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1223
  • Tax100会员 32564
查看: 382|回复: 0

文献梳理:2022年《中国工业经济》财税论文回顾!

2万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专家团队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36338

2020税务高考

2023-3-24 16: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选公众号文章
公众号名称: 兰财税海研语
标题: 文献梳理:2022年《中国工业经济》财税论文回顾!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03-21 06:00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wMzIwNTIwMQ==&mid=2247513656&idx=1&sn=dc6a89447fb9a6edd94b59c879758534&chksm=c09b2e06f7eca7104b1f44f34de582cb5302c8035b7535c8b4c3272197f277642fe123ace4fc#rd
备注: -
公众号二维码: -
2022年《中国工业经济》财税论文回顾
(第1513期)
《中国工业经济》是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类综合性权威理论刊物,重点覆盖国民经济、产业经济、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等学科领域,专门刊发以重大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前瞻性、引领性、规范性最优秀研究成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批重点资助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学术期刊;曾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最高层次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学术期刊特别奖(2020)、第二至四届优秀期刊奖连续3届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工业经济类第一名(历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期刊(2014、2018),连续11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2—2022)称号,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A类重要学术期刊(历年),中国工业经济学会核心会刊。
ISSN:1006-480X
CN:11-3536/F
复合影响因子:21.679
综合影响因子:15.088
2022年,《中国工业经济》共出版文献6417篇、总下载次数13081893次、总被引次数413583次。本期仅介绍有关财政税收文章共12篇。具体如下:
  
地方政府债务的挤出效应:基于企业杠杆操纵的证据
饶品贵 汤晟 李晓溪
摘要:地方政府债务对微观经济实体的挤出效应是当前制约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长期性、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迫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对信贷资源的挤占,企业有较强的动机通过粉饰真实杠杆率来增强外部融资能力。基于城市层面的政府债务数据,本文研究了地方政府债务对上市公司杠杆操纵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显著加剧了企业的杠杆操纵程度,可能导致企业存在虚假降杠杆的情况。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并且地方政府债务对企业杠杆操纵行为的影响在非公开发行债务占比更大、财政分权与财政压力程度更大的样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加剧企业杠杆操纵的结果主要见诸于企业融资约束更强、债务结构更依赖银行贷款、预算硬约束和信息不对称更大的样本。经济后果检验表明,面对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杠杆操纵提升了企业信贷融资能力,但也加剧了企业未来债务违约风险。本文的研究不仅从杠杆操纵的视角为地方政府债务的挤出效应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积极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止企业虚假降杠杆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挤出效应;降杠杆;杠杆操纵;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与新增隐性债务——基于城投债发行规模与定价的分析
邱志刚 王子悦 王卓
摘要:近年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不断攀升,给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以城投债为切入点,考察了2015—2018年开展的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不同募集用途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发行规模和融资成本的影响。本文以用于置换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与省份的财政收入之比度量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带来的额外担保能力,发现用于置换的地方政府债券补充了偿债资金,与用于借新还旧和补充流动资金的城投债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从而通过“替代效应”缩减了这类城投债的融资需求和发行规模,表明打开“前门”能削弱“后门”融资。然而,并不是所有地区都有“替代效应”,地方政府债务置换通过“隐性担保效应”降低了城投债的融资成本,主要体现在担保能力弱的地区,从而削弱了“替代效应”,甚至促进了该地区用于投资的城投债的发行,表明打开“前门”会促进“后门”融资。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区域差异性,对于如何因地制宜地通过债务置换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债务置换;城投债;地方政府债券;隐性担保;区域差异;
“政府—企业”双重债务违约风险与财政政策有效性
刘宗明
摘要:伴随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大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政府和企业债务违约风险愈加显著。在政府进行广泛财政干预的经济环境下,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来研究“政府—企业”双重债务违约风险对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影响,通过构建包含政府和企业两部门债务违约风险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发现:财政刺激政策在带来经济扩张的同时,会增加政府违约风险并降低企业违约风险,但税收和支出政策对企业违约风险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后者在中长期内会显著推高企业违约风险。反事实模拟发现,政府违约风险的存在或增强会削弱财政政策有效性,而企业违约风险在短期内抑制财政政策效果的同时,会通过道德风险机制增强中长期财政干预效果,这说明企业违约风险通过扭曲企业偿债预期产生经济扩张的逆效应。进一步研究显示,政府违约风险会带来社会福利净损失,而企业违约风险的出现或增强会通过改善企业福利状态带来社会福利改善,却给居民带来社会福利损失,这种以损害居民利益而获得的福利改善值得警惕和防范。最后,风险对冲机制模拟发现,银行部门的信贷风险利率加成机制和调整粘性机制对管控企业逆向激励产生显著效果。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十四五”时期积极管控“政府—企业”双重债务违约风险、增强宏观调控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政府违约风险;企业违约风险;财政政策;经济危机;宏观调控;
“双碳”目标约束下应对气候变化的中长期财政政策研究
陈诗一 祁毓
摘要: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公共政策体系中的关键性制度安排,财政政策在其中如何发挥基础性和支柱性作用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基于文献、理论和经验素材,系统性探讨气候变化与公共财政之间的关系。气候变化的财政影响会最终反映到财政行为、财政成本和财政关系上,财政系统在面临气候变化冲击时具有“自动稳定器”的适应性和启动“相机抉择”的主动性,这蕴含着财政政策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和灵活性的治理逻辑。未来需要进一步将气候变化或相关环境因素纳入财政政策框架中,瞄准“减缓”和“适应”两个关键环节,对现有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投融资政策、政府预算制度、政府采购政策和生态补偿政策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和前瞻性改革,突出财政政策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治理”功能,加强财政政策工具之间及其与其他公共政策的协调和协同,放大财政政策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的“治理”效能。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财政政策的定位、作用和影响,为更好地发挥现代财政制度在生态文明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和重要支柱作用提供依据,为构建生态财政治理理论体系提供分析框架。
关键词:气候变化;“双碳”目标;财政政策;政策协同;机制设计;
人口流动、贸易与财政支出政策的地区性配置
周慧珺 傅春杨 龚六堂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包含人口迁移成本和贸易成本的多地区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地区性财政政策对经济产出和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单个地区支出政策对产出和福利的影响可以分解为全要素生产率、要素禀赋、再配置调节、转移支付等多个渠道。地区生产性政府支出对产出和福利的影响主要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渠道产生,而社会保障性支出的影响则主要通过转移支付渠道产生,且主要影响福利水平。支出政策乘数的方向和强弱具有较强的地区异质性。在单个地区生产性支出增加对总产出的边际影响中,约23%是对其他地区的负向溢出效应,而社会保障性支出增加对整体福利的边际影响中,约15%表现为对其他地区的正向溢出,跨地区贸易和人口流动机制的引入是弹性大小的重要影响因素。反事实估计表明,城市群政策将给城市群外的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虹吸效应,但同时也会对这些地区的居民效用产生正向溢出效果。本文的研究为理解多地区财政政策配置对整体经济的影响提供了理论证据,也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人口流动;贸易成本;财政支出乘数;空间一般均衡模型;
面向共同富裕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逻辑与路径选择
李实 杨一心
摘要:近十年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分析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合理收入分配格局的作用,从而强调在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未来一个时期,作为顶层驱动力的共同富裕战略,作为内生驱动力的缩小城乡、区域、群体间差距要求,作为行政驱动力的推进民生领域治理现代化,将会齐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认识和把握好基本公共服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互促逻辑、政府主导推进和社会积极参与的联动逻辑、整体面上推动和重点领域突破的并行逻辑、法规制度保障和技术标准运用的协同逻辑基础之上,本文提出要动态满足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要、扩大并优化配置各类服务资源、持续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创新、降低基本公共服务享有的户籍关联度、发挥法治和数字化改革引领作用的路径建议。
关键词:共同富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增值税减税的效应:异质企业环境下的政策模拟
尹恒 迟炜栋
摘要:增值税减税是中国近年来减税降费政策的主体。本文提出一个分离增值税减税对企业需求端和成本端影响的模型,以模拟增值税减税的产出、价格、就业和税收收入效应。这一方法能够识别出企业异质的增值税减税短期效应,有助于控制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外包程度和抵扣链条完整性等方面的差异对增值税减税效应的影响。本文得到一些有意义的发现:(1)增值税减税的实质效应(产出和就业)相当可观,价格效应不明显,减税激发微观活力的代价是税收收入的较大幅度减少。以增值税对称减税3.00个百分点为例,制造业的加总产出、价格、就业和税收收入增长率分别为4.41%、-0.61%、7.15%和-17.09%。(2)完善增值税的抵扣链条、提升企业进项税抵扣的便利,同样具有重要的减税效应。(3)增值税减税能够明显改善制造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宏观生产率。削减增值税税率后,生产率越高的企业增长更快,劳动增加更多,从而其市场份额提高。同时,生产率高的企业的价格下降较多,而税收收入下降幅度较小。这些政策模拟结果对于优化增值税减税政策和完善增值税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增值税减税;需求弹性;企业异质性;结构估计;
融资约束、企业异质性与增值税减税的政策效果
梅冬州 杨龙见 高崧耀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如何最大化减税的经济刺激效果,是当前宏观政策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包含多部门的DSGE模型,分析了增值税减税的作用路径及其效果,并将其与消费券、政府购买等其他提振经济的政策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增值税减税对企业和宏观经济的影响效果与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高度相关。由于非国有企业面临较强的融资约束,增值税减税能够提高非国有企业的净值,通过“金融加速器”效应,降低其外部融资成本,使其增加投资。对于非国有企业,由于其用于形成资本的投资品主要由国有企业提供,增值税减税在带来非国有企业投资增加的同时,也会带动国有企业产出的扩张。而对于国有企业,由于其受到的借贷约束较弱,税收减免即使改善了其净值,也不会影响其投资行为,对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小。总体而言,在相同的减税额度下,对非国有企业的增值税减税带来的总产出提升效果最优,发放消费券次优,而增加政府购买对产出的带动效果则非常有限。本文的研究表明,在深刻理解财政政策对经济影响的传导链条以及不同政策效果后,减税政策才能助力经济提质增效。
关键词:借贷约束;增值税减税;金融加速器;企业异质性;
财政激励、市场一体化与企业跨地区投资——基于所得税分享改革的研究
范子英 周小昶
摘要:市场一体化建设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其中产品市场统一建设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要素市场建设相对滞后。本文手工搜集1999—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子公司数据,以母公司在异地设立子公司的行为来测度资本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性;借助2002年所得税分享改革的“自然实验”,研究了财政激励对资本要素市场整合的影响。研究发现:所得税分享改革降低了地方发展企业的税收分成,于是地方政府放松了对国有资本的管制,地方国有企业在异地设立子公司的数量显著增加;该效应与税收分成的比例完全吻合,改革后地方所得税分成比例为40%,因此,只有那些地方政府持股比例大于40%的地方国有企业才显著增加了跨地区投资;地方财政对国有企业依赖度越大,政策的刺激效应越大,并且跨省投资显著多于省内异市投资;这种投资行为不仅显著改善了资本回报率,而且增加了地方国有企业的现金分红。本文的研究拓展和丰富了关于要素市场整合的研究,在当前税制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为建设统一市场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统一市场建设;财政激励;所得税分享改革;异地投资;
纵向产业结构与最优减税策略:结构性减税的理论基础
尹振东 吕冰洋
摘要:最近十几年来,中国持续推行了一系列减税改革,改革特点是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本文侧重研究结构性减税的逻辑。结合中国上游产业竞争较弱、下游产业竞争较强的特点,通过构建纵向产业结构模型,本文研究了减税的产业关联效应,进而推导出最大化上下游总体减税效果的最优减税策略。研究发现,相较于对上游征税,对下游征税能更有效地筹集税收,但是会导致经济总产出下降较多。当市场变得不景气时,最优减税策略取决于政府目标函数的设定:若政府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应采取对下游减税的策略;若政府目标是税收收入,则应采取对上游减税的策略。最优减税策略取决于政府对经济增长和税收收入两大目标的权衡,当前经济形势更倚重减税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因此减税重点在于对下游产业减税。本文还创新性地研究了对上下游均征收增值税的情形。本文的研究很好地解释了中国结构性减税的实践,有助于指导未来税制改革。
关键词:纵向产业结构;减税策略;最优税率;政府目标;
供应链透明度与公司避税
宫晓云 权小锋 刘希鹏
摘要:供应链是理解公司经营决策和财务行为的重要视角。本文从数量、业务占比和文本特征等多个维度构建公司层面的供应链透明度指标,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对公司避税行为的影响、路径及边界条件。研究发现,供应链透明度越高,公司避税程度越小,即供应链信息披露能够提升公司的纳税遵从度。路径分析显示,供应链透明度较高的公司具有更少的利润跨期转移和异常关联交易。进一步地,当行业处于价值链上游,公司市场势力较大,外部治理机制较弱以及地区税收征管强度较低时,供应链透明度的治理作用更强。供应链结构分析发现,相比客户,供应商的信息透明度对公司避税的影响更加显著。本研究不仅有助于从供应链透明度的独特角度加深对公司税收行为的认识,而且为优化供应链信息披露的相关政策提供了经验依据。
关键词:供应链透明度;公司避税;利润跨期转移;异常关联交易;
税收征管数字化与企业内部薪酬差距
魏志华 王孝华 蔡伟毅
摘要:近年来,企业内部高管与普通员工的薪酬差距持续扩大已成为中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缩影,备受各界关注。本文基于2009—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利用金税三期工程这一税收征管数字化实践的准自然实验,检验了税收征管作为外部监督机制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治理作用。研究发现,金税三期工程这一税收征管数字化举措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并且这种抑制效应主要表现为税收征管数字化减小了超额薪酬差距,进而缩小了企业内部薪酬差距。进一步研究发现,税收征管数字化发挥治理效应的影响路径并不在于提高普通员工的工资,而在于抑制高管薪酬尤其是高管超额薪酬;税收征管数字化降低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改善企业信息环境和缓解代理问题,促使企业内部薪酬差距更趋合理;税收征管数字化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治理效应在内部控制质量较低、外部审计监督不力和高管薪酬操纵动机强烈的企业中表现更明显。此外,税收征管数字化还增强了企业合理薪酬差距的激励效应,最终提升了企业业绩。本文的研究在理论上为探索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治理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在实践上为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体制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决策参考。
关键词:税收征管数字化;薪酬差距;公司治理;超额薪酬;
参考文献:
[1]宫晓云,权小锋,刘希鹏.供应链透明度与公司避税[J].中国工业经济,2022(11):155-173.
[2]尹振东,吕冰洋.纵向产业结构与最优减税策略:结构性减税的理论基础[J].中国工业经济,2022(11):43-60.
[3]刘宗明.“政府—企业”双重债务违约风险与财政政策有效性[J].中国工业经济,2022(08):44-62.
[4]陈诗一,祁毓.“双碳”目标约束下应对气候变化的中长期财政政策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22(05):5-23.
[5]梅冬州,杨龙见,高崧耀.融资约束、企业异质性与增值税减税的政策效果[J].中国工业经济,2022(05):24-42.
[6]邱志刚,王子悦,王卓.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与新增隐性债务——基于城投债发行规模与定价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22(04):42-60.
[7]魏志华,王孝华,蔡伟毅.税收征管数字化与企业内部薪酬差距[J].中国工业经济,2022(03):152-170.
[8]范子英,周小昶.财政激励、市场一体化与企业跨地区投资——基于所得税分享改革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22(02):118-136.
[9]周慧珺,傅春杨,龚六堂.人口流动、贸易与财政支出政策的地区性配置[J].中国工业经济,2022(02):42-60.
[10]尹恒,迟炜栋.增值税减税的效应:异质企业环境下的政策模拟[J].中国工业经济,2022(02):80-98.
[11]李实,杨一心.面向共同富裕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逻辑与路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22(02):27-41.
[12]饶品贵,汤晟,李晓溪.地方政府债务的挤出效应:基于企业杠杆操纵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22(01):151-169.
作者:杨北斗
指导老师:李永海
162_167964661146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1479971814@qq.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