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社局
关于转发“天铁”是如何消化富余人员的通知
津劳局[2002]335号
各委、局(总公司),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有关单位: 9月29日,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天铁”是如何消化富余人员的。市领导做出重要指示:天铁的经验完全符合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号召全市各系统向“天铁”学习。根据市领导指示精神,现将此消息转发给你们,望认真组织学习,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再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OO二年十月十八日
附: “天铁”是如何消化富余人员的 有两万多职工的老国企,却没有一人下岗,而且效益蒸蒸日上。这件新鲜事发生在天津天铁冶金集团有限公司。 天铁很特殊:天津的企业,却办在河北涉县太行山中。为了这桩新闻,记者从天津驱车近600公里,才见到了公司董事长刘志嘉。 天铁25000名工人,没有一人下岗,是不是不存在人员富余问题?记者提出了第一个问题。 刘志嘉回答:不是。冗员太多,一直是天铁的老大难问题,直到现在,也不能说完全解决了。 既然如此,天铁怎么解决问题呢?记者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刘志嘉回答:下岗制度好不好?对企业来说是件好事情,许多企业正是走下岗分流之路,重新焕发了活力。但天铁情况特殊啊。你们来这里看见了,天铁在大山里面,离涉县县城还有近10公里,孤零零的,你让我把他们往哪儿推啊?再说了,天铁人从上世纪70年代就扎根山里,一干就是两代人,好多人都跟我一起摔爬滚打了半辈子。我当了厂长,就叫他们没有工作,于心不忍啊。 刘志嘉有些激动起来。记者了解到,刘志嘉1995年走马上任时,正是工厂最困难的时候,上游产品涨价,钢铁价格下滑,企业连发工资都很难,下岗分流,正其时也。但刘志嘉没走这一步,他在1996年初的职代会上向工人们掏了心窝子:“在天铁,要下岗的话,第一个就是我刘志嘉,因为我没安排好大家的生活。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就一定能端上饭碗。”话一说完,掌声如雷。 工人都不下岗,富余人员如何消化呢?记者提出了第三个问题。 刘志嘉回答:用企业的发展来消化,这就是我们的选择。 记者在天铁采访了三天,感觉刘志嘉所说的“发展”主要是两招:一是按市场扩大生产规模和企业规模,二是实施低成本战略。前者开源,后者节流,增大效益空间——其一,调产品结构。天铁过去产品单一,只搞生铁,1996年初,他们开始上炼钢项目,管它叫“生命工程”、“效益工程”。经过4年卧薪尝胆,钢产量每年都以30万吨的速度递增,由1996年的16万吨跃至2001年的212万吨,增幅在国内同行业中名列前茅,成为全国最大的钢坯销售厂。天铁工会副主席董书发告诉记者,炼钢工程的上马,一下就消化了富余人员2000多人。其二,扩企业规模。“九五”期间,天铁完成了天津市第三煤气厂、炼钢连铸车间延伸改造工程等项目,成功收购了天津市轧钢二厂。规模扩大了,需要的人力自然多起来。在天铁烧结厂,书记王建友、厂长李海禄告诉记者:过去厂里人员富余200多人,去年8月新上三烧车间,现在全厂倒缺100多人。其三,低成本发展。几年来,天铁走低成本经营、低成本技改、低成本扩张之路。天铁每个人都承担成本指标,企业压力层层传递,按刘志嘉的话说就是“人人进市场,全员参与市场竞争”,企业成本不断下降,吨钢的生产成本由1430元降至1200元,近两年降低采购成本1.47亿元,总计每年消化掉上亿元的减利因素。 两个招数,6年多时间,天铁大变:生产能力翻一番,劳动生产率提高,冗员包袱变成了人力财富。 刘志嘉介绍:去年天铁实现销售收入52.6亿元,利润2.66亿元,1999年即跨入全国520家重点企业之列。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天铁除保证已有职工就业外,每年还安排四五百名职工子女就业,还外招100多名大学毕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