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奈奈 于 2020-8-11 17:18 编辑
公序良俗是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我国于2017年通过的《民法总则》中首次明确了公序良俗原则,《民法典》予以延续。
从立法层面看,《民法典》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这表明,公序良俗原则可以弥补法律禁止性规定的不足,恪守公序良俗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的原则和底线。公民在进行民事活动时既要遵守法律的规定,又要符合道德的要求。
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对人民法院维护公序良俗提出了更高要求。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行为是否符合“公序良俗”原则,一起来看!
擅自处分夫妻共有财产赠与“情人”,该赠与行为违反公序良俗原则。
案例要旨
未经配偶同意而将财物赠与第三者,事后也未取得配偶追认,属擅自处分夫妻共有财产的行为,且该赠与行为违反公序良俗原则,应属无效。
在公共过道故意靠近他人房屋栽种树木,违反公序良俗原则。
约定的违约金明显过高,一般可以推定在被告应诉的情况下,正常都会请求法院调低违约金,如果人民法院不主动调整违约金的计算标准,将会严重违反公序良俗原则。
案例要旨
对于原告请求被告支付尚欠款按日千分之五计算的违约金,虽然该约定是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被告也没有出庭要求调整,但违约金明显过高,一般可以推定在被告应诉的情况下,正常都会请求法院调低违约金,如果人民法院不主动调整违约金的计算标准,按照当事人的约定判决,将会严重违反公序良俗原则、诚信原则和公平原则,并导致利益严重失衡。
小区业主合理利用公共部分应当遵循公序良俗,不得损害他人利益
案例要旨
小区业主有权利合理利用公共部分,合理的标准包括:无偿;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管理规约或者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同时还应当考虑到公序良俗等因素。
双方约定通过使用金钱、托关系等手段实现其儿子被招录进军校,违反正常的高校招录秩序,违反公序良俗原则,属于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无效合同。
案例要旨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四款规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是无效的。第五十八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赵某与王某、朱某双方对委托合同无效造成的损失均有过错,均应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公序良俗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法典中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建设水准的重要标志。离开了公序良俗,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来源:法研堂
编辑:市局纳税服务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