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奈奈 于 2020-7-27 14:21 编辑
忠诚担当、崇法守纪、兴税强国
关注丽江税务 为您解决问题
"
我的故乡西布河,有绵延无尽的山。每次回故乡都有望不到头的感觉。5岁,我就随父母到县城生活学习,对故乡记忆只剩抓野兔、掏鸟窝。22年后,27岁的我反倒和故乡亲近起来,牵挂着乡亲们的家长里短。
"
2019年,受身边云岭楷模“杨大林”书记的事迹影响,我意识到脱贫攻坚在和平年代就是一场战役,我想参与也必须参与到这场战役中,所以我主动要求去驻村扶贫。在我的驻村记忆中,从第一缕炊烟飘扬的时候,苏醒的村庄就有了鲜活的面孔。谁家的孩子病了,谁家的房子还是危房,李家的锅里又是没有佐料的清寡面条,杨家的女儿外出务工又打钱回来啦……
马三坪的光棍四哥,40岁住在危房却不愿建房,整日酗酒赌博。老母亲在家里以泪洗面为他操碎了心,后来我们常陪老人坐在火塘旁促膝而谈,就像和我自己的奶奶在一起一样,通过八九次入户谈心劝导,拿出了六七种方案,终于打动了四哥,他重拾生活信心,建起了四合院住上了安居房,也教会了我做群众工作要有耐心,以真心换真情。
△// 四哥的母亲
坪山的何大哥,身患多种疾病,家里又遭遇意外,原址无法继续居住。我见到他时,他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一个有精神病的母亲,家徒四壁,常常带母亲来村委会索要救济粮,又仗着身体不好不愿做活挣钱,颇有一番“烂泥扶不上墙的模样”。我们工作组三番五次做工作,给他找地基、接水接电,私人借款给他修房子,给他出各种养殖主意,借钱给他买猪仔发放小鸡苗,现在,他有自己的养蜂小产业,房前屋后土鸡乱窜,猪圈里大肥猪漫步,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这个小家庭,教会了我帮扶要从点点滴滴做起。
△// 何大哥的新房和他的母亲
东比河的杨大哥家,两个孩子是一级智障,夫妻两人均是二级肢体残疾,这个可怜的家庭,天生的残缺让他们性格孤僻,让左邻右舍畏惧躲避。通过走访了解情况后,我们向单位争取资金给他们修厨房,给孩子买电视、买衣服,带孩子玩游戏。入户时我大大方方去他们家吃饭,他们一遍遍用洗衣粉洗碗筷的模样让我心酸。孩子比划着说我是第一个愿意到她家吃饭的漂亮姐姐,拉着我的手一直不让我走。这个大山深处命运多舛又善良无助的家庭,让我知道在农村,还是有非常需要物质更需要精神帮扶的家庭。
△// 给杨大妈买的花衬衣
二月疫情防控最关键的时候,和村委会的大哥、卫生院的护士姐姐一起入户给外出务工人员量体温,那个时候防护物资紧缺,只有一个戴了三四天的口罩,两只水银温度计,感染风险无处不在。同行护士姐姐是孕妇,小宝宝六个月,她无数次弯腰消毒水银温度计,山风吹乱了她的发,红了我的双眼。在基层,无数人教会我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我淳朴的父亲无数次对我说,你一定要用真心去对待老百姓,踏踏实实去做每件事,不要害怕承担责任,能承担责任说明你长大了。父亲的叮嘱我牢牢记住,由陌生到熟悉,从青涩到成熟,从浮躁变成沉稳,我常怀真诚感恩之心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不断在实践中更深入理解理论知识,更感受到祖国和党的伟大。
我曾无数次在入户夜归时谎称我已经睡了,请父母放心。那个时候我靠着车窗,看到后视镜里我的头发很乱脸很黑,想起母亲阻挠我去扶贫时说一个女孩子到那么大的村子开展工作,太苦了,也会有些心酸。但我看着窗外,星星点点,西布河的夜色好美啊,我想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的初心和梦想在夜色里轻轻晃动。基层扶贫,每个家庭的帮扶蜕变之路浸满了驻村生活艰辛的味道,过成驻村干部寻常又寻常的光景,亦过成村庄一年又一年好起来的日子。而对一个26岁的年轻驻村干部而言,在扶贫一线的日子,我生平第一次觉得,我离祖国那么近,我离父老乡亲那么近。
△// 烤烟丰收季
从村里回单位后,还是人来人往的亲情,有时是一通电话,四哥跟我说你走了,但我种核桃收花椒,我不会闲着啊,我还想打点核桃油给你哟;有时是杨大娘来城里办事时共吃一顿便餐,吃饭时候她从背篓里拿出用头巾包着的土鸡蛋硬塞给我;有时是我周末回村里看看,何大哥的孩子又考了满分;有时是村里的农户遇到灾害来县民政局寻求救助请我帮忙写申请带路……他们身上有真情、信任、善良、感恩、奋进……我不敢遗忘这些,所以我一直很富足,我还是父老乡亲眼里质朴的阿露,记得东家的苦难西家的疼痛。
我想,只要村庄在,我与村庄的故事就在,只要故乡的山绵延着,我和村民的牵挂就绵延着……
作者|宁蒗县税务局 纳者布露
编辑|杨政春
统筹|赵菊英 审核|和丽根 李赟
主办: 国家税务总局丽江市税务局
承办:丽江读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