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财税论文回顾(上)
(第957期)
《中国社会科学》是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杂志,主要发表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研究成果,涵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学、语言学等学科以及跨学科研究的论文、调研报告、学术综述等,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最高水平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ISSN:1002-4921
CN:11-1211/C
复合影响因子:11.715
综合影响因子:8.795
经整理,2000-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共刊发财税类文章41篇,本公众号将分两期进行刊发,其中,上篇(20篇)主要就财政理论与制度、财政分权、财政政策、地方财政等问题进行梳理;下篇(21篇)主要就财政绩效、财政收支、税收制度政策和财税史等问题进行梳理。
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
周飞舟
摘要:分税制并没有有效地均衡地区间因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带来的区域差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分税制带来的集权效应引起地方政府行为的一系列变化。在这种形势之下,地方政府开始积极从预算外、尤其是从土地征收中为自己聚集财力,“城市化”开始成为地方政府的新增长点。由此,分税制集权化的改革带来了一个意外后果,即形成了一种“二元财政”结构格局。
关键词:中央地方关系;分税制;县乡财政;分权;
公共财政与中国国民收入的高储蓄倾向
徐忠 张雪春 丁志杰 唐天
摘要:将国有企业从"企业部门"中分离出来,与"政府部门"合并为"公共部门",其储蓄率称为"公共部门储蓄率";并将非国有企业与居民合并为"私人部门",其储蓄率称为"私人部门储蓄率"。据此提出的中国高储蓄率的公共财政假说认为:2000年以来中国储蓄率持续高涨,是由政府的赢利性动机及其对公共财政职能产生的挤出效应推动的,并带来了公共支出的不足。结果,居民和非国有企业不得不增加预防性储蓄。利用我国1996—2006年30个省面板实证检验的结果验证了此假说。
关键词:储蓄率;公共支出;政府赢利性动机;
公共财政转型与政府卫生筹资责任的回归
顾昕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国公共财政在卫生筹资领域的责任弱化,导致民众医药费用的负担大大加剧,产生了严重的社会不公。自2003年以来,这种局面开始逆转,中国卫生总费用中公共筹资或者广义政府卫生支出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开始接近并将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公共财政的转型在医疗卫生领域有了充分的体现,即政府不再独揽卫生筹资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责任,而是通过公共财政筹资优势的发挥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动员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在服务提供方面引入竞争。政府还调整了公共资源的配置方向,强化对农村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投入。所有这些,均为全球性公共管理变革以及中国政府转型大趋势的具体体现。2009年春公布的"新医改方案"明确了医疗卫生领域公共财政转型的这些新原则,不仅为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而且还将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公共财政;卫生总费用;广义政府卫生支出;社会支出;医疗保障体系;
中国财政供养的规模及影响变量——基于十年机构改革的经验
程文浩 卢大鹏
摘要:财政供养人员是政府的行政之基,其规模大小直接影响政府效能与社会和谐。1998年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有效地抑制了财政供养规模的膨胀,中国当前的财政供养规模总体上处于安全水平、受控状态,但在优化财政供养人员的结构与功能方面仍然面临巨大挑战。中国的财政供养问题绝非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与更深层的政府体制改革息息相关。财政供养问题其实是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政府体制很多深层次的问题都会在财政供养问题中得到集中反映,而财政供养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也只有通过政府体制改革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
关键词:财政供养;机构改革;政府规模;
论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下的财政基础理论建设
高培勇
摘要:中共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的全新理论概括,标志着财政基础理论建设的重大突破:将财政定位于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使其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摆正了财政与财税体制的位置;作为各个领域改革的交汇点,财税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点推进成为率先践行的突破口,从宏观上理清了财税体制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立足于现代财政制度与公共财政制度一脉相承的关系以及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的需要,以公共性、非营利性和法治化三大特征,从总体上勾画了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形态。
关键词:财政基础理论;财税体制改革;国家治理体系;现代财政制度;
财政规则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以环境治理为例
张莉
摘要: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改革财政规则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环境治理是当下国家治理能力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忽略了政府在改善环境质量上的作用,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则忽略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从地方政府追求可支配财政收入最大化角度出发,提出财政规则与地方政府治理绩效之间的假说,并利用地级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可以发现,财政规则可以影响财政收支结构,进而解释不同地区的异质性环境治理激励。据此,财政规则改革可以促进国家治理能力提升,中央通过改变财政规则可以促使地方政府自主承担环境治理的职责。
关键词:财政收支结构;环境治理;财政规则;
中国的包容性财政体制——基于非规范性收入的考察
吕炜 王伟同
摘要: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是一个有待解释的理论命题。合理解释地方财政非规范行为与中央和地方激励相容之间的逻辑悖论,是深刻理解中国经济改革逻辑的关键。基于地方自主财力长期依赖非规范性财政收入的特征事实,一个包含中央和地方双重行为视角的包容性财政体制分析框架,可以阐释改革进程中长期存在的以非规范性收入为载体的隐性分权合约,刻画在中央财政容忍和地方财政自主的行为动机下中央和地方财政互动的制度空间和动态过程,阐明非规范性收入、中央和地方激励相容与经济增长及市场化改革之间的逻辑一致性。在包容性财政体制分析框架下,普遍内生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非规范性收入,不仅弥补了正式预算制度下地方事权、支出责任与财力间的不适应,而且在保障体制平稳运行的同时实现了地方行为与经济增长目标的激励相容。包容性财政体制分析框架,兼顾了地方活力与中央驾驭能力,是中国能够兼顾经济快速增长和市场化改革双重目标的重要制度逻辑。
关键词:包容性财政体制;激励相容;中央和地方关系;财政分权;非规范性收入;
税收主权与税收专约的解释依据
刘永伟
摘要:国家主权与国际法关系密切,国际法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并反映着国家主权受到限制的程度。税收主权具有明显的绝对性,世界上不存在对税收主权进行限制的一般国际税法,税收专约不为缔约国创设国际法上的法律义务,也不构成对税收主权的限制。税收专约不受国际法调整,不是《条约法公约》的调整对象,法院没有义务适用公约对税收专约进行解释。税收主权所具有的绝对性是税收专约规定税务机关采国内法解释的真正原因,也是法院采国内法方法的根本原因所在。
关键词:税收专约;解释依据;税收主权;
财政分权、金融分权与宏观经济治理
何德旭 苗文龙
摘要: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解决新时代主要经济问题的关键举措。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治理的主要手段,其协调程度和经济调控效果受到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制度安排的影响。分析表明:财政收入分权与财政支出分权的不匹配,金融显性集权隐性分权以及政府层级间金融分权和政府市场间金融分权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资源和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进而影响宏观经济治理的有效性。因此,明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在提高地方财政收入比例的同时降低地方支出比例,廓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定位与救助边界,推进适度的金融分权,更加充分地发挥地方政府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控制重大风险的作用,是构建科学有效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财政分权;金融分权;宏观经济治理;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
乔宝云 范剑勇 冯兴元
摘要:主流的财政分权理论一般认为,通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两种机制可以提高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社会福利水平。本文将这一理论应用于1978年以来的财政分权改革与中国小学义务教育的案例,发现财政分权并没有增加小学义务教育的有效供给。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西方通行的财政分权促进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的两种机制在中国并不发挥作用,尤其是人口流动障碍及其地区性差异导致地方政府行为向追求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率的方向转变,导致各地区激烈的财政竞争并相应挤占了义务教育等外部性较强的准公共产品性质的财政支出。本文还发现,财政分权对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它推动了富裕地区的经济增长而抑制了后者。
关键词:财政分权;义务教育;
财政政策与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李永友 钟晓敏
摘要:基于代表性家庭最优消费决策及其与财政政策的关系,估计中国财政政策对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自1998年至今,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幅度超过20%。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除源于收入分配、经济发展程度、预期、消费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外,与财政政策运用也有很大关系。其中,未预期到的财政政策冲击对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产生的综合效应显著为负。以未预期到的税收增加为融资工具的策略选择,大大抑制了结构调整的正面效应。因此,扩大居民消费,不仅要通过财政增收,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而且要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策略,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提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关键词:居民宏观消费率;边际消费倾向;财政政策;
稳健财政政策的非凯恩斯效应及其可持续性
郭庆旺 贾俊雪
摘要:本文首先考察了我国近几年从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的财政收支调整或财政稳固方式,进而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探究了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最后利用增长核算法探讨了我国应采取何种方式的稳健财政政策以确保其具有可持续性。分析表明,由于我国财政收入政策存在显著的“非凯恩斯效应”,因此现阶段实施的以增收为主要方式的稳健财政政策没有对宏观经济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我国财政政策成功转型以及稳健财政政策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地选择财政稳固方式,即应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且尽量保持财政收支同步增长。
关键词:财政政策;财政稳固;非凯恩斯效应;
中国财政支出和民间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
胡书东
摘要:本文为分析积极财政政策对民间消费需求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具有微观基础的理论框架。理论分析和经验检验的结果表明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扩大财政支出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确实有助于刺激民间消费需求
关键词:居民消费;财政支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财政政策;
地方公共债务增长的制度基础——兼顾财政和金融的视角
毛捷 刘潘 吕冰洋
摘要:财政金融体制和地方公共债务密不可分。理论研究发现,在隐性金融分权创造的弱融资约束环境下,税收分成对地方公共债务依存度和负债率均有正向刺激作用。背后的机制是,税收分成比例的提高增强了地方政府扩大债务规模的能力和动机,而隐性金融分权导致地方政府的融资约束变弱,使得扩大债务规模的动机更易实现。实证结果支持理论发现,税收分成比例与地方公共债务依存度和负债率均显著正相关,税收分成比例与金融分权度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且税收分成与地方公共债务规模之间的关系受宏观税率和增长效果等影响。财政金融体制的激励作用是地方公共债务持续增长的制度原因,这为科学管控债务规模、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税收分成;财政分权;金融分权;地方公共债务;
经济周期视角下的中国财政支出乘数研究
陈诗一 陈登科
摘要:系统考察财政支出乘数及其伴随经济发展周期的演化特征,是科学评估政府财政支出效果的基本前提,是合理制定和有效执行"精准"财政政策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新时代经济金融风险监管体系和现代财政制度的加快建立。克服已有模型局限,将经济周期特征纳入中国财政支出乘数问题研究框架,系统测算中国财政支出乘数,并着重定量考察财政支出乘数与经济周期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财政支出乘数高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但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财政支出乘数具有比较明显的逆周期特征,经济低迷时期财政支出乘数是经济繁荣期的2.3倍;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的财政支出乘数显著高于其他时期。财政刺激政策出台的时机至关重要,为提升财政支出效果,应在危机冲击发生后较为及时地推出财政支出政策。
关键词:中国财政支出乘数;经济周期;财政刺激政策时机;
从市场扭曲看政府扩张:基于财政的视角
吕冰洋
摘要:普遍认为,政府扩张会造成市场扭曲。但是,市场扭曲反过来也会推动政府扩张。原因在于,政府支出对私人资本具有补充和替代两种作用。就补充关系而言,政府生产性支出进入企业生产函数,增加政府生产性支出会提高私人资本边际产出;就替代关系而言,政府支出直接用于国有企业补贴,可增加国有企业产出,从增长角度看,能起到替代私人部门生产的作用。政府通过商品税融资虽然会抑制消费并损害居民福利,但是可通过支出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因此,市场扭曲将推动商品税、政府生产性支出和对国有企业补贴支出的增长。政府对市场不当干预造成市场扭曲的原因,可能在于政府对组织效率的追求优先于对经济效率的追求。这些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关于政府扩张的理论解释,也为中国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市场扭曲;政府规模;财政政策;经济增长;
县级财政生产性支出偏向研究
尹恒 朱虹
摘要:中国县级决策者主要对上级负责,追求尽可能高的经济增长率,而非居民福利最大化,导致其财政决策偏向生产性支出。基于2067个县(市)2001—2005年财政经济数据的实证检验,为县级财政生产性支出偏向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生产性支出偏向严重妨碍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和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逐步增强县级政府满足本地居民需求的激励。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偏向;县级政府;
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1978—2005
陈诗一 张军
摘要:利用DEA非参数技术和受限Tobit模型,核算财政分权改革后中国省级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相对效率,结果显示,中国大部分省级政府的支出都不是很有效率的,但比较而言,东中部地区的政府支出效率相对较高且相差不大,西部地区与之相比则低很多。具体来看,20世纪80年代地方财政包干时期,东中部地区的支出效率呈现共同的下降趋势,西部地区变化不大,但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的支出效率总体上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主要是由东部和西部地区效率的较大提高所引起,而中部地区支出效率相对于此前几乎没有改善。
关键词:财政分权;财政支出效率;DEA核算;Tobit面板模型;
地方财政对本地居民偏好的回应性研究
尹恒 杨龙见
摘要:地区经济结构有助于解释地方财政对本地居民偏好的回应程度,即财政回应性。建立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以得到地方财政回应性与财政支出结构间的单调关系,从而使财政回应性可以测量。地方财政支出中的福利性支出占比,是财政回应性的有效代理变量。利用中国县级财政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等多个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民营经济份额越大、个人所得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越高、本地市场集中度越低,地方财政福利性支出的占比就越高。这表明,民营经济份额、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和市场集中度所概括的地区经济结构因素,对地方财政的回应性确实存在显著影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解决中国地方财政回应性缺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地方财政;居民偏好;财政回应性;
地方财政治理: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基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研究
刘勇政 贾俊雪 丁思莹
摘要:构建权责清晰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完善地方财政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提高地方税收自主权和增加转移支付规模作为两种地方财政治理方式存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以我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为契机,在一个相对统一的分析框架内剖析了这两种地方财政治理方式对地方政府收支行为进而财政自给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改革提高了地方税收自主权和转移支付规模,即同时践行了这两种治理方式;作为一种"授人以渔"的财政治理方式,地方税收自主权的提高可遏制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和成本转嫁行为,提高地方自有财力水平、遏制地方支出扩张,故显著增强了地方财政自给能力;作为一种"授人以鱼"的财政治理方式,转移支付规模增加则具有相反影响——这一负向激励效应起到主导作用,导致省直管县改革显著削弱了地方财政自给能力,不利于地方财政治理改善。这对于当前央地财政关系的优化调整具有良好启示。
关键词:地方财政治理;财政自给能力;税收自主权;转移支付;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6(06):100-115+205.
[2]徐忠,张雪春,丁志杰,唐天.公共财政与中国国民收入的高储蓄倾向[J].中国社会科学,2010(06):93-107+222.
[3]顾昕.公共财政转型与政府卫生筹资责任的回归[J].中国社会科学,2010(02):103-120+222.
[4]程文浩,卢大鹏.中国财政供养的规模及影响变量——基于十年机构改革的经验[J].中国社会科学,2010(02):84-102+222.
[5]高培勇.论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下的财政基础理论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2014(12):102-122+207.
[6]张莉.财政规则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以环境治理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2020(08):47-63+205.
[7]吕炜,王伟同.中国的包容性财政体制——基于非规范性收入的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2021(03):46-64+205.
[8]刘永伟.税收主权与税收专约的解释依据[J].中国社会科学,2013(06):129-145+207.
[9]何德旭,苗文龙.财政分权、金融分权与宏观经济治理[J].中国社会科学,2021(07):163-185+207-208.
[10]乔宝云,范剑勇,冯兴元.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J].中国社会科学,2005(06):37-46+206.
[11]李永友,钟晓敏.财政政策与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J].中国社会科学,2012(12):63-81+207.
[12]郭庆旺,贾俊雪.稳健财政政策的非凯恩斯效应及其可持续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6(05):58-67+206.
[13]胡书东.中国财政支出和民间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2(06):26-32+204.
[14]毛捷,刘潘,吕冰洋.地方公共债务增长的制度基础——兼顾财政和金融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19(09):45-67+205.
[15]陈诗一,陈登科.经济周期视角下的中国财政支出乘数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9(08):111-129+206-207.
[16]吕冰洋.从市场扭曲看政府扩张:基于财政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14(12):81-101+207.
[17]尹恒,朱虹.县级财政生产性支出偏向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1(01):88-101+222.
[18]陈诗一,张军.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1978—2005[J].中国社会科学,2008(04):65-78+206.
[19]尹恒,杨龙见.地方财政对本地居民偏好的回应性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4(05):96-115+206.
[20]刘勇政,贾俊雪,丁思莹.地方财政治理: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基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9(07):43-63+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