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子宁 于 2020-8-13 11:49 编辑
前不久,有一篇对中国人民大学博导朱青教授的人物专访:朱青:将“相声财政学”进行到底。很快,这篇文章就在税收届被广泛转发和刷屏。
朱青老师是国际税收领域的著名学者。我在东北财经大学读研究生时就对他非常地敬仰,他的《国际税收》是税收系列的本科教材,现在已经是第9版了,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经典,朱青老师也成了我崇拜的偶像。随后自己从事国际税实务工作,也一直关注和学习朱青老师的新出的专著和新发的文章,非常受益。有幸的是:我与朱青老师曾一起参加过很多次学术研讨会,但是更多的场合是他在台上,我在台下。朱老师是我的榜样,让我思索学者的情怀,追求不一样的人生理想。
我想一篇对朱青老师报道之所以能成为同行的热点关注,是对朱青老师,更是对像他一样的学者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的赞许和崇敬。学者有比一般人不同的特殊成就感:他们教育和培养了一代一代的国家专业人才,特别是所教过学生“桃李满天下”,在各行各业发挥了骨干作用,这令他们欣慰。他们在国家权威专业杂志和报刊发表文章,出版专著,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认可和宣传,这让他们自豪。有的知名学者还在时代的关键时刻,向国家最高层决策部门建言献策,发挥专家的特有的历史作用,这让他们荣耀。教书育人,著书建言,使得学者获得了特有的自我满足感和社会成就感。但是,要想享有这种声誉,也绝非易事,一个真正的学者需要坚持寂寞,常年苦学,埋头钻研,甚至还要忍受贫寒。特别是当他终于有了一定的社会名气,还要坚持真理和良心,不骄不躁,不为世俗和舆论所裹挟,这才是一种社会和大众所期待和敬仰的情怀!
自己曾在国家税务机关,咨询中介,不同企业有过税务实务工作的经历,但是还没有从事过专职税务专业的教研工作。虽然不同阶段,不同角色作税的感受不同,相应也有不同的成就感,但是那种感受与学者的成就感是根本不同的,也是不能相比的。现在自己也尽己所能,兼职在一些院校授课,做培训。也与一些研究协会合作,写一些国际税收实务的文章,参与一些研究课题。我自知学术功底尚浅,仍需加倍努力,也不可能达到像朱青老师那样的学术境界,但是我希望能承继真正学者的情怀,与人与社会,奉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将国际税收实务研究和经验分享进行到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