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2101
  • Tax100会员 33745
查看: 214|回复: 0

[国务院政策] 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是简单加减法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税界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804
2020-9-15 17: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政策文件
政策原文链接: http://www.gov.cn/zhengce/2016-01/19/content_5034026.htm
发文单位: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文件编号: -
文件名: 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是简单加减法
发文日期: 2016-01-19
政策解读: -
备注: -
纵横四海点评: -
造成结构性失衡的内在原因,在于粗放式发展方式和疏于长远的发展思路。因此,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根本的、首要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发展思路。明确了这点,农业供给侧改革就能在思路方向上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把解决即期难题与远期发展结合起来
面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农业供给侧改革正进入发展日程,并成为今年及“十三五”农业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
农业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是仅仅依据农产品供应的多寡对农产品结构进行加减法调整,以期达到长久解决农业保供给目的?还是立足中国农业现状及中国经济社会特点,既解决结构问题,也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发展思路,实现农业永续发展?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切切实实地首先回答好、解决好,否则就可能依旧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从农业现状来看,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总量和质量上的结构性失衡,即有的农产品多了,库存爆满,有的又少了,大量依靠进口;高品质产品供不应求,一般性产品、大路货又供大于求。解决这种供给侧结构性失衡,当然要进行结构调整,适当增加或减少某些农产品。但如果结构调整这么简单,就是做做加减法,农业供给侧改革就容易了。回顾既往,农业结构调整并不少,但为什么总体上一直结构性失衡,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结构调整的思路往往止步于就事论事。
所以,解决结构性失衡,首先要找到造成这种失衡的内在原因。分析可以看出:有的产品早已供大于求,但在政策信号上没有及时做出调整,生产源头与市场需求脱节。比如这些年施行的农产品收购补贴政策,对保供给发挥了直接作用,但笼而统之、经年不变的举措,在某种程度上使得生产者远离市场甚至不看市场,长年累积,财政包袱沉重,补贴一有变化,又容易造成不种甚至弃耕,对保供给带来隐患。有的大路货产品完全靠高耗水、高施肥,甚至毁林、毁湿地,成本居高不下,对环境资源损耗大。这种粗放式产品不仅使市场饱和,甚至还造成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这些现象表明,造成结构性失衡的内在原因,在于粗放式发展方式和疏于长远的发展思路。因此,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根本的、首要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发展思路。
明确了这点,农业供给侧改革就能在思路方向上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把解决即期难题与远期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思路上,要从源头牢固树立围绕需求、围绕消费进行生产和调整的观念,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手的作用,让农业生产者真正成为市场经营主体,使种养殖结构与市场需求匹配。同时,更加注重政策的长远导向作用,在现代农业进程中,哪些是政策确保的,哪些是市场做主的,让生产者清清楚楚,让经营者明明白白,既要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也要从源头增强赢利能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增强对价格涨跌容忍度,推动现代农业真正强壮起来。
思路清晰,路径和方法上就能更加自信、更加自觉。比如,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突出任务是“去库存、补短板、降成本”,解决这几大任务既是为了解决眼前困难,也是为长远发展开辟路径。去库存,源头上重要的是从种植结构上动手,适当增减种植面积,这也为今后种植业结构的动态性调整开了头;补短板,源头上重要的是把农田水利、耕地质量等农业基础加强加厚,这就为今后稳定提升粮食产能打下了基础;降成本,重要的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把大水大肥和人力减下来,这实质是夯实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础。
因此,牢牢把握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思想,农业结构调整就会更加科学合理、自觉自信。在实践中就能更好地从实际出发,既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难以下手;也不是简单地做做加减法,重复已有的故事。(瞿长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1479971814@qq.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