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1249
  • Tax100会员 27970
查看: 804|回复: 2

印象小石码

377

主题

662

帖子

182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27
2020-4-26 14:4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省税务局公众号精选文章
公众号名称: 福建税务
标题: 印象小石码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h3xwe7YSE_dd7Oa1szKg6Q
作者: 魏道兴
发布时间:
二维码: -
本帖最后由 平井桃桃桃 于 2020-8-10 09:09 编辑

印象小石码
来源:福建税务
1.jpg
《石码古镇》,摄影:老壶
“而我的石码镇白天有慷慨热烈的阳光,存在石缝,流在海滩,到了晚上就发酵成浓浓的酒香。清冷的月芽儿像一弯快镰,收割一簇一簇浪花,波涛吃吃地笑着,纠缠着苍白的石阶。”


——舒婷《到石码去》





   从空中看,石码形似上海滩,罗锦港犹如黄浦江,自西南向东北流过城区;对岸的紫泥岛好比崇明岛,平整整地铺在江心。老城区像一把青龙偃月刀,牢牢贴合在九龙江南岸,古人云:“石码,关刀穴”,巧的是,城中也有多座关帝庙。城外碧波涌动,城内街巷纵横。
   石码老城区主要是明清和民国建筑,南北走向的解放南路、解放北路,东西走向的解放西路、打石街和解放东路,将古镇分为四块,在名唤“圆圈”的街心汇合,加上九二零路,构成旧时代的中心商圈。
   在古镇走一走, 1919年兴建的街道,宽仅一丈有余,两侧皆为中西合璧的骑楼,红砖红瓦,连廊连柱,历经一个世纪风雨沧桑,依然充满富庶气息。这样规模宏大整齐划一的建筑群,在它们崭新的时候,该有多么惊艳啊!还有古朴的繁体字招牌,香气诱人的小吃,乘着三轮车慢悠悠而过的小镇居民,活脱脱是迷你版的老厦门,古早味十足,但更为温馨、自然。
   石码的骑楼,大多是将原有的竹篙厝沿街统一改造为骑楼店面,前店后坊(宅、仓),每间店面都是石码历史的入口,隐藏着多少年来的小城故事。碗街、漆街……这些“以巷为街”的巷子,年代更久,早已不卖碗也不做漆了。小巷隘门众多,紧急时刻关上,石码就成了一座座独立的小城堡,不得不感叹前人智慧。

2.jpg
古镇的街道

   从空中看,石码形似上海滩,罗锦港犹如黄浦江,自西南向东北流过城区;对岸的紫泥岛好比崇明岛,平整整地铺在江心。老城区像一把青龙偃月刀,牢牢贴合在九龙江南岸,古人云:“石码,关刀穴”,巧的是,城中也有多座关帝庙。城外碧波涌动,城内街巷纵横。
   石码老城区主要是明清和民国建筑,南北走向的解放南路、解放北路,东西走向的解放西路、打石街和解放东路,将古镇分为四块,在名唤“圆圈”的街心汇合,加上九二零路,构成旧时代的中心商圈。
   在古镇走一走, 1919年兴建的街道,宽仅一丈有余,两侧皆为中西合璧的骑楼,红砖红瓦,连廊连柱,历经一个世纪风雨沧桑,依然充满富庶气息。这样规模宏大整齐划一的建筑群,在它们崭新的时候,该有多么惊艳啊!还有古朴的繁体字招牌,香气诱人的小吃,乘着三轮车慢悠悠而过的小镇居民,活脱脱是迷你版的老厦门,古早味十足,但更为温馨、自然。
   石码的骑楼,大多是将原有的竹篙厝沿街统一改造为骑楼店面,前店后坊(宅、仓),每间店面都是石码历史的入口,隐藏着多少年来的小城故事。碗街、漆街……这些“以巷为街”的巷子,年代更久,早已不卖碗也不做漆了。小巷隘门众多,紧急时刻关上,石码就成了一座座独立的小城堡,不得不感叹前人智慧。
3.jpg
中山亭和宛南亭

   小镇有的当然不止市井风味。宋代的观澜书院和清末的锦江书院看不到了,却演变成龙海一中和石码中心小学,书巷、训经街、训义埕,名字中透着书卷气;出生在石码的诗人舒婷,朦胧中写过《致橡树》;奥运第一金主许海峰和女排教练陈忠和一定记得他们的童年;中央红军在一中红军楼前济济一堂的合影,印在历史教科书上。
   中山亭与宛南亭堪称石码地标,是无数远方游子和海外侨胞魂牵梦萦的故乡原风景。中山亭位于中山公园,高达20米,1923年建,原名思益亭,北伐军入闽后,改称中山亭。打石街中央的宛南亭,庙亭一体,祀观世音菩萨。此亭最初建于1492年,建骑楼时,为保留古迹,在两侧各留通道,成为独特的街心亭。
   60年代,许多华侨回到祖国定居。“华侨新村”就在这样的年代中诞生,建筑基本采用西式风格,屋前院后种植椰子树、棕榈树和杨桃,极具南洋情调。几十年过去了,侨村的别墅很多已经空置,有些屋檐长出了蒿草,但依然可以看出当年气派。





4.jpg
锦江大桥

   石码别称锦江,江滨大道叫锦江道,飞渡江面就是锦江大桥了。很少见到这么漂亮的悬索桥,如果把大桥比作孩子,石码镇和紫泥镇就是父亲和母亲,孩子幸福地牵着父母的手。夜色下,大桥就像彩带倒映在江面,画出一条条波光粼粼的灯柱,仿佛一个个动听的音符。
   石码多内河,清澈的河道四季常满。河流均汇入罗锦港,再流进九龙江,如同小镇灵动的羽翼。罗锦是“卢沈”的谐音,显然因卢、沈二巨族得名。据说,此处是月港的发祥地,古中国大规模的私人海上贸易从这里起航,开过了七洲洋。
   河多了,桥也多,龙海桥、登第桥、罗锦桥,临河的民居整洁素净,堪称小桥流水人家。龙海桥已有数百年,当年桥西为龙溪县,桥东为海澄县,故得名,此时龙海县还未诞生,二者同名只是美丽的巧合,可谓“先有龙海桥,后有龙海县,再有龙海市”。
   柴板桥初夏的蓝花楹,树树挺拔颀长,紫莹莹、蓝幽幽的花朵相互依偎,宛如片片彩云,沿河飘满紫色的浪漫,想想就醉了。工农路黄色的腊肠花开得正欢,像串串风铃,几天功夫就能爬满枝头。春天的周末,不妨去看看紫云岩的樱花谷。山脚的龙海一中新校区很漂亮,满足了我对校园青春剧场景的所有想象。

5.jpg
河畔的蓝花楹

   石码这江海交汇之地,物产丰饶,特色小吃也多。很多物产到了50公里水路外的厦门,就见不到原汁原味的了,到了40公里陆路外的漳州,也大抵是这样。
   石码的卤面据说有1300多年历史,用肉丝、笋丝、蛋丝、鱿鱼、黄花菜等制成卤料,但精华或许不在于料,在于汤头。新行头和老车站的五香卷究竟哪家强,不晓得,反正一碗卤面加一条五香,只要五大洋,在这物欲横飞的年代,可谓满足感爆棚。
   不少人认为沙茶面是厦门特色,其实石码很早就有了。油面挂汁和沙茶汤底,真是最佳组合。一碗沙茶面上桌,汤色红亮,用筷子搅拌一下,让面条和所有配料融入沙茶酱中,吸满汁水的面条光泽四溢。老师傅把五花肉切得恰到好处,极其鲜嫩,也无愧于它们作为食材的一生了。
   曾经立志尝遍石码小吃,可惜自己不是这块料,直到离开石码,这个想法总算是落空了。米烧粿、辇宝饼和鱼粥是在单位食堂吃到的;拜天公的龟粿是同事送给我品尝的;四果汤喝过几次,特意让老板把所有的食材都加上,这里的石花冻很便宜;最爱绿豆做的粉粿,晶莹剔透,清甜可口,炎炎夏日里,简直无法抗拒。
   凡此种种,大约就是石码的魅力所在吧。一千多年的辉煌与落寞造就了它,龙溪,月港,下南洋,舟车辐辏,市井繁华,所有的意象都交织在一起。如今的石码只是座平凡的小镇,但它的风物又分明带着独特的气质,足以让我这个在石码只住了三年的异乡人,对它永生难忘。
   你好,小石码!

6.jpg

注:本文照片来自公众号《小石码》、《花样漳州文旅之声》、《市政厅》。



点评

石码  发表于 2021-2-26 09:34
https://mp.weixin.qq.com/s/h3xwe7YSE_dd7Oa1szKg6Q  发表于 2020-4-26 14: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liwei03@51shebao.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