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1367
  • Tax100会员 32603
查看: 634|回复: 0

数据发布:2022年甘肃省14个市州经济运行情况汇总!

2万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专家团队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36342

2020税务高考

2023-5-8 12: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选公众号文章
公众号名称: 兰财税海研语
标题: 数据发布:2022年甘肃省14个市州经济运行情况汇总!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05-05 06:00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wMzIwNTIwMQ==&mid=2247514953&idx=1&sn=d2c1f58f05f26abcee356cd48977daaa&chksm=c09b2377f7ecaa612d9014b6ea7e4af14efa3c1c93fdc5c6ed500bc41a04495406d91b4fceae#rd
备注: -
公众号二维码: -
2022年甘肃省14个市州经济运行情况汇总发布
(第1601期)
随着2022年甘肃省各市州经济运行情况的陆续发布,本文整理了甘肃省及下辖市州的经济运行情况,分别是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天水、武威、张掖、平凉、酒泉、庆阳、定西和陇南12个地级市,以及临夏和甘南2个自治州,我们可以通过各市经济运行情况公布的数据来更加全面的了解甘肃省各市州的发展状况。
2022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
省发展改革委 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
(2023年1月18日)
202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延宕反复的疫情冲击,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四强”行动,做深做细“五量”文章,全省经济承压而上、逆势而进,主要指标好于预期,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1],202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1201.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15.3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3945.0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5741.3亿元,增长4.4%。
一、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畜牧业稳步发展
全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265.0万吨,比上年增加33.5万吨,增长2.7%。其中,夏粮产量342.3万吨,增长3.8%;秋粮产量922.7万吨,增长2.4%。
全年全省猪牛羊禽肉总产量141.5万吨,比上年增长5.6%。猪存栏增长2.1%,出栏增长6.0%;牛存栏增长3.7%,出栏增长0.4%;羊存栏增长6.4%,出栏增长8.2%;家禽存栏增长5.5%,出栏增长4.9%。
二、工业生产稳定增长,企业效益持续提升
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0%。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8.9%,制造业增长5.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3%。
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38.4亿元,同比增长17.6%;营业收入利润率6.46%,同比提高0.29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工业投资增势强劲
全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0.1%。其中,项目投资增长15.6%,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9%。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33.9%。
全省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57.0%,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46.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77.3%。
四、消费市场恢复趋稳,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和网上零售较快增长
全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2.2亿元,比上年下降2.8%。基本生活消费增长较好,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10.1%和9.4%;中西药品类零售额增长9.9%;石油及其制品类零售额增长4.1%。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增长5.9%。12月份,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1%,降幅比上月收窄8.5个百分点。
五、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占比提升
全年全省进出口总值584.2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出口总值127.3亿元,增长31.4%;进口总值456.9亿元,增长15.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78.3亿元,增长23.8%;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47.6%,比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
六、财政收支平稳增长,金融运行总体稳定
全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07.6亿元,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和上年一次性收入因素,同口径增长4.9%。其中,税收收入582.7亿元,同口径增长4.9%;非税收入324.8亿元,同口径增长5.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263.5亿元,增长5.7%。
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4896.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1%;各项贷款余额25389.8亿元,增长6.2%。
七、服务业稳步恢复,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
全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4%。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7%、10.2%和8.4%。1—11月,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0%。
八、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涨幅回落
全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9%。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2.8%,衣着价格上涨0.4%,居住价格上涨0.8%,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9%,交通通信价格上涨5.0%,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0.9%,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5%,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1.2%。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猪肉价格下降10.0%,粮食价格上涨5.1%,鲜菜价格上涨2.3%,鲜果价格上涨12.5%。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9%,环比下降0.1%。
全年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10.9%,购进价格上涨13.5%。1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8%,环比下降0.7%;购进价格同比上涨0.2%,环比下降2.1%。
九、居民收入保持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全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73元,比上年增长5.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72元,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65元,增长6.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3.09,比上年缩小0.08。
十、常住人口有所增加,城镇化率持续提高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24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1.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47‰;死亡人口21.2万人,人口死亡率为8.5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4‰。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135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万人;乡村常住人口1141万人,减少21万人;城镇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4.19%,比上年末提高0.86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2022年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全省经济韧性进一步增强,稳的基础更加牢固,进的动能更加充足。同时也要看到,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信心、再接再厉,推动经济运行效速兼取,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1]注: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1年,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10225.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4.8亿元,增长10.1%;第二产业增加值3451.2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5409.5亿元,增长6.8%。
2022年兰州市经济运行情况
2022年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4月14日)
202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延宕反复的疫情冲击,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省、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工作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强省会”行动贯通“强科技、强工业、强县域”行动,加快稳增长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大盘,全市总体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343.5亿元,比上年增长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150.8亿元,下降2.9%;第三产业增加值2127.8亿元,增长2.4%。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4∶34.42∶63.6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5992元,比上年增长0.3%。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41.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71.1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84.07%,比上年末提高0.51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2.91万人,出生率为6.61‰;死亡人口2.63万人,死亡率为5.9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4‰。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336.9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8.73万人,乡村人口88.25万人。
年末全市城镇就业人员79.64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85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3.16万人。全年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5.25万人,创劳务收入76.27亿元。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3%。其中,食品烟酒上涨3.6%,衣着上涨0.3%,居住上涨1.6%,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7%,交通通信上涨5.3%,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0.7%,医疗保健上涨0.5%,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0.8 %。商品零售价格累计上涨3.8%。
二、农业
全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2.13万亩,比上年增加5.35万亩,增长4.22%。油料种植面积13.73万亩,减少1.0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94.67万亩,增加2.9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16.93万亩,增加0.91万亩。果园面积12.97万亩,减少0.38万亩。
全年粮食产量33.8万吨,比上年增产1.51%。其中,夏粮产量11.5万吨,增产2.56%;秋粮产量22.3万吨,增产0.98%。
全年蔬菜产量215.06万吨,比上年增产3.29%。园林水果产量11.31万吨,减产12.77%。中药材产量4.29万吨,增产7.05%。
全年牛奶产量9.28万吨,增长2.7%。年末大牲畜存栏7.29万头,比上年末增长3.09%,其中,牛存栏6.13万头,增长14.14%。羊存栏77.19万只,增长4.04%;生猪存栏52.03万头,增长1.2%。牛出栏1.25万头,增长3.09%;羊出栏47.67万只,增长0.01%;生猪出栏54.14万头,增长2.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市工业增加值935.4亿元,比上年下降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0.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0.7%,集体企业增加值增长2.6%,股份制企业增加值下降1.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下降5.1%。分隶属关系看,中央企业增加值增长0.4%,地方企业增加值下降2%。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下降11.5%,重工业增加值增长3.9%。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3%,制造业增加值下降1.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4.9%。
年末全市发电装机容量647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6.05%。其中火电装机容量397.5万千瓦,增长19.91%;水电装机容量213.9万千瓦,增长5.16%;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35.6万千瓦,增长57.52%。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95.8亿元,比上年下降34.5%。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63.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2.69元。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1.9%。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6.08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7.8天。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18.4亿元,比上年下降4.9%。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440个,比上年末增加2个。
四、服务业
全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76.0亿元,下降2.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94.9亿元,增长14.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9.1亿元,下降15.0%;金融业增加值429.8亿元,增长0.9%;房地产业增加值208.2亿元,下降11.5%;其他服务业增加值874.2亿元,增长5.3%。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152.7亿元,比上年增长3.6%。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375.0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2.34%;旅客周转量12.39亿人公里,下降69.39%。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594.2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51.18%;货邮吞吐量5.55万吨,下降24.08%。年末全市公路里程1.03万公里,其中等级公路0.98万公里。
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119.76万辆,比上年末下降0.93%,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79.76万辆,增长0.08%。民用轿车保有量48.81万辆,下降0.4%,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41.45万辆,下降0.24%。
全年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15.82亿元,比上年下降10.58%。邮政业完成邮政函件业务475.5万件;包裹业务8.25万件;快递业务量8108.09万件,下降0.39%;快递业务收入14.77亿元,下降1.54%。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91.38亿元,增长20.98%。年末移动电话基站数4.35万个,其中4G基站2.65万个,5G基站1.65万个。全市年末电话用户689.12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630.89万户,4G移动电话用户196.82万户,5G移动电话用户368.17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52万户,比上年末增加9.34万户。其中,固定互联网光纤宽带接入用户249.0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9.71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444.67万个,下降10.72%。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8.2亿元,比上年下降9.1%。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05.3亿元,下降8.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92.9亿元,下降12.4%。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1470.4亿元,下降6.2%;餐饮收入额127.8亿元,下降 33.1%。
全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下降32.9%;汽车类零售额下降20.9%;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长0.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下降31.3%;中西药类零售额增长6.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下降41.4%;金银珠宝类零售额下降1.0%。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增长93.5%。
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68.8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出口65.3亿元,增长77.7%;进口103.5亿元,下降1.5%。
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17个,实际利用外资额2956.28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5801.79万美元,增长2%。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金额57782.84万美元,增长34.4%。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3.5%。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下降25.0%;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0.2%,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0.3%;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0.3%。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1.3%。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6.7%。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5.3%。
全年项目投资比上年增长7.9%。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51.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2.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11.3%,房地产业投资下降5.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8.0%。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19.0%,其中住宅投资下降21.3%。房屋施工面积4861.7万平方米,下降14.2%,其中住宅施工面积3328.8万平方米,下降12.3%。在房屋施工面积中,房屋新开工面积437.7万平方米,下降60.5%,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347.4万平方米,下降57.2%。房屋竣工面积482.3万平方米,增长10.0%,其中住宅竣工面积368.1万平方米,增长14.0%。商品房销售面积282.5万平方米,下降64.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59.8万平方米,下降66.1%。
七、财政金融
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1.0亿元,按自然口径下降20.14%,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同口径下降7.8%。其中,税收收入157.5亿元,同口径下降5.6%;非税收入63.5亿元,同口径下降14.1%。从主体税种看,增值税38.4亿元,同口径下降3.9%;企业所得税18.2亿元,同口径下降14.4%;个人所得税6.1亿元,同口径下降9.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98.8亿元,增长2.9%。其中,民生支出401.9亿元,增长3.7%。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109.1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55%,其中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071.6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73%。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5016.1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51%,其中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4911.7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06%。
年末全市境内上市公司21家。股票总市值1309.33亿元,下降7.37%。全年发行、配售股票筹集资金56.70亿元。
全年保费收入144.90亿元,比上年下降1.55%;赔付额53.22亿元,下降23.54%。
八、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277元,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8元,增长6.1%。
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9465元,比上年增长3.8%,恩格尔系数为31.1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239元,比上年增长5.1%,恩格尔系数为32.86%。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1.3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6.62万人,增加0.2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38.52万人,减少0.09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30.8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07.6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73.22万人,增加2.14万人。年末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3541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81.6万人,增加1.21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9.44万人,增加2.5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85.05万人,增加1.8万人。年末全市共有2.59万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64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0.37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527个。其中,社区服务指导中心8个,社区服务中心110个,社区服务站409个。共有社区养老照料机构和设施779个。其中,全托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59个,日间照料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10个,互助型社区养老设施510个。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市共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全年登记市级科技成果1229项,其中,基础理论567项,应用技术类成果621项,软科学41项。专利授权量10120件,下降11.4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904件,增长8.43%。有效发明专利8522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9.44件。共签订技术合同7639项,增长5.28%;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00.52亿元,增长1.94%。
全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23万人,在校生3.28万人,毕业生0.93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47万人,在校生6.7万人,毕业生2.15万人。普通初中招生3.79万人,在校生10.96万人,毕业生3.54万人。普通小学招生4.69万人,在校生26.35万人,毕业生3.97万人。特殊教育招生290人,在校生1850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3.42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100.1%,高中阶段入学率为99.59%。
十、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8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全年接待国内游客0.29亿人次,比上年下降57.8%;国内旅游收入148.3亿元,下降75%。旅游人均花费506元,比上年减少349元。
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059个,其中,医院118个,卫生院6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55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822个。卫生技术人员4.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58万人,注册护士2.23万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技术人员737人;卫生监督所(中心)10个,卫生监督所(中心)卫生技术人员270人。乡镇卫生院60个,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0.13万人。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3.49万张,其中医院2.98万张、卫生院拥有床位0.10万张。全年总诊疗人次1613.87万人次,出院人数69.72万人。
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地9625个,体育场地面积878.22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3平方米。
十一、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年全市总用水量10.92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量1.81亿立方米,下降18.22%;工业用水量1.47亿立方米,下降9.26%;农业用水量4.94亿立方米,下降10%;生态用水量2.03亿立方米,增长12.88%。人均用水量247立方米,增长1.2%。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452.8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0.17%。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1389.62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0.31%。
全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2.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市区全年平均气温为12℃,比上年偏高0.6℃。年日照2238.2小时,比上年偏多252.3小时。年降水量260.3毫米,比上年增加13.5毫米。全市气象雷达观测站点1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1个。
全市地震台站(点)134个。全年未发生5.0级以上的地震。
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79.04万亩;农作物成灾面积61.39万亩。全年发生各类地质灾害9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2万元。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38起,比上年下降4.83%。死亡100人,下降8.26%;受伤98人,下降3.92%。直接经济损失4189.38万元,下降2.88%。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2人,百万吨死亡率0.366;全市营运车辆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64人,增长0.001%。
2022年嘉峪关市经济运行情况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科学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全市经济韧性彰显、持续恢复,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初步核算,2022年嘉峪关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62.6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5亿元,同比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41.9亿元,同比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14.1亿元,同比增长4.9%。
一、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畜牧业稳步发展
202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完成增加值6.5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种植业完成增加值4.7亿元,同比增长2.5%,畜牧业完成增加值1.7亿元,同比增长14.6%。
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3.1万吨,同比增长2.5%。其中,夏粮产量0.8万吨,秋粮产量2.3万吨。
二、工业生产稳定增长,恢复态势不断延续
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增速比1-11月提高0.8个百分点,地方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增速比1-11月提高0.5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产销率99.6%,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同比增长10.6%;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增长15.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增长0.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7.4%。
九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速“六升三降”。其中,钢材产量645.9万吨,同比增长11.7%;铝材产量114.2万吨,同比增长10.2%;电解铝产量165.6万吨,同比增长1.2%;发电量21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葡萄酒产量517.2千升,同比下降25.9%;水泥产量206.1万吨,同比下降25.6%;铁合金产量26.1万吨,同比下降13.7%。
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20亿元,同比增长4.3%;实现利润总额41.2亿元,同比下降54.4%;亏损企业20户,比上年同期增加3户,亏损企业亏损额11.2亿元,同比增长1.7倍。资产负债率58.4%,同比增长0.2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4%,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工业投资增势强劲
202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4%,增速比1-11月提高1.2百分点。其中,项目投资同比增长31.3%,增速比1-11月回落2.5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27.2%,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0.3%;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2.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44.2%,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52.6%;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0.6%, 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5.5%。
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小幅收窄。2022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24.9%,降幅比1-11月收窄3.8个百分点。其中住宅完成投资同比下降19.1%,棚户区改造完成投资同比下降91.1%。全市房屋施工面积同比下降4.1%。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1.9%。
四、消费市场逐步恢复,消费潜力加速释放
2022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4亿元,同比增长4.3%,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餐饮收入8.1亿元,同比增长3.4%;商品零售78.3亿元,同比增长4.4%。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23.5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7.7亿元,同比增长20.9%;汽车类零售额5.1亿元,同比下降9.1%;医药类零售额0.8亿元,同比增长12.7%;烟酒类零售额2.8亿元,同比增长27.1%。
五、财政收支平稳增长,民生保障力度加大
2022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1亿元,同口径增长5.2%。其中,税收收入13.7亿元,同比下降28.8%;非税收入5.4亿元,同比增长25.8%。
2022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2亿元,同比增长20.2%;政府性基金支出9.8亿元,同比下降4%。其中,教育支出6.1亿元,同比增长18.3%;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6亿元,同比增长9.6%;卫生健康支出3.5亿元,同比增长19.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亿元,同比增长25.8%。
六、金融机构存贷款运行平稳
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98.8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住户存款330.4亿元,同比增长16.5%。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576.2亿元,同比下降0.6%;其中住户贷款73.3亿元,同比下降0.4%;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502.9亿元,同比下降0.6%。
七、旅游收入、人数降幅扩大
2022年,全市完成全社会旅游收入14.8亿元,同比下降41.3%,降幅比1-11月扩大1.9个百分点;旅游人数277.3万人次,同比下降40.9%,降幅比1-11月扩大1.5个百分点。游客平均停留天数1.51天,与上年同期持平;星级宾馆客房出租率30%,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
八、邮政、电信业务发展形势良好
2022年,全市邮政行业业务收入12078.6万元,同比增长4.1%;邮政行业业务总量9064.1万元,同比下降5.3%。邮政寄递服务业务量669.8万件,同比增长21.4%;快递业务202.3万件,同比下降8%,业务收入6232.2万元,同比下降3%。全市电信业务总量5亿元,同比增长27.1%。
九、交通运输业下行压力大
2022年,全市公路运输客运量3032.2万人次,同比下降16.9%,降幅比1-11月扩大1个百分点;旅客周转量3.6亿人公里,同比下降30.7%,降幅比1-11月扩大1.6个百分点。货运量6819万吨,同比增长7.3%,增速比1-11月回落2.1个百分点;货运周转量60.1亿吨公里,同比增长5.8%,增速比1-11月回落1.5个百分点。
2022年,全市民航旅客吞吐量38.5万人次,同比下降38.2%,降幅比1-11月收窄1.1个百分点;货邮吞吐量658.4吨,同比下降48.2%,降幅比1-11月扩大6.4个百分点。
注: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1年,嘉峪关地区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325.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212.4亿元,增长3.7%;第三产业增加值107.5亿元,增长7.7%。
2022年金昌市经济运行情况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和交织叠加的风险挑战,在金昌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三新一高”要求,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决策部署,克难奋进,创新实干,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和接续政策落地显效,全市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经济保持高位增长,市场主体持续增加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反馈,202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2.5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92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371.31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119.30亿元,增长5.8%。
2022年,全市实现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123.1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3.6%。
截止12月末,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50351户,增长8.23%。本年新增市场主体7106户,增长13.50%。
二、农业生产总体平稳,蔬菜牛奶増势强劲
2022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4.17亿元,同比增长5.5%。全市粮食播种面积92.42万亩,增长0.57%,其中小麦播种面积38.15万亩,增长13.98%。蔬菜播种面积27.45万亩,增长11.37%;蔬菜产量105.13万吨,增长12.61%。
2022年,全市猪出栏5.7万头,同比增长1.8%;牛出栏1.76万头,下降7.8%;羊出栏54.24万只,下降4%。牛奶产量12.28万吨,增长100.9%。
三、工业经济高位运行,企业效益持续提升
2022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48.35亿元,增长1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7%。
从行业看,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2.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1.6%。
从价格看,1-12月,矿产镍平均出厂价格17.36万元/吨,同比增长42.29%;精炼铜平均出厂价格5.98万元/吨,同比下降0.15%。
从先行指标看,1-12月,全市工业用电量82.4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2%。铁路货运量859.52万吨,增长8.79%。其中:发送量359.73万吨,增长19.64%,到达量499.79万吨,增长2.12%。
从企业效益看,1-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5.21亿元,增长75.21%;资产负债率54%;营业收入利润率4.44%,较上年同期提高1.94个百分点。
四、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工业投资增势强劲
202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3%。其中: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9.3%,投资完成量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48.2%。
从区域投资看,永昌县投资增长20.5%;金川区投资增长16.0%,其中经开区投资增长63.4%。
从产业投资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45.0%;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0.8%;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20.2%。
从工业投资看,2022年,全市工业投资增长41.5%,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28.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29.5%
五、消费市场仍显乏力,对外贸易大幅增长
2022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57亿元,同比下降6.3%。其中: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4.5%;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2.4%。
分区域看,永昌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4.4%;金川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7.2%。
从商品类值看,基本生活类商品中,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9%;烟酒类商品零售额下降2.8%。消费升级类商品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12.3%。其他商品类值中,中西药品类、石油及制品类、家具类呈现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21.4%、23.7%、13.5%。
2022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232.2亿元,同比增长22.7%,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39.7%。其中:出口8亿元,增长77.8%;进口224.2亿元,增长21.4%。
六、财政收支较快增长,金融存贷支撑有力
2022年,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96.48亿元,增长29.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72亿元,增长6.41%,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17.8%。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7.23亿元,增长34.8%,其中: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等民生类支出分别增长18.13%、10.68%、18.42%和69.71%。
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84.79亿元,同比增长17.12%;各项贷款余额475.80亿元,增长30.66%,其中:短期贷款153.49亿元,增长8.15%;中长期贷款198.54亿元,增长24.13%;票据融资123.77亿元,增长98.70%。
七、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
202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292元,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47元,增长6.2%。
2022年,金昌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869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3.88%。其中,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8584人,完成目标任务的225.89%;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03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9.41%。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8.0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1.39亿元。
1-12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同比上涨2.3%,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2.3%;居住类上涨2.3%;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3.6%;交通和通讯上涨5.6%;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4%;其他用品及服务上涨0.7%;医疗保健下降0.1%;衣着类下降0.1%。
注: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1年,金昌市地区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427.9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97亿元,增长11.4%;第二产业增加值284.67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110.27亿元,增长5.5%。
2022年白银市经济运行情况
2022年,面对疫情反复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狠抓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精准施策、靠前发力,全市经济迎难而上、承压前行,主要指标好于预期,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35.5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6%。分行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16.46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51.28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67.8亿元,增长5.6%。
一、农业生产稳中向好
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119.9亿元,比上年增长6.1%。粮食总产量98.31万吨,增长1.61%。其中,夏粮产量18.56万吨,增长5.7%;秋粮产量79.75万吨,增长0.7%。
年末全市生猪存栏84.84万头,比上年末增长4.3%;牛存栏16.58万头,增长4.1%;羊存栏235.46万只,增长6.6%。全年全市生猪出栏114.95万头,比上年增长5.4%;牛出栏9.49万头,增长4.6%;羊出栏263.42万只,增长10.2%;牛奶产量4.9万吨,增长32.4%;禽蛋产量2.18万吨,增长14%。
二、工业运行稳中加固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1%。从隶属关系看:中央属企业完成增加值增长4.7%,省属企业增长1.8%,县区属企业增长12.3%。
从主导行业看,四大主导行业累计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6%,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2.26%。其中:有色、电力、化工、煤炭分别增长38.3%、16.2%、6.5%、5.3%。
从产品产量看,截止12月底,累计生产原煤962.6万吨,同比下降0.4%;水泥375.1万吨,下降17.9%; 硫酸142.8万吨,增长7.2%;十种有色金属68.23万吨,增长27.1%,其中:铝增长177%,铜增长34.6%,铅增长4.7%,锌下降0.6%;发电量242.7亿千瓦时,增长17.2%,其中:风电增长64.9%,太阳能发电增长43.6%,火电增长17.2%,水电下降6.3%。
从经济效益看,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12.52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实现利润总额17.21亿元,增长30.5%;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91.24元,比上年增加0.75元。
三、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2.5%。其中:项目投资增长22%,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3%。截止12月底,全市在库项目(不含房地产)593个,同比增加37个。其中:续建项目316个,同比增加7个;新入库项目277个,同比增加30个。从三次产业投资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比上年增长35.6%,第二产业增长53.7%,第三产业下降1.5%。全年全市民间投资比上年下降1.03%。
四、消费市场持续恢复
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97.5亿元,比上年下降2.2%。从城乡市场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61.44亿元,下降1.9%;乡村实现36.06亿元,下降3.4%。
从消费形态看:餐饮收入实现22.56亿元,比上年下降6.78%;商品零售实现174.94亿元,下降1.57%。
五、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
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1.8%,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9%,消费品价格上涨2.3%。在构成居民消费品价格的八大类中:交通和通信类上涨4.9%,居住类上涨1.8%,食品烟酒类上涨1.8%,衣着类上涨1.6%,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1.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 0.9%,医疗保健类上涨0.7%,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下降0.1%。
六、金融信贷稳健运行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11.1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2%。其中:住户存款余额795.01亿元,增长16.6%;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169.04亿元,下降6.6%。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20.16亿元,增长6.8%。其中:住户贷款余额305.68亿元,下降0.7%;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514.48亿元,增长11.9%。
七、财政收支平稳增长
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2.53亿元,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0.16%,自然口径下降14.81%。其中:市级收入同口径增长1.84%,县区收入同口径下降0.6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13.8亿元,增长3%。与民生相关的十一类支出完成175.11亿元,下降0.93%,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81.91%。
八、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7187元,比上年增加1601元,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2733元,比上年增加855元,增长7.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92,比上年缩小0.08。
注:按照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1年,白银市地区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570.7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4%。
2022年天水市经济运行情况
2022年,面对疫情多发散发的连续冲击,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体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贯彻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努力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全市经济顶住压力持续恢复发展。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初步核算,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13.8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65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220.32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437.91亿元,增长5.2%。
一、农业生产稳步提高。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34.98万吨,增长1.47%。其中夏粮产量45.67万吨,增长1.64%;秋粮产量89.31万吨,增长1.39%。园林水果产量188.42万吨,增长8.46%。全市猪、牛、羊、家禽出栏分别增长7.9%、3.95%、5.19%、2%。
二、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190户工业企业中,产值同比增长的有105户,下降83户。全市规上工业29个行业大类中,有19个行业的产值处于正增长,其中10个行业增速在10%以上。占规上工业总产值85.5%的五大行业生产呈四升一降态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 1.1%,烟草制品业增长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49.2%,建材行业增长0.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0.2%。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30.5%;制造业增长4.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2.4%。从新动能新经济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9%、6%和6.4%。
三、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8%。其中,项目投资增长11.0%;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0.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3.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7%,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2.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5.8%。三大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1.4%、14.3%、84.3%,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投资占比下降0.4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占比下降0.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占比提升0.72个百分点。从实物量指标看,房屋施工面积下降2.5%,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3.7%。民间投资增长2.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1.9%。
四、市场销售呈下降态势。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9.37亿元,同比下降5.7%。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8.09亿元,下降5.4%;乡村实现61.28亿元,下降6.6%。按消费类型分,全市实现商品零售242.26亿元,下降5.6%;实现餐饮收入37.11亿元,下降6%。限额以上22类商品零售类值中,有8类增长,14类下降。重点行业中,石油及制品类同比增长9.4%,汽车类下降10.5%。
五、财政支出稳定增长、金融存贷款增长平稳。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38亿元,自然口径下降21.6%(同口径下降13.3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1.05亿元,增长2.8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939.38亿元,增长10.72%;贷款余额1472.61亿元,增长5.91%。
六、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41元,同比增长4.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16元,增长6.8%。
七、市场物价小幅上涨。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4%。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上涨3.1%,衣着下降1.9%,居住类下降4.2%,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6%,交通和通信上涨3.7%,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4%,医疗保健下降0.3%,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4%。
总的来看,2022年,全市经济承压而上、逆势而进,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全市经济运行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经济恢复发展基础仍不牢固。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信心、再接再厉,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向好发展,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022年武威市经济运行情况
202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和疫情影响,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奋力拼搏、埋头苦干,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初步核算,202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6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分行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15.1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327亿元,增长5.2%。三次产业结构为32.4:18.3:49.3。
一、农业生产增势良好
全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218.3亿元,同比增长6.4%。粮食产量124万吨,增长1.5%。其中,夏粮产量27.4万吨,增长5.6%;秋粮产量96.6万吨,增长0.4%。
全年蔬菜产量291.4万吨,增长7.4%。瓜类产量71.9万吨,增长29.2%,其中西瓜产量18.7万吨,增长72.3%。油料、中药材产量分别为3.8万吨、6.9万吨,分别增长18.7%、6.2%。青饲料面积33.1万亩,增长5.4%。
年末全市生猪存栏91.2万头,增长0.8%;牛存栏76.4万头,增长6.5%;羊存栏619.1万只,增长11%;鸡存栏785.5万只,下降7.7%。牛奶产量20.4万吨,增长115.9%。
二、工业经济稳定增长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
从重点行业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增长20.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70%,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4.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57.4倍。
从经济效益看,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324.6亿元,增长7.4%;实现利润总额13.3亿元,增长55.4%;营业收入利润率4.1%,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从产品产量看,累计生产原煤435万吨,增长49.8%;乳制品18万吨,增长43.3%;中成药4046吨,增长56.9%;水泥153万吨,增长7.7%;小麦粉52万吨,增长10.2%;白酒3320千升,增长25.6%;太阳能发电量25.6亿千瓦时,增长17.9%。
三、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
在建500万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7.7%,其中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增长36.4%。工业项目完成投资增长205.4%,其中新能源项目完成投资增长7.4倍。
民间投资增长18.8%,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
四、消费市场稳步恢复
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亿元,同比增长3.1%。
实现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9亿元,增长7.3%。12月当月,环比增长184.9%。
基本生活消费增长较好,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中西药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2.8%、2.5%、166.8%、11.2%。
五、财政收支平稳增长
全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8亿元,同口径增长5%。其中,税收收入11.2亿元,同口径增长3.8%;非税收入16.6亿元,同比增长6.5%。
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9.2亿元,同比增长17.3%,其中民生支出201.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4.4%。
六、金融运行总体稳定
截止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340.8亿元,增长20.6%,其中住户存款988.2亿元,增长12.9%。各项贷款余额967.1亿元,增长3.9%。
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
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44元,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99元,增长7%。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2,比上年缩小0.05。
八、居民消费价格保持稳定
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1.5%。分类别看,食品烟酒、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价格分别上涨2.8%、0.7%、2%、4%、0.5%,医疗保健价格持平,居住、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下降0.6%、0.1%。
总的来看,2022年全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经济运行逆势而进、稳步提质。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仍然复杂多变,稳增长压力依然较大。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和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深入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县域行动,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注:按照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1年,武威市地区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600.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
2022年张掖市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特别是面对疫情跌宕反复等超预期因素冲击,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部署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落细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扎实做好稳增长、防风险、保稳定、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全市经济运行呈现以韧克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1],初步核算,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81.5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0.33亿元,比上年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18.90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增加值292.29亿元,增长5.3%。
一、农业生产保稳增收,畜牧业稳步增长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18.85万亩,增长0.3%,其中夏粮面积116.06万亩,增长0.6%;秋粮面积202.79万亩,增长0.2%。全年粮食总产量151.17万吨,增长1.4%,其中夏粮产量45.52万吨,增长3.2%;秋粮产量105.65万吨,增长0.6%。全年蔬菜产量197.26万吨,增长11.2%;药材产量10.28万吨,增长2.9%;油料产量4.06万吨,增长32.7%。
全年牛存栏70.90万头、出栏32.85万头,分别增长5.1%和5.6%;猪存栏52.97万头、出栏90.84万头,分别增长4.1%和6.5%;羊存栏375.92万只、出栏360.75万只,分别增长7.1%和9.2%;禽存栏350.71万只,增长2.7%,出栏450.99万只,下降4.0%。牛奶产量19.24万吨,增长6.5%;禽蛋产量1.62万吨,增长43.9%。
二、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制造业贡献突出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0%。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7.4%,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3.0%;制造业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6个百分点,占比达52.1%,比上年同期提高6.2个百分点。
26个行业中,有20个行业实现正增长,增长面为76.9%。其中铁矿采选、农副食品加工、医药制造业、建材行业和煤炭洗选,分别增长31.4%、26%、13.2%、4.9%和3.7%。
65户市级重点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7.5个百分点。甘电投张掖发电、宏能煤业、巨龙铁合金、镜铁山矿业等33户产值超过2亿元的企业增加值增长17.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0.1个百分点。
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6.1亿元,同比增长61.1%;营业收入利润率为8.87%,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
三、项目建设稳中有升,工业投资支撑强劲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7.6%。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下降36.4%,制造业投资增长32.1%,房地产投资增长20.2%。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5.6%。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3.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8.9%,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8.1%。三次产业占比由上年同期14:21.3:64.7调整为13.5:41.4:45.1。
计划投资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增长20.8%,其中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长25.7%,10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长39.3%;计划投资500-5000万元项目完成投资增长1.7%。
全市工业投资增长128.9%,其中风光电类新能源项目投资同比增长273.9%,拉动工业投资增长10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21.4%。
四、市场消费恢复向暖,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好
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33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94.5亿元,增长9.5%。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74.97亿元,增长9.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0.36亿元,增长1.9%。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226.11亿元,增长8.0%;餐饮收入19.22亿元,下降0.1%。
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和日用品类合计零售额增长5.6%,基本生活类消费增长平稳;限额以上商品中书报杂志类、家具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汽车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等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27.3%、69.8%、35.3%、17.1%和5.8%。
五、金融存贷稳健运行,存款增速高于贷款
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50.7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7%;各项贷款余额751.40亿元,增长5.7%。
六、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
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66元,比上年增加1275元,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54元,比上年增加1184元,增长6.7%。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72,比上年缩小0.04个百分点。
七、消费价格总体稳定,八大类商品“六涨两降”
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1.7%,居住价格上涨1.6%,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1%,交通通信价格上涨7.2%,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0.6%,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6%,衣着价格下降0.3%,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8%。
总的来看,2022年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经济克服多重超预期冲击的不利影响,呈现承压发展、稳步恢复的积极态势。同时也要看到,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下阶段,全市上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力有序有效引导工业企业、商贸物流、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全面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持续稳就业稳物价稳预期,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1]注:按照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1年,张掖市地区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525.9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3.98亿元,增长11.0%;第二产业增加值102.09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269.86亿元,增长5.7%。
2022年平凉市经济运行情况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跌宕反复的疫情冲击,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紧扣市委“3659”发展思路,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全市经济承压前行、稳中向好,主要指标较好完成,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发展质效显著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经初步核算,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41.5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1.73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190.70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299.14亿元,增长7.3%。
一、农业生产稳中向好,畜牧业增长较快
全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31.32万亩,增长0.10%。粮食总产量115.62万吨,同比增加2.87万吨,增长2.55%。其中,夏粮产量33.54万吨,增长0.42%;秋粮产量82.09万吨,增长3.44%。
全年苹果面积128.71万亩,增长0.13%。苹果产量187.98万吨,增长9.74%。蔬菜面积47.49万亩,增长13.27%。蔬菜产量77.40万吨,增长15.85%。瓜类面积7.42万亩,增长17.34%。瓜类产量20.33万吨,增长13.55%。
全年全市畜牧业发展形势较好,牛、猪、羊存栏比上年分别增长7.19%、0.20%、7.53%。牛、猪、羊出栏分别为41.42万头、57.09万头和19.88万只,分别增长6.50%、1.57%和8.26%。
二、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企业效益持续提升
全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6%。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3.3%,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0.2%。
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0.0%,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14.8%。分企业隶属类型看,中央企业增加值增长8.3%,地方企业增加值增长22.7%。
从重点行业增加值完成情况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3.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0%,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648.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2.2%,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8.4%。
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全年原煤产量2298.7万吨,增长3.5%;白酒产量343.9千升,增长33.3%,棉纱产量1.34万吨,增长0.1%。
从企业经济效益看,全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73.72亿元,增长26.1%;实现利润总额53.43亿元,增长106.3%。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利润率16.4%,比去年同期提高5.3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工业投资增势强劲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0.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97.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58.9%,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3%。
全年全市项目投资(除房地产项目外)增长16.9%。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9个,完成投资增长7.6%;亿元以下项目596个,完成投资增长47.0%。
全年全市房地产项目投资增长0.5%。商品房销售面积191.7万平方米,增长0.9%。
全年全市工业投资增长58.9%。其中,采矿业投资增长68.7%,制造业投资增长19.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投资增长76.8%。
全年全市民间投资(含房地产项目)增长10.0%,占全部投资的46.1%。
全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37.28亿元,增长10.0%。
四、消费市场稳步回升,服务业持续恢复
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21亿元,比上年增长3.1%。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77.45亿元,增长2.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9.77亿元,增长10.6%。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14.09亿元,增长7.7%;商品零售183.12亿元,增长2.8%。
从重点商品零售来看,限额以上单位20类商品零售中有15类商品零售额正增长,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增势强劲。其中,烟酒类增长60.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5.3%,化妆品类增长37.0%,饮料类增长18.9%,金银珠宝类增长23.1%,粮油、食品类增长11.4%,中西药品类增长11.0%。
全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3%。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6%、13.0%、8.5%和7.4%。1—11月,全市规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0.41亿元,增长0.25%。
五、财政收支保持增长,金融存贷款稳中有增
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97亿元,同口径增长13.0%。其中,税收收入21.05亿元,同口径下降2.5%;非税收入19.93亿元,增长38.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59.38亿元,增长13.2%。财政八项支出174.25亿元,增长10.6%。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252.7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9%。各项贷款余额833.44亿元,增长11.0%。
六、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城乡居民收入比继续缩小
全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68万人,输转劳动力46.99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875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871人。
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其中,食品烟酒、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分别上涨2.8%、1.5%、1.3%、4.3%、0.6%、0.6%和1.6%,居住类价格下降1.2%。
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67元,同比增加1469元,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66元,同比增加766元,增长7.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3.01,比上年缩小0.08。
总的来看,2022年全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产业发展韧性增强,发展质量稳步提高。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锚定目标、真抓实干,大力提升市场信心,全力推动经济实现整体好转,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注:按照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1年,平凉市地区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553.9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53亿元,增长10.8%;第二产业增加值148.91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274.53亿元,增长6.4%。
2022年酒泉市经济运行情况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抓好稳经济各项政策举措落地落实,全市经济克难前行、稳中有进,主要指标好于预期,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初步核算,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840.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3.3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371.3亿元,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326.3亿元,增长6.5%。
一、农业生产总体平稳
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56.5万吨,增长2.5%。其中,夏粮产量15.7万吨,增长9.7%;秋粮产量40.8万吨,下降0.03%。设施种植持续向好。全市蔬菜种植面积59.5万亩,增长11.2%;蔬菜产量186.9万吨,增长13%。畜禽生产步伐加快。全市猪出栏38.2万头,增长8.4%;牛出栏14.4万头,增长5.3%;羊出栏404.5万只,增长12%;家禽出栏755万只,增长7.8%。肉类产量11.9万吨,增长10.2%;禽蛋产量1.3万吨,增长12.3%;牛奶产量2.4万吨,增长20.1%。
二、规上工业承压前行
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分门类看,规模以上采矿业、制造业分别增长28.6%和3%,电力热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下降2.2%。重点行业中,煤炭、装备、医药、食品、石化、建材行业分别增长86.7%、15.1%、8.2%、6%、2.1%和1.2%,电力、有色、冶金行业分别下降2.3%、6.4%和15.8%。
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76亿元,同比增长30.3%;利润总额37.7亿元,增长158.9%;营业收入利润率5.6%,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三、第三产业稳步增长
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326.3亿元,同比增长6.5%。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10.3%,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8%、7.7%,其他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8%和4.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下降0.2%。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
全市开工建设各类项目1121个,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17.6%。其中,项目投资增长21.5%,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9.9%。分产业看,第一、二产业投资分别增长4.2%和35.7%,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4%。
从重点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3%,能源投资增长35.6%。全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五、消费品市场平缓发展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0亿元,同比增长6.5%。基础消费较快增长。全市粮油食品类消费同比增长48%,其中粮油类、肉禽蛋类、水产品类、蔬菜类、干鲜果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5%、90.5%、33.7%、52.1%和21%。大宗商品支撑有力。全市汽车类商品零售额29.4亿元,增长17.4%;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61亿元,增长17.2%。
六、物价水平温和上涨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七涨一降”,其中,交通通信类、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3.7%和2.3%;食品烟酒类、教育文化娱乐类、衣着类、生活用品及服务类、医疗保健类价格分别上涨1.9%、1.5%、1.4%、0.9%和0.2%;居住类价格下降1.4%。
七、财政收支同步增长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3亿元,同口径同比增长7.3%。其中,税收收入30.1亿元,增长12.3%;非税收入15.9亿元,下降1.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3.2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教育、社保就业、卫生健康等民生领域投入持续加大,行业支出分别为26.6亿元、20.6亿元和18.2亿元,分别增长6.8%、13.9%和10.6%。
八、金融存贷稳健运行
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369.6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住户存款933亿元,增长15.5%。本外币贷款余额948.1亿元,同比增长10.9%。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671.1亿元,增长16%。
九、居民收入稳步提升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420元,同比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14元,增长6.8%。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1.9,比上年同期缩小0.05。
注: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1年,酒泉市地区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760.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亿元,增长10.9%;第二产业增加值327.2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增加值299.9亿元,增长7.9%。
2022年庆阳市经济运行情况
2022年是庆阳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的复杂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多轮疫情反复冲击,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狠抓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落地见效,精准施策、靠前发力,全市经济承压前行、持续恢复,经济总量突破一千亿元,实现历史性跨越,总体呈现稳中加固、稳中有进、动能集聚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大关,实现历史性跨越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初步核算,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022.26亿元,实现历史性跨越,成为除省会兰州之外的第一个千亿级市州。生产总值增速从一季度的增长5.4%,下降到上半年增长3.2%,前三季度触底反弹增长3.4%,全年实现增长4.4%。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4.83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551.94亿元,增长5.0%;第三产业增加值345.49亿元,增长3.0%。从增长贡献看,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7%、52.4%和27.9%,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9个、2.3个和1.2个百分点。
二、全年粮食增产丰收,农村经济稳定向好
全市完成农业增加值127.02亿元,同比增长6.4%。粮食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143.63万吨,增长7.4%,平均亩产243.4公斤,增长5.7%。其中,夏粮产量40.20万吨,增长2.0%;秋粮产量103.43万吨,增长9.7%。特色产业势头良好。蔬菜产量58.08万吨,增长6.3%;油料产量8.59万吨,增长5.8%;园林水果产量69.9万吨,增长8.6%;中药材产量10.78万吨,增长14.1%。畜牧业稳步发展。季末大牲畜存栏43.67万头,增长2.5%。牛出栏20.31万头,增长5.1%;猪出栏64.35万头,增长7.9%;羊出栏181.09万只,增长11.1%;家禽出栏2915.4万只,增长6.0%。牛奶产量增长19.5%;鲜蛋产量增长13.0%。
三、工业生产触底回升,企业效益总体较好
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从2月增长2.5%、下降至7月增长0.6%、反弹回升至全年增长3.5%。地方工业增势良好。中央企业增长3.3%,地方工业增长6.0%。主要行业有升有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5.9%;煤炭开采业增长4倍;石油加工业下降14.0%;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增长10.2%;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17.7%;医药制造业下降4.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21.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8.3%。工业结构有所优化。2022年甜水堡煤矿、核桃峪煤矿投产纳统,刘园子煤矿恢复生产,全年煤炭产量达到499.56万吨,增加值同比增长4倍,拉动规上工业增速2.7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速贡献突出,“以油为主”的工业结构得到优化。主要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原油产量1049.51万吨,增长6.5%;煤炭产量499.56万吨,增长4倍;天然气产量5.28亿方,增长28.8%;原油加工量305.04万吨,下降13.5%。关联指标表现良好。全社会用电量61.95亿度,增长8.0%,其中工业用电量37.26亿度,增长8.7%。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10.9%,其中石油开采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46.5%。重点企业盈利能力持续增强。全市规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897.93亿元,增长34.0%;利润总额161.56亿元,增长134.9%;税金总额163.25亿元,增长42.9%;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62元,比上年下降6.0%。
四、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工业投资增势强劲
全市在库固定资产投资项目899个,完成投资额增长11.3%。从项目构成看,5000万元以上项目237个,完成投资额增长8.9%;5000万元以下项目587个,完成投资额增长35.8%;房地产开发项目75个,完成投资额增长0.6%。从产业投资看,第一产业投资额下降35.2%;第二产业投资额增长115.5%,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17%;第三产业投资额下降11.2%。
五、消费市场逐步恢复,网络零售持续活跃
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9.75亿元,增长0.9%,比一季度回升0.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3.7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0.59亿元,增长12.5%。按经营地分,城镇150.3亿元,增长2.4%;乡村49.45亿元,下降3.4%。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20.86亿元,下降11.5%;商品零售178.89亿元,增长2.5%。按商品类别分,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增长23.5%,饮料类增长3.3%,中西药品类增长21.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7.7%。线上销售保持较快增长,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收入5922万元,增长17.9%。
六、财政收支快速增长,金融存贷规模扩大
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33亿元,增长13.4%。其中税收收入完成48.96亿元,增长24.1%;非税收入完成21.37亿元,下降6.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18.83亿元,增长5.8%。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节能环保、农林水事务等涉及基本民生的支出分别增长4.5%、11.8%、15.2%、5.6%。
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571.25亿元,增长15.3%,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230.77亿元,增长14.0%;各项贷款余额850.96亿元,增长2.8%,其中住户消费贷款207.81亿元,增长14.7%。存贷比为1:0.54。
七、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消费价格温和上涨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85元,同比增加1549元,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76元,同比增加738元,增长6.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3.06,比上年同期缩小0.06个百分点,农村增速高于城镇2.1个百分点。
1-12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6%,八大类消费品价格“七升一平”,交通和通信类价格领涨。交通和通信上涨5.1%,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9%,食品烟酒类上涨2.0%,衣着上涨1.2%,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7%,居住上涨0.5%,医疗保健上涨0.2%,教育文化和娱乐持平。
注: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1年,庆阳市地区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8836468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19041万元,增长10.2%;第二产业增加值4447708万元,增长3.6%;第三产业增加值3269718万元,增长5.4%。
2022年定西市经济运行情况
202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和疫情反复冲击等多重挑战,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实施“两聚力四强化一抓实”追赶发展方略,经济运行承压续稳,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按照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57.9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2.46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96.6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348.87亿元,增长7.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20.2:17.3:62.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5%、22.2%、61.3%。
(一) 稳中有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畜牧业平稳运行。2022年,全市坚持农业优先发展战略,紧盯“5678”关键指标支撑下的“三更有、三倍增”发展目标,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年全市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842.7万亩,比上年增长1.8%。其中,粮食面积603.5万亩,增长0.4%;经济作物面积239.2万亩,增长5.7%。特色产业中马铃薯、中药材、蔬菜面积为268.5、139.1、51.5万亩,分别增长-1.7%、2.4%和6.1%。粮食总产量161.9万吨,增长1.9%。马铃薯、中药材、蔬菜产量为68.2、41.8、77.4万吨,分别增长0%、6.3%和10.2%。
全市猪、牛、羊、禽存栏分别为81万头、47.6万头、144.3万只、631.4万只,分别增长-6.1%、3.8%、5.3%、13.9%;猪、牛、羊、禽出栏分别为66万头、12.5万头、105.4万只、445.6万只,分别增长5.1%、4.4%、8.3%、-1%。
工业平稳较快增长,新增企业拉动明显。2022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强工业”行动,纵深推进“工业产业攻坚大突破年”行动,持续实施工业发展“333”行动计划,全市工业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全市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 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增长12.5%。新增入库规上企业55户,实现增加值5.2亿元,增长81.8%,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个百分点。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40.3%,制造业增长8.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增长5%。分行业看,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6.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0.4%。152户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28.9亿元,增长12.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7.7%提高至52.7%。从产品产量看,统计的33种工业产品中,22种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增长面66.7%。其中中成药增长110.3%,塑料制品增长29.6%,金属紧固件增长32.3%,商品混凝土增长20.9%,黄金增长15.7%。
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17.2亿元,同比增长10.9%。实现利润总额8.3亿元,下降43.6%。
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旅游业回暖复苏。2022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48.8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2.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3%,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8个百分点。27户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5亿元,增长8.5%。旅游业持续回暖。全年全市接待游客1258.6万人次,同比增长8.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6.4亿元,增长9.3%。电信业增势强劲。电信业务总量19.73亿元,增长35.4%,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8.5个百分点。批发零售复苏增长。实现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营业额(销售额)108.9亿元、165.1亿元、3.9亿元、27.4亿元,分别增长14.2%、12.4%、9.1%、13.9%。
(二) 稳中向好,三大需求共同发力
固定资产投资稳健增长,工业投资持续回升。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6.7%,连续31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项目建设投资增长17.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5.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67.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0.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8.1%。工业投资由一季度增长2.3%、上半年增长23.7%、前三季度增长30.3%持续提升至全年的40.1%,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26.2%。全市民间投资增长19.6%,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45.8%。
消费市场稳步恢复,生活类商品较快增长。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5亿元,比上年增长8.6%。按销售形态分,商品零售额173.54亿元,增长8.7%;餐费收入27.95亿元,增长8.3%。按商品类别分,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烟酒类等民生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45%、40.1%、30.4%、15%。
进出口较快增长,出口高速运行。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9亿元,增长43%,比上年同期提升38个百分点。其中,进口1.12亿元,增长9.3%;出口1.74亿元,增长78.8%。
(三)稳中提质,经济发展惠及民生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截至12月末,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7127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366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879人。输转城乡劳动力62.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68.5亿元,比上年增长5.4%,人均劳务收入27107元。
居民收入倍差持续缩小。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77元,比上年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25元,增长6.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98,比上年缩小0.05。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其中,交通和通信上涨4.5%,食品烟酒上涨3.1%,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1.8%,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1.1%,衣着上涨0.6%,居住上涨0.5%,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0.4%,医疗保健上涨0.3%。在食品烟酒价格中,鲜果价格上涨17.7%,鲜菜价格上涨14.4%,粮食价格上涨2.2%,猪肉价格下降9%。
(四)稳中继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9亿元,剔除上年留抵退税因素同口径增长8.1%。其中,税收收入17亿元,增长4.6%;非税收入13.9亿元,增长13.3%。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3.9亿元,增长11.6%。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卫生健康等10类民生支出267.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5.4%。
金融运行保持稳定。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286.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9%;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970.7亿元,增长7.3%。
用电量稳定增长。2022年全社会用电量58.2亿千瓦时,增长2.1%。工业用电量28.6亿千瓦时,下降0.49%。
生态产业健康发展。全年全市生态产业增加值195.7亿元,增长8.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1%,比上年同期提升0.7个百分点。
2022年陇南市经济运行情况
2022年,面对新冠疫情延宕起伏、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多重考验,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总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部署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落细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扎实做好稳增长、防风险、保稳定、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全市经济运行迎难而上、稳中有进,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踏稳走实了“三城五地”建设第一步。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初步核算,2022年实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62.4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2亿元,同比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148.4亿元,同比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309.8亿元,同比增长8.4%。
一、生产领域支撑明显
农业生产稳中有升。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06.0亿元,同比增长6.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57.0万亩,同比增长1.1%。粮食总产量为89.9万吨,同比增长4.9%。其中:小麦产量32.6万吨,同比增长6.3%;玉米31.7万吨,同比增长1.7%;薯类19.2万吨,同比增长4.8%。畜牧业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牛存栏14.2万头,同比增长4.0%;猪存栏57.8万头,同比增长3.1%;羊存栏25.2万只,同比增长6.8%;家禽存栏为566.6万只,同比增长0.6%。牛出栏5.2万头,同比增长6.0%;猪出栏76.1万头,同比增长7.5%;羊出栏18.4万只,同比增长8.6%;家禽出栏471.6万只,同比增长2.0%。特色产业产品产量持续增长,中药材产量20.2万吨,同比增长6.0%;花椒产量4.4万吨,同比增长2.5%;油橄榄鲜果产量4.8万吨,同比增长15.6%;核桃产量8.0万吨,同比增长7.5%。
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轻工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3%,同比增长24%;重工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7%,同比增长9.7%。分门类看,采矿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5%,同比增长9.6%;制造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6%,同比增长17.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9%,同比下降4.4%。全市六大支柱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6%。以铅锌冶炼为主的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长85.8%;以铁合金生产为主的黑色金属压延和加工业增加值增长84.8%;以白酒制造为主的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2.9%;以铅锌采选和黄金采选为主的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增长18.5%。
服务业稳步恢复。全市22户规上服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3.6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1亿元,同比增长3.5%,该行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全部企业营业收入比重为76.7%。居民服务业、商务服务业、邮政业营业收入增长较快,分别同比增长67%、14.2%、12.4%。
二、需求领域动力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9%。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8%;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4%,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4.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48.2%,占全市投资的2.5%,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01.9%,占全市投资的16.5%,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4%,占全市投资的81%,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2个百分点。
消费市场持续恢复。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0亿元,同比增长9.6%。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1.2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7.3%,同比增长11.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8.8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7%,同比增长6.3%。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2.1亿元,同比增长6.2%;零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9.6亿元,同比增长12.5%;住宿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4亿元,同比下降2.2%;餐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6亿元,同比增长3.8%。全市限额以上单位20类主要零售商品中15类商品零售额实现正增长。从生活类消费品看,日用品类增长21.5%,饮料类增长26.1%,粮油食品类增长59.8%,烟酒类增长68.4%。从升级类商品看,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4.6%,化妆品类增长33.3%,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增长37.0%。从其他商品来看,家具类增长23.9%,中西药类增长25.5%。
对外贸易增势明显。全市外贸总值2.8亿元,同比增长32.6%,全部为出口,商品主要为鲜苹果、鲜葡萄、黄芪等水果和中药材。
三、收入领域稳步提升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市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63.4亿元,同比增长7.3%。完成税收收入49.2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增值税19.9亿元,同比增长7.2%;企业所得税9.5亿元,同比增长2.3%;消费税6.4亿元,同比增长5.8%;个人所得税2.6亿元,同比增长29.6%。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8亿元,同比增长4.3%。
企业利润不断提升。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营业收入201.2亿元,同比增长12.6%。从行业看,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完成73.2亿元,同比增长27.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0.5亿元,同比增长50.7%;非金属矿采选业完成营业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85.2%;医药制造业完成6.3亿元,同比增长16.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利润总额41.6亿元,同比增长22.8%。从行业看,非金属矿采选业完成利润总额0.7亿元,同比增长273.6%;医药制造业完成0.8亿元,同比增长119%;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完成利润总额18.1亿元,同比增长7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利润总额2.5亿元,同比增长34.9%。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99元,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13元,增长7.5%。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2.99,比上年缩小0.09。
四、要素保障总体良好
民生支出不断加大。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8.4亿元,同比增长10.4%。财政支出中民生类支出262.6亿元,同比增长8.0%,占全市预算支出的82.5%。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9亿元,同比增长6.6%;教育支出50.8亿元,同比增长8.7%;节能环保支出10.4亿元,同比增长123%。
金融发展逐步提升。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377.3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住户存款993.5亿元,同比增长15.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42.3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中长期贷款678.3亿元,同比增长17.0%。
居民消费价格小幅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9%。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2.2%;衣着类上涨0.6%;居住类上涨1.8%;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4%;交通和通信类上涨4.6%;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6%;医疗保健类与上年持平;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1.1%。
总的来看,今年我市经济延续了恢复态势,生产需求继续恢复,就业物价保持稳定,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发展韧性持续增强。下一步,全市上下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跳起摸高、加压奋进,重点做好“做大产业”“做亮特色”“做活开放”“做强县域”“做优生态”“做实工作”六篇文章,以更高标准、更大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陇南贡献。
2022年临夏州经济运行情况
202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州内延宕反复的疫情冲击,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接续政策措施,全州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408.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5.8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82.3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50.5亿元,增长4.8%。全州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101.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4.9%,比重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一、农业生产稳定增长
全年全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6.89万亩、同比增长0.71%,粮食总产量72.31万吨、增长2.12%。其中,夏粮面积36.98万亩、增长3.14%,总产量10.69万吨、增长4.8%;秋粮面积149.91万亩、增长0.13%,总产量61.62万吨、增长1.67%。蔬菜产量49.9万吨、增长8.5%。
全年全州猪牛羊禽肉总产量7.02万吨,比上年增长6.2%。大牲畜存栏43.27万头、增长4.15%,其中牛存栏40.29万头、增长4.6%,出栏16.05万头、增长4.16%;羊存栏191.53万只、增长8.89%,出栏177.5万只、增长8.03%;猪存栏31.18万头、增长1.5%,出栏27.38万头、增长5.1%;鸡存栏338.0万只、增长6.04%,出栏260.8万只、增长2.22%。
二、工业经济略有下滑
全年全州完成工业增加值33.5亿元、同比下降4.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0%。规模以上工业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同比增长26.6%,制造业下降6.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3.6%。
三、项目投资高速增长
全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0.0%,其中民间投资增长38.5%、工业固投增长44.6%。分领域看,项目投资增长21.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58.7%。按项目构成分,建筑安装工程增长27.4%、设备工器具购置增长69.4%、其他费用增长55.9%。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9.9%。
四、消费市场仍显乏力
全年全州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6亿元、同比下降7.5%。其中限额以上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9亿元、同比下降12.4%。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7.9亿元、同比下降7.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7亿元、同比下降6.3%;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92.4亿元、同比下降7.1%,餐饮收入16.2亿元、同比下降10.0%。全年全州共接待游客1118.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3.7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40.1万人次、实现收入17.3亿元。
五、财政收支基本平稳
全年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0.9亿元,同口径下降3.0%。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4.2亿元,同口径增长3.2%;非税收入完成6.7亿元,同比下降14.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20.7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各类民生支出完成259.0亿元,同比增长0.1%,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8%。
六、金融存贷保持稳定
年末全州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26.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0%。其中住户存款675.2亿元、增长10.5%,非金融企业存款97.7亿元、下降2.5%。各项贷款余额607.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4%。其中住户贷款364.8亿元、下降0.2%,企事业单位贷款242.3亿元、增长9.2%。
七、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73元、同比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72元、同比增长7.4%。全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66,比去年同期缩小0.11。
八、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
全年全州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上涨2.0%,衣着类下降1.0%,居住类上涨1.4%,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跌0.8%,交通和通信类上涨4.7%,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5%,医疗保健类上涨4.6%,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5.3%。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2.8%,鲜菜价格上涨5.5%,畜肉价格下跌4.8%,水产品价格下跌4.2%,蛋价格上涨8.1%,鲜果价格上涨4.7%。
总的来看,2022年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全州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同时也要看到,全州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固稳促升压力依然较大。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委、州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信心、狠抓落实,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注: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1年,临夏州地区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372.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3亿元,增长10.1%;第二产业增加值72.2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234.8亿元,增长7.6%。
2022年甘南州经济运行情况
2022年,全州上下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州经济呈现整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势头。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初步核算,2022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1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0%,增速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1.98亿元,下降6.1%,降幅比上年扩大8.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8.14亿元,下降4.1%,降幅比上年收窄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75.0亿元,增长8.3%,增速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一、农牧业生产下降
2022年,全州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完成增加值44.48亿元,同比下降5.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1.98亿元,下降6.1%。
从农业生产情况看,2022年,全州农作物种植面积127.59万亩,同比增长5.3%。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70.53万亩,增长3.6%;经济作物种植面积47.08万亩,增长9.6%;青饲料种植面积9.98万亩,下降1.1%。全年粮食总产量12.13万吨,同比增长5.6 %;中药材产量6.29万吨,增长14.1%;油料产量2.14万吨,下降1.8%。
从牧业生产情况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甘南调查队数据显示,2022年,预计全州出售和自宰肉用牛53.99万头,同比下降12.7%;肉用羊117.59万只,下降16.0%;肉猪23.88万头,增长1.1%;出售和自宰的肉用家禽87.05万只,下降2.2%。牛奶产量7.94万吨,增长0.9%;禽蛋产量1841吨,增长1.2%。年末大牲畜存栏124.3万头,同比增加2.8万头,增长2.3%。其中,牛存栏119.47万头,增加2.73万头,增长2.3%;羊存栏128.1万只,增加6.08万只,增长5.0%;猪存栏16.68万头,减少1.26万头,下降7.0%;鸡存栏54.63万只,减少6万只,下降9.9%。
二、工业生产降幅收窄
2022年,全州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0.42亿元,同比下降8.5%,降幅比上年收窄2.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在黄金行业增长的拉动下同比增长3.1%,增速比上年提高24.5个百分点;规模以下工业下降18.8%,降幅比上年扩大14.2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呈“五增七降”态势,2022年,黄金生产行业生产黄金3850千克,同比增长21.5%,增加值增长22.5%,拉动规上工业增速8.3个百分点;畜产品加工行业生产鲜冻畜肉3842吨,增长8.9%,增加值增长8.0%;石膏,水泥制品行业增加值增长27.9%;热力生产和供应行业增加值增长19.8%;天然气供应行业增加值增长50.4%;乳制品行业生产乳制品13406吨,下降1.1%,增加值下降0.3%;电力生产行业累计发电35.3亿度,发电量下降15.4%,增加值下降8.4%,下拉规上工业增速2个百分点;水泥制造业产量下降10.9%,增加值下降11%,下拉规上工业增速1.5个百分点;电力供应业增加值下降2.7%;肥料制造业增加值下降18.9%;机制服装制造业增加值下降18.1%;金属结构制造行业增加值下降50.7%。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022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0%,增速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增长26.7%;500—5000万元以下项目投资下降11.3%。
施工项目个数减少。2022年,全州施工项目715个,同比减少3个,下降0.4%。其中,计划总投资500—5000万元施工项目589个,减少55个,下降8.5%;5000万元及以上施工项目112个,增加55个,增长96.5%。
分领域看,2022年,全州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3%;道路运输业投资下降28.9%;民间投资增长0.9%;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4.3%。
分产业看,2022年,全州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8.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9.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8%。三次产业投资比为2.2∶12.4∶85.4,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投资上升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2.5个百分点。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
2022年,全州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72亿元,同比下降4.2%,降幅比上年扩大12.9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完成零售额15.48亿元,增长21.8%,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完成零售额0.65亿元,下降53.5%,降幅比上年扩大90.5个百分点。
分经营地看,2022年,全州城镇实现零售额39.54亿元,同比下降3.6%;乡村实现零售额7.18亿元,下降7.4%。分行业看,2022年,全州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4.06亿元,同比下降7.3%;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66亿元,增长5.3%。分消费类型看,2022年,全州餐饮收入12.65亿元,同比增长5.4%;商品零售34.07亿元,下降7.4%。
2022年,全州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日用品类同比增长2.1倍,文化用品类增长44.6%,粮油食品类增长44.3%,烟酒饮料类增长41.5%,家用电器和音像制品类增长26.4%,石油及其制品类零售额增长16.5%,中西药品类增长12.1%,化妆品类下降12.6%,通讯器材类下降62.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63.7%,金银珠宝饰品类下降66.1%。
2022年,全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337万元,同比增长2.4%。
五、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2022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60元,增加1179元,同比增长4.0%,增速比上年回落2.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83元,增加741元,增长7.3%,增速比上年回落3.8个百分点。
六、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
12月份,全州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0.1%,降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1—12月份累计上涨1.9%,涨幅与上月持平。
调查的八大类商品“七涨一降”。交通和通信类同比上涨3.5%,食品烟酒类上涨2.4%,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1.6%,医疗保健类上涨1.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0%,教育文化和娱乐类同比上涨0.8%,衣着类上涨0.2%,居住类下降0.1%。
在食品烟酒类价格中,鲜果类同比上涨22.3%,蛋类上涨16.9%,畜肉类上涨4.2%,水产品类下降1.4%,粮食类下降2.8%,鲜菜类下降5.5%。
七、地方财政支出增长
2022年,全州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8.37亿元,同口径下降2.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79亿元,增长1.1%。其中,税收收入5.19亿元,增长8.9%;非税收入4.60亿元,下降7.2%。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31.77亿元,同比增长16.8%。其中其他支出增长1倍,粮油物资储备支出增长44.8%,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增长41.0%,科学技术支出增长28.0%,节能环保支出增长7.0%,教育支出增长6.9%,城乡社区支出增长1.2%,金融支出下降7.3%。
八、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年末,全州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51.74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住户存款250.56亿元,增长15.8%;非金融企业存款51.74亿元,下降0.8%;机关团体存款136.90亿元,增长2.0%;财政性存款12.52亿元,下降0.8%。
各项贷款余额257.61亿元,下降1.4%,增速比上年回落2.4个百分点,其中住户贷款110.72亿元,下降11.2%;企(事)业单位贷款146.89亿元,增长7.6%。
注:按照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1年,甘南州地区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228.4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
相关链接:数据发布:2021年甘肃省14个市州经济运行情况汇总!
528_168352114369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1479971814@qq.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