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吴祖丽 于 2020-4-21 14:06 编辑
榜样 | 达·吉干:坚守初心使命!为了226枚红手印
在税务系统深入开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国家税务总局近日举行全国税务系统担当作为先进典型演讲活动,9位来自基层的税务干部讲述了自己、身边典型和所在先进集体的事迹。本期,我们为您介绍国家税务总局尼勒克县税务局达·吉干的先进典型事迹。
素有塞外江南美称的新疆伊犁,是中亚腹地的温馨湿岛,是遥远西部的一方天赐宝地。在这里,有这样一位税务干部,被选派到深度贫困村任工作队长,一干就是五年;与贫困户情同手足,挽起袖子共建新农村,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 一张印满226枚村民红手印的请愿书,又留住了他回家的脚步。 面对百姓的不舍,他不能转身,继续以一颗初心,彰显着使命担当。 他,就是国家税务总局尼勒克县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达·吉干。
国家税务总局尼勒克县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达·吉干(图中右三)。
朋友,您去过天山吗?去过伊犁吗?碧野先生曾经在《天山景物记》中描述过天山脚下、伊犁河谷的夏日胜景,巨大的雪峰,翠绿的原始森林,五彩缤纷的野花。可是朋友,你可知道,在河谷偏远山区,依然有一些国家级贫困村,农牧民饱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的困扰。 达·吉干就是在这样一个贫困村连续驻村五年,在他的带领下愣是把一个偏远村、贫困村,变成了旅游村、富裕村。 2014年6月,达·吉干积极响应新疆自治区党委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访惠聚”驻村工作,并被选为派库热村第一书记。 达·吉干欣然到任,国家级贫困县尼勒克县是他出生成长的地方,那里有他熟悉的山川水草,有他熟悉的父老乡亲,达·吉干通晓汉、维、哈萨克、蒙古等多种语言,语言沟通毫无障碍。 可是,驻村不久,他开始发愁了,库热村集边区、山区于一身,千百年来,靠天吃饭,贫困程度位列全县第一,全村近三分之一都是贫困户。
达·吉干深知,想要彻底拔除库热村的“穷根”,仅靠他和工作队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建强基层党组织,才能让库热村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在乡党委的支持下,达·吉干把致富带头人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5年时间新发展党员26名,壮大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明显提升。 2016年6月,达·吉干担任库热村第一书记两年整,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二次洪水,一片片庄稼地被洪水淹没,一间间民房被洪水冲倒,牛羊被洪水冲走的不计其数。达·吉干第一时间向原尼勒克县国税局请求支援,税务干部30余人应急小队迅速到达现场挨家挨户排查救援。 群众的安危是冲锋的号角,达·吉干冲在最前面,可是脚底一滑,栽进了一个巨大的涵洞口,若不是同伴眼急手快,他瞬间就会被洪水冲走。重新站立起来的达·吉干蹚水推开农家房门,发现一位老奶奶坐在床上哭,他不顾身上的伤痛,背起老人,迅速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就在那年6月,达·吉干78岁的父亲查出食道癌,等他忙完救灾又忙灾后重建,终于请上假赶到医院时,医生说:“有啥愿望你就尽量满足他老人家吧。” 达·吉干满怀愧疚,趴在床头,问父亲:“爸,您还有什么心愿?”父亲说:“2003年的那场洪水我就问过你,现在我再问一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你能不能带着大家伙把洪水治好?”达·吉干紧紧地握着父亲的手,泪流满面,哽噎着:“爸,儿子答应你!” 这不仅仅是为了父亲,更是为了全村的父老乡亲。在达·吉干的不懈努力和协调下,560万元的排洪渠修建资金顺利获批。从那一天起,达·吉干全身心地投入到排洪渠修建工程中,村民们会经常看到,他带领着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顶着烈日、冒着风雨、忙测量、扛水泥、灌砂浆,没日没夜,不知疲倦。 此时父亲的身体越来越虚弱,达·吉干多想去回去陪陪他啊,虽然库热村距离他老家科蒙村不足十公里,可是,他不能。 2017年5月,很快就要进入汛期了,排洪渠的建设争分夺秒,已进入了最关键的时刻。一天中午妻子打来电话,说父亲病情恶化,让他赶紧来医院。他说:“好,我马上就去。”但排洪渠的建设等不了啊,他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心里焦急地祈祷着“爸,你一定要等我,我马上就回”。可是,这个马上,就到了傍晚时分,父亲最终没能等到他……他跪在床前,抱着父亲嚎啕大哭。母亲说,父亲临终交待:“不要催儿子了,他做的是大事。”母亲还说父亲一直在喊着他的名字…… 2018年6月,又是连天暴雨,汛情一个接着一个,但是洪水再也不能肆虐了,达·吉干站在排洪渠前,看着汹涌的洪水汇入喀什河,他再也控制不了自己,在雨中喊:“爸,你看,你快看啊,洪水走了!” 2017年11月18日,一个达·吉干无法忘怀的一天,他参加完脱贫攻坚誓师大会归来,心潮澎湃,库热村整村脱贫摘帽基本达标,而他本人,驻村三年,可以问心无愧地回到熟悉的税收工作岗位了。
但是,这一天,村委会会议室的热闹把他惊呆了,他疑惑地走进会议室,看到了所有熟悉的面孔,有听从他的建议,种植抗旱作物芸薹脱贫的回族村民海正奇;有依靠申请扶贫资金养了20多头牛的藏族村民李善德;还有因家中缺乏劳动力,工作队员帮忙抢收麦子的汉族村民宋春荣…… 所有面孔都熟悉,所有面孔背后都有一个工作队帮扶的故事,所有村民都望着达·吉干微笑,其中一张笑脸格外热切,那是东乡族村民马忠林。2015年,马忠林因机械事故,右臂截肢致贫,在达·吉干的帮助下种植了经济作物红花,全家脱贫奔小康,现年家庭收入超10万元…… 看着他们,达·吉干依然不明白,大家伙为什么集体来到了会议室。 78岁的回族老人单志忠代表全体村民说话,老人双手颤巍捧着一张印满红指印的白纸,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说:“吉书记在我们村干了三年,村里的变化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对吧,乡亲们。吉书记再留一年吧?226个村民都按了红手印。” “是啊,吉书记留下来再干一年吧!”村民们都围了过来,望着达·吉干,热切、真诚、期待。 达·吉干想起了三年前对母亲和妻子的承诺,可此时,这沉甸甸的226枚红手印,像一朵朵盛开在唐布拉草原的山花,像一枚枚鲜红的党徽,像一颗颗火热的民心,深情地召唤着他,身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无力抗拒。 达·吉干坚定地说:“乡亲们,距离全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不足一年,咱库热村决不拖后腿,我接着和大家一起干!” 这一留,就留到了现在,还要留到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决胜年收关,再回头看。 如今若问达·吉干,还有啥计划,他必定津津乐道,旱田提水改造工程,从此旱涝保收;“花海经济带”引导村民种植经济花卉,增收的同时,推动旅游业大发展。 朋友们,天山脚下,伊犁河谷的“花产业”正逐步覆盖四季,在春天播种,在夏天绽放,在秋冬收获,经济活了,乡村更美了。 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达·吉干,在全村齐力奔小康的库热村——等你!(作者:杨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