、银行三方共享,公章确认也已经变成了线上电子章。税务部门优化审批流程,部门间数据共享进一步降低了办税成本。”江利娴在电脑前熟练操作起来,不到2分钟便完成了一笔对外付汇项目备案。
朝着“刀刃向内”的方向阔步而行。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连续推出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多项硬举措,优化企业税务注销程序、改进优惠备案方式,提出“促进民营企业减税降负”26条具体措施,取消20项税务证明事项,出台数十项便民办税服务举措,打出服务组合拳,解决办税“痛堵难”问题。
各式各样简化流程、优化体验的创新不断涌现:在浙江,税务部门在办税流程上从“纳税人视角”对办税事项进行了整合归并,实现了“申请开具社会保险费缴费证明”“开具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等六类民生事项仅凭居民身份证即可“一证通办”;在安徽,多部门联动推进简易注销,通过修订安徽省工商、税务等部门信息共享协作备忘录,细化简易注销处理流程,建立以数据库对接方式实现简易注销数据交换、数据对账及数据校验功能。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我国纳税指标排名比上年提升了16位。这是税务部门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交出的答卷。
在佛山市法恩洁具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明瑞宝看来,从实体章到电子公章,再到行政审批备案的简化乃至逐步取消,小小公章的变化正是税务部门简政放权的有力体现,这样的变化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尤为明显,“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我们企业可以把节省下来的办税人力物力资源用于其他工作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