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1635
  • Tax100会员 33473
查看: 811|回复: 0

广东2021:各市经济发展与财政收支!

2万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专家团队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36390

2020税务高考

2022-7-12 13: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选公众号文章
公众号名称: 兰财税海研语
标题: 广东2021:各市经济发展与财政收支!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7-12 06:15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wMzIwNTIwMQ==&mid=2247502450&idx=1&sn=5e304130277d5c89c4d951b70c993564&chksm=c09b524cf7ecdb5afbaae89eb2da115252a5c59566eb0ba218764c5c69a6cea6c22754176d69#rd
备注: -
公众号二维码: -
广东2021:
各市经济发展与财政收支
(第1027期)
广东省,以岭南东道、广南东路得名,简称“粤”,省会广州,是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省份,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全省陆地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5%;其中岛屿面积1592.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0.89%。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59个,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其中,广东省珠海市有岛屿147个,为国内岛屿较多的城市之一。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全省大陆岸线长3368.1公里,居中国第一位。广东省下辖21个地级市,划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个区域,其中珠三角: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惠州;粤东: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粤西:湛江、茂名、阳江、云浮;粤北:韶关、清远、梅州、河源。其中广州和深圳为副省级城市,深圳为计划单列市,深圳、珠海和汕头为经济特区,广州和湛江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其中佛山市顺德区被广东省为省直管县试点,对顺德区实行省直接管理县财政体制(见图1)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必将载入史册的一年,也是广东改革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广东发展,对广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赋予广东新的重大机遇、新的重大使命。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2.4万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003.66亿元,同比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0219.19亿元,同比增长8.7%,两年平均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9146.82亿元,同比增长7.5%,两年平均增长5.0%。东莞成为我省第四个经济总量过万亿元城市,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4万亿元、增长9.1%,进出口总额突破8万亿元、增长16.7%,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顺利完成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年度主要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年来,广东省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全力推动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稳健起步,牵引带动全省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强化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广州期货交易所、“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首批湾区标准目录、首次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等重大改革落地见效。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粤澳新通道(青茂口岸)开通启用,“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形成。全力推动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出台22项省级支持措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项授权事项大部分落地并在全国推广,广深“双城”联动首批27项重点合作项目和7大领域专项合作扎实推进。全面落实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方案,出台实施省级若干支持措施,组建运行横琴合作区管委会、执委会和省委、省政府派出机构,优化前海合作区管理体制。推进“证照分离”“一照通行”改革,实现省内企业迁移“一地办”、企业开办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网通办”、不动产登记“全省通办”,广州、深圳入选国家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新一轮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率先开展全省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如期实现存量隐性债务“清零”目标。加快数字政府改革,全面完成省市政务云、政务网和地市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粤系列平台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跨省通办”、省域治理“一网统管”取得标志性成果,成功举办首届数字政府建设峰会,省级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连续3年居全国第一。
图1:广东省行政区划图
随着2021年广东省各地级市经济运行数据的陆续发布,可以通过梳理各市的经济财政数据和数据指标对比分析,我们能更全面地以及更深层次地反映广东省经济财政的内在特征,为确保广东省“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融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质量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一、广东各市2021年经济发展
(一)各市GDP规模与增速
从2021年GDP规模来看,广东省21个地级市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深圳的GDP规模为30664.85亿元,稳居全省第一位,省会广州紧随其后,GDP规模为28231.97亿元,这两个市的GDP规模远高于省内其他地级市,同时也是全省仅有的两个GDP规模超过20000亿的地级市。佛山和东莞紧随其后,位于第二梯队,分列3-4位,GDP规模在10000-20000亿元之间,分别为12156.54亿元和10855.35亿元。惠州、珠海、茂名、江门、中山和湛江位于第三梯队,分列5-10位,GDP规模集中在3000-5000亿元之间,分别为4977.36亿元、3881.75亿元、3698.1亿元、3601.28亿元、3566.17亿元和3559.93亿元;汕头、肇庆、揭阳和清远位于第四梯队,分列11-14位,GDP规模集中在2000-3000亿元之间;韶关、阳江、梅州、汕尾、河源、潮州、云浮位于最后一梯队,分列15-21位,GDP规模集中在1000-2000亿元之间,排在最后的云浮GDP为1138.97亿元,规模相对较低。最高的深圳和最低的云浮,GDP规模差距达26.92倍。
从2021年GDP增速来看,广东省21个地级市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各市2021年全年GDP增速仍保持正增长。其中,增速较高的是汕尾(12.7%)、肇庆(10.5%)和惠州(10.1%),增速保持在10%以上。其次是潮州(9.3%)、韶关(8.6%)、湛江(8.5%)、江门(8.4%)、佛山(8.3%)、阳江(8.3%)、东莞(8.2%)、中山(8.2%)、广州(8.1%)、清远(8.1%)、云浮(8.1%)和河源(8.0%),这12个市的增速均超过了8%,以上15个市GDP增速均超过或等于全省GDP增速(8.0%)。增速最低的是梅州(5.5%)(见图2)。
图2:广东各市2021年GDP规模及增长率
从2021年人均GDP来看,广东人均GDP为98285元,高于全国同期人均GDP(80976元)。2021年各市人均GDP(按2020年末常住总人口计算)超过全省同期水平的有深圳(173663元)、珠海(157366元)、广州(150366元)、佛山(126465元)和东莞(103284元)这5个市,其次是惠州(82113元),以上6个市人均GDP均超过全国同期水平。市人均GDP最低的是梅州(33764元),也是唯一一个低于40000元的地级市(见图3)。最高的深圳和最低的梅州,人均GDP差距达5.14倍,各市间人均GDP也存在着较大差距。
图3:广东各市2021年人均GDP
(二)各市GDP占比
从2021年各市GDP占比来看,各市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最高的深圳(24.7%)和广州(22.7%)占全省GDP的47.4%,接近1/2,排名第3-4位的是佛山(9.8%)和东莞(8.7%),其GDP占比仅次于深圳和广州,远高于其他各市;GDP占比较低的是揭阳(1.8%)、清远(1.6%)、阳江(1.2%)、韶关(1.2%)、梅州(1.1%)、汕尾(1.0%)、河源(1.0%)、潮州(1.0%)和云浮(0.9%)(见图4),这也反映出了广东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图4:广东各市2021年GDP占比
(三)各市产业结构
从2021年三次产业结构来看,各市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第一产业占比最高的是茂名(13.0%)和湛江(12.8%),占比最低的是深圳(0.5%)和东莞市(0.7%),不足1%;第二产业占比最高的是深圳(22.6%),其他地区均在20%以下,占比最低的是云浮(0.8%);第三产业占比最高的是广州(29.2%)和深圳(27.9%),其他地区均在20%以下,占比最低的是潮州(0.8%)和云浮(0.8%)(见图5)。
图5:广东各市2021年三次产业占比
二、广东各市2021年财政收入
(一)各市财政收入规模和增速
从2021年财政收入规模来看,各市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较大但差距较大。其中,财政收入规模最高的是深圳,为4257.76亿元,也是唯一一个超过4000亿元的地区,占21个地区财政收入的比重为40.23%;其次是广州(1883.18亿元),排名第二位;财政收入规模最低的是潮州,仅为51.77亿元(见图6)。最高的深圳和最低的汕尾,财政收入规模差距达82.2倍,显著高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图6:广东各市2021年财政收入规模及增长率
从2021年财政收入增速来看,各市差异显著。其中,财政收入增速最高的是阳江(18.3%),其次是珠海(18.2%)。有10个市的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0.08%),增速最低的是汕头(2.0%)(见图6)。
(二)各市财政负担率
从2021年财政负担率来看,各市财政负担率也有所差异。财政负担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地区GDP)最高的是深圳(13.9%),其次是珠海(11.5%);最低的是揭阳(3.5%),不足4%。有9个市的财政负担率高于或等全省各市的平均水平(6.8%),整体来看,GDP规模较大的市(深圳),财政负担率也相对较高(见图7)。
图7:广东各市2021年财政负担率
2021年21个地级市中,财政收入质量(一般公共预算税收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好的是东莞(82.2%)、深圳(81.0%)、河源(76.1%),均在75%以上。财政收入质量较差的是云浮,刚超过50%,仅为50.5%(见图8),这意味着云浮市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占比较高,由于非税收入的稳定性和规范性不强,导致财政收入质量不高。
图8:广东各市2021年财政收入质量
三、广东各市2021年财政支出
(一)各市财政支出规模和增速
从2021年财政支出规模来看,各市间也存在着较大差距。其中,财政支出规模最高的是深圳,为4570.22亿元,财政支出规模超过4000亿元;其次是广州(3020.72亿元)和佛山(1063.32亿元),这两个市财政支出规模均超过1000亿元;位列后四位的是汕尾(280.13亿元)、云浮(255.68亿元)、阳江(245.71亿元)和潮州(209.98亿元),均不足300亿元(见图9)。最高的深圳和最低的潮州,财政支出规模差距达21.77倍。
图9:广东各市2021年财政支出规模及增长率
从2021年财政支出增速来看,各市差异显著。其中,财政支出增速最高的是中山(25.8%),超过20%。其次是珠海(16.1%)超过10%,增速最低的是肇庆(-7.9%);有10个市超过了全省(1.8%)的平均增速(见图9)。
从2021年财政收支增速对比来看,二者的关联度并不高。总体而言,在21个市中,仅有中山市的财政支出增速高于财政收入增速,其余20个市的财政收入增速高于财政支出增速。二者差距(财政收入增速-财政支出增速)最小的是深圳(1%)和茂名(1.5%),这2个市的差距均不到2%,反映出财政收支的增速相对较为均衡;二者差距最大的是肇庆(25.8%),该市的差距超过了20%,反映出财政收支的增速不够均衡(见图10)。
图10:广东各市2021年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增长率
(二)各市财政收支差额和财政自给率
从2021年财政收支差额和财政自给率来看,各市间差距显著。就财政收支差额而言,最大的是东莞(1137.54亿元),超过1000亿元;其次是汕头(379.87亿元)、阳江(349.11亿元)、茂名(341.74亿元)、佛山(338.47亿元)、深圳(312.46亿元),均超过了300亿元;而惠州(104.83亿元)财政收支差额最小,最大的东莞和最小的惠州差距达到了10.85倍(见图11)。
就财政自给率而言,最高的是深圳(93.2%),超过了90%;其次为东莞(88.0%),并且也只有这两个市的财政自给率是高于全省财政自给率(77.4%)的平均水平;最低的是汕尾(18.8%)。最高的深圳和最低的汕尾之间的差距达到了4.9倍(见图11)。
图11:广东各市2021年财政收支差额及财政自给率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分别从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三大视角,分析了2021年广东21个市的经济财政发展现状。总体而言,尽管受到了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但2021年广东各市经济财政整体保持增长,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此同时,各市经济财政格局分化明显,地区间差距依然较大,发展不充分和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
从广东2021年经济发展来看,21个市2021年GDP增速均实现了正增长,但各市间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深圳的GDP规模为30664.85亿元,稳居全省第一位,省会广州紧随其后,GDP规模为28231.97亿元,这两个市的GDP规模远高于省内其他地级市,同时也是全省仅有的两个GDP规模超过20000亿的地级市。排在最后的是云浮。深圳和广州两市占全省GDP的47.4%,接近1/2,排名第3-4位的是佛山和东莞,其GDP占比仅次于深圳和广州,远高于其他各市,GDP占比较低的是汕尾、河源、潮州和云浮。省内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各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也存在差异,第一产业占比最高的是茂名和湛江,占比最低的是深圳;第二产业占比最高的是深圳,占比最低的是云浮;第三产业占比最高的是广州和深圳,占比最低的是潮州和云浮,各市的产业格局也各不相同。就人均GDP而言,超过全省同期水平的有深圳、珠海、广州、佛山和东莞这5个市,其次是惠州,以上6个市人均GDP均超过全国同期水平。而市人均GDP较低的是云浮、河源、清远、揭阳和梅州,地区间人均GDP差距依然较大。
从广东2021年财政收入来看,21个市2021年的财政收入规模较大但差距较大。财政收入规模最高的是深圳,是唯一一个超过4000亿元的地区,占21个地区财政收入的比重为40.2%;其次是广州,排名第二位;财政收入规模最低的是潮州。最高的深圳和最低的潮州,财政收入规模差距达82.2倍,显著高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财政收入增速最高的是阳江,其次是珠海。增速最低的是汕头。财政负担率最高的是深圳,其次是珠海;最低的是揭阳,不足4%。有9个市的财政负担率高于或等于全省各市的平均水平,整体来看,GDP规模较大的市(深圳),财政负担率也相对较高。
从广东2021年财政支出来看,21个市2021年财政支出规模的差距也较大。财政支出规模最高的是深圳,财政支出规模超过4000亿元;其次是广州和佛山,这两个市财政支出规模均超过1000亿元;位列后四位的是汕尾、云浮、阳江和潮州,均不足300亿元。最高的深圳和最低的潮州,财政支出规模差距达21.8倍。财政收支增速的关联度不高,在21个市中,仅有中山的财政支出增速高于财政收入增速,其余20个市的财政支出增速高于财政收入增速。财政收支差额最大的是东莞,超过1000亿元;其次是汕头、阳江、茂名、佛山、深圳,超过了300亿元;而惠州财政收支差额最小,最大的东莞和最小的惠州差距达到了10.9倍。其就财政自给率而言,最高的是深圳,超过了90%;其次为东莞、佛山,均超过了70%,并且只有深圳和东莞的财政自给率是高于全省财政自给率的平均水平,财政自给率最低的是汕尾。最高的深圳和最低的汕尾之间的差距达到了4.9倍。
(二)对策建议
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强化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推动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担当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职责。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促进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建设“数字湾区”,提高市场一体化水平。推动港澳法律、医疗、建筑及工程等专业人士在大湾区内地便利执业,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认证等领域与港澳协同取得更大突破,推进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加快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建设,推进全口径跨境融资和“跨境理财通”试点。深化民生领域合作,推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促进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加快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强化制度集成创新和规则衔接示范。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大力推动内外联动,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抓好交通强国建设广东试点,开工合湛高铁、沈海高速机荷段改扩建等项目,加快广湛、广汕汕、深江、深汕、梅龙等高铁和货运铁路建设,建设赣深高铁、南沙港铁路,推进深南高铁前期工作,谋划提升茂名北向铁路通道功能。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布局一批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推动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内免税店,引导境外消费回流。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开展“粤贸全国”计划,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推动高品质商圈建设,打造消费节庆品牌。重视乡村消费需求,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推动汽车以旧换新,促进家电更新消费。支持新型消费加快发展,壮大信息消费,鼓励发展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模式新业态,形成服务消费等新增长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文化、医疗、养老、育幼、体育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创新生态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标全球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强化应用基础研究主攻方向,积极参与国家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争取在信息光子、新材料等领域启动新一轮部省联合重点专项。深入实施“广东强芯”行动,加快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高端设备等领域补齐短板。
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推进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积极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巩固数字产业发展优势,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产业发展壮大。
更大力度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推动珠三角核心区优化发展。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做强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广州、深圳要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和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水平。佛山、东莞要立足实体经济,提升制造业能级,当好地级市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惠州要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石化等支柱产业,做大经济规模,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珠海要壮大智能家电、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打造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中山要主动对接珠江东岸,加快培育新兴支柱产业,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江门、肇庆要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抓好大广海湾经济区、肇庆新区等重大平台建设,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支持汕头、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建立广州与湛江、深圳与汕头深度协作机制,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重要发展极。支持汕头发挥港口和铁路服务支撑作用,提升华侨试验区、临港经济区等建设水平,加快传统支柱产业技术改造和质量建设,加强文化传承保护,提升城市综合品质。支持湛江参与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对接海南自由贸易港,推进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提升高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抓好东海岛等开发建设,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壮大城市综合实力。强化汕尾、阳江重要支点功能,支持茂名滨海新区、揭阳粤东新城、潮州新区等重大平台发展,打造珠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链延伸区、产业集群配套基地。统筹抓好东西两翼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和科技创新资源优化布局,做大做强绿色石化、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推进韶关新区、河源深河产业共建示范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梅州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云浮氢能产业基地等建设,发展生物医药、绿色矿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等五大现代化都市圈要增强集聚功能,引导常住人口向中心城市、城市群和城镇有序转移,以常住人口为基准合理配置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
注:文章数据来源于广东省及各地级市财政、统计部门网站。
参考文献:
1.2022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2.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作者:董鹏梅
指导老师:李永海
490_165760471401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1479971814@qq.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