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奈奈 于 2020-8-4 10:45 编辑
2020 / 7 / 30
税务力量助力脱贫攻坚
48岁的定边县郑寨子村村民吴敏怎么也想不到,喂了一辈子鸡的自己,会当上中级职业农民,成为村里“沙林源”养殖基地的新型养鸡专家,不仅月月有分红,在家门口打工家里农活也不耽误。这只是榆林市税务局精准扶贫成果的一个缩影。
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榆林市税务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让税务力量成为推动脱贫攻坚的“催化剂”,43个帮扶点村民生活都得到极大提高,项目扶贫初具规模,龙头企业不断涌现,致富领路人频出,昔日穷山沟逐渐变为生态养殖沃土和文明美丽新农村。
厚植脱贫产业 “造血”激发内生动力
榆林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申银军在定边县郑寨子村调研
“扶贫必须要有产业,只有产业扶贫才能实现‘造血’功能。”榆林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申银军多次到帮扶村实地调研,进村入户深入研究村情村貌,为各级驻村税务干部指明了产业扶贫行动方向。
被郑寨子村村民称为“养鸡书记”的“税官”高瑞鸿,当起“村官”也不外行,他把村里大片的林地利用起来,既可节省鸡舍建设费用,又发挥了林地价值,更重要的是,这种生态散养方式有利于鸡的生长和产出优质鸡蛋。并发动大家成立养鸡合作社,搞集体经济,户户有股份,人人都参与。目前,这里养的鸡每斤卖到20元,年产蛋120万颗,年收入达到150万元,真正托起了村民致富的希望。
“养鸡书记”高瑞鸿
与吴敏不同,米脂县高家园则村贫困户高建龙最擅长的是养猪,但苦于资金和场地,只能在自家院子里“小打小闹”,收益并不高。第一书记高学峰根据养猪农户的整体情况,积极争取县上资金整地30余亩,引导20余户村民进行土地流转,及时对接县农业部门,落实养殖项目发展支持,为高建龙等贫困户发展养猪产业提供最大帮助。目前,投资200余万,存栏2000余头生猪的标准化养殖场已经基本建设完成,年出栏达4000余头,高建龙一跃成为了高家园则村青年脱贫致富能手。
截至目前,榆林市税务局直接投入资金708.6万元、引进帮扶资金214万元用于产业帮扶、项目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和扶持建立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6家,产业扶贫一派欣欣向荣。
倾力解难济困 真情赢得百姓口碑
高家园则村贫困户周高慧,一家7口,父母年老多病,妻子体弱,两个女儿都患有癫痫病,大女儿还患有血友病,全家只有一个瘦弱的周高慧是顶梁柱,家庭几乎崩溃。驻村工作队多次与周高慧交流鼓劲,帮助购买9只母羊1只公羊共计16500元,精心指导养羊技术,协调解决圈舍建设等问题。在其因二女儿脑软化疾病无力医治几近崩溃时,帮扶干部努力做通他的思想,并积极通过网络、慈善部门筹措顺利帮助其解决赴北京儿童医院的手术费。通过三年的苦干实干,周高慧现在不仅能自己承担两个女儿医药费用,本人也成了村里的脱贫致富模范。
快50岁的“光棍汉”陈智富,是郑寨子村有名的贫困户,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也能从“一无所有”变到有新房、有水地、有群羊、有婆姨,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驻村工作队以“造血”模式,为他打了1口水井,整合了二十多亩水地,购买基础母羊35只,开始了种养结合的创业,玉米、羔羊年收入超过2万元,有了新房和收入,自然就吸引来了“对象”,最近他又添补了两辆农用三轮车,陈智富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多方奔波为贫困户患病孩子解决上户、医疗报销等难题、解决残疾残疾儿童上学难题……,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中,村民们感受到了税务干部真诚的情怀和无私的担当,以心交心,终赢得了老百姓的赞扬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2019年米脂县高家园则村被榆林市委组织部评为“五星级村级组织”,榆林市税务局被榆林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