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1741
  • Tax100会员 33689
查看: 533|回复: 0

【党史知识】新中国第一任县委书记——马任平

2万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专家团队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36398

2020税务高考

2021-7-24 02: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同新中国一路走来
河南省信阳县(现信阳市平桥区)第一任县委书记——马任平


马任平,1917年3月出生,河北省平乡县人。1938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并入党。1949年4月至1951年6月,任河南省信阳县(现信阳市平桥区)第一任县委书记。随后,任信阳地委委员、秘书长,河南省委书记处办公室副主任,河南省卫生厅厅长,开封地委书记,河南省委顾问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委理论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等。

在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查询新中国第一任县委书记相关资料时,李海民副处长为记者提供了线索:信阳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叫马任平,曾为河南省委顾问委员会委员,2008年还曾和省委主要领导参加社会活动,可通过他在省直机关工作的子女联系他,他仍然健在。


健谈的马任平老人

5月11日下午3点,记者如约来到马任平老人家,94岁高龄的他正扶着手推椅在客厅内踱步。
“爷爷的生活特别规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固定时间起床、就餐、读报、午休、锻炼。”照顾马任平老人的小保姆王芳芳说。
马老的卧室大概十几平方米,一张单人床上铺盖整洁,一台17寸的电视机,还有一套20世纪80年代的、早已褪色的书桌和书柜,两把椅子。除了简朴还是简朴。书桌上是几份叠放整齐的报纸。保姆介绍,马老坚持每天读报半小时。
马老因脊椎受伤不能坐太久,却精神矍铄,谈兴甚浓。“过去,同我一起战斗、工作的同志大都已经不在人世了。”马老不无感慨。他说,如今已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了,过去的历史值得我们铭记啊!
马老的声音有些沙哑。“我的声带前几年开始有点松弛了,本来小手术可以治好,但还没来得及做手术呢,就不小心摔了一下,颈椎、腰椎都摔伤了,主要矛盾(声带松弛)变成次要矛盾了,呵呵……”马老乐观的性格依旧。


随军挺进大别山

跟随马老的思绪,解放战争时期的一幕幕历史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
1947年10月,马任平跟随第二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任刘邓大军第十纵队三十旅八十八团政治处主任。
“那时候,我所在的部队正在攻打安阳,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安阳一直攻打不下,我军便决定沿黄河南下,支援第一批刘邓大军。记得我们刚开始出发的时候是10月中旬。”说起当年挺进大别山的场景,马老至今仍记忆犹新,激动不已……
由于国民党的严密封锁,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部队到了桐柏。12月13日,桐柏区党、政、军领导机构在浆溪店成立后,桐柏第一地委随即在浆溪店杨家湾召开了地委第一次会议,组建了信(河南信阳县)应(湖北应山县)县,马任平任县委书记。16日,县委书记马任平和桐柏一军分区八十八团团长李文忠率一个营的兵力,在信阳仙石畈,成立了第一区。当他们继续向前推进时,遭到国民党军的围攻。马任平、李文忠率部向大庙畈转移,在仙石畈又遭到国民党军一个旅的部队的袭击。经过激战,马任平、李文忠率部队突出包围。
12月下旬,在信阳境内的大山中,刘伯承、邓小平亲切接见了部队团以上干部,做了革命形势分析动员报告。马任平有幸参加了那次会议,他至今都能清晰地回忆起接见时的细节。敌人的飞机在头顶盘旋,四周炮声轰鸣,刘伯承和邓小平就在一个瓜庵里做了一次临时报告。报告时间不长,刘伯承、邓小平用精辟而富有感召力的报告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对当前战争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极大地鼓舞了每一位与会者的信心。


“土改最重要的特点是依靠群众”

1949年4月1日,信阳全境获得最后解放。而那时的马任平仍在大别山内与敌人打着游击战。随后马任平接到组织命令,留守信阳县任县委书记,建立革命根据地。“当时,我接到的命令是组织将九十团的一个营留给我了,新任的县委副书记、县长在贺家大店等我。”就这样,马任平带着一个警卫员、一个马夫,找了一个向导便去贺家大店赴任了。在贺家大店,马任平见到了信阳县委副书记阎庆身、县长孙敬之(音)。
随后,信阳县委县政府先后进入市区,进行接收和恢复秩序等工作。“组织安排我们留下来,主要是建立人民政权、巩固革命根据地及继续开展武装斗争,彻底粉碎国民党的残余势力。”马任平回忆道。
信阳县历史上是个多匪地区,国民党南逃时,又残留下大量的散兵游勇、反动官吏、地主恶霸和隐藏起来的特务,有的与那些打家劫舍的土匪交织在一起,继续与人民为敌,成为政治性土匪。自信阳县解放后,马任平带领当地武装队伍在河南军区部队的配合下,大力开展了围剿土匪的人民战争。
作为县委书记,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发动群众,为贫下中农分土地以巩固政权。
“当时担任县委书记并没住在县城,我就住在淮河边上长台关的一个农村,跟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成立贫雇农小组,进行土改。”马任平回忆道。土地改革主要是让雇农、贫农翻身,他们实行的是“扎根串连”、一带一的工作方法。当时有新人参加工作,马任平首先将他们安排在群众当中,加入土改工作队,然后从土改工作队中选拔干部。“过不了群众这一关你就当不了干部,土改是训练干部的基地。土改最重要的特点是依靠群众。”
马任平参与并主持了信阳县等地的土地改革全过程,写下不少经验总结性的文章,均被收录在当时的“土改汇编”手册中。


“自己认为对的就去做”

改革开放初期,马任平任开封地委书记,领导兰考等县农民在全国较早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当时,仍有不少人反对承包责任制,认为实行包产到户是搞资本主义复辟,是历史倒退,是方向、路线有问题。然而马任平却坚持实施,并写下了多篇关于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经验的总结性文章。马任平的革命英勇事迹被列入了《开国将士风云录》,但采访从头至尾,他一再向记者强调:“我的经历并不算什么,你们真正该去采访的是那些共产党员‘双百人物’。”无论在什么时候,马任平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降级也好,撤职也罢,当不当干部没关系,最重要的是自己认为对的坚持去做就是了”。
(摘自2011年6月16日《中国县域经济报》,作者王仲斌)

? end ?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1年7月19日第7版

联系我们


朝阳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
咨询电话:57596100
770_162706351180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1479971814@qq.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