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1276
  • Tax100会员 27946
查看: 1271|回复: 7

【合集】专家刘胜龙,带你详解“财富”的那些事儿

1

主题

8

帖子

26

积分

税界新人

Rank: 1

积分
26
2021-5-7 16: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谈财富管理

作者:刘胜龙

分几个维度解析:

一、什么是财富管理:

说起“财富管理”,相信大家对这个词并不陌生,可真要问起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很多人都说不出个一二来,或是对“财富管理”的了解很片面。


其实,财富管理的中心是以人为本,根据每个人和家庭的人员结构、风险偏好、资产规模以及特定需求做定制化的方案,其间也会结合财、税、法等相关工具进行全盘规划,并且进行动态管理。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财富管理”与我们常说的“投资”或“理财”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投资”或“理财”的概念是以资产为核心,包括银行、理财、债券、股票、基金、信托、保险、另类投资等,关注的主要是收益端。


截屏2021-05-08 下午2.05.13.png


财富管理在西方非常的常见,并且有着很悠久的历史,许多传统的瑞士私人银行已经经营了数百年,管理和传承着很多家族的数代财富。在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的财富管理办公室开创了高端理财的先河,随后,众多的财富管理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财富管理机构所出售的金融产品占据美国近60%的市场份额,这一数字远高于其他国家。


相较于欧美市场发展了几百年的成熟市场,我国的财富管理市场起步较晚,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2-2006年的孕育期、2007-2013年的起步发展期、2014-2017年蓬勃发展时期以及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后的在监管中成长的时期。虽然我国的财富管理行业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发展速度很快。伴随着我国GDP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得以迅速积累,与此对应的财富管理市场也经历了十几年的迅猛增长。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财富管理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50万亿元,其中主要是由银行理财、保险、信托、公募及私募基金还有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组成。


二、多少资产需要做财富管理:

“究竟要有多少的资产量,才能做财富管理?”这个一个很经典的问题。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认知:越高净值的人才会越注重财富管理,资产量不够就没必要做财富管理。但是我们要想到一个问题:我们是财富达到一定标准才需要管理,还是通过科学的管理使我们的财富达到期望的程度。“史记·货值列传”中提到:无财做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说的就是在财富积累的各个阶段都有各自的创造和管理方法。所以说不论资产量级多少,每个家庭的财富都有抵御风险、跑赢通胀、保值增值的需求,根据每个家庭的需求和资产量,可能运用到的金融工具、工具组合和类别比例也会大有不同。


三、财富管理的依据是什么:

有效的财富管理是要以人、钱、事为核心,以目标为导向,根据短期、中期、长期的各个目标,比如生活支出、养老规划、子女教育、风险规避、税务筹划、资产传承等,采用不同工具及组合,根据内部因素变化和外部市场环境不断调整和优化,以期最有效的达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帖子

26

积分

税界新人

Rank: 1

积分
26
 楼主| 2021-5-20 14: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资产配置——房产
作者:刘胜龙

前几天读到一条这样的新闻(如图)

图片14.png

有网友评论问道:“几年前说好的70年到期免费续期哪去了?”


其实吧……政府从来没说过免费续期。《物权法》只说到期后“自动续期”,但这个“自动”没说是免费给的。而《土地法》则说土地使用权必须由土地使用者支付使用权出让金。


自住房产做为家庭资产配置的核心资产之一,显然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在中国,城市居民的家庭资产中,房产占据了约77%的比例。中国人比较喜欢买房,这是众所周知的,或许是受到中国传统思想——“有房才有家”的影响,一直以来很多家庭一辈子辛勤工作,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完成买房的梦想。但是中国有房无地的国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对房屋产权到期之后政策的开始了思考。我也默默的翻出了已经三十多岁的房本……


今年的两会,再次提到了房产税的议题。《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目标纲要》对房产税的描述是这样的:“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健全地方税体系,逐步扩大地方税政管理权。”我们可以大胆的预测,未来的五年大概率房产税能够立法,或许试点到全面执行还需要再有若干年时间。但是只以房产税的1%、2%就会引发房价的下跌,几乎是没有希望的。它只会造成中产阶层一定的不适,对于高净值人群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对于较低收入人群来说又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从过去房地产的价格规律看,影响房价最大的因素是房地产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土地政策,而不是税费。


逐年攀升的土地出让金是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外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占地方财政预算外收入一半以上。房地产行业也是GDP指标极大的贡献者,在从下图中可以看到各省市房地产在GDP中的占比。房地产的繁荣发展还能带动周边多个行业的欣欣向荣,拉动就业率,增加财政收入。


图片15.png

再有,中国金融体系对房地产贷款的依赖和集中度太高,中国房地产相关贷款,占银行业贷款的39%。而且这些仅仅只是银行体系内的贷款,那些房企自行发行的债券,融资的股权,以及信托等影子银行的资金,均不在这39%里面。


近年来强烈的市场竞争,并没有让房价真正的回落到老百姓的消费水平,面对高额房价,百姓叫苦不迭,而开发商则赚得盆满钵满。为了从源头上解决高房价问题,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去年年底,国资委更是发布一则“退房令”,明确表示非房产主业的央企,自今年3月起全面退出楼市,这意味着国企、央企即将在房地产行业消失。该则“退房令”公布后,国家电网以及中航集团立马行动,并发布了退出房地产相关的通知。最近,8家央企已从房地产市场撤出。事实上,早在2010年,主管部门就曾实施过退房令,只剩下16家央企还在开展房地产相关业务。


如果做为家庭核心资产配置的自住房产,我们只关心它的居住属性,满足相关的教育资源、商业配套、周边医疗等,没必要关心价格的涨跌。该买就买,但需要控制在家庭总资产合理的比例,量力而为。


如果做为能增值和变现的房产,那我们会更加关心它的金融属性,但也仍然保持谨慎性原则,虽然现在还是有很多区域的房产是极具升值潜力的。首先,现阶段已经过了闭着眼睛买都会涨的风口期,现今房产已经成为高门槛、高成本的投资商品,风险系数相对加大。其次,商品房的租售比过低,约为1.2%—1.5%,再加上装修、物业、空档期等成本,净利润还会更低。再有,伴随着未来各种税法的出台和执行,存在资产减值的风险。最后,房产变现能力较差,当急于变现的时候很可能会出现成交价格远低于公允价值的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帖子

26

积分

税界新人

Rank: 1

积分
26
 楼主| 2021-5-20 15: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人力资本三要素

作者:刘胜龙


在这篇文章的前面,我们先看一些数字:


图片16.png

中国这项数据在全球排名达到了63位,首次超越了俄罗斯,但距离发达国家还是相距甚远。对于在2010年之后人口红利就开始衰退的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来自于科技水平、人力资本等大幅提升。


我们再看一下国内的基尼系数,它是反映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重要参考指标。2020年的各个渠道的数据不尽相同,我们综合近年来官方统计的数据,均为0.4—0.5之间,说明我国的贫富差距是较大的,同时说明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具有极大的差异性。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Y=A*K^a *L^1-a

A代表科技水平,K代表资本投入,L代表劳动力水平


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提高,都会导致总产出(GDP)的增加。在一个家庭资产配置模型中,我们往往注重物质资本的增值,反而忽略了非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的核心价值。很多时候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不仅是资本的增值,而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本的提升,人力资本中有三个重要的因素:文化水平、知识技能、身体健康。


文化水平是指在在校期间所获得的知识,属于满足普遍性要求的能力,也是在社会中创造价值的基础。


专业技能是指在融入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在职业道路上自身能力的提升。这其中有显性的部分,比如拿到一个专业证书、掌握一门语言、甚至学会养猪种树发家致富。也会有隐形部分,比如见识的增长、交际圈子的扩张、各种“商”的提高。


身体健康程度也是衡量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指标,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才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


截屏2021-05-20 下午5.36.23.png


人力资本和其他资本对比来说,人力资本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因为作为“活资本”的人力资本,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具有有效配置资源、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等市场应变能力。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对GDP的增长具有更高的贡献率。


人力资本的价值形成,就是通过对人自身投资所形成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宝妈们不甘人后的心态,本着知识改变命运的原则,恨不得从娃三岁起每年就会投入动辄二、三十万教育费用,几百、上千万的学区房砸锅卖铁也是要买的,为了就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工作之后持续投入专项学习,以获得能够适合职业发展的技能,但是还要明确方向吧,找到可替代性较小、可发展空间较大的职业赛道可以事半功倍。


身体的投资倒是现在最容易被忽视的,亚健康人群的比例逐年提高,疾病高发年龄逐年下降,健身、保健、保障方面投资也是要不断增加的。人力资本健康投资是缓解“健康贫困”的有效手段。人力资本学家迈克·格罗斯曼认为,健康既是一种消费品,同时又是一种投资品,因为健康状况决定消费者可利用的工作和闲暇时间的多少,而生病天数减少的货币价值就是健康投资的回报。在现代社会中,健康存量的增加,一般被看成为对健康投资的回报,这种回报就个体而言,最直接的体现是节省了医疗开支。当人们将收入中的一部分用于医疗保健支出从而使自己保持健康状态,医疗保健支出的费用就会大大下降,而把用于医疗保健和不良生活习惯方面的投资投向健康人力资本投资调整投资的方向,提高自己的素质,健康得到根本改善的同时,增加用于工作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新的工作机会等方式增加自身的人力资本积累,给个人和国家带来经济效益。而个人收入的增加又能反过来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投入的增加,从而使健康与福利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关系。相反,健康水平的低下使人们丧失了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和改善自身境遇的机会,造成收入的减少和贫困的发生,后者又进一步制约着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最终形成了“健康水平低下——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贫困——健康水平再度恶化”的陷阱。因此,加强对人力资本健康投资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帖子

26

积分

税界新人

Rank: 1

积分
26
 楼主| 2021-6-1 15: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场资产:现金类资产
作者:刘胜龙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家庭资产配置中场资产之现金类资产。


首先,我们要先知道什么是现金类资产:这类资产是指现金及短期可变现的现金等价物,主要特点是转换为即期支付能力的速度较快、受市场波动影响小、低收益低风险。


这类资产主要包括:现金、银行活期存款、货币基金、期限在7天(含)以内的债券逆回购等。


现金类资产扮演的三大角色:

第一:应对日常开支,用现金类的资产来保证家庭生活的稳定和安全感,一般建议准备3-6个月的日常支出资金量。

第二:应对突发事件准备金,一定的现金类资产既可以应对家庭一般财务风险,当急需用钱时,不会手忙脚乱出去借贷,或被迫出售有浮亏的资产。

第三:捕捉投资机会,没有投机机会时候的避险功能,捕捉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属于资产配置中的低风险资产。


其中货币型基金比较有优势。首先:投资范围,安全性高,100%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的基金,包括现金,到期在1年内的银行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债券、票据、中央银行票据等等,投资的范围都是一些高安全系数和稳定收益的品种。其次:交易机制严格基金公司受中国证监会监管,严格按照货币基金投资范围投资,且资金由银行强制托管,客户购买基金后资金闭环运作。再有:流动性好,货币型基金赎回一般T+1工作日到账,有些类货币型基金可做到T+0到账。


短期的债券逆回购产品也是很好的选择,这类产品会存在机会成本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但是风险系数极低,尤其是短期产品。收益普遍高于货币基金,要求资金门槛相对较高,绝大多数为T+1工作日到账。


总之,现金类资产属于家庭必备资产,过少会影响到不时之需,过多会影响资产总收益,每个家庭具体状况不尽相同,应合理规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帖子

26

积分

税界新人

Rank: 1

积分
26
 楼主| 2021-6-9 17: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场资产——专项储蓄
作者:刘胜龙

从前看过一本名叫《小狗钱钱》的书,主要讲了12岁的小主人公吉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救助了一只受伤的小狗,并给它取名为“钱钱”。没想到钱钱居然是一位深藏不露的理财高手,它彻底改变了吉娅一家人的财富命运。钱钱帮助小主人公梳理了三个最希望达成的愿望:1、第二年夏天作为交换学生去美国。2、一台笔记本电脑。3、帮助父母还清债务。并且把涉及到的愿望找到相应的图片做成相册,时常看一看,深刻的印在脑海里。还要百分之百的为之努力,不能用“试试看”的心态。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我们经常对于未来的期望就是笼统地:我想要什么,我要做到什么……但并没有列出必须达成的目标,并尽全力达成。


在家庭资产配置-中场配置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叫做“专项储蓄”。有别于“现金类资产”的短期理财规划,“专项储蓄”是为满足家庭成员特定中、长期特定用途(如购房、婚姻、养老、子女教育、传承等)而制定的专项计划。


在做中长期规划时有几点是我们一定要重点关注的:

1、列出若干最必要的、可达成的目标,分别设立账户。比如说我希望55岁时能够开始享受自由支配时间的生活,那时我会做什么呢?我会在海边包个别墅安静的休息两个月,每天晒晒太阳、游泳、看书,当然少不了的海鲜大餐和烧烤派对。我还想坐直升飞机看非洲野生动物们大迁徙,还想在住在北极冰屋里、看看绚丽的极光……当我们坚定了一个目标,就要设立专项账户,定时、定期强制储蓄,积少成多。


2、经常性关注账户增长和差距,并为之百分之百的努力。时常看看我们的愿望,这会使我们的目标更加坚定。


3、既然这个目标是深思熟虑后明确想要实现的,那么在确定之后不要随意更改,专项账户资金不能因为其他任何原因所挪用。


4、既然是必须达成的,账户增值选择的投资组合方式不可风险过高。根据年龄、收入、风险偏好、家庭结构等因素做适当的调整。


专项储蓄最难面对的是人性的弱点,面对一些“市场机会”时,动摇专项储蓄或改变储蓄方向。人在投资过程中很难克服情绪影响而始终保持理性。带有情绪的投资会引发错误的判断,贪婪和恐惧往往是我们投资失败最重要的根源。


作为中长期专项储蓄,可以用到的方式其实有很多,结合收益和风险的平衡来看,基金定投、收益确定的寿险、保值性比较好的衍生品、核心地段的商铺是不错的选择。


专项储蓄最重要的就是从现在开始,不要总是想着:等我挣得再多一点的时候、先稳定几年再说……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事儿打水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帖子

26

积分

税界新人

Rank: 1

积分
26
 楼主| 2021-6-29 09: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场资产——商业保险

作者:刘胜龙


记得早些年对于商业保险的很多声音,诸如“我有社保就够了,要商业保险没用”、“保险都是骗人的”……现在越来越少了。随着互联网保险铺天盖地的“侵入”、近千万保险从业人员夜以继日的“洗脑”,绝大多数人或多或少对保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身边要是不认识几个卖保险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社会人。


保险做为家庭资产配置-中场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被广泛接受,但是还有很多朋友并不清楚琳琅满目的保险产品到底有什么区别、买什么样的适合自己……毕竟大多数保险产品需要长达20年、甚至30年的交费,更有很多高收入人士动辄投入百万、千万以上的保费。


下面是商业保险的分类图,可供大家给自己配置时作为参考。


截屏2021-06-29 上午9.27.50.png

由于篇幅有限,今天在这里说几点做保险配置的注意事项。


1、保险不是万能的,没有保险却也是万万不能的。现在还是有很多保险从业人员人为夸大保险功用,比如说重疾险大大小小的病种涵盖全面、确诊即可赔付。实际上仔细研读病种释义会发现,每一个病种都会有严格定义,达不到标准的不能赔付。确诊即可赔付更是误导,很多病种是要在手术实施之后或者病理维持90天、180天之后依然达到一定标准才可以赔付。举个发病率非常高的例子:

图片2.png

但是保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依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重疾保险还是涵盖了常发的大多数较为严重的、需要医疗费用较高的风险,重疾险主要是防止较为重大健康风险导致较长时间不能正常工作带来的收入损失。一般都会搭配医疗保险,它起到的作用是费用补偿,现在比较流行的每年可报销上百万、只需要几百元的医疗保险有很高的杠杆效应,非常值得入手。但是大家要看清楚报销范围和免责条款,随着年龄保费递增幅度,是否有出险报销后可持续保证续保等等。保险的本身不会骗人,否则国家也不会大力扶持了,但是从业人员众多,一些人学艺不精或者基于利益驱动,产生一些误导行为而已。


1、别看广告,看“疗效”。铺天盖地的广告只是代表公司的宣传模式,人数众多的公司只是代表门槛低、费用高,年度XX奖项大多数公司都会从各个渠道获得几个。细心的人就会发现越是这样的公司产品越贵,很简答的道理—羊毛出在羊身上,更高的宣传、人员、硬件成本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的。还有的医疗保险打着第一个月免费的旗号,实际上免责期就是30天,还是看一下全年总保费吧。更重要的是看“疗效”,也就是保险条款,近百家的寿险公司条款的差异性还是很大的,近百家寿险公司、上千款产品,很多看似没什么名气的公司产品确是性价比很高,因为他们是要拿更好的产品打开市场,而且理赔的速度更快。就拿重疾险来说理赔宽泛度和我们是密切相关的,十几年来看到的太多同样的病情有的公司可以赔付,而有的公司是在责任之外的情况。


2、近年来,随着国家利率逐渐下行、投资产品频繁暴雷理财型保险大行其道,越来越被大家所广泛接受。但是大家注意的是要看详细的计划书,尤其是最低保障条款,这是公司写在合同里的保障。而很多业务人员展示的只是宣传手册,展示的利益非常诱人,甚至达到了5点多的复利,实际上合同里承诺达到的只是1点多、2点多而已。帮一些朋友对比过多家公司产品,有的利益甚至能在几十年后差出一套房子钱。


3、买的多不一定买的对,买的少不一定买的好,保险方案的配置是要看目标设定、家庭结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风险偏好进行设计。买的过多会让家庭资产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显著下降,需要突发性费用支出时就会捉襟见肘。有些刚参加工作的朋友我一般会建议买些消费型健康险、定期寿险,而不是保费较高的终身型,这样杠杆能加大很多,释放出的资金可以更多地进行增值。买的少有时也不会好,比如说有的朋友只买了几百元的百万医疗,如果一旦风险发生需要治疗、康复、休养一两年,收入急剧下降甚至为零,家庭正常生活受到很大影响,估计心态也是一样吧。还有的朋友想做养老金计划,一年5千或一万,我也劝退了,这个金额到需要用的时候真不解渴啊,还是做点保障类的吧,关键时刻获得的补偿比多得到的那点收益有用得多。


4、一定要多家公司组合方案。首先一些公司会有用于拓展市场的拳头产品,或者阶段性产品(不一定都是最好的,什么秒杀、限额有时只是噱头而已,也有的是自己公司收益率最好的,但是和其他家比起来还是相差甚远的),所以有效筛选、组合方案可以达到利益最大化。另一个好处举个真实案例吧,帮一个朋友在三家公司同时选择了健康险,总保额110万(投保时可免体检),不到两年出险,两家公司顺利理赔,另外一家该疾病释义和诊断略有差异,我立即和该公司核赔部门领导协商,并拿出另外两家的理赔报告陈述事实,几天后给出结果予以理赔。原因很简单,分开投保各家公司理赔金额不大,鉴于其他家理赔为避免负面影响。


5、保险能避税避债的误解。不是所有保险产品都能规避税务和债务问题,也不是任何时间节点做的规划都可以起到作用,投保人、被保人、受益人的设定也是很讲究的。


6、还是再说一下,做任何规划都要以目标为导向,想好在未来什么时间节点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而不是盲目的选择产品,有的产品虽然好但不适合自己也是没有用的。


7、最后提醒一下,别贪小便宜吃大亏。随着保险从业人数的增加,人员素质在整个金融行业里属于最参差不齐的。一些朋友从亲戚朋友或者上门推销的买了保险拿来给我看,还告知返了不少钱。仔细研究、对比之后发现,要不然就是每年保费贵了很多,返的那点钱和几十年下来多交的保费比起来就是杯水车薪,还有的买的理财性质的产品20年之后需要用钱的时候发现和别家差出了几十万。而这类从业人员往往不久以后也就从视野里消失了,保险公司增加了一些新客户,职场里又多了很多新面孔持续着这样的销售方式,周而复始。


总而言之,保险是资产保全类金融产品,善加利用,获益颇大,盲目选择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有相关疑惑的朋友可以留言,我会逐一解答。至此,家庭资产配置的核心资产和中场资产相关内容都做了大致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不尽之处,欢迎大家留言指正。

图片1.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帖子

26

积分

税界新人

Rank: 1

积分
26
 楼主| 2021-7-5 16: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证券市场
作者:刘胜龙

大盘再次冲上3600点

成交量连续6个交易日突破万亿大关

北上资金单边净买入超141亿元

……

图片1.png

牛市中期的味道又开始明显了,坊间又开始了各种兴奋的声音。我不禁想到了多年前看到的这张图,也看到了多年前的我。

图片2.png

我国大约在十年前基本上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资本护城河几近消失,资本不再是稀缺“物种”,资本的逐利性体现的越发淋漓尽致。但是二级市场的资本数量和我国货币总量相比来说还是相对较少,主要是我国股市相对来说还不尽完善,国有资本、机构资本介入和引领效应还比较低。另外房地产泡沫短期之内没有破裂的必然性,所以股票市场想要以一个泡沫替代另一个泡沫还要耐心等待,亦或者说股票市场目前并不具有承接的能力。


二级市场投资是非常贴近我们生活的一种金融工具,实操起来却发现像“欧洲杯”一样刺激,这就是看球和踢球的区别。大多数在股市能够挣到钱的人分为几类:一类是会看公司财报,分析BE、BP甚至BS,进行较长期价值投资;一类是技术型,会看线,掌握一些理论并可以切实执行;一类是有真实的内部消息,这种形况在早些年比较多。


其次就是心态,挣了块八毛赶紧见好就收,赔了毛八分就否定了当初的决策,每天不操作一下手就痒痒,听见周围有点声音就赶紧跟风……到最后都没有什么太理想的效果。


再有就是对资金量的把控,进行风险投资的资金是不能影响到基础的生活状况的、是不能短期内有其他用途的,否则操作起来就会束手束脚。


如果感觉到自己力不从心,又希望博取一些超额收益,建议最好找个专业的人帮忙操盘,这样会事半功倍。还可以把自己的时间精力解放出来,在自己专业的领域获得更大的建树,岂不两全其美。牛市里满仓踏空的大有人在,熊市里赚的盆满钵满的一样比比皆是。


个人认为没有大的黑天鹅飞过的话回到5000点以上是不成问题的,时间上感觉最多不会超过1-2年。如果不想错过行情,又承受不了过高风险,还希望把资金掌控在自己手里的同学,不妨选择一支或几支股票型基金或平衡型基金,收益不错,同时风险系数也会大大降低。几乎所有的人都很钦佩巴菲特,但是巴菲特几十年股票投资的平均年化复合增长也不过4%左右,只不过像他一样坚持价值投资并长期持有的人并不多而已。


套用一句经久不衰的老话: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帖子

26

积分

税界新人

Rank: 1

积分
26
 楼主| 2021-8-3 11: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股权时代
作者:刘胜龙

前些天和一个做餐饮的朋友聊天,他大概在八年前投资了一家初创期的农林行业的公司,先期投资了5万,后续又投了73.5万,股份由公司创始人代持,故事比较顺利的进行,不到三年公司上市了,迄今为止总回报约为20倍。聊到这里,我还是非常为他高兴的。谁知道接下来,狗血剧情出现了,原来他不甘寂寞,尝到甜头后,就一直在中关村附近“趴活儿”,前后扔进去了大约2300万投资各种初创公司,然后全部石沉大海。


讲到这里,除了各种安慰之外,我也给他介绍了一下私募股权的概念和一些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私募项目周期比较长,退出节点是受一定限制的,一般都会达到5年以上,是我们中长期资产配置的一部分。所以短期有可能用到的资金是不能进行投资的,否则会导致家庭或者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如果再去各种途径贷款,无形之中会增加很多资金成本。


第二,私募项目相对于二级市场投资来说,透明度相对较差,我们做为小股东很难看到公司的财务报表、管理层状况、运营发展方向等。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在投资时谨慎选择,之后放平心态等待。还是那句话,这些资金如果是不影响我们正常生活品质和事业发展的,那就全心做自己的事情就好,天天琢磨着把自己憋成了少白头就得不偿失了。


第三,由于是一级市场投资,所以这类项目的投资成本比较小,而且越是初期成本越低,众所周知的孙正义投资阿里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是伴随着投资杠杆越高,所带来的风险也是越高的,所谓“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就是这个道理。投资者必须心里完全能够接受这种损失的时候,才能够有所动作,否则心理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投资决策。


第四,就像我上一篇文章所提到的,大约十年前中国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现在大量的资金需要一个出口,所以股权时代已经到来,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度参与,不要错过这个风口。但是投资者一定要做好资本管理,兼顾短、中、长期财富目标,根据家庭结构、风险偏好等因素做好高、中、低风险资产合理比例配置。


第五,近年来,身边有不少朋友成立风投公司,而且不乏做到行业顶尖。在和这些成功者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是,他们只专注于个别自己特别研究的行业,甚至是非常细分的领域,再有就是庞大的资金池分散投资。所以对于非专业的、又希望得到一些较高收益的资金持有者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依托于一家专业的机构和投资人,融入到资金池同时投资多个项目,相对降低投资门槛和投资风险。如果对风险较为厌恶的朋友可以尝试投资一些已经到IPO阶段的项目吧,其实回报率也是比较可观的,而且回收资金的周期是比较短的。


最后,建议大家还是以目标为导向进行各类投资,而不是看着那个项目看起来似乎不错就盲目投资,也别看着别人挣钱就眼红,适合别人的未必就是适合你的。开头提到的那个朋友再沟通的过程中我也问他,投资这个项目的初衷是什么?目标回报是多少?他告诉我说手里有一部分短期用不到的闲散资金想博取一些超额收益,回报能够达到10倍就非常满意了。那么自然的我们达成了共识,将持有的股权至少变现一半,心里先踏实了再说,收回来的钱做些安全系数高些的理财产品;再有就是股份总是代持着多少会有一些隐患,需要和这家公司老板商量一个解决方案。近年来一句名言“无股权不富”让很多人趋之若鹜,同时也会伴随着各种被现实所收割。无股权也可富,身边不少朋友凭借一身专业本领,职位和收入也是直线攀升,也有很多朋友抓住了新媒体的机会,赚的盆满钵满。总之呢,资产增值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只有给自己的目标做好清晰的规划,对自己的状况有了充分的认知,才能够无往不利。高收益一定伴随着高风险,高风险未必就一定会有高收益,这是永恒的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liwei03@51shebao.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