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1661
  • Tax100会员 33460
查看: 577|回复: 0

文献梳理:2022年《财经研究》财税论文回顾!

2万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专家团队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36390

2020税务高考

2023-3-24 16: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选公众号文章
公众号名称: 兰财税海研语
标题: 文献梳理:2022年《财经研究》财税论文回顾!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03-22 06:00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wMzIwNTIwMQ==&mid=2247513700&idx=1&sn=3644799bce918681982e730eea9aa8ed&chksm=c09b2e5af7eca74c036620b8c917fd356d8fe0f92825da9ba7973497f480d1aa7fdb62d8457e#rd
备注: -
公众号二维码: -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更多精彩

2022年《财经研究》财税论文回顾
(第1515期)


《财经研究》(月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上海财经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经济理论刊物,设有公共经济与管理、财务与会计研究、金融研究等栏目。《财经研究》创刊于1956年9月,是中国经济类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首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
ISSN:1001-9952
CN:31-1012/F
复合影响因子(2022):8.004
综合影响因子(2022):4.483
2022年,《财经研究》共刊发文章132篇,经本公众号整理,涉及财税领域文章共有16篇,主要涉及绿色税制、税收优惠和财政支出等方面,具体如下。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目录

1.政府医疗投入与居民医疗负担——基于“补供方”与“补需方”的路径分析
王增文 刘庆 胡国恒
2.经济周期和财政政策周期交互视角下的乘数效应研究——基于全国层面和省级层面的分析
刘金全 陈润东
3.外债规模、政府债务风险与经济增长
刘哲希 王兆瑞 陈小亮 陈彦斌
4.政府债务的货币效应——基于新市场财政学“财政-央行双主体”货币调控理论
姚东旻 朱泳奕 张鹏远
5.财政视角下的疾疫治理演化——基于历史维度的考察
林源 马金华
6.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与贫困治理:基本逻辑与思想转型
王昉 燕洪
7.财政冲击、制度环境与地方政府融资多样化——来自增值税“五五分成”改革的证据
祁毓 付永婷 余锦亮
8.税收分成下的企业集团异地发展
张孝蔚 张婷婷 曹春方
9.绿色财政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来自“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的证据
薛飞 陈煦
10.资本偏向型税收激励是否有助于改善资本要素的错配?——基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微观经验证据
赵灿 刘啟仁
11.技术引进税收优惠能否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张双龙 金荣学 刘奥
12.环境保护税费改革与企业环保投资——基于《环境保护税法》实施的准自然实验
田利辉 关欣 李政 李鑫
13.税制绿色化与企业ESG表现——基于《环境保护税法》的准自然实验
王禹 王浩宇 薛爽
14.非税自主权与部门结构升级:“竭泽而渔”还是“细水长流”?
姚鹏 马志达
15.房地产限购与企业负担——来自企业税负和罚款支出的证据
曹春方 涂漫漫 夏常源
16.中国自由贸易区关税减让的进口贸易效应——基于关税减让幅度和过渡期的视角
吕建兴 张少华


2022年02期

政府医疗投入与居民医疗负担——基于“补供方”与“补需方”的路径分析
王增文 刘庆 胡国恒
摘要:有效降低居民医疗负担是我国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医疗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优化政府医疗投入路径以降低居民医疗负担事关医疗体制改革成效。文章基于2007—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使用系统GMM方法估计“补供方”(政府面向公立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与“补需方”(政府面向居民的财政投入)对居民医疗负担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1)两种医疗投入路径对医疗负担的影响效应截然相反,“补供方”助涨了医疗费用,加重了居民的医疗负担,而“补需方”则有效降低了负担。从贡献比看,“补供方”的助涨效应强于“补需方”的降负效应。(2)机制分析表明,“补供方”扩充了医疗资源,如增加了床位数量、医生数量和非流动资产,但在现行激励机制下,新增的医疗资源不仅产生了成本分摊效应,还被供方转化为占有消费者剩余的卖方优势,加重了居民医疗负担,甚至弱化了“补需方”的降负效应。因此,文章建议优化供给侧的补贴机制,通过调整投入流向和投入方式强化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属性,并且推动医疗需求侧的改革,以支付方式改革遏制医生的道德风险,进一步发挥“补需方”的降费作用。
关键词:医疗负担;财政投入补供方;补需方;系统

2022年03期

经济周期和财政政策周期交互视角下的乘数效应研究——基于全国层面和省级层面的分析
刘金全 陈润东
摘要:在面临如亚洲金融风暴、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巨大负向外部冲击时,我国逆周期的财政政策能产生明显的效果。为厘清经济周期和财政政策的关系,文章首先运用汉密尔顿滤波方法估计我国的产出缺口和财政周期,然后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从宏观层面测度我国经济周期和财政政策周期之间的时变交互影响,最后运用非线性的面板工具变量局部投影模型从省级维度测度经济周期和财政周期视角下的财政支出乘数。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宏观层面看,亚洲金融风暴、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等事件对我国经济周期的负面冲击促使财政政策逆周期扩张,而财政周期扩张对经济周期复苏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第二,从省级层面看,地方财政支出乘数在经济紧缩时期更高,这个规律对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同样适用;第三,无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省级层面,顺周期财政政策都有较高的时间占比,而顺周期的财政政策是引致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政策因素;第四,我国地方政府实施的财政政策可能没有对居民消费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投资乘数却保持较高水平,这表明我国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主要通过投资渠道实现。文章结论对理解我国经济周期和财政政策周期之间的关联机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同时也指出财政政策逆周期调控的必要性以及未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而更好地引领居民消费的迫切性。
关键词:经济周期;财政周期;财政乘数;顺周期;逆周期

2022年06期

外债规模、政府债务风险与经济增长
刘哲希 王兆瑞 陈小亮 陈彦斌
摘要:近年来,我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加而政府债务负担不断攀升的局面,那么政府部门能否进一步加杠杆从而确保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成为各界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我国政府债务中的外债占比偏低的典型特征,收集了全球35个主要经济体2001—2018年的季度数据,从外债占比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一方面,政府债务中的外债占比偏低有助于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的概率,因此可以视为政府债务问题的“安全垫”,这有助于拓宽政府部门的加杠杆空间;另一方面,政府债务中的外债占比偏低会通过“外债占比偏低—对投资的拉动作用减弱—政府债务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减弱”和“外债占比偏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拉动作用减弱—政府债务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减弱”这两条机制,弱化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因此,外债占比偏低是我国在“防风险”方面的一大优势,使得中央政府具有进一步加杠杆的空间,从而确保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但是,政府债务过于依赖内债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在“稳增长”方面的作用。未来我国可以适度优化外债规模,更好地在“防风险”与“稳增长”中寻求动态平衡。
关键词:政府债务;外债;加杠杆;系统性金融风险;经济增长

2022年10期
政府债务的货币效应——基于新市场财政学“财政-央行双主体”货币调控理论
姚东旻 朱泳奕 张鹏远
摘要:文章基于新市场财政学“财政-央行双主体”货币调控理论,探讨了政府债务的货币效应与作用渠道。在理论研究中,文章使用宏观账户分析法,探讨了地方政府、企业举债融资全流程中的货币流通情况,发现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只有地方政府债务存在货币效应。当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筹资时,资金从货币流通体系流向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导致货币流通体系内资金减少,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随之减少;还本付息时,资金流向和影响效果反之。而在企业债券的全流程中,资金始终在货币流通体系内流转,不具有货币效应。在实证研究中,文章基于中介效应模型和信息流因果判定方法,证实地方政府债券是引起信贷规模变动的原因之一,而企业债券对于信贷规模无显著影响。最终的数据测度显示,2015—2020年间,货币市场中最高有25.31%的信贷规模是受到地方政府债券全流程的影响。文章的研究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政府财政部门是“财政-央行双主体”货币调控理论的重要主体,丰富了“双主体”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为认识现代财政金融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政府债务;商业银行信贷;“双主体”货币调控理论;信息流理论




2022年06期

财政视角下的疾疫治理演化——基于历史维度的考察
林源 马金华
摘要:中国社会的疾疫治理经历了从避疫到治疫,再到防疫的转变。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始终是防范和化解风险冲击的关键。文章以明清以来的六次重大疾疫为研究对象,探究财政视角下的疾疫治理演化路径。研究发现:(1)应对疾疫冲击的财政举措从传统时期的仓皇救疫,过渡到近代时期的积极治疫,最终实现防治兼备、联防联控。(2)应对疾疫冲击的财政治理范式从皇权主导下的官方赈济,转变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最终呈现出协同共治新局面。(3)随着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逐渐提升,疾疫治理的财政定位从救济性向基础性、支柱性转变。治理手段与方式转化的背后,恰恰映射了疾疫治理的财政价值取向从治民到为民的根本性转变。回溯中国历史上的疾疫治理历程,反思财政治疫下的国家治理模式与治理体系,能够为新时代全球风险防范与大国财政建构提供新的理论和经验证据。
关键词:疾疫冲击;财政政策;公共风险;国家治理

2022年08期

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与贫困治理:基本逻辑与思想转型
王昉 燕洪
摘要: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是我国贫困治理中的一项重要政策。财政转移支付通过财政资金与贫困治理对象的有效对接,对减少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具有正向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思想的发展和转型路径既遵循了转移支付在贫困治理中的一般性逻辑,也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贫困治理思想演进的阶段性特征。文章从政府主导性、转移支付资金瞄准性和转移支付目标三个维度,具体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作用于贫困治理的基本逻辑和思想演变历程。研究发现:从政府主导性来看,随着贫困治理的深入,中央政府在资金分配中由初期的妥协向加强自主性宏观调控转变;从转移支付瞄准性来看,在贫困瞄准单位逐渐下移的背景下,转移支付资金的瞄准机制经历了“区域—县—村户”由面到点的调整路径;从转移支付目标来看,随着贫困理论的不断发展,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从以“财力平衡”过渡到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长期目标。总体而言,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在不同贫困治理目标下的阶段性调整和适应性改进,进一步引导着财政转移支付思想的转型、发展和创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实现贫困治理的历史性成就。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贫困治理;基本逻辑;思想转型

2022年11期

财政冲击、制度环境与地方政府融资多样化——来自增值税“五五分成”改革的证据
祁毓 付永婷 余锦亮
摘要:财政压力会影响到地方政府融资策略选择,并且因制度环境不同而存在差异。文章以2016年全面推开营改增后的增值税“五五分成”改革作为识别地方政府财力变化的外生冲击,研究发现增值税“五五分成”改革确实对各个地方财政压力带来了不同影响,面临更大财政压力的地区会多渠道地扩大其融资来源,并且更加依赖于土地出让收入、隐性债务以及专项收入等。这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并且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财政透明度较低地区以及第三产业较为薄弱的地区面对财政压力时,会更倾向于发行隐性债务。此外,受制于支出刚性的影响,面临更大财政压力的地区,除“三公”消费有着显著减少外,其支出规模和支出结构并没有明显的变化。文章的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在面临因税收相对减少而带来的财政压力时,更倾向于拓宽其融资渠道,在资源禀赋越高和制度环境相对更好的地区,这种融资能力可能更强、手段更为多元化。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应对财政压力的能力,也可以促进财政的可持续性,但是需要警惕由此衍生的财政风险。
关键词:增值税;“五五分成”改革;财政压力;融资结构

2022年06期

税收分成下的企业集团异地发展
张孝蔚 张婷婷 曹春方
摘要:文章探讨了我国省与市县政府间的税收分成限制还是促进了集团异地发展。税收分成影响下的税收竞争可能以税负和税基实现,若政府更倾向于增加企业税负,则集团异地发展更多;若政府更倾向于争取税基,则会限制税基外流,集团异地发展更少。文章以手工收集的市县政府企业所得税占比来衡量税收分成,以上市公司异地子公司比例来衡量集团异地发展情况,检验了税收分成对集团异地发展的两种影响哪一种占优。研究发现,税收分成比例越高,集团异地发展越少,这证实了税收分成下的税基竞争,而非税负竞争。但在途径上,地方政府以选择性征管来留住税基,对异地发展的集团进行了惩罚式征税。税收分成增加了异地发展较多的集团税收,而没有增加异地发展较少的集团税收。区分母子公司税收发现,这种选择性征管主要体现在母公司税收上,而在子公司税收上则没有体现。文章从税收分成视角拓展了税收影响集团异地发展的相关研究,还从选择性税收征管路径拓展了“拉弗曲线”差异化应用,研究结论为我国税负公平的税收制度优化和供给侧改革的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税收分成;税基竞争;选择性征管;集团异地发展

2022年07期

绿色财政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来自“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的证据
薛飞 陈煦
摘要:实施有效的绿色财政政策是推动节能减排,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文章以“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为切入点,借助双重差分法评估了绿色财政政策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1)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显著降低了示范城市的碳排放水平,其碳减排效应在示范城市建设后的第二年后开始逐年显现,并随着年份的推移逐渐增强。(2)机制分析表明,示范城市建设的碳减排效应主要是通过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单位GDP能耗、推动产业低碳化和提升绿色技术创新等途径实现的。(3)异质性分析表明,示范城市建设对非老工业基地城市的碳减排效应大于老工业基地城市,对非资源型城市的碳减排效应大于资源型城市。(4)成本与收益分析表明,开展示范城市建设虽付出了一定的财政成本,但其在促进非碳指标减排和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为中国未来实施更加有效的绿色财政政策,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关键词:碳减排;绿色财政政策;“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双重差分法

2022年08期

资本偏向型税收激励是否有助于改善资本要素的错配?——基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微观经验证据
赵灿 刘啟仁
摘要: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是当前结构性减税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项资本偏向型减税政策,兼具鼓励投资、激发经济主体活力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多重作用。现有文献集中研究税收激励政策的投资效应、生产率效应以及研发创新效应等,文章则从要素配置效率视角评估了税收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利用2010—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测算了微观企业层面的资本配置效率,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背景下研究了资本偏向型税收激励政策对试点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加速折旧政策对试点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政策主要通过激励企业更多地配置高端资本要素,降低资本要素边际产出价值和边际成本的偏离程度,进而改善资本要素错配问题。此外,文章还发现,税收激励政策对资本配置效率的提升效应在异质性企业之间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即加速折旧政策对融资约束较高企业、民营企业、固定资产净值率较低企业、规模较大企业、盈利较高企业以及资本密集度较高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的促进效应更大。据此,文章认为,政府应继续实施并不断完善加速折旧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以从根本上改善供给侧扭曲。
关键词:资本偏向;税收激励;加速折旧;资本配置效率;资源错配
技术引进税收优惠能否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张双龙 金荣学 刘奥
摘要:在我国关键核心技术被发达国家“卡脖子”的背景下,探究技术引进税收优惠能否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既有助于优化技术引进税收优惠,也能更高效推动企业自主创新。鉴于此,文章基于中国微观企业数据,实证探讨了技术引进税收优惠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从多个维度探究了其异质性。结果发现,技术引进税收优惠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且技术引进税收优惠的政策效应存在时间滞后性。进一步研究发现,技术引进税收优惠促进了企业非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未促进企业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时间动态效应检验发现技术引进税收优惠对企业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效果随时间呈先抑后扬的“U”形特征。拓展研究发现,技术引进税收优惠主要通过加剧市场竞争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且技术引进税收优惠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异质性。为促进企业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国家应使技术引进税收优惠聚焦核心技术进而激励企业核心技术创新。
关键词:技术引进;税收优惠;企业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2022年09期

环境保护税费改革与企业环保投资——基于《环境保护税法》实施的准自然实验
田利辉 关欣 李政 李鑫
摘要:环保“费改税”是中国税制绿色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肩负着激励企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任务。文章考察了以《环境保护税法》出台为标志的环保“费改税”对重污染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环保“费改税”有效促进了重污染企业的环保投资,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预防性而非治理性环保投资,说明环保领域税费改革对企业环保投资结构升级具有推动作用。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上述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提高排污成本、增强执法刚性以及打破政企合谋等渠道而实现。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小规模和非国有企业中,环保“费改税”的环保投资促进效应更加显著。文章还发现,政府绿色补贴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环保“费改税”对企业环保投资的促进作用。上述结果表明,环保“费改税”具有有效性,但政府仍需进一步优化环保税,重视环保政策之间的协调性,以推动企业更好地实现绿色发展。
关键词:排污费;环保税;税费改革;环保投资
税制绿色化与企业ESG表现——基于《环境保护税法》的准自然实验
王禹 王浩宇 薛爽
摘要:中央政府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否切实有效促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效率。文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下文简称《环境保护税法》)的出台为准自然实验,考察了税制绿色化对重污染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保护税法》出台后,重污染企业的ESG表现显著提升,表明税制绿色化有助于提高重污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当企业市场价值较低、财务风险较高、资本市场关注较多以及地方财政收入较少时,税制绿色化对重污染企业ESG的提升作用更强。机制分析表明,税制绿色化对重污染企业ESG表现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激励企业增加环保投入和提升绿色创新水平实现的。这表明税制绿色化有助于企业从前端和源头进行环境污染治理。此外,税制绿色化具有溢出效应,能够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程度,完善公司绿色治理体系。文章研究表明税制绿色化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对于促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和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环境保护税法;可持续发展;环保投入;绿色专利
非税自主权与部门结构升级:“竭泽而渔”还是“细水长流”?
姚鹏 马志达
摘要:作为国家财政收入支柱之一,非税收入拥有高度自主性特征,是实现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地方政府利用非税自主权参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实现资源要素在各个部门间合理配置,推动部门结构升级。文章利用2011—2019年29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析非税自主权对部门结构升级的影响。进一步以非税比重为门限变量,运用面板门限效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1)非税自主权显著促进了部门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水平,推动了部门结构升级;(2)非税自主权与部门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这表明只有将地方非税自主权控制在合理边界内,才能“细水长流”;(3)门限效应检验显示,非税自主权与部门结构升级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税比重的门限效应。(4)机制分析表明,非税自主权的提升提高了技术创新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推动部门结构升级。文章的研究有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非税收入及其自主权的作用,进而为非税收入制度改革和部门结构优化提供经验支持。
关键词:非税自主权;部门结构升级;部门结构高级化;部门结构合理化;门限效应

2022年11期

房地产限购与企业负担——来自企业税负和罚款支出的证据
曹春方 涂漫漫 夏常源
摘要:在“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下,限购成为了地方政府稳定房价的重要政策工具选择。但这一从民生出发的政策却可能因影响了土地财政而导致地方政府将财政收入压力转嫁给企业,文章以企业税负和罚款支出为例对此进行了探讨。以各地限购政策为冲击,构建多点冲击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发现:(1)限购政策增加了企业税负和罚款支出,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相比未限购城市,限购城市企业的整体税负平均增加6.25%,罚款则增加46.67%。(2)限购下的政府税收征管和罚款行为存在一定的策略性,在更易受地方政府直接影响(有政府补贴、地税局管理)的企业中,限购更多影响了税负;而在难以直接影响(无政府补贴)的企业中,限购更多影响了罚款。(3)进一步考察限购对政府财政收入结构的影响发现,限购政策降低了当地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加大了财政缺口,但却增加了非土地财政收入,这从宏观上佐证了限购之后地方政府的替代性“创收”行为。(4)最后发现政府法治水平和纵向财政平衡等体制建设能够约束地方政府的策略性税费执法行为。文章从企业税负和罚款支出视角探讨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下的策略性执法行为及其治理机制,结论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限购政策的影响,为我国“依法治国”制度建设和科学践行“房住不炒”政策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限购;土地财政;企业税负;企业罚款
中国自由贸易区关税减让的进口贸易效应——基于关税减让幅度和过渡期的视角
吕建兴 张少华
摘要:在中国大举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构筑新型开放格局的背景下,科学评估现有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文章基于“国家/地区—产品—时间”层面的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和三重差分法,利用高维固定效应泊松伪极大似然估计技术实证分析自由贸易区生效后不同关税减让幅度与关税减让过渡期对进口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自由贸易区平均优惠关税呈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而且关税减让过渡期越长,关税减让幅度越大;不同产品、不同过渡期的关税减让幅度存在较大差异。(2)关税减让显著促进了进口,关税减让引致的进口替代弹性为6.03;但由于自由贸易区使用成本的限制,只有关税减让幅度超过5%才能显著促进进口。(3)随着关税减让幅度的增加,进口促进作用呈逐步增强的特征,同时关税减让过渡期越长,进口促进作用呈下降趋势,但过渡期结束后关税减让对进口的促进作用增加近1倍。(4)不同属性产品对自由贸易区关税减让幅度和过渡期的进口反应呈现不同特征,总体上关税减让对农产品的进口影响不显著,而对工业品、中间品、非中间品、战略品和非战略品的进口存在显著促进作用。文章的研究结论对进一步分析自由贸易区的总体贸易效应、福利效应以及稳妥推进未来自由贸易区谈判和贸易政策制定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关税减让幅度;关税减让过渡期;多边贸易阻力


参考文献

[1]王增文,刘庆,胡国恒.政府医疗投入与居民医疗负担——基于“补供方”与“补需方”的路径分析[J].财经研究,2022,48(2):123-137.
[2]刘金全,陈润东.经济周期和财政政策周期交互视角下的乘数效应研究——基于全国层面和省级层面的分析[J].财经研究,2022,48(3):109-123.
[3]刘哲希,王兆瑞,陈小亮,等.外债规模、政府债务风险与经济增长[J].财经研究,2022,48(6):4-18
[4]姚东旻,朱泳奕,张鹏远.政府债务的货币效应——基于新市场财政学“财政-央行双主体”货币调控理论[J].财经研究,2022,48(10): 78-93.
[5]林源,马金华.财政视角下的疾疫治理演化——基于历史维度的考察[J].财经研究,2022,48(6):49-63.
[6]王昉,燕洪.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与贫困治理:基本逻辑与思想转型[J].财经研究,2022,48(8):18-32
[7]祁毓,付永婷,余锦亮.财政冲击、制度环境与地方政府融资多样化——来自增值税“五五分成”改革的证据[J].财经研究,2022,48(11):94-108.
[8]张孝蔚,张婷婷,曹春方.税收分成下的企业集团异地发展[J].财经研究,2022,48(6):140-154.
[9]薛飞,陈煦.绿色财政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来自“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的证据[J].财经研究,2022,48(7):79-93.
[10]赵灿,刘啟仁.资本偏向型税收激励是否有助于改善资本要素的错配?——基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微观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22,48(8):109-123.
[11]张双龙,金荣学,刘奥.技术引进税收优惠能否促进企业自主创新?[J].财经研究,2022,48(8):124-138.
[12]田利辉,关欣,李政,等.环境保护税费改革与企业环保投资——基于《环境保护税法》实施的准自然实验[J].财经研究,2022,48(9):32-46.
[13]王禹,王浩宇,薛爽.税制绿色化与企业ESG表现——基于《环境保护税法》的准自然实验[J].财经研究,2022,48(9):47-62.
[14]姚鹏,马志达.非税自主权与部门结构升级:“竭泽而渔”还是“细水长流”?[J].财经研究,2022,48(9):124-138.
[15]曹春方,涂漫漫,夏常源.房地产限购与企业负担——来自企业税负和罚款支出的证据[J].财经研究,2022, 48(11): 64-78.
[16]吕建兴,张少华.中国自由贸易区关税减让的进口贸易效应——基于关税减让幅度和过渡期的视角[J].财经研究,2022,48(11):139-153.


更多精彩
尽在【兰财税海研语】!
作者:庞琼海
指导老师:李永海
相关链接:文献梳理:2021《财经研究》财税论文回顾!
491_167964661727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1479971814@qq.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