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人数
1332
Tax100会员
32752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注册
登录
帐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税百:专业税务资讯
国际税收讲解
各种证件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x
搜索
Tax100 税百
»
论坛
›
全网热点文章
›
省税务局公众号精选文章
›
内蒙古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华章璀璨——多元一体的中华建 ...
12366甬税有声|实际结算金额与签订合同所载金额不一致的情况下
哪些渠道可以办理2023个税年度汇算?需要提交哪些资料?一篇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
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33号|河北省退役军人保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重点省份分类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领证过年!这3项证书正在发放
【全网最全】31个省市!残保金政策汇编及申
全网最全|2022年失业保险稳岗补贴政策汇总
2021年个税汇算容易出现哪些错误?税务总局
【全网最全】历史上最高规模退税减税!2022
查看:
207
|
回复:
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华章璀璨——多元一体的中华建筑文化
[复制链接]
内蒙古政策君
内蒙古政策君
当前离线
积分
18489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税界元老
税界元老, 积分 18489, 距离下一级还需 70399 积分
税界元老, 积分 18489, 距离下一级还需 70399 积分
积分
18489
发消息
2022-4-21 17: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省税务局公众号精选文章
公众号名称:
乌海税务
标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华章璀璨——多元一体的中华建筑文化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NDY0NTA0OA==&mid=2650139578&idx=7&sn=f363aa140c1028f5fc2f617efa5847ae&chksm=8329826db45e0b7ba893f637393046f4079c3a160091165d9293242ce975c4e9c1794376963f#rd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4-20 10:55
二维码:
-
泱泱中华,赫赫文明;宅兹中国,万物生养。在这片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广袤土地上,中华民族生息繁衍、薪火相传。在世代生息营造的历史过程中,各族人民累积了丰富的建造经验,涌现出众多能工巧匠。充满智慧的建筑形式,朴素深广的建筑哲理,臻于完备的营造制度,种类多样的装饰艺术,独特的木作、砖石瓦作等建造技艺,熔多民族传统文化于一炉,汇各地建筑精粹于一体。时至今日,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中华建筑仍熠熠生辉、绽放光彩。
▲故宫。
中华建筑
集各民族建筑文化之大成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远古时期,人们栖身洞穴,利用自然遮蔽作为居所。“穴”,两侧支撑,中央空虚,便有了人工建筑的意象。进入农耕文明,人们需要定居以播种收获、驯养家畜,于是伐木采石,开始了最初的建造活动。后世遂形成宫室,上有栋梁,下有檐宇,用以遮风避雨。
▲敦煌。
中华大地上的建筑形态蔚为大观。各民族或逐水而居、依山而栖,或世居石屋、穹庐同卧,或南越巢居、北朔穴居,皆与自然风土融为一体。受气候地理的影响,北国之雄浑、江南之秀美、蜀中之朴雅、塞外之敦厚,都雕凿着独特的地域文明。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汉之拙朴、唐之雄浑、宋之规范、元之自由、明之厚重、清之华丽,都具有强烈的历史印记。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更加昭示了中华建筑是集各民族建筑文化之大成。
中华大地上的建筑文化具有延续性和一致性。世界古代三大建筑体系中,唯有中国建筑体系首尾相贯、一脉相承,延续了3000余年。中华文化的刚柔相济、虚实相生、情理相依、礼乐相和,在建筑形态上反映为宏观平衡的规划思想、秩序明晰的形制法式、节奏协调的群体构成、以人为本的空间尺度、寓意深远的象征符号、师法自然的园林形式等,呈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特征。
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使中华建筑文化呈现多元共融之势。自秦汉以来,中原地区和边疆地区各民族来往愈加频繁,通过地理空间的互嵌,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和分布形态,各民族建筑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汉族合院、藏族碉房、维吾尔族阿以旺、蒙古族毡包、侗族鼓楼等,都体现了建造方式与建筑风貌的丰富多元。
▲从上至下依次为:汉族合院、藏族碉房、维吾尔族阿以旺、蒙古族毡包、侗族鼓楼。
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中华建筑文化是后世整体认知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珍贵资源,更是一幅展现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恢宏长卷。
百工之巧
中华建筑物质形态的多元融通
“土木共济”的建造体系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气候条件悬殊,地方性建造材料各不相同,建筑在空间地理上自然分化为土、木两大体系。穴居,体现了黄河流域的“土”文化特征,是黄土高原的主要民居类型;巢居,体现了长江流域的“水”文化特征,干栏式建筑最早出现于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南方群众的主要居住方式。
▲吊脚楼村寨。
中华文明初期,穴居在由地下到地上的演进过程中,与长江流域的木构技术产生了双向的文化交流与渗透,形成了土木共济的建造体系。夯土、木构相结合的“茅茨土阶”构筑方式,既用于百姓的居所,也见于考古所发现的夏都二里头宫殿等重大建筑。
春秋至秦汉,“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不仅秦咸阳宫、汉未央宫形制恢宏,楼阁台榭夯土高筑,见于后世的木构体系特征也已成型,包括抬梁、穿斗、井干三种木构形式,庑殿、歇山、悬山等屋顶样式。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建筑文化在民族大融合中交流汇集并得以显现。比如,佛教建筑中的寺院融入祠庙和宅邸,佛塔融入楼阁,经幢融入阙、表;汉族席地跪坐的起居方式逐渐改为垂足而坐,建筑内部的高度随之升高;观念上不再“度堂以筵,度室以几”,而是改用“间”作为室内空间的度量单位。
五代辽宋至明清,中原、江南、岭南等各地的建筑文化发展已十分成熟。
自明代起,夏鲁寺、大昭寺等汉藏合璧建筑风格,在中原地区传播。在宋代制度化、典章化的基础上,清代的木构体系呈现更多的工巧意味。
几千年来,中国木构建筑体系从未中断,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其适用于不同的地域条件,规范化使其能够满足多样的使用功能,并吸收各种建造工艺特色,有着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与文化特点。
▲天坛。
“就地取材”的地方风貌
“因天材,就地利”,中华大地盛产土、木、石、竹等多种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无疑是最合理的建造方式,形成根植于地域风土的建筑风貌,实现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黄河中游一带在历史上气候暖湿,森林茂密,地面又覆有厚重的黄土。如此自然和地质条件,孕育了地穴、半地穴、地上木构的建筑形式,木材也成为中国自古以来的主流建造材料。各地在沿用木结构建筑支撑体系的同时,围护墙体就地取材、不拘一格。西南地区常用竹编夹泥墙,东北地区习用谷草拉哈墙,西北地区取生土砌筑土坯墙,中原地区以粘土烧制青砖墙。
同时,中华大地上还有各地域、各民族的多元建筑风貌作为补充。陕北地区层层叠叠、依山沿沟的靠崖窑洞群,河南地区星罗棋布、虚实相间的地坑院群,冬暖夏凉、节地节材,或隐于梁峁沟壑,或没于土塬之下,“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傣、景颇、德昂等民族的竹楼,是多竹地区仿照木构干栏式建筑而形成,木楼板、竹笆墙、茅草顶,通透轻盈,灵秀多姿。彝族的土掌房厚墙平顶,高低错落、朴实优美。石砌建筑中,布依族用片石、毛石铺设屋面、砌筑墙体,藏族、羌族以石块构筑碉房。此外,还有游牧民族“穹庐为室毡为墙”的移居建筑传统。就地取材,构成了中华建筑文化的诸多分支,形成了中华大地以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多种地方形态并存的建造文化体系。
“制器尚象”的营造技艺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是杜牧笔下美轮美奂的阿房宫。中华建筑体系之所以独立于世界之林,正是因其技、艺合蕴一身的建筑形象。《周易·系辞》提出“以制器者尚其象”这一中国传统设计思想,“见物而起意象,触类而长之”则揭示了传统营造技艺中一个至为重要的观念:“先有象而后制器”。中华建筑之华章璀璨,正得益于掌握此理。
“象”,统指天地间万物之形象及其物性,譬如上古有巢氏观鸟巢之象,因而教民巢居。《周易·系辞》列举了许多由象及物建造宫室的例子。周公作明堂,上圆以象天、下方以法地,体现了天圆地方的观念意识;中国古典建筑中屋顶、梁柱、台基三部分,应对了天、人、地的自然之象;建筑开间数量和尺寸多为奇数,隐喻了以奇数代表天之阳性;宫室建筑形象“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描摹了中国建筑的翼角如飞鸟展翅之势,等等。“制器尚象”,指引了中华传统建筑数千年的设计思想与美学意向。
“制器尚象”对于建筑营造的影响,同时也体现在基于术数体系的技术实践上。古代工匠通过这一知识体系,确立了数、象、方位之间的图式关联。凭借“制器尚象”所承载的思想观念和技术实践,传统营造的技艺文明代代相传,中华建筑的成就辉煌绚烂。
和谐共生
中华建筑精神内涵的一体构建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中华民族对天象的把握和对天人关系的揣度始于新石器时代。建筑的象征性是在建筑的功用、制度之外,以形喻意的表达。如河图洛书、八卦九宫风水图等与营造活动的结合,便是中华民族对建筑与天地环境整体认知的亘古记忆和理想寄托。
▲布达拉宫。
“天人合一”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自然观,表达了自农耕文明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题。明堂辟雍、宗庙陵墓等重要的礼祀建筑,天圆地方、位致中和、中轴对称、序列方位,塑造了传统建筑精神世界的时空结构。北京四合院、徽州民居等日常居住建筑,以“堂”为中心,堂前院落或天井,既是人们体察四季寒暑、观睨昼夜变化的重要窗口,也体现了天地、宅、人三者“人宅相扶,感通天地”的和合秩序。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于建筑选址、布局、形制、用材、建造等各个方面。秦都“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汉都“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并有着“居山水间者为上”“负阴抱阳”的方位格局,“象天法地”的营造图式。山区丘陵“枕山、环水、面屏”;江湖平原“背水、面街、人家”。通过天人合一的整合观念、避凶趋吉的心理追求、藏风聚气的理想模式、山水如画的景观意向,中华大地上的建筑聚落与天地自然有机融合。
“因地制宜”的环境意识
“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生养万物,万物和谐相处。中华文明对“生”的感知博大精深,对生命的广义理解,对自然的亲和态度,也是中华建筑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中华民族自古就认识到天时、地利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建筑文化中则反映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因天地制宜的环境意识。先民早在商周时期就从“相土尝水”中,总结出“土会法、土宜法、土圭法”等成套经验。《诗经》记载有周人首领公刘率众“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开疆辟土、迁徙定居的故事。勘察山川形势、水土之宜,是千百年来人们选择城址、营建村庄、起造房屋时沿袭不变的环境理念。因地制宜,不仅渗透于城市、聚落、建筑的营造思想,古典园林更是秉持“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法则,在选择环境、利用环境、与环境共生等方面达至很高的境界。
“家国同构”的伦理秩序
随着周礼的制定和成书,建筑制度也被纳入“礼乐”范畴,成为仪度化的重要表现。中国建筑以“间”为基本单位,进而拓展“院落”为单元,从纵、横两个轴线上形成组群建筑关系,再以街巷为界,组成里坊、厢坊或街坊,进而聚合形成城市,多个城市组构形成国家。家国同构,体现了“家庭、家族、国家”从血缘到地缘、礼制建筑与礼制社会的结构特征。
从源流上看,城市或乡村,小到一院一落,大到一坊一城,都是对宗法制度的空间再现。当然,随着历史发展、时代变迁,曾经讲究规制的空间形态、因循礼制的人伦秩序,未能束缚中华儿女的生活理想与浪漫情怀。各民族建筑中,黎族船形屋活泼的建筑姿态、侗族风雨廊桥柔曲的建筑形体、白族三坊一照壁明丽的装饰色彩,展现出中华大地上人居环境的有张有弛、重理容情,雅俗各得其所。
美丽中国
从传统走向未来的诗意栖居
求真务实的营造智慧
老子《道德经》有云:“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从哲学高度指明了建筑形成的“空”全在于用。中华传统营建始终因循“以人为本”的理念,都城规划、村落尺度、房屋构形、家具陈设,处处体现出人们的切实需求和中华传统文化求真务实、经世致用的特点。
中华传统营建始终秉持模数化的用材制度,可以说今日建筑行业所推行的装配式建筑早在汉代就已发展成型。基于榫卯构造的木构框架体系有着良好的抗震性能,已逾千年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山西应县木塔、天津独乐寺观音阁,数次遭受地震冲击仍安然无恙,“墙倒屋不塌”的结构优点,从传统营建的角度为当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智慧。
美丽中国的建设理念
作为人居环境的构成者,建筑在构筑“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调和“人地关系”等方面作用独特。美丽中国的建设,既因关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而立意宏大,也因指涉身边环境的点滴改善而具体可感。
新时代的诗意栖居,通过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山水美学、天人观念、造园思想,回归生活和自然本原;通过响应时代需求,从普遍改善身边环境到积极带动城乡高质量发展进行探索;通过建立低碳资源循环体系和绿色建筑创新体系,打造可持续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特征;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方面,遵循本土文化价值取向,进行主动全面的技术革新、开阔多元的美学创造。美丽中国是时代趋势与民族智慧的统一,水绿山青,风光秀美,万物和谐。
中华文明的价值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中华建筑文化,既有物质形态的多元,更有精神内涵的一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典范。通过继承和弘扬中华建筑文化,能够深化认知中华建筑文化的历史价值,发扬民族建筑文化的艺术价值,传承传统营造技艺与建造智慧的科学价值,发挥工匠技艺体系化建立与教育传承的社会价值,实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价值。我们更要在此过程中,树立与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建筑文化为依托,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作者张彤系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闵天怡系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觉形象聚类分析与图谱建构”(项目号20VMZ008)研究成果。】
来源:中国民族报
相关帖子
•
2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金融业“做加法”支持碳减排
•
六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 百余项改革举措利企便民
•
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坚持把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作为重中之重
•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管理规定(试行)》答记者问
•
关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信用评价与修复有关事项的公告》的政策解读
•
国常会审议通过“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官方链接
中国人大网
中国政府网
发改委
国家税务总局
北京市税务局
天津市税务局
河北省税务局
山西省税务局
内蒙古税务局
辽宁省税务局
吉林省税务局
黑龙江税务局
上海市税务局
江苏省税务局
浙江省税务局
安徽省税务局
福建省税务局
山东省税务局
江西省税务局
河南省税务局
湖北省税务局
湖南省税务局
广东省税务局
广西税务总局
海南省税务局
重庆市税务局
四川省税务局
贵州省税务局
云南省税务局
西藏税务总局
甘肃省税务局
陕西省税务局
青海省税务局
宁夏税务总局
新疆税务总局
大连市税务局
宁波市税务局
厦门市税务局
青岛市税务局
深圳市税务局
友情链接
51社保
信用卡申请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1479971814@qq.com
)
了解
Tax100
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