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1748
  • Tax100会员 28083
查看: 202|回复: 0

[官方公众号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上坝”!坝上的那片林海里深藏着一代人最美的青春

3305

主题

3305

帖子

3309

积分

税界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9
2021-10-7 07: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选公众号文章
公众号名称: 全国总工会
标题: 习近平总书记“上坝”!坝上的那片林海里深藏着一代人最美的青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08-26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zU3OTI5Mw==&mid=2247547528&idx=1&sn=9d98593c53990bf1a40a3f4d09dc5cc1&chksm=e9689a7ade1f136cc5e5741a716e91ff48b309fac2d7fba9940005738ca001d8cdd1b33b26e3#rd
备注: -
公众号二维码: -

23日,习近平总书记
来到河北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调研
总书记专程来到了
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


在尚海纪念林
总书记深情地说:
塞罕坝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全国要发扬这种精神
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
把我们的绿色经济发展好
把我们的生态文明发展好


很多人可能听说过塞罕坝的故事

却是第一次听说尚海纪念林
尚海,是一个人的名字
尚海纪念林
不仅是塞罕坝这片
百万人工林海的起源地
更是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
他叫王尚海
他把自己留给了那一片海
1989年底的一天
在承德市一所医院的病床上
一位弥留之际的老人缓缓抬起手指向北方
微微颤动的嘴唇像是要说些什么
亲属们把耳朵凑到他的嘴边
才听到他艰难地说出三个字
“塞——罕——坝”
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话
……
遵从老人的遗愿
他的骨灰被撒在了
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马蹄坑
这片他流过汗水和泪水的地方
而伴他长眠的那片松林
也被命名为“尚海纪念林”
这位老人就是王尚海
就算死在塞罕坝
也要把荒漠变林海的
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


1962年,刚刚40岁的王尚海
当时是承德地区农业局长
一家人住在承德市区
组织上动员他去
新建立的塞罕坝机械林场任职
这个曾在抗日战争时期
担任游击队长的汉子
毫不犹豫就接下了任务
带领着369名平均年龄
不到24岁的创业者
在这个荒凉的地方白手起家
当年的塞罕坝
是一片荒凉、贫瘠的荒原
这里最常见的风景是漫天黄沙
鸟连歇脚的地方都找不到
冬天零下40多摄氏度
年平均气温甚至低于哈尔滨


王尚海带领着大家
“天当床,地当房
草滩窝子做工房”
大风一刮,屋里就是一层冰
晚上睡觉要戴皮帽子
毡子全冻在炕上
对于塞罕坝的艰苦生活
王尚海早就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
但他上任后面临最大的难题
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
把树种活!


一开始,机械造林似乎很顺利
只要是适宜造林的地方
都规划成了造林地
分成300多个林班、4000多个小班

树苗、肥料、植苗机纷纷到位!
造林开始了!
植苗机运转起来,泥浆乱飞
投苗员的身上
很快就糊满了一层泥水
经风一吹

一个个变成了硬邦邦的“冰泥人”
再苦的环境也浇不灭
大家满腔的热情

他们鼓足干劲

拼搏着、奋斗着……

王尚海

就在大家盼望着满眼新绿时
打击一次又一次
重重地砸在每个人心上:
塞罕坝第一次造林1000亩,

成活率不足5%
第二次造林1240亩
成活率不足8%
那时候坝上育苗还没成功
树苗都是从东北运过来的
这得费不少工夫和成本
一方面大家心疼苗子
另一方面又为
没有完成国家交代的任务
而失望、愧疚
带着一腔热血上坝的年轻人们
开始觉得心灰意冷
一时间人心涣散,情绪低落

王尚海(左三)

为了给大家吃下一颗定心丸
王尚海做了一个决定
和场长刘文仕一起
把全家老小从承德市区
搬到了生活艰苦的塞罕坝!
他们还开会反复论证
把技术专家请过来
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分析
决定改进传统的遮阴育苗法
采取新的全光育苗法
会议还决定
选择一块条件好的地块
搞一次造林会战
用实际效果稳定人心!
“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坝上”
大家将造林会战的地址
选定在马蹄坑
马蹄坑位于总场东北部10公里处
三面环山,南临一条小河
形如马蹄踏痕,共有760亩地
这里地势平缓,适宜机械作业

马蹄坑会战

1964年4月20日
王尚海、刘文仕
精心挑选了120名精兵强将
分成4个机组
运来了精良的装备和充足的给养
挺进马蹄坑!
扩音设备和高音喇叭被搬来
循环播放着《解放军进行曲》
不分领导、员工,人人参与植树
人休机不休,昼夜轮番作战

所有人吃住在这里
这次造林是真正的“背水一战”
如果再次失败
塞罕坝会被认为
彻底不适合机械造林
林场将面临“下马”风险
所有人心中的忐忑难以形容

王尚海更是背负了沉重的压力
……

马蹄坑会战

大干30多天后,马蹄坑坡上
全部栽上了落叶松
大家一心植树,顾不上洗漱
去时年轻利索的小伙子
回来时一个个变成了
胡子拉碴的小老头
……
等待的时间是最煎熬的
20天后,马蹄坡上泛出一片新绿
面对着新生的枝芽
王尚海跟大家激动地抱在一起
从不喊苦喊累的他们
跪在山坡上号啕大哭!

马蹄坑会战

数月之后,大片绿色在这个荒原上
生机盎然地铺开
……
大家的信心回来了!
马蹄坑大会战后
塞罕坝造林全面开始
由每年春季造林发展到春秋两季造林
最多时一年造林达到8万亩
王尚海和塞罕坝的建设者们
用锲而不舍的精神
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王尚海把全部精力
都投入进林场的建设中
无暇顾及其他
以至于在塞罕坝人眼中
“他没有官架子,穿的总是很破旧
常年就在普通工人堆里
一眼看去都分不出来”
王尚海家里人多
粮食常常不够吃
一家人生活得很困难
5个孩子整天面黄肌瘦
他却从没向组织提过多余的要求
家人心疼他受苦
几次劝他辞职回老家
他回答:“林场还没有建成
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坝上!”
王尚海在塞罕坝上干了13年
经历过57万亩林木
毁于一旦的雨凇灾害
经历过12万亩林木全部枯死的
百年不遇的大旱

但每次他都能用打赢马蹄坑会战
的决心和精力
带领大家一次次从头再来
他在任期间
林场完成造林54万亩
将当年的荒原
改造成了一片绿色奇迹
王尚海名字里有“尚海”
一生心心念念的
是建成那片林海
死后又把自己变成了那片林海
并且从此永远守望着那片林海
……
“尚海纪念林”成了塞罕坝上
一面不倒的精神旗帜
六女坚决要上坝!
让总书记动容的塞罕坝
背后是时代的风云变迁
和一代代人的艰苦奋斗
与王尚海一起并肩战斗的
是一个感动了无数人
影响了无数人的塞罕坝奉献者集体
……

早期的造林工具

这其中有坚决上坝的六个女中学生
在上世纪的承德市
“六女上坝”的故事传遍了大街小巷
上世纪60年代初
承德二中正在开展
向青年楷模邢燕子学习的活动
鼓励学生主动到广大农村建功立业
邢燕子成为无数女孩子的偶像
1964年
承德二中一间女生宿舍里
住着高三和初三两个年级的六名女生
她们是陈彦娴、李如意、王桂珍
王晚霞、史德荣、甄瑞林
她们成绩优异
个个都是人才
陈彦娴是屈指可数的“冰上飞燕”
花样滑冰、速度滑冰无不精通
曾在省市运动会上拿过名次
甄瑞林是校运动队的跳高运动员
100米、跳远也名列前茅
王桂珍是数学课代表
多少难题都难不倒她
李如意、王晚霞是二中的“女秀才”
语文、俄语大赛中均榜上有名
每天晚自习结束回到宿舍后
六个女孩常常一起热烈地讨论
毕业后选择走怎样的道路
女孩们看着国家不断发展变化
内心无比快乐和幸福
她们有无限的热情
渴望着燃烧自己
承担起青年的神圣责任
她们被邢燕子的故事感动着
都想为祖国的建设
贡献自己的的一份力量

陈彦娴(三排左一)前往塞罕坝之前和朋友们的合影

女孩们有着宏伟的理想
却不知道应该到哪里
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就在一筹莫展之时
陈彦娴想起自己的邻居刘文仕
他当时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第一任场长
“听说塞罕坝机械林场
正在开展大规模的机械化植树造林
我们一想
机械化造林肯定离不开开拖拉机啊
我就代表宿舍的6名女同学
给刘文仕场长写了一封信”
高考前夕
她们收到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回信
陈彦娴说:
“我记得特别清楚
即将踏入考场前三四天
我们接到了回信
林场同意我们几个人过去工作
当时,我们6个人没有多想
毅然放弃了高考
选择了塞罕坝”
那年8月
经过两天颠簸
被晃成“土猴”的姑娘们
终于到达了这个考验人意志的地方
在塞罕坝,寝难眠
住房只有窝棚和地窨子
食难咽,食物只有莜面和土豆
路难行,出行全是山路
要靠马车进出……

塞罕坝创业者曾经住过的地窨子

但生活的清苦和自然环境的恶劣
并没有磨灭她们投入工作的热情
“融入到林场建设工作后
感受着大家艰苦奋斗的精神
反而很开心
后来,每当完成一项工作任务
我们的心情都非常舒畅
想着离建成林海的目标又进了一步
那种喜悦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http://file.tax100.com/o/202110/07/387_1633563730833.mp4

她们本以为自己
会被安排去做本职工作——开拖拉机
但领导综合考虑让她们去了苗圃工作
陈彦娴说:
“刚开始大家觉得
苗圃的工作还不容易干?
不就是育苗、洒水、播种之类的”
但实际情况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
当时
场里给每人都发了一本技术手册
所有的劳动必须
按照技术手册标准严格完成
如果达不到标准
任务就是失败

坝上冬季环境非常艰苦

就拿播种来说
需要在铁桶上凿有等距离的洞
用湿沙子掺着种子
拉着铁桶在苗床上播种
两个人拉着铁桶
需要匀速在苗床上移动播种
速度快了种子还没来得及播下去
速度慢了
种子又播得太多
而这些种子都是从东北运来
甚至从国外进口的,非常贵
所以,女孩们非常认真
提前把播种动作练上几千遍
练到胳膊肿得抬不起来
手都磨出了泡
最后,达到技术要求才敢去播种
确保不浪费每一粒珍贵的种子
在城里没怎么干过重活的她们
在这里间苗、除草、打药、掏粪……
常常累得直不起腰来



上坝三年
由于条件不便
姐妹们从未探过亲
第四年春节前
领导特意派了一辆大卡车
送她们下山到火车站
还派了一台链轨拖拉机
在前面推雪开道
但最终,因风雪交加
拖拉机掉进雪坑、汽车抛锚
回家的计划不得不夭折
山不能下,家不能回
六姐妹只能含着泪,拉着手
踩着没膝深的雪
摸着黑返回林场
她们也是花季的少女
她们也从没想过自己
能做好这么艰苦的工作
她们也会因见不到亲人
难过地哭泣
但在这个英雄的集体里

她们不断地成长和突破
为了让塞罕坝重新变成美丽的高岭
她们用稚嫩的双肩
担负起光荣的使命


回忆在坝上的时光
陈彦娴说:
“坝上是非常锻炼人的地方
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艰苦的劳动
你才能知道人生最大的乐趣
就是实现自己的理想
虽然我们的工作很普通
就是种下一棵树
栽起一片林
但这是我人生中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我们用自己的双手
把塞罕坝变成了百万亩林海
把荒漠建成了“绿洲”
除了“六女”
还有许多许多的老一辈塞罕坝人
为这片热土
贡献出了最美的青春


这其中有张启恩
他曾是林业部的工程师
放弃了北京的户口、住房
和优厚的待遇
带着全家来塞罕坝扎根
他造林时不慎摔伤了双腿
怕耽误刚栽好的几十万亩幼苗
还没彻底养好双腿
就返回工作岗位
几十年来与双拐为伴

张启恩

这其中有卢承亮
他发现雨季造林成活率最高
就总是冒着雷击风险
披着塑料布在泥泞中造林
还曾不慎掉入冰窟
落下了终身难愈的风湿病
卢承亮去世后
家人遵照他的意愿
将他安葬在
当年他亲手种下的松树旁……
这其中有陈锐军
他与妻子初景梅
在林场的望火楼坚守12年
没有电,就点蜡烛油灯

没有水和食物

就一次次背水,囤积酸菜和咸菜
他去世时只有54岁
临终前唯一的要求
是希望女儿能接过他的接力棒
继续坚守这片土地……

陈锐军、初景梅一家

如今,1962年最早上坝的那一批学生
多数已经逝去
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52岁……
但他们将青春、热血与生命

化为如椽巨笔
在塞罕坝这篇热土上
写下了人类历史上令人惊叹的传奇
59年前,林业部有关领导和专家
第一次来到塞罕坝考察时
无边无际的荒原上
只有一棵孤零零的老松树


就是这棵老松树
给了大家在这里建林场的信心
“这棵松树是活的标本
证明塞罕坝上可以长出参天大树
今天有一棵松
明天就会有亿万棵松!”
而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不负期待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
造出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
如果按1米的株距排开
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
一棵松真的变成了亿万棵松
荒漠竟然化为林海
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他们是一群平凡的年轻人
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伟大业绩
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浇灌沙漠和荒山
把最美的青春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他们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
在极端天气下
与天斗与地斗
在生与死的考验中凝成赤诚的革命情谊
以忘我的利他主义思想
展示了高尚的思想境界
新一代坝上林业人
已经不用再面临艰苦的条件
和贫瘠的资源
他们有的是创业者的子女
受到父母的感召,留在坝上
有的是硕士、博士
慕名而来,要做新一代建设者……
他们有更高的学历、更大的平台
更多的选择方向
但他们的初心和梦想
与当年的创业者并无分别!
这些“80后”“90后”这样表态:
“他们那辈没完成的事业
我这辈接着干!”


塞罕坝的绿色之路
还在继续……
2014年,塞罕坝机械林场
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光荣称号
2017年,塞罕坝人
因植树造林保护地球取得的非凡成就
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
“地球卫士”奖
今年2月刚刚召开的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

塞罕坝机械林场获得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如今的塞罕坝被誉为
“水的源头,云的故乡
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珍禽异兽的天堂”
春天,花海芬芳
夏日,绿意浩荡
秋季,金风送爽
冬来,瑞雪飘扬……
这翻天覆地的改变
这如梦如幻的风景
是以王尚海为首的
第一代塞罕坝人一棵树一棵树拼出来的
是之后的一代又一代坝上人
自强不息、赓续接力
一片林、一片林种出来的
他们用树木织锦绣
在大地上写诗篇
生动地诠释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王尚海当年流下的热泪
已化为尚海林的松涛翻滚
创业者们的故事
也汇入塞罕坝的万顷绿意
风起时,万籁俱响
声声诉说一个奇迹
那奇迹的名字
与老书记临去世前的呼喊
与世世代代守在这里的人们的心声
叠加在一起
那声音朴实而又厚重
激荡而又热烈
让我们一起铭记它:
“赛——罕——坝!”

来源:共青团中央、北洋之家、央视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教育报、广州日报
编校:马晨琦、张秋晨
编审:陈文娟、曹堯

???点击上方,即刻关注,查看更多
632_163356373217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liwei03@51shebao.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