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财经报》2015年8月1日头版刊发
(经建处、教科文处、债务金融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川省财政多措并举稳增长促发展
随着经济下行的不断加深,各级财政部门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资金稳增长日益为社会所关注。四川省财政通过创新支持方式,用足各类政策和资金工具,为四川经济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市场配置资源力度
“从去年开始,部分传统产业出现产能过剩,个别行业出现衰退。我们省财政以此为发力点,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四川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副处长王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早在几年前,四川省财政就已经做起了这篇“大文章”:从2011年开始就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等六大新兴产业的发展。该专项资金每年在预算内安排20亿元资金,到2013年共安排了60亿元资金。去年,四川省财政将这块专项资金整合归并为省级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
“2013年之前更注重产业化;现在,这块资金的支持面既包括产业层面,又包括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王澍告诉记者。
在支持经济发展上,四川省财政更加注重创新支持方式。2013年,该省财政的工业发展资金有20个专项,去年整合为5个。“着力点放在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上,这样可以形成资金合力,避免撒胡椒面。”王澍说。
四川省财政在资金使用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以前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都是采取项目竞争立项方式,主要是专家评审。去年在总结经验时,发现许多地方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的问题。于是,四川省财政痛下决心,对此进行改革。
“当时,省财政只能把握重大项目,对区域性项目,省上掌握情况不全面,评审往往侧重技术指标和财务数据。以前那种资金分配方式,导致后发地区无法得到项目支持,项目也无法向资源优势地区倾斜。”王澍话锋一转,“省财政于是决定将这块资金列入定向财力转移支付之中,由县市统一安排。这样,能更大程度调动市县政府积极性,使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同时,四川省财政更加注重发挥财政贴息政策的运用,以充分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以前,财政贴息只认定银行贷款。从去年开始进行适当的放宽。”王澍解释说,这就意味着对银行间市场发行的企业债券也给予适当贴息。
“四川省财政正在推动财政支持产业发展方式实现四个转变。”王澍对此进行了具体解释:将按部门机构职能设立专项资金的格局转变为按破解行业、企业发展瓶颈制约的关键领域和环节设立专项资金的格局;将主要采取拨款为主的格局转变为投资与拨款相结合并以投资为主的格局;将财政资金安排主要依靠行政分配的格局转变为行政分配与市场选择相结合并以市场选择为主的格局;将主要采取项目补助的格局转变为多种扶持方式并存并相互协调的格局。
思路及支持方式的转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王澍特意以具体的事实来说明:四川省财政整合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和部分工业发展资金首次设立的省级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20亿元,2015年安排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奖励等项目共计751个,预计带动社会投资542亿元,其中安排融资贴息4.12亿元,引导带动银行贷款167.26亿元。
“据了解,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1.2万亿元,增长18.3%;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实现6207.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5.9%,这与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方式的创新密不可分。”王澍说。
为放大财政投入,加大对产业发展和企业的支持力度,四川省财政在整合产业发展资金的基础上,逐步采取自建或参股方式分类设立投资基金。目前,四川产业振兴发展投资基金(省财政出资30亿元)、中铁高端交通装备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省财政出资0.5亿元)2只基金已开始运行;四川海特航空、四川天河生物医药产业、四川雅惠新材料3只基金已获批;信息安全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等基金正在筹备。
2015年,四川省财政将出资10亿元支持设立信息安全与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省财政出资5亿元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省财政出资2亿元设立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预计申报10只左右国家参股的创投基金。
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增添经济发展后劲
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四川省财政可谓是殚精竭力。“我们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形,不断创新支持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四川省财政厅教科文处黄晋告诉记者。
为形成资金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目前,四川省财政已将省科技厅管理的20多个科技计划(专项)整合为创新驱动发展专项、基本科技研究、科技推广专项行动计划以及省级科研院所发展专项4个专项资金,集中力量分别用于支持企业创新主体培育、科技原始创新、科技服务民生、省级科研院所改革发展及科研基础条件改善等。
黄晋说,2015年,四川省财政将继续积极配合省科技厅等相关主管部门,加大对重大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奖励力度,给予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风险补偿,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为激励科研人员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四川省财政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权改革。2013年和2014年,分别在绵阳科技城和天府新区启动试点,对区域内事业单位转让其科技成果所得收入,按隶属关系全额缴库后,由同级财政全额安排给缴款单位由其统筹用于科研相关支出。2015年5月,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四川省财政明确规定将符合相关条件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科技成果在境内的使用、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不上缴国库。
为了让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四川省财政还大力创新科技资金支持和分配管理方式。黄晋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解释:首先是推行后补助支持方式:企业先进行技术研发,取得研发成果并通过相关考核的,财政给予奖励;研发失败的,财政适当补偿。其次是实施定向财力转移支付分配管理办法。按照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总体要求,四川省财政会同省科技厅积极研究测算因素及测算办法,将部分省级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2014年0.6亿元、2015年1.31亿元)实行定向财力转移支付分配管理,允许市县在规定范围内因地制宜确定项目,赋予市县项目决策权和管理权。
大力支持新型先导型服务业发展
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先导型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对经济企稳意义重大。为此,四川省财政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
据四川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省财政对5个新型先导性服务业进行了大力支持。
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四川省财政今年首次设立科技服务业发展资金2亿元,通过融资贴息、以奖代补、专项补助等方式对科技服务业态进行支持;提出采取股权投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和地方政府财政资金设立投资基金,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支持产业发展。
支持电子商务业发展。首先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2014年省级财政安排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资金1亿元,用于支持省内龙头电商企业发展、电商平台搭建、财银联动支持电商融资发展等方面。2015年,省级财政安排2.7亿元,增加170%,重点用于电商产业聚集区、省内骨干电商企业、中小创新型电商企业、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工程。其次是缓解中小电商企业融资难问题。省财政厅会同商务厅在全国首创财银联动支持方式,将财政资金托管到合作商业银行,由商业银行将托管资金按协议约定的8—10倍放大给予电商企业贷款,贷款损失由财政和商业银行按协定比例共同承担,加大引导金融机构对中小电商企业的贷款支持。2014年全省电商交易额、网络零售额分别达到12367.5亿元、142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5%、54.7%,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9.5%、5%。
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3亿元,运用财政补助和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相结合的方式支持物流服务通道建设、物流节点建设、物流现代化建设、城乡配送体系建设、市场主体培育等。
支持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财政安排养老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11.33亿元,用于支持建设养老机构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构建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机制等;创新运用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安排健康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1.5亿元,用于支持开展基本医疗服务、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医疗建设、健康体检及咨询服务、健康保险服务等。
支持现代金融业发展。财政安排专项资金7亿多元,着力从支持做大金融产业、促进扩大金融总量、健全融资担保体系、改善金融服务环境等方面;建立多层次财政促进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整合财政支持金融发展的政策和资金,健全完善财政促进金融、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利用政府新增债务和置换债券支持发展
有效解决政府债务对稳增长有着重要意义。为此,四川省按照“系统谋划、加快推进,分工负责、协调实施”的总体要求,制定《四川省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全面推进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建设。
四川省财政厅债务金融处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省财政大力清理甄别政府存量债务,规范实施政府债务举借控制,政府债务管理进一步加强。截至2014年12月31日,四川省政府债务较2013年6月底增长15%左右,全省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尚有举债空间。
同时,四川省财政还认真做好存量债务置换工作,将第一批和第二批置换债券严格用于偿还政府债务2015年到期本金,并优先考虑支付政府对企业的欠款,促进解开欠款链条,帮助缓解企业困难,推动搞活地方经济。及时分配下达2015年第一批新增债券155亿元,主要用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城镇化项目、公益性事业项目。目前,第一批置换债券和新增债券已全部下达市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