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1411
  • Tax100会员 33536
查看: 548|回复: 0

数据发布:2021年甘肃省14个市州经济运行情况汇总!

2万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专家团队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36396

2020税务高考

2022-4-22 02: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选公众号文章
公众号名称: 兰财税海研语
标题: 数据发布:2021年甘肃省14个市州经济运行情况汇总!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4-21 06:15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wMzIwNTIwMQ==&mid=2247499990&idx=1&sn=32fc099d2759512ce11004ce5df6a31e&chksm=c09b58e8f7ecd1fec79c41951ff7e5911d8bf09fae4fb76b96593abb0989b0845ebddf3841be#rd
备注: -
公众号二维码: -
2021年甘肃省14个市州经济运行情况汇总发布
(第876期)


2021年,甘肃各市州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城乡协调发展扎实推进、民生保障基础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大局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根据甘肃省各市州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来看,2021年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3231.29亿元,同比增长6.1%。嘉峪关市完成生产总值326.5亿元,增长5.1%。金昌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8.61亿元,同比增长8%,两年平均增长8.3%。白银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71.0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4%,两年平均增长5.5%。天水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0.33亿元,同比增长7.3%。武威市实现生产总值600.2亿元,同比增长8.1%。张掖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达到526.23亿元,同比增长7.0%。平凉市地区生产总值553.9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酒泉市地区生产总值762.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9%,两年平均增长7.5%。庆阳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50亿元,达到885.27亿元,增量139.16亿元,创历年最高,为全省突破万亿作出积极贡献。定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8亿元,比上年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6.3%。陇南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达到502.5亿元,同比增长7%,两年平均增长4.9%。临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3.8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3.0个百分点。甘南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0.0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8%,两年平均增长3.2%,增速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随着2021年甘肃省各市州经济运行情况的陆续发布,本文整理了甘肃省下辖市州的经济运行情况,分别是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天水、武威、张掖、平凉、酒泉、庆阳、定西和陇南12个地级市,以及临夏和甘南2个自治州,我们可以通过各市经济运行情况公布的数据来更加全面的了解甘肃省各市州的发展状况。

2021年兰州市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在中央、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经济运行保持平稳态势,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3231.29亿元,同比增长6.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2.52亿元,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1113.91亿元,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2054.86亿元,增长6.4%。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4:34.47:63.59。
一、粮食生产总体稳定,经济作物稳中有增
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6.78万亩,增长1.4%。粮食总产量33.3万吨,下降1.0%。其中,夏粮产量11.17万吨,增长1.0%;秋粮产量22.13万吨,下降2.0%。蔬菜、瓜果、中药材、花卉产量分别为208.26万吨、13.66万吨、4.0万吨、34.43万支,分别增长8.6%、11.0%、8.6%和492.6%。生猪、肉牛、肉羊、家禽分别出栏52.71万头、1.22万头、47.66万只、235.18万只,分别增长25.0%、8.0%、14.0%和7.4%。
二、工业生产创八年来新高,新产业高速增长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创2014年以来新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6.5%和52.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8.2和44个百分点。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8%、8.2%和8.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9%;股份制企业增长8.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5.2%;私营企业增长17.2%。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418.6亿元,同比增长22.6%。利润总额143.1亿元,增长146.7%。税金总额290.4亿元,增长7.6%。
三、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7%。制造业投资增长16.9%,高于全部投资增速9.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1.4%,高于全部投资增速33.7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69.7%;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26.2%。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9.8%;民间投资增长9.0%;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8.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64.0%;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4.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0.2%。
四、消费市场持续恢复,升级类商品销售逆势上扬
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7.74亿元,同比增长7.1%。限额以上单位21类主要零售商品中有14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实现增长。其中汽车类消费中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48.4%;金银珠宝类增长41.8%;书报杂志类增长55.8%。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37.46亿元,增长6.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20.29亿元,增长8.9%。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191.00亿元,增长9.0%;商品零售1566.74亿元,增长6.9%。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销售6.76亿元,增长32.2%。
五、财政收入保持稳定,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6.71亿元,增长12.0%。其中,税收收入202.83亿元,增长15.2%;非税收入73.87亿元,增长4.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83.61亿元,下降0.5%。
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9577.65亿元,同比增长5.4%;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4231.83亿元,增长8.1%。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9525.40亿元,增长5.3%;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4060.26亿元,增长8.5%。
六、城乡居民收入跑赢GDP,消费价格温和上涨
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244元,同比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91元,增长10.5%。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7。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分别高于GDP增速1.6和4.4个百分点。
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3%。其中食品烟酒上涨0.9%,衣着上涨1.4%,居住上涨1.4%,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5%,交通和通信上涨3.6%,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0.3%,医疗保健上涨0.2%,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1.3%。

2021年嘉峪关市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良好态势。
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顶住下行压力,克服风险挑战,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2021年,嘉峪关市完成生产总值326.5亿元,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213.9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106.8亿元,增长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65.5:32.7。
一、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畜牧业发展平稳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有效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规模化养殖,在保证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合理配置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确保粮食面积,稳定蔬菜面积,合理种植经济作物,保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完成增加值5.7亿元,增长3.6%,其中,种植业完成增加值4.45亿元,下降0.4%,畜牧业完成增加值1.24亿元,增长13.79%。
二、工业生产稳定增长,盈利能力大幅提高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钢、铝两条千亿级产业链初步形成,酒钢公司“三化”改造纵深推进,7号高炉优化升级、悬浮磁化焙烧选矿等项目相继建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超过60户。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5.6%,地方工业增加值增长15.1%。工业产品产销率102%,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5.3%;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6.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2.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8%。
企业效益较好。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973.8亿元,增长27.3%;实现利润总额91.1亿元,增长2.4倍;亏损企业亏损额3.4亿元,下降8.2%。亏损企业17户,比上年减少5户。资产负债率58.4%,下降6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9.35%,提高5.88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定,工业投资快速增长
各部门紧盯项目投资实施,细化措施,统筹调度,狠抓落实,突出项目建设“主引擎”,每季度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定期召开建设项目调度会,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年初计划建设项目185个,年度计划投资130亿元,主要涉及交通及城市基础设施、酒钢公司“三化”改造、房地产开发等领域。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9%,其中项目投资下降13.18%,工业投资增长79.56%,民间投资下降33.61%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50.35%,占全部投资比重0.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79.56%,占全部投资比重31.7%;第三产业投资下降9.39%, 占全部投资比重67.8%。
四、消费品市场逐步恢复,消费结构有所调整
为繁荣活跃全市消费品市场,引导商贸企业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消费促进活动,消费品市场向好因素不断累积,呈现稳步恢复态势。2021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9亿元,增长14.4%。批发业销售额增长29.9%,零售业销售额增长24%,住宿业营业额增长22.7%,餐饮业营业额增长25.8%。
在汽车零售规模扩大和汽柴油价格回升带动下,限上零售业市场结构调整明显。2021年,全市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7.9%,占限上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为23.7%,比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0.9%,占限上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为27.8%,比去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
五、民生保障力度加大
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的比重保持在80%以上。2021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6亿元,增长29.8%。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9亿元,下降3.5%。从支出结构看,城乡社区支出4.2亿元,下降0.8%;教育支出5.2亿元,增长1.2%;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3亿元,增长5.4%;卫生健康支出2.9亿元,增长21.3%。
六、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开展现代城市与美丽乡村建设相得益彰、互促共融的建设,实施“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道路、公交、水电、快递、物流、网络等连通村组,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奠定了基础。202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863元,增长6.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26元,增长10%。

2021年金昌市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金昌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统揽和主线,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主动适应“三新一高”,以“单项工作争先进、整体工作创一流”的标准和“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劲头,扎实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全市经济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增长趋势好于预期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8.61亿元,同比增长8%,两年平均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97亿元,增长11.4%,两年平均增长8.3%;第二产业增加值285.46亿元,增长8.9%,两年平均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110.18亿元,增长5.2%,两年平均增长4.6%。全市三次产业比为7.7:66.6:25.7;从季度趋势看,全市延续了2020年下半年以来的恢复态势,但在基数效应和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下,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呈现逐季回落。综合两年情况来看,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两年平均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2个和3个百分点。
二、农业生产形势向好,菜草畜产业贡献突出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33.69万亩,同比增长2.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1.9万亩,增长0.8%,顺利完成粮食省长安全责任制目标任务;粮食产量为47.49万吨,增长6.38%。蔬菜播种面积为24.78万亩,增长22.73%;蔬菜产量为93.74万吨,增长25.79%。畜牧业总体发展良好。猪、牛、羊出栏全面增长,其中:生猪出栏5.6万头,增长22%;牛出栏1.9万头,增长3.28%;羊出栏56.51万只,增长11.4%。牛奶产量为5.9万吨,增长25.27%。
三、工业经济较快增长,企业效益明显提升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两年平均增长13.2%,其中:中央省属企业增长14.8%,地方企业下降2.6%。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长7.1%;制造业增长13.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4%。从重点行业看,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3.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2.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2%。从先行指标看,1-12月,全市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12.6%,工业用电量增长16.9%。从企业效益看,1-12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381.1亿元,增长54.97%;利润总额61.58亿元,增长60.52%;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2.59%,同比提升0.09个百分点。
四、规上服务业增势良好,重点行业保持增长
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41.69亿元,同比增长32.43%,两年平均增长34.3%。8大门类中,6个门类呈正增长,其中道路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行业呈两位数增长态势。分行业看,全市11个重点行业中有8个行业营业收入呈现正增长。
五、投资增长总体平稳,民间投资增势强劲
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5%,两年平均增长10.1%,其中:项目投资增长13%;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3.5%。重大项目和民间投资支撑作用明显。2021年,全市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增长24.9%,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同比下降37.8%和31%,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70.4%,其中工业投资增长70.9%。
六、消费市场持续恢复,对外贸易大幅增长
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58亿元,同比增长10.9%,两年平均增长4.6%,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0.1%。从行业情况看,批发业实现销售额57.13亿元,增长30%;零售业实现销售额72.09亿元,增长17.9%;住宿业实现营业额1.8亿元,增长28.4%;餐饮业实现营业额10.37亿元,增长16.1%。从商品类值情况看,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和烟酒类零售额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6.9%、50.4%、41.4%。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长32.9%;汽车类增长15.1%。
1-12月,全市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88.2亿元,同比增长34.5%,占全省的比重达到38.3%,其中:进口183.7亿元,增长34.9%;出口4.5亿元,增长20.7%。
七、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金融存贷总体平稳
1-12月,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74.32亿元,增长25.77%;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98亿元,增长20.11%,两年平均增长13.8%。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57.22亿元,下降6.23%。
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99.3亿元,同比增长10.2%;各项贷款余额364.2亿元,增长18.6%,其中:短期贷款141.9亿元,增长8.9%;中长期贷款159.9亿元,增长8.5%。
八、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
202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649元,增长7%,两年平均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00元,增长10.2%,两年平均增长8.5%。1-12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1%,涨幅与上月末持平。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六涨二降”,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1.1%。
截止12月,金昌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548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5.48%。其中,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312人,完成目标任务的271.37%;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149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26.41%。登记失业率2.99%,控制在4%以内。
总的来看,2021年全市经济保持稳定恢复,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期目标顺利完成,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为金昌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但也要看到,全球疫情演变充满不确定性,宏观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宏观环境复杂严峻,各类制约因素仍然较多,稳增长压力加大。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聚焦培育壮大“2+4”产业链和市企融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抓紧抓实项目建设,助力企业纾困解难,加快释放内需潜力,着力畅通经济循环,确保经济平稳运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注: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0年,金昌市地区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357.0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4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226.03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102.61亿元,增长4%。

2021年白银市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市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城乡协调发展扎实推进、民生保障基础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大局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初步核算,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71.0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4%,两年平均增长5.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04.23亿元,增长10.4%,两年平均增长8.2%;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17.67亿元,增长9.9%,两年平均增长4.6%;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49.12亿元,增长6.5%,两年平均增长5.3%。
一、农业生产稳中向好
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10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8.1%。粮食播种面积396.49万亩,增长0.5%,粮食产量96.75万吨,下降2.18%;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29.58万亩和129.78万吨,分别增长10.12%和8.14%。
全年全市生猪存栏81.34万头,比上年增长10.8%,出栏109.03万头,增长30%;牛存栏15.93万头,增长16.5%,出栏9.07万头,增长12.31%;羊存栏220.99万只,增长11.3%,出栏239.06万只,增长20.65%;禽存栏654.95万只,增长12.5%,出栏430.23万只,增长14.98%。
二、规上工业増势强劲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4%,两年平均增长6.1%。从隶属关系看:中央属企业完成增加值增长10.1%,省属企业增长7.9%,县区属企业增长26.4%。
从分行业看:全市纳入统计的26个行业大类中,保持增长的行业有21个,占全部行业的80.77%,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47%。下降的行业有5个,完成工业增加值下降14.66%。四大主导行业累计完成增加值增长17%,占全部规上工业的比重为73.6%,其中:煤炭、化工、有色、电力分别增长26.6%、25.9%、13.3%、10.5%。
三、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2.16%,两年平均增长14.07%。从投资类型看:项目投资增长14.8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6.45%。
截止12月底,全市在库项目(不含房地产)556个,其中:续建项目309个,同比增加80个;新入库项目247个,同比减少30个。
从三次产业投资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同比下降47.46%,第二产业增长61.13%,第三产业增长8.37%。
全年全市民间投资比上年增长31.3%。
四、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01.93亿元,比上年增长22.2%,两年平均增长11.37%。从城乡市场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64.6亿元,增长22.2%;乡村实现37.33亿元,增长22%。
从消费形态看:餐饮收入实现14.99亿元,增长30.5%;商品零售实现186.94亿元,增长21.6%。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54.65亿元,增长4.2%;零售业实现132.22亿元,增长30.5%;住宿业实现1.55亿元,增长47.6%;餐饮业实现13.52亿元,增长28.6%。
五、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
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7%,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0.1%。在构成居民消费品价格的八大类中:交通和通信类上涨4.1%,居住类上涨2.5%,医疗保健类上涨0.8%,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0.7%,生活用品及服务类持平,衣着类下跌1.8%,食品烟酒类下跌0.9%,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下跌0.9%。
六、金融信贷平稳运行
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9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681.74亿元,增长11.07%;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181.03亿元,增长15%。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67.78亿元,增长3.41%。其中:住户贷款余额307.94亿元,增长3.94%;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459.84亿元,增长3.06%。
七、财政收支稳步增长
全年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78.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4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18亿元,增长14.38%,其中县区收入26.34亿元,增长9.7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5.78亿元,增长1.98%。全市与民生相关的十一类支出完成174.96亿元,增长2.29%,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85.02%。
八、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5586元,比上年增加2483元,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1878元,比上年增加1167元,增长10.9%。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比上年缩小0.09个百分点。
注: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0年,白银市地区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495.7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69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168.57亿元,下降0.4%;第三产业增加值228.47亿元,增长4.2%。

2021年天水市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持续恢复发展,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初步核算,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0.33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1.14亿元,增长10.3%;第二产业增加值195.68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413.51亿元,增长7%。
一、农业发展稳步提高,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142.02亿元,同比增长10.3%。全年粮食总产量133.02万吨,增长4.04%。蔬菜总产量237.3万吨,增长9.47%。猪牛羊禽肉总产量7.87万吨,增长25.3%。禽蛋产量1.87万吨,增长12.03%;牛奶产量5681吨,增长10.81%。猪、牛、羊、家禽存栏分别增长10.5%、17.2%、13.2%、12.4%,出栏分别增长29.5%、12.5%、20%、13.54%。
二、工业经济稳定增长,新动能新经济较快增长。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分行业看,全市规上工业29个行业大类中,有19个行业产值实现正增长,其中14个增速在10%以上。占规上工业总产值80%左右的五大行业全部呈增长态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3.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0.1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18%;烟草制品业增长0.32%;建材行业增长0.28%。从新动能新经济看,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4.1%、50.7%和42.6%。
三、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其中,项目投资增长11.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0.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2.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0.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7.7%。三次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1.9%、14.5%和83.6%,与上年相比,一产投资占比下降0.5个百分点,二产提高3个百分点,三产下降2.5个百分点。从实物量指标看,全市房屋施工面积同比增长21.1%;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30.1%。
四、消费品市场增速放缓,商品零售较快增长。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22亿元,同比增长9.3%。从销售单位所在地看,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62亿元,增长8.4%;乡村实现65.6亿元,增长12.6%。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256.74亿元,增长7.8%;餐饮收入39.48亿元,增长20.2%。从主要商品零售看,限额以上22类商品中15类零售额增长,7类下降。其中服装鞋帽类增长16.9%、日用品类增长26.4%、化妆品类增长25.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5.6%,汽车类增长15.9%。
五、财政收支稳步增长、金融机构存贷保持平稳。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88亿元,同比增长7.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36.07亿元,增长5.8%。
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749.44亿元,增长8.53%;人民币贷款余额1390.27亿元,增长11.8%。
六、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市场物价小幅上涨。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51元,同比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34元,增长10.6%。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9%。

2021年武威市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三新一高”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保持定力、攻坚克难,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效,国民经济发展扩量提质、稳中向好、好于预期,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初步核算,202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00.2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7.4亿元,增长10.8%;第二产业增加值104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308.9亿元,增长6.4%。
一、农业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90.4亿元,增长10.6%。
粮食产量大幅增长。粮食作物面积达到240万亩、增长11.6%,产量122.1万吨、增长18.1%。其中,夏粮产量25.9万吨、增长11.5%;秋粮产量96.2万吨、增长20.1%。
特色农产品规模稳步提升。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385.4万亩、同比增加20.9万亩,增长5.7%;蔬菜产量271.2万吨、增长3.2%。食用菌、瓜类、草莓产量分别达到9.5万吨、55.7万吨、326.35吨,同比分别增长33.4%、19.5%、65.3%。
畜牧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猪、牛、羊、鸡存栏量同比分别增长3%、18.3%、13.8%、6.4%;出栏量分别分别增长15.8%、13%、32%、14.8%。牛奶产量9.4万吨、增长2倍,禽蛋产量3.1万吨、增长6.8%。
二、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
三大门类全面增长。规上采矿业增加值增长84.3%,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9%。
重点行业贡献突出。全市26个行业大类中,20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四个行业增加值总量占规上工业的66.3%,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3.7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
重大项目支撑有力。全年在建500万元及以上项目590项。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34项,投资量占项目投资的59.92%,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2个百分点,贡献率达97.64%。
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在建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增长19.3%,房屋施工面积、商品房销售面积分别增长35.69%、29.21%。
基础设施投资支撑有力。全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包括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8.96%,完成投资占项目投资的59.4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类项目投资增长46.38%。消费市场持续恢复。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亿元,增长12.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四、消费市场持续恢复。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亿元,增长12.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批发和餐饮业销售快速增长。全市批发和餐饮业恢复性增长势头明显,零售和住宿业经营情况相对平稳。批发业实现销售额145.8亿元、增长31.8%,零售业实现销售额78亿元、增长13.3%,住宿业实现营业额2.6亿元、增长13.4%,餐饮业实现营业额15.2亿元、增长25.4%。
城镇市场销售较快增长。全市城镇市场实现社零总额113.1亿元、增长13.8%,乡村市场实现48.9亿元、增长9.9%,城镇市场增速高于乡村3.9个百分点。
五、财政运行总体平稳
全市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54.67亿元、增长3.21%。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32亿元、增长1%,其中税收收入16.73亿元、增长6.32%。
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4.2亿元、同口径增长7.76%。11项民生支出完成172.46亿元、同口径增长6.36%,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4.5%。
六、金融存贷款余额持续增长
截止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11.6亿元、增长8.7%,其中住户贷款875.6亿元、增长10.32%。各项贷款余额931.3亿元、增长5.1%。
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
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及各项政策性增收措施,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工资水平指导线发布制度,推动城镇企业职工薪酬待遇稳定增长,有效增加城镇居民收入。“8+N”优势主导产业助农增收支撑作用显现,农村“三变”改革持续拓展深化,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土地流转、分红、产权等收益平稳增长。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91元、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59元、增长10.3%。
八、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平稳
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指数(CPI)为100.5%。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呈“五升二降一持平”态势,衣着类、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交通通信类、教育文化娱乐类、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0.3%、1.4%、4.1%、0.8%、0.3%,食品烟酒类、医疗保健类分别下降0.5%、0.2%,居住类持平。
注:按照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0年,武威市地区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524.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2%。

2021年张掖市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全市经济稳步恢复,大力开展“冬日无闲·大抓项目”专项活动,经济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稳步提质的良好态势。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1],初步核算,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达到526.23亿元,同比增长7.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3.98亿元,同比增长11.0%;第二产业增加值102.57亿元,同比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269.67亿元,同比增长5.3%。
一、农业生产形势良好
2021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62.62亿元,同比增长10.6%。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4.91亿公斤,比上年增加4601万公斤,增长3.2%。其中夏粮产量4.41亿公斤,下降1.7%;秋粮产量10.5亿公斤,增长5.4%。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逐步提高,全年蔬菜、油料、中药材和其它制种的面积分别达到56.25万亩、14.3万亩、24.83万亩和15.52万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增长34.0%以上,蔬菜产量17.74亿公斤,增长34.2%。
全年牛羊价格保持稳定,养殖效益持续向好,生猪、仔猪和猪肉价格止跌回升,全市畜禽养殖发展势头依然强劲,存出栏数量继续增加。牛存栏67.48万头、出栏31.11万头,分别增长17.1%和14.2%;猪存栏50.88万头、出栏85.29万头,分别增长11.0%和29.0%;羊存栏350.86万只、出栏330.51万只,分别增长12.0%和23.2%。
二、工业生产稳步增长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其中,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0%,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
从重点企业看,滨河九粮酒业、山泥集团、金湾煤矿、甘肃电投、镜铁山矿业、西沟矿业、宏鑫矿产等13户大中型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3.0%,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个百分点。
从重点行业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值分别同比增长53.3%、28.6%和50.1%,合计实现的增加值同比增长20.8%,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个百分点。
从新生动能看,润鹏合金、西龙产业、国雍昌盛、新乐食坊和高台吉电新能等27户升规入库企业运行良好。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1个百分点。
从企业效益看,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2%,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4.6%;营业收入利润率6.38%,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0%。其中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0.2%,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6.2%,民间投资增长15.0%。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4.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4.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3%。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同期的13.6:17.6:68.8调整为14.0:21.3:64.7。
从项目规模看,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开工建设222项,同比增加22个,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4.1%,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9.1%,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从项目类型看,在各类新能源项目的强力带动下,全市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5.7%,增速同比提高64.9个百分点。
四、消费品市场稳步恢复
202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58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8亿元,同比增长23.7%。
从消费区域看,城镇市场实现社零总额159.51亿元,同比增长14.1%;农村市场实现社零总额69.07亿元,同比增长12.8%。
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额194.93亿元,同比增长15.3%;餐饮收入33.65亿元,同比增长5.3%。
从线上消费看,网络消费增势强劲,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通过网络实现销售额7281.3万元,同比增长105.9%。
五、财政金融稳定运行
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26亿元,同比增长4.8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6.55亿元,同比下降12.6%。
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15.22亿元,同比增长8.99%;各项贷款余额710.98亿元,增长5.89%。
六、居民收入持续增加
202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91元,同比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70元,同比增长10.3%。
七、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
2021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同比上涨0.6%,其中12月份环比上涨0.1%,同比上涨1.5%。分类别看,8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呈“五涨一降两持平”态势。其中,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类价格分别上涨0.2%、1.6%、3.7%、0.1%和0.9%,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1.3%,食品烟酒和居住类价格与上年持平。
总的来看,202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十四五”开局良好,但经济高质量发展制约因素仍然存在。新的一年,全市上下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以“三新一高”为主题、建设“一屏四城五区”为目标、“六大突破行动”为引领,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抓产业、促发展,抓短板、强基础,抓改革、破难题,抓民生、保稳定,抓党建、聚合力,巩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1]注: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0年,张掖市地区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465.6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8.95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86.36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250.29亿元,增长2.6%。

2021年平凉市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市委“3659”总体发展思路,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市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经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53.9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53亿元,增长10.7%;第二产业增加值148.22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275.22亿元,增长6.3%。
一、农业生产稳中向好,畜牧业增长较快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29.93万亩,增长1.49%。粮食播种面积430.90万亩,增长1.29%。粮食总产量112.75万吨,增长2.49%。其中,夏粮产量33.4万吨,增长2.63%;秋粮产量79.36万吨,增长2.44%。
全年苹果面积128.54万亩,增长0.5%。苹果产量171.3万吨,增长12.89%。蔬菜面积41.93万亩,增长11.89%。蔬菜产量66.81万吨,增长16.01%。瓜类面积6.32万亩,增长11.02%。瓜类产量17.91万吨,增长7.0%。
全年牛、猪、羊存栏比上年分别增长14.29%、12.56%、16.65%。牛、猪、羊出栏分别为38.89万头、56.21万头和18.36万只,分别增长9.28%、28.61%和20.61%。
二、工业生产稳步增长,企业效益持续好转
全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3.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3.5%,制造业增加值下降3.3%。
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2.2%,轻工业增加值下降22.8%。分企业隶属类型看,中央企业增加值增长5.7%,地方企业增加值增长28.3%。
从重点行业增加值完成情况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4.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9.0%,造纸和纸制品业增长11.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6.0%,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7.2%,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7.4%,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6.8%。
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全年原煤产量2183.7万吨,同比增加149.1万吨,增长7.3%;火力发电205.8亿度,增长11.0%;甲醇产量60.01万吨,增长13.2%;铁合金产量0.78万吨,增长58.1%;棉纱产量1.33万吨,增长28.4%。
全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4.7亿元,增长26.2%。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利润率10.9%。
全年全市工业用电量19.02亿千瓦时,增长1.6%。
三、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增势强劲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1.9%。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长5.3%,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长11.6%,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长9.7%。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2.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0%,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3.5%。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3%、15.5%和83.2%。
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8.4%,制造业投资增长10.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6.4%。商品房销售面积190.08万平方米,增长13.9%。
全年全市民间投资(含房地产项目)增长9.3%。
全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33.74亿元,下降1.4%。
四、消费市场加快恢复,服务业企稳回升
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41.4亿元,增长13.0%。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73.37亿元,增长15.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7.87亿元,增长14.6%。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13.09亿元,增长29.9%;商品零售178.16亿元,增长14.5%。
全年全市批发业销售额97.44亿元,增长12.4%;零售业销售额111.84亿元,增长19.5%;住宿业营业额4.31亿元,增长18.5%;餐饮业营业额23.34亿元,增长19.5%。
从重点商品零售来看,限额以上单位20类商品零售中有14类商品零售额增长,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增势强劲。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80.9%,饮料类增长50.9%,其他类增长48.6%,金银珠宝类增长46.4%,棉麻类增长44.0%,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7.1%,粮油食品类增长15.3%,化妆品类增长14.0%。
1—11月,全市规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9.13亿元,增长5.4%。其中,专业技术服务业、邮政业、商务服务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装卸搬运和仓储业分别增长53.1%、9.5%、5.9%、4.3%、1.4%。
五、财政收入平稳增长,金融存贷稳中有增
全年全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8.18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税收收入23.83亿元,增长18.3%;非税收入14.36亿元,增长13.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9.22亿元,同口径增长7.7%。财政八项支出157.68亿元,增长7.2%。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99.9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1%。各项贷款余额751.11亿元,增长7.7%。
六、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缩小
全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94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05.0%;输转劳动力47.92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03.1%。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958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72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4%。
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98元,同比增加2302元,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00元,同比增加1044元,增长10.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3.09,比上年缩小0.1。
七、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绿色发展稳步推进
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5%。分类别看,8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呈“四涨四降”态势。其中,交通和通信、食品烟酒、其他用品和服务、居住价格分别上涨3.7%、0.9%、0.5%和0.2%,生活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衣着价格分别下降0.02%、0.3%、0.4%、2.3%。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139.28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5.1%,比重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2021年全市经济经受住了各种风险挑战的考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但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经济恢复制约因素仍然较多。2022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市委“3659”总体发展思路,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不断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持续推动经济稳中向好、稳步提质,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注:按照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0年,平凉市地区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474.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59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114.9亿元,增长0.6%;第三产业增加值251.22亿元,增长4.2%。

2021年酒泉市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工业强市成效显著,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稳步前行,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1]],初步核算,2021年,酒泉市地区生产总值762.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9%,两年平均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9%,两年平均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329.8亿元,比上年增长9.4%,两年平均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299.9亿元,比上年增长7.6%,两年平均增长4.4%。
一、农业生产势头良好
全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00.5万亩,同比增长10.6%;粮食总产量55.2万吨,同比增长13.4%。
全市蔬菜产量165.5万吨,增长14.1%;水果产量28.5万吨,增长6%;中药材产量10.8万吨,增长16.9%。
全年肉类总产量10.2万吨,比上年增长20.1%。禽蛋产量1.1万吨,增长8.9%。牛奶产量2万吨,增长8.9%。猪存栏增长10.3%,出栏增长27.3%;牛存栏增长16.2%,出栏增长12.4%;羊存栏增长10.3%,出栏增长21%;鸡存栏增长9%,家禽出栏增长8.7%。
二、规上工业持续向好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9%,两年平均增长15.1%。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6.1%,制造业增长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9.1%。全市列统的29个大类行业中21个行业实现正增长,行业增长面达72.4%。石化、电力、装备、建材、煤炭、食品等支柱行业分别增长7.5%、25.6%、3.3%、3.4%、12.2%、27.1%。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396.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8.9%。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2亿元,同比增长50.4%;营业收入利润率3.5%,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长12.3%。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8.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8%,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6.8%。
全年全市能源投资增长85.6%,快于全部投资73.1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88.7%,社会领域投资增长55.7%。
四、消费市场稳步恢复
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9亿元,比上年增长19.3%,两年平均增长6.7%。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16亿元,增长19.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5亿元,增长18.5%。
限额以上单位零售类值中,基本生活类消费增势较好,日用品类和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49.8%和21.2%;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体育娱乐用品类、金银珠宝类、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94.4%、89.1%、60%和42.1%;大宗消费较快增长,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3亿元,增长21.1%;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51亿元,增长40.5%。
五、财政收支同步增长
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3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税收收入26.2亿元,增长22.7%;非税收入16.1亿元,增长8.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3.7亿元,同口径增长11%。
六、金融信贷稳定增长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203.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5%,其中,住户存款807.6亿元,增长10.5%;非金融企业存款187亿元,增长6.4%。全市各项贷款余额855.1亿元,增长8.6%,其中,住户贷款273.8亿元,下降0.8%;企(事)业单位贷款578.3亿元,增长13.3%。
七、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
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3%,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七涨一降”,其活用品及服务类、医疗保健类、其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上涨0.5%、0.3%、0.7%和0.7%;居住类下降0.6%。
八、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794元,比上年增长6.8%,两年平均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23元,比上年增长10.1%,两年平均增长8.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1.95,比上年缩小0.06。
总的来看,2021年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交出了经济总量位次前移、经济增速位列全省第一、多项指标在全省走前列的优异成绩单。2022年,酒泉市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准确、完整、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常态化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遵循“立足一个定位、坚持两极联动、实施四大战略、创建六大示范区,全方位推动酒泉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紧盯“六个明显提升”奋斗目标,以扩投资、育产业、抓城建、促消费、惠民生、防风险为抓手,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赢得先机主动,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争先进位,全力以赴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1]]注: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0年,酒泉市地区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654.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4.1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269.1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271.6亿元,增长1.3%。

2021年庆阳市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庆阳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三新一高”发展理念,坚决落实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育产业、抓调度,扩项目、强动能,全市经济发展呈现总量提升、增长稳健、韧性增强的良好态势,为全省“三个一”作出了积极贡献,实现了“十四五”开门红,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增量创历史新高,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初步核算,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50亿元,达到885.27亿元,增量139.16亿元,创历年最高,为全省突破万亿作出积极贡献。受基数因素影响,全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速呈现“前高后低”趋势,从一季度增长7.5%回落到全年增长5.2%,两年平均增长4.7%。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1.9亿元,增长10.2%,两年平均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445.79亿元,增长3.7%,两年平均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327.57亿元,增长5.2%,两年平均增长4.1%。从增长贡献看,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5.5%、33.2%和41.3%,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3个、1.7个和2.2个百分点。
二、农业生产稳中有进,“压舱石”地位更加稳固
2021年,全市完成农业增加值113.87亿元,同比增长10.1%。粮食总产下降。全年粮食总产量133.67万吨,下降9.3%,平均亩产230.3公斤,下降9.8%。其中,夏粮产量39.41万吨,增长12.1%;秋粮产量84.26万吨,下降16.1%。特色产业优化。全年蔬菜产量54.63万吨,增长8.2%;水果产量64.36万吨,增长18.6%;中药材产量9.45万吨,增长25.9%。畜牧业加快发展。年末大牲畜存栏42.62万头,增长13.6%。牛、羊、猪、家禽出栏分别增长15.1%、35.0%、33.2%和40.7%。牛奶产量、鲜蛋产量增长45.5%和52.7%。
三、工业经济增长平稳,企业效益持续改善
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4%,两年平均增长4.8%。分类型看,轻工业下降1.9%,重工业增长3.5%。分属地看,中央企业增长2.3%,地方工业增长15.6%。分行业看,采矿业增长1.9%,制造业增长1.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5.1%。从产品产量看,21种主要工业产品有9种产量实现增长,产品增长面为42.9%。原油产量967.25万吨,增长5.4%;原油加工量352.52万吨,下降0.9%;天然气产量增长5.9%;风力发电量增长20.0%;水泥产量下降14.9%;初级形态塑料增长12.9%。从关联指标看,全社会用电量57.35亿度,增长17.6%,其中工业用电量34.28亿度,增长17.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16.4%,其中石油开采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50.7%,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业出厂价格指数124.1%。从企业效益看,全市规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650.35亿元,增长34.5%;利润总额69.61亿元,增长85.7%;税金总额113.12亿元,增长15.3%;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70元,与上年持平。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开发拉动强劲
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1.1%,两年平均增长18.6%。一是项目入库成效显著。全市在库固定资产投资项目728个(不含房地产),当年新进库481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205个,完成投资额增长0.3%;5000万元以下项目523个,完成投资额增长43.6%。二是一二产业投资高速增长。第一产业投资额增长1.7倍;第二产业增长68.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72.4%;第三产业下降4.9%,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下降26.2%。三是项目资金到位充足。全年500万元及以上项目本年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7.3%,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为主要来源,分别占到位资金的29.9%和30.8%。四是民间投资比重提升。全市民间投资增长40.3%,占投资总额的比重达45.3%,同比提高9.4百分点。五是房地产拉动力强劲。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9.6%,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6个百分点。房屋施工面积661.82万平方米,增长10.8%;商品房销售面积143.19万平方米,增长56.0%。
五、服务业逐步回落,营业收入稳中趋降
2021年,全市服务业高开低走,一季度增长14.1%、上半年13.3%、三季度7.3%、全年增长5.2%。分行业看,批零业增长4.5%、交通运输业增长14.2%、住餐业增长9.1%、金融业增长0.6%、房地产业增长6.7%、营利性服务业增长5.6%,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4.3%。从规上企业看,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完成33.64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5.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7.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下降0.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下降16.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8.9倍,卫生和社会工作下降5.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1.1倍。
六、消费市场稳定恢复,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2021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01亿元,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4.2%。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8.79亿元,增长22.0%。按经营地分,城镇149.73亿元,增长13.9%;农村48.28亿元,增长5.9%。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23.57亿元,增长4.0%;商品零售174.44亿元,增长13.0%。按商品类别分,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服装类和日用品类等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8.4%、18.5%、21.6%和15.7%,金银珠宝类、通讯器材类、汽车类分别增长19.9%、74.1%、9.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7.9%。
此外,新兴消费模式增长较快,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收入5021万元,增长47.7%。
七、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金融存贷规模扩大
2021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38亿元,增长19.9%,高于上年同期26.9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完成42.49亿元,增长21.0%;非税收入完成22.89亿元,增长17.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98.75亿元,增长7.0%。全市10类民生支出241.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87%,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等涉及基本民生的支出分别增长6.4%、16.3%、33.6%、38.2%。
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362.41亿元,同比增长8.4%,高于上月0.3个百分点,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079.23亿元,增长9.9%;各项贷款余额828.08亿元,增长9.6%,其中住户消费贷款181.2亿元,增长20.8%。存贷比为1:0.61,增量存贷比为1:0.69。
八、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202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36元,同比增加2420元,增长7.2%,高于上年同期2.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8元,同比增加1116元,增长10.7%,高于上年同期3.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9.1%。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分别高于生产总值增速2个和5.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3.12,比上年同期缩小0.11个百分点,农村增速高于城镇3.5个百分点。
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消费价格涨势平缓
202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6260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5.0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2%,低于控制目标0.78个百分点。1-12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低于上年同期1.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全省0.2个和0.2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品价格“五升三降”,交通和通信价格领涨。
注: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0年,庆阳市地区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7461108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2%。

2021年定西市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拉高标杆、自加压力,实打实干、干就干好,推动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全市经济稳步提质,人民的获得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8亿元,比上年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6.3%。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98.4、82.7、319.8亿元,分别增长10.4%、5.8%、8.3%,两年平均分别增长8.1%、5.8%、5.8%。
一、三次产业稳定增长,经济运行向好发展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全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核心,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稳步发展粮食产业。全市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827.4万亩,增长1.6%,其中,粮食面积601.万亩,增长2.1%。特色产业马铃薯、中药材、蔬菜种植面积分别为273.2、135.8、48.6万亩,分别增长3.8%、3.4%、4.9%。粮食总产量158.9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马铃薯、中药材、蔬菜产量分别为68.2、39.3、70.3万吨,分别增长0.4%、8.9%、16.4%。全市猪、牛、羊、禽存栏分别为86.2万头、45.9万头、137万只、554.2万只,分别增长9%、15.2%、11.4%、4.4%;出栏分别为62.8万头、12万头、97.3万只、450万只,分别增长23%、11%、21.2%、14.5%。
工业平稳较快增长。2021年,定西市紧紧围绕“工业产业攻坚大突破年”行动计划,聚焦“六个高于”目标要求,持续推动工业发展“333”行动计划。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45.4亿元,同比增长10.9%,两年平均增长7.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3%。从产品产量看,全市统计的36种工业产品中25种保持增长,增长面为69.4%。其中,饲料26.8万吨,增长115%;化学药品原药139.5吨,增长63%;黄金3.3吨,增长46.7%。从重点行业看,全面增长。四大重点行业实现增加值40.8亿元,增长13.9%,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1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7.2%、26.3%、11.2%、7.1%。从企业性质看,民营经济占比提高。113户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9.9%,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6.1%提高到50.3%。
服务业平稳健康发展。8大类规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5.4亿元,增长9.2%。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33.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22.8%,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21.9%。接待游客1163.4万人次,增长9.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3.4亿元,增长6.8%。铁路运输总周转量、公路运输总周转量分别增长13.7%、18.6%。邮政业务总量增长29.8%。
二、市场消费稳步回暖,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消费市场稳步回暖。全市积极挖掘消费潜力,拓展消费模式,释放消费需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5亿元,增长16.5%,两年平均增长7.6%。从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实现销售额157.3亿元,增长16.3%;乡村实现销售额28.2亿元,增长17.5%。批发、零售业销售额95.4、146.8亿元,分别增长10.1%、23.8%;住宿、餐饮业营业额3.6、24.1亿元,分别增长23.8%、21.9%。
全年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8.9亿元,增长23.2%。限额以上单位21类主要零售商品中,15类实现正增长,9类商品零售额增速超20%。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21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3%,两年平均增长15.5%。其中,项目建设投资增长1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4.2%。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30.9%、117.7%、1.2%,三次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上年2.4:11.5:86.1调整为2.7:21.8:75.5。从项目规模看,5000万元以上项目在定临、陇漳、通定、渭武高速等省市列重大项目的持续推动下,完成投资增长12.2%,占全部投资总额的57.4%,拉动全市投资增长7.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52.9%。
三、质量效益提质增效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随着经济稳步恢复,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持续巩固减税降费成效,加强收支调度,调整优化支出。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61亿元,增长19.2%。分结构看,税收收入18.3亿元,增长20.7%;非税收入12.3亿元,增长17.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1.2亿元,同口径增长4.6%。教育卫生等民生支出234.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指出的83.5%。
企业效益持续改善。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4.9亿元,同比增长24.2%;实现利润总额14.1亿元,增长96.5%;全市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64%。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市共招引项目104个,实施招商合作项目237个,到位资金313.84亿元,增长16.92%。
四、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进一步缩小。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11元,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98元,增长10.8%。城乡居民收入倍差3.03,比上年同期缩小0.09。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5455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309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14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9%。输转城乡劳动力63.7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59.93亿元,增长8%,人均劳务收入25083元。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其中,交通和通信上涨3.9%,食品烟酒上涨1.2%,居住上涨0.5%,医疗保健上涨0.4%,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0.2%;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其他用品和服务分别下降1%、0.2%、0.7%。
金融存贷款稳健运行。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59.6亿元,增长8.3%;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904.96亿元,增长7.6%。乡村振兴、中小微企业、绿色贷款稳定增长,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30.97亿元,增长10.34%。

2021年陇南市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市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主要预期目标较好完成,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发展质效全面改善,企业效益不断提升,民生福祉稳步增进,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初步核算,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达到502.5亿元,同比增长7%,两年平均增长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5.4亿元,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7%;第二产业增加值125.3亿元,同比增长8.2%,两年平均增长4.6%;第三产业增加值281.9亿元,同比增长5.7%,两年平均增长4.4%。
一、生产领域实现较快增长
农业生产稳中向好。全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7亿元,同比增长9.8%。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粮食总产量达到85.7万吨,同比增长3.5%。其中:小麦产量30.6万吨,同比增长2.3%;玉米31.1万吨,同比增长3.2%;薯类18.3万吨,同比增长4.1%。畜牧业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牛存栏13.6万头,同比增长6.2%;猪存栏56.2万头,同比增长10.7%;羊存栏23.6万只,同比增长7.2%;家禽存栏563.3万只,同比增长8.5%。牛出栏4.9万头,同比增长12%;猪出栏70.9万头,同比增长15.5%;羊出栏16.9万只,同比增长10.6%;家禽出栏462.3万只,同比增长11.9%。特色产业产品产量持续增长,中药材产量19万吨,同比增长11.3%;油橄榄产量4.1万吨,同比增长36.8%;花椒产量4.3万吨,同比增长27.7%;核桃产量7.4万吨,同比增长11.5%。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其中:采矿业同比增长32.7%,制造业同比增长1.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7.6%。全市五大支柱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3.2%,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同比增长7.3%;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同比增长37.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10.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增长0.2%;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同比增长6.2%。
服务业加快恢复。全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3.2亿元,同比增长5.8%,实现净服务收入22.9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5亿元,同比增长6.4%,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75.5%;邮政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8.4%,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9.1%;道路运输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0.9亿元,同比增长13.8%,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4%。
二、需求领域内生动力逐步增强
基础投资持续发力。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4%。其中:基础投资同比增长23.4%,增速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1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4.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同比增长57.5 %,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1.7%;卫生和社会工作业投资同比增长1.4倍,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7%。
消费市场平稳恢复。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4.3亿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8.9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6.3%,同比增长17.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5.3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3.7%,同比增长18.4%。市场消费需求持续上涨,中西药类增长101.4%,日用品类增长54.6%,通讯器材类增长42%,化妆品类增长38.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4.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1.3%。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全年全市外贸总值2.2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进口总值0.04亿元,同比增长3.7倍,进口商品主要为固液分离机,升降机及输送机,油脂提取加工机器等机械设备;出口总值2.2亿元,同比增长9.4%,出口商品主要为鲜苹果、鲜葡萄、黄芪等水果和中药材。
三、收入领域稳步上扬
财政收入持续增加。全年全市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63.4亿元,同比增长24.2%。完成税收收入50.7亿元,同比增长24.7%,其中:增值税22.9亿元,同比增长9.7%;企业所得税9.3亿元,同比增长125.8%;消费税6.1亿元,同比增长24%。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2亿元,同比增长21.5%。
企业利润不断提升。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营业收入176.4亿元,同比增长31.1%。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完成31.9亿元,同比增长22.1%。完成利润总额33.7亿元,同比增长97.1%。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完成利润总额9.1亿元,同比增长101.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完成利润总额10.1亿元,同比增长434.1%。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94元,同比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14元,同比增长11.2%。
四、要素保障总体良好
民生支出不断加大。全年全市财政支出中民生类支出240.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4%。其中:农林水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的27.2%,教育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的16.2%,社会和保障就业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的14.6%,卫生健康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的12.1%,交通运输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的3.1%。
金融存贷保持平稳。止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239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住户存款862亿元,同比增长11.9%。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741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中长期贷款580亿元,同比增长6%。
物价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1%。从八大类商品及服务同比价格来看,呈“四涨三降一平”态势。其中:衣着类同比上涨0.1%,居住类同比上涨0.2%,交通和通信类同比上涨3.7%,教育文化和娱乐类同比上涨0.6%;食品烟酒类同比下降1.5%,生活用品及服务类同比下降0.3%,其他用品及服务类同比下降1.6%;医疗保健类价格与去年同期持平。
总体来看,202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在新的一年,全市深入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市委五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高标准保障、高水平开放、高效能治理,踏稳走实“三城五地”建设的第一步,坚持以“十大行动”为抓手,以县域为基础,多措并举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努力实现赶超进位,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2021年临夏州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全州上下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省委、州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州经济稳中有进、稳步提质,“十四五”开局良好。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1],2021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3.8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3.0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4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3亿元、增长10.1%;第二产业增加值72.9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235.6亿元、增长7.4%。全州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95.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5.6%,比重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
一、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畜牧业增长较快
全年全州实现农业总产值119.4亿元,同比增长13.0%,粮食总产量70.8万吨、同比增长1.2%。其中,夏粮产量10.2万吨、下降1.8%;秋粮产量60.6万吨、增长1.7%。
全年肉类总产量6.6万吨、增长7.9%,鸡蛋产量1.0万吨、增长11.2%;牛奶产量4.4万吨、下降16.0%。大牲畜存栏41.5万头、增长21.6%,其中牛存栏38.5万头、增长17.4%,出栏15.4万头、增长14.2%。羊存栏180.9万只、增长13.0%,出栏164.3万只、增长20.1%;猪存栏30.7万头、增长10.0%,出栏26.0万头、增长28.5%;家禽存栏318.7万只、增长11.8%,出栏255.1万只、增长13.5%。
二、工业经济实现增长,规上工业降幅收窄
全州完成工业增加值33.4亿元、同比增长4.8%,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6.0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8%,降幅比上月收窄0.5个百分点。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长1.9%,制造业下降7.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3.3%。从隶属关系看,中央企业下降12.4%,省属企业增长9.1%,地方企业下降6.4%。全年工业用电量1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3%。
三、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工业固投占比提升
全州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0%,增速居全省第一位。分领域看,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8.2%,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60.8%。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89.5%,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74.0%。按项目构成成分划分,建筑安装工程增长24.6%,设备工器具购置增长52.0%,其他费用增长41.7%;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06.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0.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2.7%。工业固投增长40.1%,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上月提高0.5个百分点。截止年底,全州累计入库项目279个,计划总投资423.3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入库75个,计划总投资213.8亿元;5000万元以下投资项目入库167个,计划总投资32.5亿元;房地产项目入库37个,计划总投资177.0亿元。
四、消费市场稳步恢复,旅游业较快增长
全州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5亿元,同比增长10.0%,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9.3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6亿元,同比增长18.0%;限额以下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9亿元、同比增长6.6%。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5.4亿元、同比增长9.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2.1亿元、同比增长10.5%;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18.0亿元、同比增长22.6%,商品零售99.4亿元、同比增长8.0%。
全州共接待游客1592.6万人次、同比增长32.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4.6亿元、同比增长26.1%。其中乡村旅游接待人数586.8万人次,旅游收入13.8亿元。
五、财政收支运行平稳,金融存贷稳步增长
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3.1亿元、同比增长20.5%,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5.2亿元,同比增长22.9%;非税收入完成7.9亿元、同比增长16.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07.6亿元、同口径增长2.7%。其中,各类民生支出完成257.8亿元。
2021年末,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827.1亿元、同比增长10.0%。其中,住户存款610.9亿元、同比增长8.2%;非金融企业存款100.2亿元、同比增长0.3%。全州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87.4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住户贷款365.4亿元、同比增长6.9%;企事业单位贷款222.0亿元、同比增长11.9%。
六、城乡收入稳步上升,消费价格保持平稳
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902元、同比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06元、同比增长11.0%。全州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77,比上年缩小0.11。
全州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1%,涨幅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其中,交通和通信类上涨3.5%,居住类上涨1.3%,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7%,医疗保健类上涨4.2%,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0.8%,食品烟酒类下跌0.1%,衣着类下跌0.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跌0.9%。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下跌0.2%,鲜菜价格上涨4.0%,畜肉价格下跌9.0%,水产品价格上涨13.0%,蛋价格上涨9.7%,鲜果价格上涨4.0%。
新的一年,全州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州第十三次党代会、州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州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暨州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州委州政府部署要求,正确分析和认识州情、全面把握发展机遇,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全力盘活存量、引入增量、提高质量、增强能量、做大总量,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快速高质量发展。
[1]注: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0年,临夏州地区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329.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0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60.9亿元,增长4.0%;第三产业增加值216.0亿元,增长5.3%。

2021年甘南州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面对疫情和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全州上下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州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州委州政府工作部署,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扎实推进“五无甘南”创建,全州经济稳步复苏,稳中有进。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初步核算,2021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0.0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8%,两年平均增长3.2%,增速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2.34亿元,增长2.1%,两年平均增长2.3%,增速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8.63亿元,下降8.0%,两年平均下降3.0%,增速比上年回落1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59.07亿元,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4.6%,增速比上年提高6.9个百分点。
一、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
2021年,全州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完成增加值44.69亿元,比上年增长2.2%。
从农业生产情况看,2021年,全州农作物种植面积121.19万亩,比上年下降0.2%。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8.11万亩,增长4.2%;经济作物种植面积42.99万亩,下降5.7%;青饲料种植面积10.09万亩,下降3.5%。全年粮食总产量11.48万吨,比上年增长5.7 %;中药材产量5.51万吨,下降5.0%;油料产量2.18万吨,下降10.3%。
从牧业生产情况看,2021年,全州各类牲畜产仔成活率97.20%,比上年提高0.34个百分点;成畜保活率98.77%,提高0.17个百分点;总增率38.5%,下降5.6个百分点;肉畜出栏率64.2%,提高1.1个百分点;肉畜商品率59.5%,提高1.4个百分点。出售和自宰肉用牛61.83万头,比上年增长0.6%;肉用羊140.05万只,增长0.4%;肉猪23.62万头,增长3.2%。牛奶产量7.87万吨,比上年下降33.7%;绵羊毛产量0.13万吨,下降32.6%;禽蛋产量0.18万吨,下降5.3%。年末各类牲畜存栏261.48万头、只,比上年减少89.75 万头、只,下降25.6%,其中大牲畜存栏121.52万头,减少21.73万头,下降15.2%;羊存栏122.02万只,减少66.55万只,下降35.3%;猪存栏17.94万头,减少1.47万头,下降7.6%。全州禁牧和超载牲畜核减任务全面完成,既减轻了草场压力,也缓解了草畜矛盾,同时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
二、工业经济亟待转型。
受黄金冶炼、水力发电等重点行业生产下滑的影响,2021年,全州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0.0%,两年平均下降3.9%,增速比上年回落12.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21.4%,两年平均下降7.7%,增速比上年回落29.9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分门类看,2021年,全州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29.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10.4%。分行业看,2021年,全州机制服装制造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4.7%;制鞋行业增加值增长24.3%;电力供应行业增加值增长11.5%;金属结构制造行业增加值增长8.2%;肥料制造行业增加值增长6.3%;水泥生产行业增加值下降10.4%;畜产品加工行业增加值下降13.2%;电力生产行业增加值下降16.7%;乳制品生产行业增加值下降30.2%;石膏、水泥制品行业增加值下降32.3%;黄金冶炼行业增加值下降40.5%。
2021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乳制品13558吨,比上年增长12.2%;生产鲜冻畜肉3527吨,增长4.4%;生产水泥98.55万吨,增长2.2%;发电量41.68亿千瓦时,下降21.2%;生产黄金3168千克,下降39.7%。
2021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5%,增速比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下降5.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23亿元,增长5.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4.61%,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
三、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在牧光互补光伏发电、合作市北城区天然气集中供热、合作市高原牦牛乳产品加工及冷链物流、甘南藏药制药有限公司出城入园和玛曲县集中供热改造等项目投资的拉动下,2021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8.4%,两年平均下降8.5%,增速比上年提高31.2个百分点。其中,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增长9.8%,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4个百分点。
分领域看,2021年,全州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10.3%;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0.2%;民间投资增长41.4%;制造业投资下降31.0%;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0%。
分产业看,2021年,全州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14.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68.2%,其中工业投资增长68.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4%。
四、消费市场稳定恢复。
在成品油价格持续上涨和消费市场稳步恢复等因素的拉动下,2021年,全州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78亿元,比上年增长8.7%,两年平均增长1.3%,增速比上年提高14.3个百分点。
分经营地看,2021年,全州城镇实现零售额37.0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乡村实现零售额11.70亿元,增长3.9%。分行业看,2021年,全州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6.64亿元,比上年增长7.8%;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15亿元,增长11.7%。分消费类型看,2021年,全州餐饮收入1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商品零售36.66亿元,增长7.7%。
2021年,全州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石油及其制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6.4%,金银珠宝饰品类增长6.2%,中西药品类增长5.4%,粮油食品类下降11.0%,日用品类下降12.8%,烟酒饮料类下降13.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19.0%,文化用品类下降19.1%,家用电器和音像制品类下降22.8 %,化妆品类下降32.1%,通讯器材类下降41.3%。
2021年,全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398万元,比上年增长46.3%。
五、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2021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481元,比上年增长6.6%,两年平均增长5.3%,增速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23123元,增长6.6%;经营净收入4219元,增长6.4%;财产净收入810元,增长4.4%;转移净收入1329元,增长9.7%。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575元,增长10.8%。
2021年,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42元,比上年增长11.1%,两年平均增长9.6%,增速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4446元,增长14.9%;经营净收入4245元,增长9.2%;财产净收入105元,增长17.0%;转移净收入1346元,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194元,增长6.7%。
六、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
12月份,全州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6%,涨幅比上月提高0.4个百分点;同比上涨1.2%,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1—12月份累计上涨1.1%,涨幅与上月持平。
分类别看,教育文化和娱乐类同比上涨3.4%,医疗保健类上涨3.4%,交通和通信类上涨3.3%,居住类上涨1.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6%,衣着类上涨0.1%,食品烟酒类下降0.8%,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下降1.2%。
在食品烟酒类价格中,蛋类同比上涨25.2%,鲜菜类上涨9.0%,水产品类上涨8.4%,粮食类上涨1.2%,鲜果类下降3.6%,畜肉类下降15.6%。
七、地方财政持续增收。
2021年,全州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9.59亿元,比上年增长3.9%,增速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19亿元,下降2.7%,降幅比上年扩大2.5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5.23亿元,增长7.1%;非税收入4.96亿元,下降11.2%。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98.04亿元,下降10.8%,增速比上年回落16.6个百分点。
八、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年末全州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15.42亿元,比上年增长7.0%,增速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其中住户存款216.40亿元,增长5.5%;非金融企业存款52.18亿元,下降39.2%;机关团体存款134.21亿元,增长55.1%;财政性存款12.61亿元,增长18.5%。各项贷款余额261.27亿元,增长1.0%。
相关链接:数据发布:2021年甘肃省经济运行情况发布!
552_165056611343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1479971814@qq.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