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1129
  • Tax100会员 33360
查看: 394|回复: 0

穿越千年古镇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税界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489
2020-12-13 05: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省税务局公众号精选文章
公众号名称: 福建税务
标题: 穿越千年古镇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zk5OTgyNQ==&mid=2651434007&idx=2&sn=c90588fef8287514d15de2156b8609d2&chksm=84b477a9b3c3febf580a2e4a3f43c76a5740390a92431d911fdf70deb5025551404c5c841ab0#rd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12-12
二维码: -
中山镇位于武平县西南部,距县城12公里,这是一个千年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一次整理办公室过程中,偶然翻得一本《古镇拾萃》,书内详述中山镇的文化源流和更迭演变,当地的文人墨客追根溯源,记录下了古镇千年历史。我的家乡与中山镇毗邻,山水相依,人情温暖,长此以往,自然对这方水土熟稔于心,并渐生爱恋。受地缘影响,亦痴迷于古镇风情,我一直抱着热切的心情想去探访古镇。于是,在一个天朗气清的秋日周末,我来到古镇,试图从所见所闻中探寻时光的踪迹,记录点滴沧桑巨变。
历史就曾发生在闽粤赣边的这片群山之中。如今再看眼前的中山古镇,呈现出这样一番景象,小镇周围群山环抱,峰峦叠嶂,镇上穿流着武溪河水,永安桥上偶有行人缓步走过,山、水、城、人、桥、塔,互相交汇着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水墨画。
那山·那城
中山在秦汉以前,地名“溪源”,汉初南海国时,南海王织以他的爵位南武侯的“武”字分封给溪源为地名,从此中山称“武溪源”。武溪源,这地名不禁让我联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可以想象,千年前的南方小镇,远离北方政治中心,人民自给自足,恰如世外桃源般和平恬静。
中山古镇

走进中山古镇,最引人注目的是城砖砌拱的迎恩门。听人说,武所三城曾有9个城门,10里城墙,然而渡尽劫波之后,仅存迎恩门,六百年前,一群将士对照当时的国都南京城的地图筑起了武所城,所谓的“九门”,此处也曾有,为了感谢洪武皇恩,朝南京方向的那扇门取名为“迎恩门”。迎恩门上,旧人俞大猷曾建有读易轩,俞将军曾在那里学习兵法、练习武艺,如今的老城门,城砖苔绿,谯楼坍塌,它用他白发凌乱的头、皱纹横亘的脸、苍杂髭须的颔,凝固了武所600多年的风雨兴衰,诉说往事。
站在古城门上望去,不远处的高寨上,孤独地立着一座塔,也是后来听人说起,才知道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相公塔”。这座塔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是深刻的,那时在县城读书,中山镇是回家的必经之路,自公路边望去就能清晰地看见这座孤塔。彼时热播一部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许仙和白素贞凄美的爱情故事让人惋惜流连,每当经过孤塔的时候我都喜欢望着它,随着思绪飘飞,时常幻想着这座塔就是传说中的“雷锋塔”,白娘子当年就被压在了这座塔下,今天终于有机会进入塔内,一睹古塔昔日的风貌,也算了却一桩心结。相公塔横向呈八向八角,塔高六层六菱,其中五层有门,每层四门对开,计二十门,砖的菱形、倒角、压边均专门烧制,古塔秀丽壮观,高耸入云,到塔山瞭望山城全貌一览无余,秀丽景色尽收眼底。
相公塔

一千年,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无法跨越的时间长河,但对于一座塔,一座城,却可以屹立千年不倒,它被赋予的内涵和留给后人心灵的寄托,亦可以随着它的存在而传承。轮回变迁的魔咒冲破不了历史的评说,封建世俗的禁锢毁灭不了爱情的永恒,如今断桥残垣,也留下了寂寞的哀愁,抑或甜蜜的幸福,供后人追忆。
那水·那人
千年的时光也许太久,以致无数风流往事随着武溪水,往东、往南,化作烟波,渐渐远去,淡去。“溪源”的古地名意为“溪水发源地”,在中山境内有武溪河、平川河、黄溪河在太平村三江口汇合,浩浩荡荡流向韩江,因此而得名。光着脚踏入武溪河中,踩在柔软的河沙上,任由流水冲击洗涤,清爽的凉意瞬间沁人心脾。
水是小城的血液。如果说武溪河是这座小城的血动脉,那么古井则是这座小城的血静脉,井虽不能像武溪水那样,将塔桥倒影在碧波里,但它用被绳勒的道道伤口、用青苔作衣裳的身子、用明镜般的心胸,低调地展示着几百年来的无私与奉献。在古镇,至今保存着二十多口古井,恰好口渴,走到古井边提起桶勒起绳,就能喝上一肚甘醴,在自来水网惠民的今天,古井供水的功能渐渐消减,但依然能见到一些古城百姓在井中拉水挑回家,或井边浣洗。“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据载武所城内有九井十三坊,每一口流淌的井水都孕育了坊中百姓,饮水思源,直到今天依然能让喝水者想起当年的挖井人。
百姓祠

“百姓镇”是中山又一独特的称号,在这座仅有数千人的小镇里,共有102个姓氏,令人叹奇。明王朝当年在此驻军,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兵,后清朝屠城又迁来大量的民,军民共同组成了“百姓”。这群百姓又操着一口别样的语言,俗称“军家话”,由于明朝北方派来部队使用的语言和本地客家话不同,所以当地人称“军队里的话”叫京城话,随着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这种语言与客家方言融合,多种元素汇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家话”,这也让它成为中华语言大字典中多彩绚烂的一分子。
为传承宗族血脉,弘扬百姓文化,中山乡贤捐资兴建了一座崭新的“百姓祠”,并于2013年底完成了宗祠的主体工程。穿梭在廊道中,可以看到一幅幅对联,每个姓氏都以对联的形式展示在长廊的墙上。“金鉴千秋第,青钱万选家”,你若有心,定可以像我一样,在“百姓祠”的展墙上,寻找一幅属于自己姓的对联,细酌对联里的故事,追思祖上的功德,就在这字里行间的寻觅中,人文气息日渐浓厚,“百姓”们了解了家文化,也倍加珍惜祖上传承下来的家文化。
那桥·那魂
永安桥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山镇新城村,桥呈南北走向,全长133米,宽3.7米,船形墩,七墩八拱,拱跨10.9米,全部采用花岗岩砌成。据《武平县治》记载,此桥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当时为木桥,清道光年毁,“后王穆堂曾孙王启图兄弟秉承母命,将其母祝寿礼金捐作建桥资金,于道光十年竣工。”如今,走在永安桥上,就像踩在一条笔直的拱带面上,砌桥的岩石历经几百年风雨,抚摸起来仍是无比坚硬,踏实而有质感。可以想见,当王老太太将她收到的寿礼钱捐出来重筑此桥时,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满满的爱,正是这满满的爱,佑护此桥一百七十多年平安无事,是为“永安”,桥用它古老却稳扎的身躯、沉默却守本的姿态迎接着每一位过客。
永安桥

梦回大明,时间定格在1391年,中山开始真正以一座城的形象出现在历史中,给这片世外桃源增添了文明的色彩,直到明王朝的覆灭,打破了一切宁静,清兵在此屠城。屠城后,它并没有失去一座城的光彩,直到今天,古镇曾经的繁花似锦、刀光剑影还有依稀可见的碎片。尽管它没有了曾经作为千户所时的血气方刚,但它却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沧桑画卷,让我们去追忆,也是庆幸自己生长在太平盛世时代,才能这般品味与伤怀。
小镇虽然繁华不再,但从斑驳的楼匾、苍苔覆盖的城砖上,依稀可见当年的影子,它就像一本写不尽说不完的回忆录,随着不曾停歇的武溪水,浅浅低吟。
走街串巷,穿越千年古镇,我仿佛触摸到历史的骨骼。能感觉到,它的容颜已然苍老,但始终脉络清晰,轮廓分明,点点滴滴都让人难以忘怀,值得珍惜。
临走时,我听到老宅民坊里隐约传出了一曲丝竹管弦。水光摇曳中,它再一次变得立体,仿佛就在那儿,静静地讲述起古老的文明,讲述百姓们的国与家……
作者:武平税务 张俊伟
586_160780710558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1479971814@qq.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