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年前的孙光辉惆怅不已,家中负债累累,想脱贫致富无门路,对生活一度失去信心。而现在,孙光辉成为了村里脱贫致富的“明星”, 承包蔬菜大棚4个,年收入突破7万元。不久前,家里还置办了新家电。


10月31日,秋意浓郁,长埫口镇四合村绿意盎然。大棚里,一条条圆滚滚的黄瓜挂满藤蔓,一串串饱满的豆角长势喜人。望着丰收在望的场景,孙光辉的笑容收不住, “扶贫产业让我的收入足足翻了8倍。你看这边黄瓜和豆角已经成熟,那边棚里的辣椒也很快上市,今年的收益肯定差不了!”
四合村是重点贫困村,耕地面积2435亩,贫困户16户47人。和所有贫困村一样,交通不便、无特色产业,缺人才,缺技术,缺政策,该村村民大多靠外出务工和种田过生活。
孙光辉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2015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将沉寂的村庄唤醒,吹开了孙光辉紧锁的眉头。
驻村工作队探索出蔬菜大棚“瓜-瓜-椒”产业扶贫“四合模式”,采取“科技帮扶+土地入股+劳务输出”的运作模式,建设蔬菜大棚30个,把贫困户都“绑”在了产业链上。
发展产业之初,不少群众有顾虑。一番动员下来,没有找到愿意试种的农户。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孙光辉说:“我先试,跟工作队走没错。”
技术,市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蹲点帮扶;销路,村里成立合作社。贫困户只管种,不愁卖。当年孙光辉靠着“瓜瓜椒”净赚4万元,如期脱贫。
在市农业农村局的大力帮扶下,该村开创“集体经济得租金、贫困群众拿真金、基地打工得薪金”的产业扶贫新路子,村民依靠发展特色产业,让曾经欠债的村集体,年收入8.5万元以上,2016年顺利“摘帽”。
“今年疫情之下,我们不仅没损失,还赚了一笔,这多亏了工作组的鼎力相助。”原在外务工的村民周志威说,看着村里发展得越来越好,他立即踏上返乡路,回归田地间,没成想第一年就尝到了“甜头”。
今年6月,市农业农村局帮该村新建蔬菜大棚20个,孙光辉、何又强、罗学军等贫困户争相承包,希望把日子过红火,产业越做越大。(仙桃日报记者鹿丹丹、通讯员黄严哲)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如今,四合村喜换“新衣”,
“贫困村”已经收获满满幸福。
来源:仙桃发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