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财政的本质
(第133期)
财政可以看作是政府“理财之政”,其本质可以理解为以国家或者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也可以理解为财政收入(税收、发行国债等)和财政支出(经常型支出、建设型支出等),财政对于社会而言是财富再分配,对于统治阶级而言是维持其自身存在的必要。财政分配的对象包括社会产品的一部分,但主要是剩余产品,此外,财政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式下体现着不同的国家分配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关于国民财富的本质”著作,创立了财政学,斯密认为财政乃庶政之母,有政必有财,财为政之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为了维护国家权力,政府需要公民纳税,这也是政府工作的经济基石。
一、对财政本质理论的探索
在上世纪50年代,在我国财政学界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是“货币关系体系论”,该理论最早起源于前苏联。它把财政看作是一种分配使用货币的经济关系体系,强调了财政体系中的货币关系,不过这种体系容易混淆财政资金分配与商品交换分配、银行资金分配;1957年许廷星教授在《关于财政学的对象问题》中首次提出:“财政学的对象是国家关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过程中的分配关系”,“国家分配论”由此创立,在许廷星教授看来,财政学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规律;1965年邓子基围绕“财政的本质”研究中认为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可以理解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并以其为主体无偿地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分配所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改革开放以后,财政本质的理论继续发展,王绍飞(1989)提出了剩余产品决定论,认为决定财政关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性因素是剩余产品;何振一(1987)提出了社会共同需要论,在关于社会财政的本质研究中,他认为财政本质是社会资源分配的关系,社会资源的再分配是在再生产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满足社会的共同需求;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借鉴西方“市场失灵理论”,逐步接纳西方的“公共财政论”。叶子荣、段龙龙(2017)提出在“国家分配论”的基础上,“国家治理论”对此进行了超越,在分配论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包含了两大领域:经济基础以及上层建筑。高培勇(2018)认为由于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体系有助于深化我国财税体制的改革。构建旨在改善公共财政管理的现代化财税体制有利于适应现代财政制度。郭代模、李栋(2020):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财政学界逐步发展形成了“国家分配论”、“共同需要论”、“价值分配论”、“资金运动论”、“剩余产品分配论”和“再生产前提论”等理论学派,在上述理论学派中,“国家分配论”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并长期处于主流地位,其中“国家分配论”认为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国家直接参与和再分配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
二、对财政的本质的思考
郭代模、李栋(2020):财政本质的内在要求有:资源配置的合理化要求;结构调控的比例性要求;制度安排的先进性要求;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要求;钟永圣(2009)指出社会组织和国家本质上是制度的集合,社会组织、国家在经济上可以体现为财政,财政本身也是一种制度;社会组织公共伦理的经济体现也可以被视为经济中的财政和社会伦理;财政的本质可以表述为财政的契约性质,离开道德正义约束,财政的本质也会失去伦理上的公平正义。
现代化财政可以看作由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组成。财政收入主要通过税收来完成,“现代化”在财政收入中体现在税收遵从度、征税以直接税为主、征税需得纳税人同意等方面,此外,收入制度另一个形式是国债制度,目前,许多国家的政府是呈现赤字的状态,发行国债有利于平衡收支;“现代化”在财政支出中主要体现在“预算”方面,从财政收支的角度看,国家财政的核心就是政府预算,它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财政预算收支计划。
从实践角度来看:自2008年以来,欧美国家为了摆脱金融危机和后危机对本国造成的经济冲击,陆续实施了一系列扩张性财政政策、经济援助计划;2008年,美国政府出资8000亿美金“解冻”消费信贷市场,日本政府近期推出28万亿日元用于其拯救经济计划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财政治理在发达国家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财政政策有效助力市场经济发展,帮助市场走出低迷状态,成为促进经济稳定,扩大就业的的良好工具,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国家财政为主导,在“四川汶川”等重大自然灾害中发挥积极作用,这些都体现了国家财政的重要意义。
三、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当前,大数据时代提供了“互联网+财政”方向的突破点,有利于解决财政治理遇到的信息不对称、信息短缺、信息透明度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顺应网络新媒体这个趋势,利用互联网平台了解民意,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为群众解疑答惑。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可以帮助更好的建设现代财政制度,完善财政服务工作,这不仅是建设现代财政体系的时代要求,也是群众对财政服务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 叶子荣,段龙龙. “国家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本质的科学阐释[J]. 财政研究,2017,(01):36-48.
[2] 杨志勇. 新中国财政学70年发展的基本脉络[J]. 财政研究,2019,(06):3-13.
[3] 郭代模,李栋. 财政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J]. 财政科学,2020,(09):68-74.
[4] 李齐云. 新中国70年财政思想演进[J]. 公共财政研究,2019,(04):4-11.
[5] 邓力平. 人民财政:共和国财政的本质属性与时代内涵[J]. 财政研究,2019,(08):3-12+59.
[6] 刘尚希. 财政改革四十年的逻辑本质[J]. 中国财政,2018,(21):7-9.
[7] 邓力平,王智烜. 坚持人民财政理念 完善现代财政制度[J]. 中国财政,2020,(17):19-24.
[8] 高培勇. 新时代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理论逻辑[J]. 财政研究,2018,(11):11-16.
[9] 高乐. 孔子财政思想简析[J]. 商情, 2017(6):115,117.

作者:高维,山西吕梁人,兰州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2020级税务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经理论与政策。现通过税务师考试一门,考取英语六级、计算机二级、教师资格证、初级会计师等资格证书。
指导教师:马应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