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1620
  • Tax100会员 27957
查看: 357|回复: 0

江岸区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

4298

主题

5518

帖子

1万

积分

专家团队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10690
2021-1-26 17: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政策文件
政策原文链接: -
发文单位:
文件编号: -
文件名: 江岸区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文日期:
政策解读: -
备注: -
纵横四海点评: -
江岸区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



江岸区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江岸区科技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奋斗目标,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作用,努力建设科技强区、智慧城区和创新城区,依据江岸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武汉市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及相关规划,编制《江岸区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江岸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主攻方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转型的新常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培育创新主体,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深化科技合作交流,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科技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一)取得的成绩
1. 高新产业蓬勃发展,创新实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时期,全区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2015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9.72亿元,同比增长38.23%。围绕光电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高技术服务、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行业,江岸区在黄浦科技园、岱家山科技园、武汉市工科院集聚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其中黄浦科技园依托征原电气、金凰珠宝、金运激光、正华设计、安华智能等产值过亿企业,初步形成了以激光应用、现代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设计和文化创意为主导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类产业群。到2015年,全区科技企业达到43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9家,金运激光、长联来福、长江空间信息技术等一批企业已经成长为各领域龙头企业,部分企业实现了在主板、海外及新三板上市融资,高新技术产业在江岸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地位不断加强。
2. 创新资源快速集聚,创新能力逐步提升
“十二五”时期,一批标志性的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工程建设完成,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得到加强,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截止2015年,全区有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及知识产权优势企业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快,目前江岸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省级3个,市级5个,孵化面积位居中心城区前列。积极落实“青桐”计划,大力推动众创空间建设,着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聚集创新人才资源,建成众创空间6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岱家山科创城“全链条众创空间”)、省级众创空间3家(工科院“科创空间”、青创科技服务中心“青年创客”、阳光粒子“粒子空间”),市级众创空间2家(区青年创业促进会“江岸青年之家”、市青年创业中心“芯工场·武汉青年众创空间”)。全区众创空间面积达到近10800平方米,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3550平方米,培育大学生创业团队60家。“十二五”时期,全区围绕重点园区建设、青桐计划实施及重点产业,引导企业和个人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技术交易活跃,技术成果就地转化与对外辐射能力增强。2015年,全区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到4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近100家,完成专利申报量101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10件;完成专利授权量61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69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1件,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创新驱动和支撑引领作用。
3. 创新投入持续增加,融资体系不断健全
“十二五”期间,江岸区持续加大创新投入,研发投入显著增加。2015年全社会R&D投入达到18亿元,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区级财政投入科技经费逐年增加,年均增幅超过10%,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示范效应不断增强。为缓解科技创新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加快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品牌不断丰富,目前已形成了以市科技局等为主体搭建的3个科技投融资公共服务基础平台。全区拥有创业投资机构9家,注册资本总量达到3.73亿元,位居中心城区前列。通过科技创业投资与银行专项贷款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为全区科技企业提供银行专项贷款和授信并努力为企业资本管理提供增值服务。积极开展科技贷款担保工作,2015年全区实际运营的各类担保公司中,已有10余家取得省经信委颁发的融资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积极拓展科技创投机构发展,全区目前有创投机构9家,同时积极引进各类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基金进驻江岸。
4. 创新改革深入推进,科技资源配置优化
“十二五”时期,江岸区不断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促进科技项目管理规范,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制定了适合我区科技项目立项评审的新模式,建立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科技项目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强化管理责任追究机制,实现项目立项过程的公正、公平、公开。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将科技项目和经费相关信息在区科技局官方网上公开,接受监督。探索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进行区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增强项目管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等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将现有计划资源整合为面向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科技创业的三大科技计划类型,从扶持重点、支持对象、分配方式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对不同计划类型进行界定,建立起科技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相互配套衔接的科技计划支撑体系。
5. 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重要成绩
2008年9月江岸区被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全国首批13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之一。“十二五”期间,一批示范区建设项目包括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等三大类共19个项目顺利实施,增强了示范效应,推动了江岸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和优势,尤其是在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和老城区完善城市功能、解决民生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运行体制机制和能力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并涌现了一批典型示范项目。百步亭社区围绕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江岸特色的和谐社区建设之路,已成为全国建设环境优美、管理规范、设施完善、服务周到、文化氛围浓厚、人际关系和谐、道德风尚良好的现代文明社区。基于江岸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良好的工作基础,江岸区于2013年1月29日获批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申报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6. 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智慧城市建设加快
“十二五”以来,创新改革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武汉成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城市,江岸区成为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江岸区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围绕“三区”建设、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发展战略,江岸区先后出台了《江岸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及实施方案》、《江岸区科技创业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按照国家住建部总体要求,江岸区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初步形成符合智慧城市要求的运行机制和模式。通过建设智慧江岸公共信息平台,整合部门应用系统,实现综合服务的数字化、标准化、共享化,提高社会管理综合服务能力及服务水平。目前,智慧江岸公共信息平台、教育云示范工程、智慧工地等项目已完成建设,进入应用阶段,智慧政务管理系统、智慧审判、智慧园区、智慧社区等项目进入实施和应用阶段。智慧江岸公共信息平台和智慧工地被武汉市信息产业办授予2014年度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示范项目”称号。
(二)存在的问题
1. 创新产业集聚度不高
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企业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受重大工程实施、城中村改造以及区域土地资源限制等因素影响,江岸区规模以上工业科技型企业数量呈下降趋势,中小型科技型企业增长缓慢,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武昌、洪山等区相比有较大差距,未能形成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优势,未能形成强大的创新企业集聚带动效应,影响了全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在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中,产值过亿、税收上千万的均为现代服务业企业,如中交二航局、长江委勘测设计院、建筑设计院、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等,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不多,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业产值和增加值较低,整体创新能力较弱。
2. 创新载体资源欠缺
目前我区创新主要依托金运激光、长联来福、征原电气、中交二航局、长江水利委员会及其长江勘测设计院、武汉市规划设计院、武汉交通设计院等企业,缺少知名的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国家及省级认定的各类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等数量稀少,各类示范园区、产业联盟数量明显不足,由于缺乏有实力的科技创新载体支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严重影响了全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3. 创新意识和动力不够
我区多数创新型企业为中小型科技企业,长联来福、征原电气、中交二航局等少数较大科技型企业,大多数企业对专利的布局、管理、运作意识不够,专利申请和授权量较少,特别是发明专利创新性要求高,从申请到授权需要2—3年时间,而且费用较高,平均每件需1万元以上。基于时间和资金成本等方面的考虑,部分中小企业申请发明专利意愿不强。,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的提高需要较长时间。
4. 创新融资渠道有待拓展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属于高投资、高风险领域,银行等金融机构普遍对企业融资投向高技术产业持保守态度,融资难问题普遍存在。相比上海、深圳、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等创新密集区,江岸区知识产权质押、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新型科技金融手段发挥作用不够,风险投资和外来投资少,股权交易、新三板融资等渠道有待拓展。

二、发展环境

(一)面临的机遇
1. 全面创新改革深入推进,为科技创新营造有利环境
“十二五”以来,中央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中办发〔2015〕48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按照中央部署,湖北省、武汉市加快推动武汉实施全面创新改革试点,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全面创新改革试点城市”和“智慧城市”。江岸区按照国家、省市部署,正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创新型城区建设,创建国家智慧城市首批试点城区。当前一系列创新发展战略,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构建市场化创新主体、健全科研服务体系、完善科技激励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金融融合等方面形成了有效政策激励,为江岸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环境。
2. 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为科技创新拓展广阔空间
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加重视和强化以科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当前,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通过全球资本、商品、知识和信息的快速流动进一步拓展创新空间,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创造出新的产业形态。当前新一轮科技创新呈现的加速突破态势,契合江岸区大力倡导实施的“两新四化”发展战略,符合江岸区以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导向,为江岸区科技发展拓展了广阔的技术空间和市场空间。
3. 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为科技创新发展带来有利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逐步成为主流,这意味着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模式从出口和投资拉动以及由制造业和建筑业支撑的超高速增长,转向一种更多由技术和服务引领的中高速增长,这为江岸区推动科技创新带来了发展良机。随着产业结构加快升级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在江岸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将更加凸显,这为江岸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难得机遇。
(二)面对的挑战
1. 企业创新发展动力面临不确定性
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强,全球未形成新的投资需求热点,居民消费低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意愿不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外部需求萎缩,结构性问题凸显,经济下行压力大。在这种情况下,江岸区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会受到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意愿的不利影响,企业对创新成果的市场需求信心不足,创新投资更为谨慎。而且,经济下行会导致能源等资源价格会维持相对低位,传统生产要素对创新要素的替代增强,企业创新发展动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2. 国内外资源配置调整增加创新成本
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推行“再工业化”战略,将不可避免的影响全球产业格局和产业布局,从而对我国整体产业结构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冲击。在再工业化战略影响下,人才、技术、资金、研发主体、核心工厂等高端制造业资源部分将会回流美国,我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将不可避免的由国际竞争进一步延伸为国内竞争,形成新的区域高新产业竞争格局。这种高端资源和要素的国内外重新配置,将使江岸区在引进创新要素方面面临更多障碍,创新资源集聚度不高的劣势将被放大,从而增加创新要素引入成本。
3. 中心城区创新发展竞争加剧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科技创新成为共识。目前从武汉市各中心城区发展思路来看,均把高新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中心,对重点项目、企业、人才、资金展开激烈竞争。与武昌区、洪山区以及东湖高新区等区域相比,江岸区创新资源等方面处于劣势,而区域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将对江岸区引入创新资源、增强创新动力增添困难。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长江新城等中心工作,以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级版”为抓手,依托江岸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等有利条件,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机融合为主线,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主体活力,全面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创新活力城区、幸福美丽江岸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以改革为引领。抢抓武汉成为国家首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战略机遇,在全区率先探索开展全面创新改革实验,探索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重点在科技研发投入、科技人才激励、科技成果转化及交易等方面取得突破,努力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机制完善的开放型创新体系,建设全市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
以需求为导向。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着力营造良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着力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资源要素障碍,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推动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以企业为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推动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依托企业、科研院所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依托新兴产业构建具有强大带动力的产业创新中心。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加大创新型企业政策支持力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动力。
以人才为支撑。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四新”经济发展,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打造“长江金岸人才港”,集聚创新专家人才;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方式,用于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
(三)发展目标
2020年,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园区和创新平台为依托、“政、产、学、研、金、介、用”有效融合,功能明确、结构合理、良性互动、运行高效的开放型创新体系,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深度融合,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科技投入和产出显著增加,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增长,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优化,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衔接,努力建设科技强区、创新城区和智慧城区,成为全市中心城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先行区,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型企业集聚中心,成为武汉市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科技强区。科技与经济融合度提高,一大批科技型企业集聚,科技金融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成长,科技更加惠及民生,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创业投资总规模达到1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30亿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10%以上;全社会R&D支出占GDP的比例提高到3.5%。
创新城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取得明显效果,创新载体建设提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以“一区多园”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孵化体系全面建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入新阶段。到2020年,创新创业空间规模达到150万平方米,打造形成3个连片创新创业街区和1个国家级创新园区,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和服务体系。
智慧城区。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互联网政务和智慧民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努力建成中部地区“互联网+”和智慧城市应用的样板城区。到2020年,建成统一电子政务云平台——“江岸政务云”,实现50%政务事项网上办理,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5%。

江岸区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  位
2020年目标值
1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150
2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亿元
130
3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
10
4
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
15
5
科技企业孵化器入驻企业
300
6
创新创业空间
万平方米
150
7
众创空间
10
8
连片创新创业街区
3
9
国家级创新园区
1
10
新增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10
11
扶持大众自主创业人数
5000
12
举办各类创业竞赛、创业沙龙、
创业培训等活动
场次
100
13
推荐入选市级“城市合伙人”
20
14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率
%
16.5
15
互联网普及率
%
95
16
政府事项网上办理率
%
50
17
当年发明专利申请数量
300
18
当年发明专利授权数量
100
19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4
20
技术合同成交额
亿元
10
21
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的比重
%
1
22
新增创投机构
10
23
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规模
亿元
100
24
全社会R&D支出占GDP的比例
%
3.5
25
创业投资总规模达
亿元
5

四、主要任务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和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建设,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努力实现科技创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的有机融合,着力建设科技强区、智慧城区和创新城区,为建设幸福美丽江岸提供坚实支撑。
(一)建设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建设,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 建设历史文化风貌街区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依托汉口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实现创新创业与历史文化街区双重功能的叠加,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加强汉口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与利用,在发展中保护城市文脉,实现街区景观整体提升、业态整体升级,大幅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升城市功能,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复苏的武汉样本。以老汉口历史文化为核心,引入时尚设计、文化演艺、创意展示、公共服务、体验商业等文化功能,打造集老汉口风情与现代时尚艺术于一体的文化展示窗口。围绕领军人才、创客、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加大政策扶持,完善信息技术服务、投融资服务、孵化器服务、产业服务、集成式综合服务、立体式人才服务等六大服务平台,构筑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促进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形成一个全新的、无边界的城市创业有机体。通过重新注入创新创业动力和国际时尚元素,实现传统与时尚、创新创业生态与历史文化街区等多重功能的叠加,将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建设成为老城有机更新、产业聚焦前沿的武汉国家中心城市文化功能核心区。
2. 拓展创新创业空间
以黄浦科技园和岱家山科技创业城获批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积极转型发展一批园区。做好城中村改造规划及产业用地定位,高起点建设创新创业基地。依托汉口历史文化风貌街区、黄浦创立方、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周边,整合一批创新街区。实施“创业里”工程,推广界立方粒子空间等新型创新创业模式,挖掘改造辖区老里份、老院子、老房子,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重点支持利用平和打包厂、海运仓库等老房子建设众创产业园。加快推进岱家山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市工科院科技园孵化器两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跨越发展。打造“创业江岸·金桐汇”品牌,借助创业论坛、创业故事汇、创业沙龙、创业大赛、青年创业培训营等系列活动,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交流、展示、宣传和引资平台。大力发展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众创空间,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活动加速发展。到2020年,创新创业空间规模达到150万平方米。
(二)大力发展高新产业,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 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历史机遇,切实发挥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的作用,集中发展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产业,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向长江新城、黄浦创立方等新兴科技园区集聚,尽快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和区域品牌效应。巩固发展工程设计业和软件业,加快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云数据中心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围绕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在3D打印、无人机、轨道交通装备、智能设备、移动互联、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推进金运3D打印、易瓦特无人机等重点项目建设,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促进成果转化,加快培育形成若干新的支柱产业。顺应生物和信息科学融合发展趋势,着眼促进大众健康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引导发展生命信息、生物制品、生物医学工程、检测仪器、医疗器械、仿生科技等产业,延伸发展健康管理、高端医疗、康复保健等相关领域产业。
2. 加快发展服务型高新技术产业
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集中力量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新体系。依托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发展建筑设计、工程设计业。依托长江勘测规划设计院、武汉工科院等企业,培育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逐步形成检验检测、技术转移、创投孵化、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体系,促进传统技术服务型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泰康在线财产保险公司等企业,加快发展具有江岸特色的互联网金融产业,鼓励互联网金融产业与各行业跨界融合发展,推动行业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依托良中行、上品一家等企业以及丹水池商贸物流总部基地项目,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等新兴服务业。依托浩瀚动画等重点企业,加快开发支持虚拟现实、三维重构等技术的内容制作系统和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内容管理平台,支持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内容加工处理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生命健康领域,积极引进和培育研发主体,发展研发产业,大力发展以专利转让、技术服务等为主业的商业性研发公司。
3. 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以互联网+为抓手,促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传统产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技术链和产业链的中高端发展。积极培育“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推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与各行各业相结合,运用“互联网+”创新要素整合与共享,不断创造商业新模式、催生产业新形态。鼓励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推进生产组织模式创新,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个性化、网络化水平,加快打造智能工厂、网络工厂,打造江岸版“工业4.0”,努力成为全市重要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产业基地。推进互联网向科技创新各领域渗透,引导企业积极探索网络协同研发、众包、外包等科技研发新模式,支持建设一批专注于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中间生产制造委托外包的新型企业。抢抓我市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机遇,支持相关企业申报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引导我区中小软件企业、信息服务企业转型升级。
(三)深化科技创新改革,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1. 培育创新企业主体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计量、检测和认证技术体系建设。支持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到2020年企业研发中心达到15家。重点支持金运激光建立3D 打印和激光生态圈的研发中心,中塑联建立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塑料改性专委会新材料实验室,易瓦特建立无人机在民用领域拓展应用实验室,安华智能建立大数据技术环境应用系统的研发中心。大力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鼓励引导孵化器初创企业和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深化创新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扩大科技创新企业在政府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建立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
2. 增强企业创新活力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科技部门要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加快融资担保、第三方征信等服务机构发展,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引导各类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人才培训、技术指导、市场开拓等服务。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增强企业专利保护意识,帮助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激发创新活力,催生一批发展前景好、潜在价值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和小微企业裂变式发展。
3. 夯实创新人才支撑
实施“江岸英才”计划,发挥人才在推动创新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和青年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到江岸创新创业,努力打造“城市合伙人”首选之区。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武汉市、江岸区相关引才工程和项目为抓手,加大培养和引进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力度,力争辖区各类人才和团队工程入选数继续保持在全市的领先位置。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全力支持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武汉市财贸学校建设大学生“创客空间”和职业教育基地。设立江岸人才创新创业投资基金,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资本支持。集成利用“武汉市创新人才开发资金”、“武汉市海外留学人员援助计划”等资助政策,支持留学生创业园发展壮大,打造海外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塑造“创业江 岸·金桐汇”品牌,加大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培训,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交流、展示、宣传和引资平台。积极落实“青桐”计划,以岱家山科技企业孵化器、江岸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科院科技孵化器和小微企业创业园为重点,争取在两年内建设1万平方米具有技术创新专业服务功能的大学生创业“苗圃”,吸纳大学生创业人数超过500人。
(四)加强创新载体建设,优化创新服务体系
1. 完善创新服务平台体系
打造创新驱动平台,提升岱家山科技创业城孵化功能,推进黄浦科技园升级为双创生态园区,将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建设成为以“文化+”产业为主导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园区,全区形成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三位一体的大孵化器体系。推广粒子空间等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创客、众创、创业园、加速器等多元化创新创业平台发展,鼓励二次创业和连续创业,形成“创客空间+创业苗圃+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支持建设新型孵化器,腾笼换鸟,鼓励原有孵化器转型升级,探索建立网上虚拟孵化平台。围绕江岸特色高新技术领域,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测试验平台等科技创新平台。依托行业组织,推动重点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建设,提供共性技术支持和公共服务。依托产业基地和专业园区,建设特色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围绕高新技术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2.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大力发展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经纪人,支持经纪人开展科技创新服务活动,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与资金链的充分融合。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服务,发展和规范科技评估、技术经纪、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专利代理和科技信息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继续完善区技术合同登记站硬件建设,大幅提升辖区技术合同成交额。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项目,重点建设10家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拓宽科技成果转化渠道,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科技会展,通过实施成果转化项目、组织参加高交会、科技博览会等形式,构筑成果转化平台。加强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技术转移示范企业、示范机构、示范基地。
3. 提升创新成果内涵
完善专利申请费补助服务平台,加大专利申请资助力度,引导企业和个人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高全区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力度,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工作,全面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水平。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强化标准化信息服务,搭建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引导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创新产品进行商标国际注册,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加大执法力度,着力完善商标保护网络体系。
(五)健全科技融资支撑,深化科技金融融合
1. 推进科技金融产品创新
创新科技园区建设投融资体制,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开展股权资本化、智力资本化和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改革试点,探索开展资产证券化试点。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依托资金链整合、聚集创新资源,构建创新产业集群。积极探索面向中小科技企业的投、贷、债联动机制,积极发展投保联动、债保联动等新模式,形成金融风险合理共担机制。大力发展商业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培育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围绕“金融资本+创新创业”,加快聚集创新创业金融资源,重点支持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等金融新业态发展。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充分发挥各类基金以及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转移机构等的技术创新服务功能和投融资平台作用。
2. 积极对接资本市场
积极对接资本市场,努力搭建科技创新企业向资本市场发展的政企服务平台。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各类投资公司,投资管理公司入驻江岸,扶持有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建立创业融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并购基金等聚集发展,发挥省、市科技天使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促进资本向初创科技型企业倾斜。深度挖掘后备企业资源,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尽快上市。支持企业挂牌新三板,引入各类资本,提高经营运作效率。
3. 加大科技融资财政扶持
设立江岸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产业化贷款按照基准利率的30-50%进行贴息。充分利用科技担保、“红土”基金及“天使”基金等科技金融平台,满足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资金需求。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科技贷款,按银行贷款一年期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单个企业年贴息额最高可达到50万元。对投资江岸区内创新创业项目的创业投资基金,投资处于天使阶段的项目按照累计投资金额的5%给予奖励,单个项目的奖励金额不超过50万元,单个创业投资基金的年奖励金额不超过200万元。对购买科技保险的企业,按企业缴纳保费的50%的比例给予补贴,单个企业每年补贴经费额度最高可达到30万元。
(六)实施科技创新激励,增强科技创新动力
1. 加强科技创新供给侧激励
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激励作用,探索完善创新科技投入分配机制。探索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机制,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和孵化器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备案企业的研发投入,在享受市级研发投入的6%补贴的基础上,我区再按研发投入的6%给予一次性补贴;其它产业领域同类企业,在享受市级研发投入的3%补贴的基础上,我区再按研发投入的3%给予一次性补贴。加大专利申请支持力度,授权的发明专利企业和个人分别给予每件3000元资助,对获得美国、日本或欧洲授权的专利,给予每件5万元资助,对获得其它国家授权的专利给予每件1万元资助。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各级研发中心,企业新获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市级一次性给予150万元补贴基础上,区级再一次性给予150万元补贴;企业申报获批省级或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在市级一次性给予30万元补贴基础上,区级再一次性给予30万元补贴。对新申报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市级补贴10万元基础上,区级再一次性给予10万元补贴。
2. 加大科技创新需求侧激励与科技成果转化
落实和完善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措施,完善非招标采购制度,采用首购、订购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每年安排2000万元设立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引导资金,重点支持市、区人民政府批准推进技术转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专项以及技术转移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完善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鼓励政策,健全研制、使用单位在产品创新、增值服务和示范应用等环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吸纳技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对企业吸纳境内技术,在享受按其上年度委托开发和受让技术实现技术交易额的2%给予补贴基础上,区级再按1%给予一次性补贴,最高不超过50万元。对于获得国家科技奖的成果在武汉市江岸区就地转化的,给予不低于50万元的资金支持转化。
(七)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智慧城区建设
1. 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建设,促进数据资源整合
加大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和共享力度。梳理提出江岸区政务信息资源开放目录体系,分步骤建立数据开放负面清单制度,明确开放时间表。建设江岸区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以机器可读的标准化形式,分阶段开放利用价值高、社会需求大的地理空间、气象环保、违法失信、企业信用、医疗教育等公共信息资源,促进部门间数据资源的流通交换和共享。
提升政务数据利用水平。以人口信息资源库、法人信息资源库、地理信息资源库等基础数据库的共享开发为突破口,提高对区域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的能力,增强政府决策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完善和优化移动办公平台的应用,实现外出办公的公务人员能随时、随地、随身获取有关公文流转、通知公告等政务信息。推进互联网+信用体系建设,实现区内工商部门、许可审批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其它部门间的信息实时传递和无障碍交换,建立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2. 打造智慧民生服务体系
建设“互联网+”交通平台。实现江岸区停车资源网络化,整合现有城市诱导屏资源,打造完整的通行、停车诱导体系,提供面向大众的智慧停车服务,在社区医疗中普及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实行在线咨询和预约挂号、健康状况远程监测、药品配送、治疗病例共享等在线医疗新模式,逐步建立我区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依托物联网技术,搭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充分利用视频监控、移动互联设备,移动APP、社交网络、生命感知等手段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数据。以江岸公共信息平台和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为基础,推进大数据应用建设,加快智慧社区建设,实现辖区内加油站、充电桩、行政服务单位、旅游景点的定位以及办事指南、申请、审批流程等的智能搜索。加大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宣传力度和推广使用,普及“互联网+”运用知识,提升市民网上办事、线上服务查询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市民从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获得感。
3.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建设互联网+静态交通平台。整合盘活全区停车资源,实现区内停车资源网络化,打造路内、路外互联互通的停车管理、信息共享、电子支付平台和停车诱导体系,推广无人收费系统和服务诱导系统。与动态交通联动,实现动态和静态交通联动的畅通出行系统。加强车辆管控,并为城市规划、反恐、安全等提供大数据支持。
提高水务综合管理水平。以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为重点,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大力提高‘四水共治’智能化水平。加强对四水设施的监控、管理、数据收集,加强对各类基础水务实时信息、突发情况下的排水抢险人员状况、气象及自然条件、雨情水情等数据资料的准确掌握、预测和分析。改进和完善长江江岸段和域内河流湖泊监测监控、预警体系、公共管理设施及系统建设,开展智慧湖泊建设。
4. 智慧经济跨越发展行动
整合构建一批互联网创新创业的空间载体。以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建设大道金融产业带、汉口创意设计中心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重点引进总部经济、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互联网新型服务业态,创新服务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和业态。依托长江新城、黄浦科技园、岱家山科技创业城等,打造若干个以创业创新为主题的智慧园区。积极推进历史风貌区的功能置换,挖掘改造辖区闲置的或低效利用的旧厂房、仓库、楼宇等存量房产为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创新招商模式。顺应互联网+产业发展要素需求变化,以优质数据资源和市场空间吸引企业来江岸发展,变“土地招商”为“数据招商”。依托地方龙头企业,组建江岸区互联网+行动推进联盟,发挥地方行业组织在信息、技术、人才和资金等要素整合方面的优势,通过技术业务交流、人才培训、商业会展等多种形式,“以商招商”,深化区内企业与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并吸引大型企业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区领导牵头,科技、财政、发改、经信、商务等部门参加的江岸区“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科技局,负责“十三五”期间全区科技创新发展的统筹协调工作,健全区街联动机制,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全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大力招商引资
加大创新资源引进力度,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提升我区创新主体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我区地域优势,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和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设立研发中心。以沿江商务区、岱家山科技园、金凰智汇产业园、黄浦科技园等为载体,加大对大中型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的招商力度,鼓励大中型科技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基地等创新载体建设,引进和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技术研发中心,吸引科技资源向我区优化配置,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三)优化创新环境
打造诚信江岸,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等四大重点领域,着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建立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制度,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完善政府科技政策体系,全面落实武汉市及江岸区关于孵化器建设、人才培育、青桐计划等鼓励创新政策,完善促进科技创新支持政策体系。研究出台具有江岸特色和优势的差异化扶持政策,构筑江岸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探索建立容错豁免机制,对科研产业项目的评价实行弹性机制,提高创新失败容忍度。
(四)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科技融资财政扶持力度。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设立区级科技计划项目,对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或研发机构,面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及新标准的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成果产业化以及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项目,采用后资助、贴息贷款、资金配套等形式给予一定额度的无偿资助。
(五)实施土地保障
在全区空间规划布局一盘棋的基础上,推进土地规划修订、完善,围绕科技创新发展所涉及的重点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围绕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和招商计划,统筹全区用地计划,确保重大项目落地。结合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要求,预留适当的产业用地,特别是连片土地,用于科技创新重点产业园区发展和重大项目的引进。
(六)严格规划考评
按照本规划要求,区科技局与所属部门、产业园、科技园等签订绩效目标责任书,围绕下达的绩效目标,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职责。按照本规划总体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和本规划,分解年度目标,研究制定实施措施,统一纳入目标管理,明晰职责,落实任务,将规划实施工作和相关指标完成情况作为相关负责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目标工作的调度制度和绩效考核的评价与奖惩制度,切实保障规划实施。



(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千千万,“青松申报”带你青松了解申请认定要点,
点击图片跳转了解“青松申报”,一站青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liwei03@51shebao.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