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更多精彩

2021年《经济研究》财税论文回顾
(第831期)

《经济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综合经济理论刊物,为月刊。《经济研究》创办于1955年,1998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2000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009年,被中国期刊协会和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
ISSN:0577-9154
CN:11-1081/F
(2021)复合影响因子:19.013
(2021)综合影响因子:13.381
本篇主要呈列了《经济研究》2021年刊出的关于中国财税领域的相关论文,共计18篇,目录如下: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目录
1.美国利率调整和税率调整的影响与我国应对措施研究
马理、文程浩
2.中国企业R&D补贴策略:补贴阈限、最优规模与模式选择
安同良、千慧雄
3.财政扩张、信用违约和民营企业融资困境
梅冬州、温兴春、吴娱
4.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对企业的影响——来自股票市场的初步证据
刘行、陈澈
5.农村税费改革与地方政府筹资模式的转变
毛捷、曹婧
6.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与企业融资困境缓解
梁若冰、王群群
7.增值税多档税率、出口退税与国际经济效应
冯阔、唐宜红
8.宏观税负、研发补贴与创新驱动的长期经济增长
刘乐淋、杨毅柏
9.税收优惠、租金分享与公司内部收入不平等
张克中、何凡、黄永颖、崔小勇
10.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企业杠杆率分化
谭小芬、张文婧
11.以税增信”是否有助于小微企业贷款?——来自“银税互动”政策的证据
杨龙见、吴斌珍、李世刚、彭凡嘉
12.农业补贴改革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影响
许庆、杨青、章元
13.中国政府创新政策的混合激励效应研究
张杰
14.增值税负担机制研究——来自采矿业税率改革的证据
寇恩惠、刘柏惠、张醒
15.产品市场扭曲与资源配置效率:异质性企业加成率视角
尹恒、张子尧
16.企业融资约束下的政府研发补贴机制设计
赖烽辉、李善民、王大中
17.双支柱”政策、政府债务与财政政策效果
马勇、吕琳
18.银税互动、融资约束与小微企业投融资
陈彪、罗鹏飞、杨金强


2021年1期
1.美国利率调整和税率调整的影响与我国应对措施研究
马理、文程浩
摘要:美国近年来针对经济发展状况频繁调整利率政策与税率政策,这些政策对其他国家有较强的溢出效应,但目前对其传导机理与传导效果尚缺乏深度的理论分析。本文构建了两国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在开放经济背景下研究了美国的利率调整(以加息为替代)与税率调整(以减税为替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结论显示:美国加息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冲击,在短期内会导致中国的产出、资本投入、净出口与就业率出现下降,在长期中,虽然下降趋势有所缓和,但对资本外流与净出口的负面影响非常大;美国减税在短期内对中国经济有负向冲击,但在长期中影响较弱。相应的政策建议是:认真评估美国利率调整的冲击方向、力度和影响,关注国内的通胀水平与进出口,向市场灵活适度的定向提供流动性,增加产出与提高就业率;加强监控,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资本外逃与净出口下降;减税降费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预估可能产生的贸易摩擦与政治矛盾,提前做好防范预案。
关键词:美国利率调整;美国税率调整;对中国的影响;应对措施
2.中国企业R&D补贴策略:补贴阈限、最优规模与模式选择
安同良、千慧雄
摘要:R&D补贴是当今世界各国推进本国创新、参与全球技术竞争、占领技术前沿制高点的重要产业政策,但关于适宜采用R&D补贴的经济阈限、R&D补贴的最优规模,以及实施R&D补贴的有效模式等核心问题依然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建构。鉴于此,本文从技术外溢视角出发,将R&D补贴嵌入到R&D竞争框架内,构建理论模型系统阐释R&D补贴的上述相关问题,同时使用产业层面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给定技术溢出水平,只有当其他经济条件处在补贴阈限内时才需要R&D补贴;当需要补贴时存在一个最优的R&D补贴规模;R&D补贴绩效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发生反转;"普惠式"补贴与"竞争式"补贴有各自的优势区间。中国的R&D补贴总体有效,高技术产业的补贴绩效尤为显著;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R&D投资的带动作用要优于直接的财政补贴。
关键词:R&D补贴;补贴阈限;最优规模;“普惠式”补贴;“竞争式”补贴

2021年3期
3.财政扩张、信用违约和民营企业融资困境
梅冬州、温兴春、吴娱
摘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财政扩张计划使得民营企业产出比重下降,之后的"去杠杆"又导致民营企业融资更加困难,针对这看似矛盾的现象,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金融摩擦的多部门DSGE模型,在一个一致的框架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以信贷来支撑的财政扩张,在刺激产出增加的同时,也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成本,进而对民营企业借贷成本产生影响。去杠杆的过程中出现的大量违约,造成金融中介资产损失,导致金融中介减少贷款,同时通过金融加速器效应使得企业外部融资成本上升。更高的借贷成本和更高的外部融资风险溢价,导致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大幅上升。对此,要从宏观政策上改善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应关注政策或者冲击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并通过调节银行准备金或者用财政资金补充银行资本金进行应对。
关键词:财政扩张;信用违约;民营企业融资
4.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对企业的影响——来自股票市场的初步证据
刘行、陈澈
摘要:采用事件研究方法,本文通过观察股票市场对"消费税征收从生产环节后移至批发/零售环节"的改革方案的反应,为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对企业的影响提供了初步证据。结果表明,相比未缴纳消费税的企业,缴纳消费税的企业在[-1,1]事件窗口期的股票市值下降了约0.8%。这与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会提高消费税税基,降低消费者需求,负面影响企业业绩的预期一致。进一步,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对消费税缴纳比例较高、产品需求价格弹性较大、所销售的消费品采用从价定率和复合计税方法(相较于从量定额计税方法)的企业影响程度更大。此外,本文还识别了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之后潜在的消费税纳税义务人,发现这些企业的股票市值也在显著下降。本文结论有两点启示:(1)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的同时可以适度且差异化地降低消费税税率;(2)消费税征收环节的后移会改变行业内的市场结构,加剧行业分化。
关键词: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税收改革;企业价值;事件研究
5.农村税费改革与地方政府筹资模式的转变
毛捷、曹婧
摘要:政府筹资模式转变与经济发展阶段和财税体制改革等密切相关。为实现财政可持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财力保障,有必要研究地方政府筹资模式的调整机制与优化之策。本文利用1999—2016年中国地级市层级数据,借助取消农业税改革造成的地方财力紧缩构建强度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财力紧缩对土地税收比率(土地出让收入与地方税收收入之比)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财力紧缩是造成地方政府筹资模式偏离税收、转向土地的重要原因,该结论不受变量设定和干扰性因素等影响,并通过了安慰剂检验。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上述效应在土地出让收益较高和实施土地储备制度的地区更为突出,而在土地出让成本较高的地区有所减弱。本文研究表明,协同稳步推进央地财政关系改革、地方税体系建设和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有助于破解地方政府对土地融资的路径依赖,回归以税为主的筹资模式。
关键词:政府筹资模式;土地税收比率;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

2021年4期
6.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与企业融资困境缓解
梁若冰、王群群
摘要:本文利用2015年开始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改革作为政策冲击,实证考察改革对政府性债务与企业融资的影响,并分析了后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基于2014年审计署公布的全国各省、自治区地方政府性债务数据,利用收支相抵方法估算了2007—2017年的中国地级市政府性债务。其次,针对207个地级市与1417家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改革不仅显著抑制了政府性债务的增长,同时也缓解了企业的融资困境,而且上述结果在替代变量估计、变更估计方法与安慰剂检验中仍保持稳健。最后,机制分析表明,改革主要通过降低融资平台新增贷款来缓解上市公司的融资困境。
关键词:地方债管理体制;企业融资困境;地方政府债务估算

2021年5期
7.增值税多档税率、出口退税与国际经济效应
冯阔、唐宜红
摘要:本文在多国、多部门的一般均衡框架下构建了包含增值税的结构模型,首次模拟量化中国不同出口退税政策下增值税税率简并改革的出口与国际经济效应。研究表明:完全退税下的单档增值税税率变化呈现贸易中性,而不完全退税下单档税率的提高相当于出口征税,其出口扭曲效应通过增值税抵扣链发挥作用;与单档税率相比,不完全退税下多档增值税税率造成的有效税率提高与资源误置均引起本国出口与经济福利水平下降,而有效税率提高降低了他国经济福利水平的同时,本国资源误置却相对提升了其经济福利水平,且完全退税下不能消减资源误置的影响;中国近年增值税简并改革促进了本国与贸易伙伴国经济福利提升,其中多档税率调整对本国经济福利提升作用明显,而出口退税调整更有利于本国出口与他国经济福利提高;综合考虑增值税税收收入、国内与国际经济福利效应,中国单档税率最优点为10%—11%。本文从全球经济视角论证了中国增值税多档税率的影响,并提出税率简并改革的优化方案,为实现国内与国际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增值税多档税率;出口退税;结构模型;国际经济效应;税率简并改革
8.宏观税负、研发补贴与创新驱动的长期经济增长
刘乐淋、杨毅柏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及中美贸易争端愈演愈烈,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愈发赢得公众和政策制定者的深刻认同。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创新驱动的熊彼特增长框架,将生产性政府支出和宏观税负水平引入质量阶梯模型。理论模型表明:宏观税负水平对长期经济增长存在倒U型作用,即如果宏观税负水平大于(小于)某个阈值时,宏观税负水平的提升会显著降低(提高)稳态经济增长率;同时,研发补贴率对稳态经济增长也存在倒U型作用。并且,最优研发财政补贴政策与税收政策相互依赖,要求政府综合把握政策组合的力度。给定现阶段研发补贴率与研发强度,中国最优宏观税负水平不超过16.9%,总体税率下降1个百分点将使长期人均GDP实际增速提高0.17个百分点;若政府统一协调宏观税负水平和研发补贴率,该政策组合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最优的宏观税负水平和研发补贴率分别在12.4%—17.8%和41.5%—47.9%之间。因此,2018年以来的"减税降费"政策正合时宜。由理论模型的校准结果观之,目前我国的研发能力仍偏弱,随着国家基础科研实力和科研投入的提升,全社会的研发能力将得到有效提高,从而减税降费对长期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越发显著,本文给出的结果...更多。
关键词:生产性政府支出;减税降费;R&D;质量阶梯模型;熊彼特增长

2021年6期
9.税收优惠、租金分享与公司内部收入不平等
张克中、何凡、黄永颖、崔小勇
摘要:本文利用2014年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对公司税负的冲击,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公司税收优惠对其内部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公司税收优惠显著增加了管理层平均工资,但普通员工平均工资未显著增加,从而扩大了公司内部收入不平等。机制检验发现,加速折旧政策带来的税收优惠通过促进企业资本投资显著提高了企业生产率和经营业绩,从而增加了员工能够与企业分享的租金,但与普通员工相比,管理层的租金分享程度更高。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税收优惠对资产结构偏长期、规模较小和民营公司的内部收入不平等影响更大,但员工议价能力能够有效抑制税收优惠对公司内部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本文研究结论为我国利用公司税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提供了新的启发。
关键词:税收优惠;公司内部收入不平等;租金分享;固定资产加速折旧
10.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企业杠杆率分化
谭小芬、张文婧
摘要:基于1998—2013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本文考察了财政分权对企业杠杆率的异质性影响。结果发现,地方财政分权程度越高,平均而言当地企业杠杆率水平越低。财政分权对国有企业杠杆率的影响表现为挤入效应,而对非国有企业则表现为挤出效应。背后的机制在于,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通过直接或间接影响当地金融机构和企业部门的资源配置,改变了企业的外部融资环境,造成国企和民企在融资能力上的差异。企业与地方政府政治联系越密切或者信贷约束程度越低,财政分权对其杠杆率的挤出效应就会越小。本文认为,企业杠杆率的结构性失衡是财政风险金融化的微观表现,应以结构性去杠杆为基本思路,针对不同部门分类施策,同时规范中央与地方财税关系、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加强金融统一监管、强化地方政府激励约束机制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为稳定宏观杠杆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财政分权;杠杆率;地方政府行为;挤出效应;财政金融化

2021年7期
11.以税增信”是否有助于小微企业贷款?——来自“银税互动”政策的证据
杨龙见、吴斌珍、李世刚、彭凡嘉
摘要: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世界性难题,中国尝试将企业"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以数据互联共享和税务信用贷款为基础来缓解这一难题,实施推广了"银税互动"政策。本文基于2015—2017年浙江省的小微企业月度动态调查数据库,考察了银税互动政策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该政策显著提高了小微企业平均的银行贷款可得性与贷款额度,贷款成本的下降在开展初期并不显著,在后期有所显现。享受这一政策红利的主体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平均而言没有明显受益,但其内部的信贷分配有显著变化;银税互动信贷配给更偏向政策前无贷款、流动资金不足的企业;纳税信用评级为A、纳税额高的企业更容易受益。此外,银税互动的效果随银行密度和银企距离显著变化,意味着银税互动政策的效果与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有关。政策效果还会随当地经济发展而变化。这些发现为"以税增信"这一新思路以及政策实践的可行性提供了事实依据和完善方向。
关键词:银税互动;小微企业贷款;纳税信用;融资成本;信用贷

2021年8期
12.农业补贴改革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影响
许庆、杨青、章元
摘要:为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和顺应WTO规则,2014—2017年间中国实施了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和玉米、大豆临时收储政策改革,并将补贴重点向生产者尤其是规模经营农户倾斜。本文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14年与2017年两期农户面板数据考察了农业补贴改革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影响。结果发现: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整体上提高了规模农户的补贴获得,促进了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但这一效果更多体现于粮食主产的东北和内蒙地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改革不仅明显增加了农户进行玉米适度规模经营的概率,还显著促进了规模农户进一步扩大玉米的经营规模;大豆临时收储政策改革的明显效果主要来自大豆主产的黑龙江。本研究的结论为今后在WTO框架下进行水稻、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促进农户扩大并持续进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政策启示,即向生产者补贴转变的同时向粮食主产区倾斜。
关键词:农业“三项补贴”改革;临时收储政策改革;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13.中国政府创新政策的混合激励效应研究
张杰
摘要:本文实证研究政府创新补贴、高新技术企业减税、研发加计扣除三种政府创新政策对中国企业私人性质的创新投入的激励效应。主要发现是:从混合效应来看,政府创新补贴政策对企业私人性质创新投入造成挤出效应,而高新技术企业减税政策和研发加计扣除政策对私人创新投入产生挤入效应。这些效应在不同所有制类型和创新投入水平不同分位区间的企业中,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从交叉效应看,总样本中,政府创新补贴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减税政策及研发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私人创新投入均形成相互抵消的挤出效应。而高新技术企业减税政策和研发加计扣除政策之间,对企业私人创新投入形成相互补充的挤入效应。这些交叉效应在不同所有制类型和创新投入水平的不同分位区间中,也表现出显著差异性。上述经验证据既为创新政策领域研究增添了重要的中国经验,也为中国政府创新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方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政府创新补贴;高新技术企业减税;研发加计扣除;混合效应;交叉效应

2021年10期
14.增值税负担机制研究——来自采矿业税率改革的证据
寇恩惠、刘柏惠、张醒
摘要:增值税的流转税性质和特殊计税方式带来了复杂的税负转嫁问题,会从效率和分配两个方面导致改革效果偏离预期。本文基于2009年采矿业增值税税率改革的自然实验,建立福利分析框架,尝试从转嫁方向、转嫁比例、转嫁时间等维度刻画增值税税负转嫁的过程和特点。研究发现,增值税税率改革导致的税负变化由下游企业(消费者)、企业所有者、企业员工和中间投入供应商四方分担,改革当期的分担比例分别为53.518%、9.953%、0.165%和36.364%,扩展到中期,税负几乎全部转移给下游企业(消费者),负担比例达到77.449%。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竞争性矿产行业,垄断性矿产行业的企业所有者更有能力在短期通过向其他三方增加转嫁而减少利润损失;下游企业虽是主要负税人,但同时能因税率改革增加进项抵扣,实际并未受损。上述结果表明,增值税税负会随转嫁时间、市场力量不同而在多个负税人之间以不同的比例分配,通过多个渠道刺激经济、影响分配,制定改革策略时应充分考虑税负转嫁的影响。本文结论有助于深入认识增值税运行规律,增强税制改革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关键词:增值税;税率改革;税负转嫁;福利分析

2021年11期
15.产品市场扭曲与资源配置效率:异质性企业加成率视角
尹恒、张子尧
摘要: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扭曲都会导致资源误配置。大量文献分析了要素市场扭曲造成的资源误配置与效率损失,但鲜有文献讨论产品市场扭曲。本文从企业市场力量差异的角度厘清产品市场扭曲的内涵:差异化的市场力量扭曲了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价格信号并改变了企业要素需求,使得企业间要素边际产出不相等,最终导致资源误配置。当所有企业拥有相同的市场力量时资源配置达到最优。本文运用2007—2016年全国税收调查微观数据和结构模型估计了企业加成率等不可观测的企业异质性和基本参数,在此基础上测算了反事实资源配置与最优产出,发现产品市场扭曲造成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平均高达40.3%,其在全部市场扭曲损失中所占份额达到27.7%并逐年递增,产品市场扭曲逐渐成为资源误配置的一个重要来源。政策模拟发现,缓解产品市场扭曲能够显著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仅仅是消除产品市场一半扭曲就能使得全要素生产率提高26.1%。本文的结论对于认识产品市场扭曲对中国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为新时期进一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宽了政策思路。
关键词:市场力量;资源误配置;加成率;结构估计
16.企业融资约束下的政府研发补贴机制设计
赖烽辉、李善民、王大中
摘要:政府研发补贴应考虑社会效益。本文在企业融资约束和政企信息不对称情境下,基于机制设计分析框架,聚焦实践中常见的研发前补贴和研发后成本分担两种补贴方式,分别刻画不同方式下最大化社会效益的补贴机制,分析最优机制的结构特征及社会效益差异。主要得到了如下研究结论:第一,信息不对称情境下,最优机制应筛选虚拟创新剩余最大的企业作为补贴对象,补贴额度根据企业类型确定。第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融资约束高时,研发前补贴机制可节省企业融资成本实现更高补贴效益;融资约束低时,研发后成本分担机制可节省政府信息成本实现更高补贴效益。第三,结合两种补贴方式优势的混合补贴机制具有效益增益。第四,竞争性补贴申报机制可实施最优机制,实现精准筛选补贴对象,精确设定补贴额度的效果。第五,信息不对称程度加大产生更高信息成本,对补贴造成更多"扭曲"。第六,技术研发成功率较低且技术研发溢出效应较高时,内生决定补贴企业数量的机制更优。本文研究丰富了中国情境下的创新政策设计理论,为我国研发补贴政策优化提供理论指引和实施方案。
关键词:研发补贴;信息不对称;融资约束;最优机制设计;竞争性补贴
17.双支柱”政策、政府债务与财政政策效果
马勇、吕琳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多部门和多政策的DSGE模型,研究了政府债务和"双支柱"政策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不同融资方式下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和经济效应,并探究了主要经济金融变量随政府负债水平变化的基本规律。分析结果显示,"债务货币化"可能引发"滞胀"现象,进而导致财政政策无效。同时,虽然政府提高负债有助于增强短期财政政策的效果,但也会导致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波动性上升,从而引发额外的社会福利损失。此外,基于不同的财政融资方式,本文还考察了财政政策效果随"双支柱"调控强度变化的动态特征,从而为理解复杂条件下的"双支柱"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搭配问题提供了一些初步的分析思路和结论。
关键词:“双支柱”政策;政府债务;财政融资;财政政策效果

2021年12期
18.银税互动、融资约束与小微企业投融资
陈彪、罗鹏飞、杨金强
摘要: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税务总局和银保监会联合推出了小微企业新型融资模式——银税互动。本文试图探究银税互动对小微企业融资约束、投融资决策以及纳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银税互动可以消除小微企业融资约束;(2)企业投资动机与银行信贷乘数呈U型关系,且对增长率较低的企业,宽松的信贷政策对其投资有较大促进作用;(3)银行更青睐于给增长率较高、波动率较低的小微企业贷款;(4)银税互动对小微企业逃税的抑制作用依赖于银行的信贷政策。本文为银税互动受到政府部门和小微企业青睐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同时也为完善银税互动更好助力小微企业诚信纳税、让小微企业享受到诚信纳税红利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银税互动;融资约束;小微企业投融资;信贷政策
参考文献
[1]马理,文程浩.美国利率调整和税率调整的影响与我国应对措施研究[J].经济研究,2021,56(01):172-190.
[2]安同良,千慧雄.中国企业R&D补贴策略:补贴阈限、最优规模与模式选择[J].经济研究,2021,56(01):122-137.
[3]梅冬州,温兴春,吴娱.财政扩张、信用违约和民营企业融资困境[J].经济研究,2021,56(03):116-131.
[4]刘行,陈澈.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对企业的影响——来自股票市场的初步证据[J].经济研究,2021,56(03):100-115.
[5]毛捷,曹婧.农村税费改革与地方政府筹资模式的转变[J].经济研究,2021,56(03):83-99.
[6]梁若冰,王群群.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与企业融资困境缓解[J].经济研究,2021,56(04):60-76.
[7]冯阔,唐宜红.增值税多档税率、出口退税与国际经济效应[J].经济研究,2021,56(05):58-74.
[8]刘乐淋,杨毅柏.宏观税负、研发补贴与创新驱动的长期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21,56(05):40-57.
[9]张克中,何凡,黄永颖,崔小勇.税收优惠、租金分享与公司内部收入不平等[J].经济研究,2021,56(06):110-126.
[10]谭小芬,张文婧.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企业杠杆率分化[J].经济研究,2021,56(06):76-92.
[11]杨龙见,吴斌珍,李世刚,彭凡嘉.“以税增信”是否有助于小微企业贷款?——来自“银税互动”政策的证据[J].经济研究,2021,56(07):96-112.
[12]许庆,杨青,章元.农业补贴改革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影响[J].经济研究,2021,56(08):192-208.
[13]张杰.中国政府创新政策的混合激励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21,56(08):160-173.
[14]寇恩惠,刘柏惠,张醒.增值税负担机制研究——来自采矿业税率改革的证据[J].经济研究,2021,56(10):105-121.
[15]尹恒,张子尧.产品市场扭曲与资源配置效率:异质性企业加成率视角[J].经济研究,2021,56(11):119-137.
[16]赖烽辉,李善民,王大中.企业融资约束下的政府研发补贴机制设计[J].经济研究,2021,56(11):48-66.
[17]马勇,吕琳.“双支柱”政策、政府债务与财政政策效果[J].经济研究,2021,56(11):30-47.
[18]陈彪,罗鹏飞,杨金强.银税互动、融资约束与小微企业投融资[J].经济研究,2021,56(12):77-93.
作者:张旭
指导老师:李永海


更多精彩
尽在【兰财税海研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