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税收一线默默耕耘的“老黄牛”
采访对象:王咸宁
采访人:陶筠

他,王咸宁,国家税务总局咸阳市渭城区税务局渭城街道税务所干部,从税40年,数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平凡的税务岗位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作为一名税务干部,他时刻牢记为民服务宗旨,始终不忘税收神圣使命。同时他还挑起了家庭重担,精心照顾夫妻双方老人,用汗水和心血、敬业与孝道谱写了“税”月华章和家风温暖。
爱岗敬业竭全力,心底无私天地宽。58岁的王咸宁,在税务岗位上默默奉献了40个春秋。在同事们眼里,他就是一头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哪里都能看见他忙忙碌碌的身影。
还有2年就要退休的他,每一分每一秒都弥足珍贵,他总是感慨说:“余下的工作日干一天就少一天喽,我可得努力站好自己的最后一班岗,给工作划上圆满句号,然后才能安心开启退休生活。”
所上管理员分户时,他主动说自己腿脚勤快,要求把辖区最边缘的纳税户分给他。每每到了申报期,他就骑着自己的电动车,主动上门辅导纳税人网上申报。
为了方便纳税人联系业务,他制作了自己的业务联系卡,主动告知联系方式,经常一到申报期他的手机就响个不停,都是纳税人的问题咨询。
有一次到了申报期的最后一天,一户企业会计晚上焦急地给他打电话,说自己申报表有问题,老是报不了税,马上就要逾期了。他那时正在家吃饭,听到这个情况,立即放下碗筷,登上电动车就出发去了企业,现场“手把手”耐心地为企业会计核算每一笔数据,修改错误填报,最终赶在申报期结束前做好了一切,让企业免于产生滞纳金。
想作一名好税官,就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精湛的业务能力。随着税收政策的不断更新和智慧税务的快速发展,让这位老同志有了巨大危机感和紧迫感。他明白,打铁还需自身硬,税收业务知识和信息化平台操作是横在自己面前的两座大山,为此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工作技能。
他积极参加区局和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认真听讲、反复琢磨,确保吃准吃透新政策。平时也会在自己随身带的包里放一些业务书籍,见缝插针看一看、学一学。别看他年龄大,却是税管工作的行家里手,熟练掌握了金税三期、大数据云平台、电子税务局等系统,工作效率高,并且从未出现差错。
从事税收一线工作多年,他经验丰富,并自觉担起所里“传帮带”责任,带头帮助其他同志提高业务操作技能。尤其是国地税合并时,涉及很多税种管理、业务操作系统的融合。他在自己学懂弄通的同时,耐心地为其他同志一遍遍讲解政策,一遍遍演示各个系统的操作流程,帮助大家熟练掌握业务。
所里年轻同志总是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王师傅不但自己业务精,而且有一副热心肠,总是特别积极地帮助我们提高业务技能”。
虽然是所里的老同志,但他该做的工作和任务绝不松懈,扎扎实实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每天早上来得最早,帮着扫扫卫生、倒倒垃圾;每天下班走的最迟,把当天的工作资料整理到位,然后再检查全所的门窗、电源、水管是否关闭。虽然是很小的事情,但他几十年如一日,把早来晚走当成了一种习惯。
还有几天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就要结束了,为了让纳税人都完成申报,周末或是晚上加班加点已经成为他的一种常态。但他都毫无怨言,他总是说:“不完成当天的工作,我就觉得浑身不舒服,就算是加班也要做完再回家,这样才安心。”
他的父亲身患重症,常年在医院治疗,需要人员陪护,他平时忙完工作就急急忙忙赶到医院,给父亲喂药、按摩,甚至顾不上自己吃饭。
他的岳父年逾古稀,行动不便,饮食起居离不开人,平辈的兄弟姐妹又都不在身边。去年父亲去世后,他为了方便照顾岳父又不耽误工作,便将老人接到自己家中,悉心照料。
面对生活的重担,他没有一声怨言,自己学会时间管理,合理安排工作生活,奔波在家庭、医院、单位、纳税户的“多点数线”之间。把每天的时间像海绵里的水一样,挤了再挤,用的一干二净,做到了工作家庭“两不误”。
40载“税”月年华,是一个税干的坚守与执着。虽然他还不是共产党员,但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办事。头顶税徽,身穿税务蓝,就要时时刻刻展现税务干部的良好形象,他用40年的坚守和奉献,让头顶的税徽更亮,让身上的税服更蓝。
(渭城局供稿 纳服中心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