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耄耋老人的税事记忆
税收在国家治理中起着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税收为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力强盛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税收制度和税收工作也经历了数次重大改革,税收法治、征管、服务等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税收从哪里来、在怎样的基础上起步?让我们聆听老一辈税务人讲述他们和税收的故事。
淮海平原上的税收旧事
今年86岁,现为国家税务总局淮北市税务局离休干部。
刚解放那会儿,国民党残余势力有很多,税收征管员们收税,逢集必须到齐。收税的时候,报税人通过屋子后墙上的一个小洞将税款交给征管员,这时候,一个人在屋内开票收税,一个人就要在屋外站岗放哨。那时候税务所只有三间小平房,我们一共八个人都要挤在一个小屋里。除了收税以外,我们征管员还要缉毒、查烟土、查银元,可以说当时税收环境是比较恶劣的。
说起这个,我想起来1949年中秋节那天晚上,有8名征管员从韩村收税回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为了保证税票的安全,他们临时借宿在离南坪几公里的双堆集的老乡家中,由于这里靠近淮海战役的战场,因此征管员们就算睡觉也是格外小心。果然到了半夜的时候,敌人们就围上来了,有一个征管员一听到动静就立刻叫醒其他人准备撤离,屋子外围了300多个手拿武器的敌人,这8名征管员就在这个小屋子里与敌人周旋战斗了将近两个小时,最后只有3名征管员活了下来。
我搞了一辈子税务工作,见证了我们国家税收发展的巨大变化,我希望现在的税收工作者们,能在党的领导下,好好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家聚财,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翻身农奴当上税务干部
今年83岁,现为国家税务总局九龙县税务局退休干部。
我很小的时候失去了父母,被迫当了奴隶。那时候饥寒交迫,主要吃野菜,偶尔吃到土豆和玉米饭就很幸福了。
解放后,奴隶和各族人民一样当家作主。党和国家把年轻人组织起来教书、认字,安排工作。1955年,我在小金乡政府参加工作;1961年,当上了乡武装部长。 1977年,国家开始加强经济建设,组织上把我安排到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三垭彝族乡税务所当所长。当时,税务所只有2个人,工作条件很差,除了吃饭和睡觉,基本上都在忙工作。刚开始收税的时候,很多群众不理解、不接受将自己的钱交给国家,税收工作处处碰壁。我们就用国家修公路、建学校、建医院的钱从哪里来等这些事例,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地挨家挨户上门宣传“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的道理。慢慢地,群众们从不理解到理解、支持,并主动纳税。税收收入逐年增长,人民群众的生活也一年比一年好了,我很高兴。 1994年,分税制改革。组织上问我有什么想法和要求,我对组织说,是党和国家改变了我们这些奴隶娃子的命运。从翻身农奴当家作主那天起,我早已将生死度外、以身许国。只要组织交办任务,我就全力以赴去完成。 组织上又问我想不想到县城工作,但我习惯了和农民群众打交道,我还是喜欢在乡上工作。 党和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了,现在一般老百姓不仅缴的税少了,而且还享受着国家用税收提供的医疗、教育等社会福利。国家富强了,人民幸福了。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伟大的祖国将会越来越繁荣昌盛,各族人民的日子会越来越幸福!
坚守乡镇税务所30载
今年96岁,现为国家税务总局广安市广安区税务局退休干部。
1951年,我来到了四川省广安县税务部门工作。一开始,我被分配到了石笋税务所工作。当时条件异常艰苦,没有水泥路,没有交通工具,出门靠走路。石笋税务所负责6个乡镇的税收,每到征期,我就上门一家一户去收税款,经常一天走几十公里。中午饿了,就吃干粮,渴了,就找老乡讨一口水喝。为了几角钱,从早到晚翻山越岭,都是家常便饭。我那时最费的就是鞋子。一双鞋,人家穿半年,我最多两个月就没法再穿了;最怕的就是税票遗失、税款被劫,所以我都是用方帕将税票严严实实地包好,妥妥帖帖藏在贴身衣物的内袋里面。
那时每到年末,我就需要将各个乡镇的税票统一交到区上进行汇总。于是,每年大年三十,当别人都在阖家团圆、共度春节时,我却还在交税票的路上。因为害怕耽误工作,天不亮我就从乡上徒步走到城里。好几年,家里的团圆饭总是为了我,冷了又热,热了又冷。 30年从税生涯,我几乎都在各个乡镇税务所辗转工作,自己做惯了农村税收工作,也适合在农村工作。中途组织考虑将我调回到县城里工作,我深思熟虑后再三请求继续留在乡镇工作,城里的岗位,就让给最需要的同志吧。
来源:安徽税务、四川税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