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1824
  • Tax100会员 32564
查看: 376|回复: 0

政府审计工作报告二十年(上):2000-2010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分析!

2万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专家团队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36338

2020税务高考

2021-12-27 11: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选公众号文章
公众号名称: 兰财税海研语
标题: 政府审计工作报告二十年(上):2000-2010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分析!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06-11 06:15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wMzIwNTIwMQ==&mid=2247487427&idx=1&sn=79f1ef9d353946740a7c2aebd8db0ea9&chksm=c09897fdf7ef1eeb4903881959aefec6d8a8e3b67e001481a54713fad05e19340ba3fec3b340#rd
备注: -
公众号二维码: -
政府审计工作报告二十年(上):2000-2010年中央预算执行和
其他财政收支分析
(第211期)
作者注:2021年6月7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审计署审计长侯凯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了2020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进一步,通过查阅审计署网站公布的2000-2020年“国务院关于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我们摘录了二十年来政府审计工作报告中与财税问题直接相关的部分内容,一方面可以反映二十年审计发现的财税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反映出二十年来财税政策的发展演变。本期是上篇,主要反映2000-2010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分析中的相关财税问题。
2000年财税问题摘录:
——财政部继续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强国债资金管理,确保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积极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各项改革,预算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国税系统认真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方针,坚持依法治税,全面推行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内部管理进一步加强,省级以上国税部门违规减免税问题逐年减少。海关系统继续认真贯彻中央打私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通关作业改革和“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建设,强化内部控制,严格税收征管,整顿和规范进出口秩序,个别口岸大规模走私活动得到初步遏制,关税收入连续几年大幅度增加。
但这次审计也发现,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部门和单位弄虚作假,挤占挪用财政资金;设置“小金库”和账外账,私分公款,滥发钱物;财务管理混乱,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失浪费;一些基层税务部门征管不力,违规减免缓税,甚至参与虚开增值税发票,骗取国家税款等,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
(二)审计国税、海关系统税收征管情况
审计12个省级国税部门,查出违法违规金额84亿元,主要问题是:一些基层税务部门会计核算不实,隐瞒税源,少反映企业欠税30.6亿元;违规批准缓征税款34.2亿元;少征、漏征税款9.9亿元;为完成税收任务预征或虚征税款3.6亿元;混淆预算收入级次等5.7亿元。
这次审计还发现,个别地方政府和基层国税部门为了局部利益,弄虚作假,执法犯法,造成巨额税款流失。如某市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擅自决定,对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企业缴纳的税款,按不同比例以“财政补助”名义返还给企业,导致开发区以外的一些企业为获取“财政补助”,在开发区设立“开票公司”,甚至虚开增值税发票,这既侵占了中央财政资金,又造成财政收入的大量流失。据对广东、福建3家公司在该开发区注册成立的7户业抽查,共虚增开发区增值税收入4.59亿元,因此,该市财政局从中套取中央财政返还1.48亿元,企业也非法获取“财政补助”2.44亿元。如广东某公司在开发区先后注册成立了3家企业,3年来采取假进货、假出库、空转开票的手段,以“销售”压缩机等名义,虚开增值税发票给其所属企业,合计价款13.49亿元,在开发区缴纳增值税2.18亿元,并抵减了应在广东缴纳的等额税款。企业据此非法获取“财政补助”1.08亿元,其中,交回公司6942万元,另有3887万元转入140个个人账户。该市财政局还以“中介费”名义,支付给“招商引财”中介人135万元。
广西百色地区及平果县国税局与企业相互勾结,利用江苏张家港保税区自定的税收返还政策,将广西平果铝业公司应在当地缴纳的增值税3938万元,转移到张家港保税区,由区内银利金属贸易有限公司缴纳,获取“财政补贴”1181万元,其中,百色地区国税局分得500万元,平果县国税局分得100万元,全部用于兴建办公楼;平果铝业公司分得496万元,形成“小金库”和账外资产;银利公司分得84万元,法定代表人涉嫌犯罪,已被逮捕。
沈阳市国税局于洪分局所属的两个税务所,1998至2000年2月采取“高开低征”手法,为辖区内钢材市场小规模纳税人违规开具增值税发票16万多份,票面税率为17%,应缴税款1.98亿元,实际征收率为0.3%至1.2%不等,仅征收税款876万元,造成税款流失达1.89亿元。
审计10个直属海关,查出违法违纪金额9.11亿元,其中影响国家税收收入4.54亿元,主要是应征未征、违规减免以及疏于监管造成税款流失等问题。如海口海关在处理9家保税仓擅自提走保税货物的案件时,未严格按税法办案,造成税款流失。该案实际案值4.9亿元,涉及税款1.5亿元,海口海关以政策遗留问题多、保税货物进口时间长、案件查处难度大为借口,只对当事人罚款8857万元,由于执法不严,这一罚款实际仅收缴4458万元。沈阳海关批准5户外商投资企业免税进口施工机械,价值1.14亿元,由于疏于监管,进口设备下落不明,涉嫌走私,偷逃税款4091万元。
对上述违反税收征管法规,擅自减免缓税,混淆预算收入级次等问题,审计署已依法作出处理。某开发区套取中央财政返还的问题,国务院已责成有关部门严肃查处。百色地区及平果县国税局、沈阳市国税局于洪分局的问题,正在进一步调查处理。涉嫌走私的案件,已移交海关立案查处。

2001年财税问题摘录:
二、200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
财税部门按照全国人大批准的年度预算,努力组织收入,坚持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严厉查处各种偷税、骗税和抗税行为,省级国税部门开政策口子的现象明显减少,税收秩序进一步规范,2001年税收增收突破2000亿元。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加大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的改革力度,进一步规范支出管理,优化支出结构,特别是中央财政大规模增加了社会保障支出,2001年达900多亿元,比1998年增长4倍多。国家财政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宏观调控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
(二)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财政部根据加快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加强对专项转移支付的管理,在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引导地方投资方向,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从审计情况看,目前专项转移支付在项目设置、预算管理和具体执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合理、不规范的问题。
1.项目单位过多,资金使用分散。专项转移支付是中央财政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目标而设立的,具有特定的用途。但从审计情况看,2001年中央财政安排的221项专项转移支付,具体分配到了28000多个项目,涉及面广,内容繁杂。有的明显用于地方事权范围内的支出;有的用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财力分配;有的在实际执行中改变投向,未用于特定对象;还有个别项目设置时间过长,早已名不副实,没有及时进行清理。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专项转移支付不能很好地体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不利于发挥其应有的导向作用。
2.预算编制和执行不够规范。一是资金分配还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目前财政部管理的专项转移支付共221项,有41项没有明确的管理办法。有的在下拨前对可以分配到具体项目的,却没有落实到项目;有的没有根据接受补助对象的实际情况,一律采取平均分配的办法;还有些本应按因素法进行分配的项目,却采取基数分配的办法。二是有些预算批复和资金拨付迟缓,影响了资金的及时安排和使用。
(三)中央税收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审计14个省国税部门2001年中央税收征管情况,重点检查了51个地级和278个县级国税局,占这些地区地县级国税局总数的30%,并延伸了1640个纳税单位。审计发现,当前税收征管中仍存在一些违反税收法规的问题,其中影响中央收入43亿元。
长期以来,由于税收征管注重计划考核,而且在实际执行中,有的将计划完成情况与自身的奖励挂钩,导致一些税务部门为了完成税收计划和获取奖励,人为调节税收进度,有的征收过头税,有的隐瞒税源。审计查出瞒报税源金额12.63亿元。
一些国税部门由于受地方政府干预或自身执法不严、征管不力,违规减免缓税和应征未征税款问题比较突出。有的执法犯法,为牟取地方或小团体利益,大量截留国家税款。如新疆吐鲁番地区国税局1998年至2001年9月,以“代征代扣手续费”和“解决稽查办案经费”的名义,从国库中提退增值税1.05亿元,动用其中的8982万元,兴建吐鲁番国际大酒店。该酒店集办公、住宿、餐饮和娱乐为一体,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当地国库和财政部门甚至参与其中,分别牟取140万元和400万元的好处费。目前,国务院已责成财政部、税务总局和人民银行组织力量,对该问题进行严肃查处。

2002年财税问题摘录:
(一)中央本级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002年,财政部、原国家计委等部门在年初安排预算时,有部分资金没有批复落实到具体部门和项目,而是在年度执行中通过追加的方式再进行分配。这种做法,不符合预算法关于年度预算应及时批复到各预算单位的规定。这样做不仅加大了部门自主追加预算资金的权力,而且分配中缺乏透明度,容易产生随意性,不利于预算管理监督和国家机关的廉政建设。
3.2002年,财政部在批复和追加4个部门预算时,将中央补助地方支出9.58亿元,作为中央本级支出列入部门预算,由这些部门用于对地方的补助。这种做法,违背了预算法关于部门预算应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的规定,同时,这部分资金的使用也脱离了地方政府和人大的管理监督。
4.2002年,财政部用退库方式解决应由预算安排的部分支出。其中,从增值税中退库11.23亿元,用于三峡建设;从企业所得税中退库2.4亿元,用于解决库区移民安置问题。1988至2002年,经财政部批准,国家物资储备局系统从实现的物资变价收入中,坐支38亿元用于管理费开支,其中2002年坐支5.78亿元。这种做法,不符合预算管理"收支两条线"的原则,人为缩小了预算收支规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分配秩序。
(三)中央税收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审计8个省(市)国税局和16个直属海关税收征管情况,查出违法违规问题金额73.49亿元,影响中央收入26.38亿元。
国税征管中的突出问题是,一些国税部门违规减免,征缴不力。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从本地利益出发,越权开政策口子。如某区政府违规自定"招商引税"政策,采取将部分税款返还给纳税人和中介人的办法,吸引区外企业到区内注册,造成国家财政资金大量流失。1997年以来,共引来区外企业10500多户。据抽查,仅2000年至2002年10月,区外企业缴入区金库的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就达6.26亿元,区财政局共给有关纳税人和中介人返还税款2.09亿元。审计情况上报后,国务院已责成财政部、税务总局对该问题进行查处。
海关监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加工贸易管理漏洞较大。目前海关对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的监管,主要采取手册登记核销制度,以防止一些企业利用加工贸易走私逃税。由于制度本身不够完善,有些海关监管又不到位,造成大量加工贸易手册逾期未核销,有的甚至长达十几年。审计抽查11个海关,发现有4200多份加工贸易手册超期未核销,货值 107亿元,涉及税收9亿多元。如秦皇岛海关1996至1997年,为某公司办理加工贸易手册61份,货值440万美元,至今未核销,这些保税进口料件下落不明,涉嫌走私。
(八)县乡财政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2年,审计署组织对中西部10个省、市的49个县(市)财政收支状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财政收入"水分"较大。2001年,49个县(市)中有45个虚增预算收入6.74亿元,占当年预算收入的16%。二是人为隐瞒赤字普遍。截止2001年底,49个县(市)中有37个累计瞒报赤字10.6亿元,为当年决算反映赤字7.2亿元的147%。三是债务负担沉重。49个县(市)截止2001年底,累计债务达163亿元,相当于当年可用财力的2.1倍。四是欠发工资问题仍较突出。截止2002年9月,有42个县(市)累计欠发国家规定的工资18亿元(其中当年1至9月新欠1.32亿元),是1998年底欠发额的3倍多。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财政收入增长乏力。二是县乡财政体制还不够完善,基层财政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目前,县乡财政支出中有60%靠上级补助,许多专项补助还要求安排配套资金,加大了县乡财政的压力。三是一些县乡理财思想不够端正,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甚至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同时,上级对基层干部政绩的考核偏重于GDP和财政收入等指标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四是财政供养人员增长过快。1994年以来,49个县(市)总人口增长4.6%,财政供养人员却增长了22%。

2003年财税问题摘录:
(四)税收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审计调查17个省(区、市)35个地(市)的税收征管质量,重点抽查了788户企业,发现少征税款问题比较突出。这些企业2002年少缴税款133亿元,2003年1至9月少缴税款118亿元。影响税收征管质量的主要问题是:
1.人为调节税收进度。一些税务部门在完成税收计划的情况下,有税不征、违规缓征,甚至违规退库或利用税款过渡户人为调节收入。调查的788户企业中有近一半的企业存在这类问题,由此造成2002年底和2003年9月底分别少征税款106亿元和102亿元。如唐山市国税局2002年11月以来,在企业完全具备纳税能力的情况下,违规批准13家钢铁企业延期纳税10.63亿元,用于扶持地方钢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2.有些税务机关征管不力,造成税收流失。有些税务机关对企业纳税申报审核不严,擅自扩大优惠政策执行范围,违规批准减免税,导致税收流失27.6亿元,涉及企业169户,占调查企业户数的21%。审计还发现,个别税务机关严重失职渎职,造成国家税款大量流失。如河南省许昌市地税部门对货运专用发票管理失控,向无货物运输业务的企业无限量发售专用发票,致使这些企业以收取手续费为目的,大量违规代开、虚开货运发票,受票企业用虚假的货运发票抵扣增值税,侵蚀国家税款。审计抽查6户企业,2001至2002年共代开、虚开货运发票1万多本,金额19.17亿元,从中收取手续费513万元。若这些发票全部抵扣,将造成1亿多元的增值税流失。此案经审计发现后,河南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组织查处,已移送涉嫌犯罪案件6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9人,追缴入库税款8 687万元。当地税务机关73名责任人受到处分,2人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3.有些税收政策存在漏洞。如现行民政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虽然在鼓励残疾人就业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国家付出的代价过高,残疾人得到的实惠较少。审计调查的10个地(市)共有民政福利企业6438户,2002年1月至2003年9月,享受税收返还和减免103.49亿元,而同期这些企业支付给残疾人的工资福利只有12.3亿元,仅占退免税总额的11.89%,大部分减免税成为企业的自有资金或被有关部门集中使用,违背了制定这项政策的初衷。而且由于福利企业监管难度较大,在实际执行中,部分企业弄虚作假,采取虚报、挂名等手法人为提高残疾人员的比例,骗取税收优惠。
(六)财政资金投资效益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项目未按期建成投产。抽查的28个省(区、市)利用国债建设的526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有136个未按期建成,占25%。工期延误的主要原因是,项目前期准备不充分,地方配套资金不落实以及项目建设管理不善等。概算投资1.4亿元的广西北海白水塘垃圾处理项目,计划于2000年底建成投产,由于选定的代理商没有进口设备代理资格以及进口合同多处违背国际惯例等,导致已付款的关键设备供货中断,工程拖延至今仍未完工。
2.部分已建成项目运营效果差。抽查已建成的320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有32个没有投入运营,18个长期处于试运营或开开停停的状态,69个运营水平未达到设计能力。投资22.79亿元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河南省煤气化工程,从立项到2001年竣工投产历时16年,期间燃气市场供求发生重大变化,但项目决策者和建设单位仍坚持按原定规划进行建设,致使项目建成后只能按设计供气能力的一半运行,经营陷入严重困境,仅2002年度就亏损2亿多元。
3.有的工程质量存在重大隐患。审计长江堤防隐蔽工程建设情况发现,部分施工单位买通建设和监理单位,采取各种手段弄虚作假,偷工减料,水下护岸抛石少抛多计,水上护坡块石以薄充厚,工程质量令人担忧。抽查5个标段发现,虚报水下抛石量16.54万立方米,占监理确认抛石量的20.4%,由此多结工程款1 000多万元,目前部分堤段的枯水平台已经崩塌;抽查11个重点险段发现,水上块石护坡工程不合格的标段达50%以上。在该工程建设管理中,有关责任人以权谋私、大肆受贿。此案上报国务院后,有关部门立案查处,目前已逮捕21人。
4.挤占挪用建设资金及损失浪费问题严重。湖北省黄冈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弄虚作假,挪用明珠大道项目国债资金1 167万元,侵占安居工程用地110亩,兴建“形象工程”——东方广场,挪用资金占该项目国债资金总额的19.45%,严重影响明珠大道的建设。合肥市北郊生活垃圾处理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焚烧、堆肥和卫生填埋相结合的处理工艺,由于堆肥工艺对垃圾分类收集程度要求高,目前国内不具备这个条件,引进设备试运行4个月即被弃用,垃圾处理改为单一填埋方式,填埋库容迅速饱和,致使投资1.05亿元、设计使用25年的垃圾处理场仅运行了4年就被迫关闭,不得不另行选址建设。

2004年财税问题摘录:
一、中央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审计结果表明,2004年度中央预算管理总的情况是好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体制不够完善、制度不够健全、分配行为不够规范等方面。
(一)中央部门人均基本支出水平差距较大。基本支出包括人员支出和日常公用支出。各部门由于职责、任务及工作量不同,基本支出水平客观上存在一定差异,但这种差异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目前,虽然财政部对部分部门的部分项目实行了定员定额管理,但历史原因形成的部门之间占有资源的不平衡,导致基本支出水平出现了不合理差异。据对45个中央部门2004年决算抽查,基本支出人均水平高低相差10倍以上。财政部要采取切实措施,逐年加以解决。
(三)有的中央本级支出预算与补助地方支出预算划转不规范。2004年,财政部在预算执行中将中央本级支出预算99.47亿元划转为补助地方支出,将补助地方支出预算26.67亿元划转为中央本级支出。
二、中央部门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12个部门存在预算编报不真实的问题。一些部门的下属单位通过多报人员、虚列项目、重复申报、随意调高预算标准、夹带非预算拨款单位等方式,虚报多领预算资金4.91亿元。
(二)26个部门违规转移挪用财政性资金10.75亿元。14个部门向下属单位或相关单位转移财政性资金9.35亿元,其中有些资金被用于不符合规定范围的财务支出。如2003年至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决定,由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向所办的两家公司支付体育彩票发行费,用于彩票印制、发行,但支付的发行费超过实际需要,在扣除全部成本费用后,两公司获利高达5.58亿元。经体育总局批准,两公司已支出1.3亿元购买综合楼拟部分用于出租,按投资额125%的比例向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各省(区、市)体育局等投资单位分配2003年现金股利3750万元;另提取个人奖酬金1.31亿元。在彩票印制过程中,体育彩票管理中心负责人还弄虚作假,指定所办公司将代理进口电脑彩票专用热敏纸业务,委托给不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私营企业,人为增加环节,转手高价采购,致使彩票发行费在2003年2月至2005年1月流失2341万元。
此外,还有19个部门或其下属单位隐瞒截留财政资金和其他收入,设置账外账、“小金库”共3.5亿元,主要用于发放福利补贴及其他不合理开支。
(三)31个部门挤占具有专项用途的资金21.42亿元,主要用于对外投资、弥补经费不足和发放福利等。

2005年财税问题摘录:
四、开发区财政税收政策审计调查情况
审计调查上海、天津、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6个省(市)所属87个开发区2003至2005年6月财政税收政策执行情况,调查面占这些省(市)提出拟保留开发区总数的16.2%。审计结果表明,在开发区内实行特殊的财税优惠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加速了资本集中,拉动了开发区经济增长。以这次调查的开发区为例,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幅29%、实际利用外资增幅25.7%,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增幅19和12个百分点。
二是吸引和培养了高素质人才,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形成了一批高技术产业群和研发基地,部分开发区日渐成为国际产业分工和国际市场循环的重要环节。
三是发挥了辐射带动功能,促进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通过实行差别的财税政策,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
从审计调查情况看,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在开发区内继续实行这些优惠政策也面临一些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国家关于开发区的税收政策面临的问题。国家对开发区的税收优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企业所得税税率上给予优惠;二是在税收起征条件上给予优惠。这些政策对扶持企业发展和刺激开发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但从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看,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级开发区中,东部地区的开发区占了绝大多数,而且设立时间早、发展程度高;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区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这使得在享受基本相同的税收优惠政策情况下,东部地区得到的政策扶持力度远远大于中西部地区,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审计调查的6个省(市)开发区,2003年以来共减免税款183.56亿元,其中东部4个省(市)减免178.14亿元,平均每个省(市)44.54亿元,最多的达75.27亿元,而中西部两个省共减免5.42亿元。税收优惠政策还导致开发区内企业与区外企业的税负水平相差很大,不利于体现公平税负的原则。据对611户企业2004年度所得税负担情况分析,区内企业和区外企业的平均所得税负担率分别为11%和27.9%,相差16.9个百分点。此外,各地在实际执行中普遍存在扩大优惠政策范围的问题,如擅自扩大开发区面积、违规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批准区内注册区外经营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等,由此导致国家税款流失66.47亿元。
2.地方政府关于开发区的财政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国务院曾于2000年对地方政府自行制定的税收减免和先征后返政策进行了清理。从这次调查的情况看,各地违规直接返还税款的问题已大为减少,但依然存在以补贴、奖励等名义,通过财政支出变相向企业返还税款的现象。审计调查的87个开发区中,有65个制定了明确的财政返还政策,共622条;有79个开发区向企业返还120.15亿元。这一做法加剧了地区间“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由此形成的虚收虚支也严重影响开发区的财政质量。

2006年财税问题摘录:
——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保障宏观调控目标落实。中央财政进一步压缩预算赤字和国债投资规模,积极调整和完善相关税收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了财政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保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增加财政投入,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3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4.2%。通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范围和建立多元化的支农投入机制等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四、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这次审计发现部门本级存在的问题348.53亿元。其中:管理不规范问题331.15亿元,占95%;违法违规问题15.24亿元,占4%;损失浪费问题2.14亿元,占1%。主要是:
1.环保总局、烟草局、民航总局3个部门多报多领财政资金8489.2万元。主要方式有编制虚假项目、重复申报项目、超标准申报、多报本单位人数等。如环保总局2006年重复申报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价项目,获取财政资金3124万元。
2.南水北调办、海关总署等33个部门挤占挪用财政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等8.59亿元。具体是:用于购建办公楼、对外投资等5.6亿元,弥补本单位日常开支、发放津贴补贴等2.09亿元,超拨款范围、超预算级次或超标准拨付款项8994.84万元。
同时,审计还发现部门所属单位存在的问题120.27亿元。其中:管理不规范问题41.66亿元,占35%;违法违规问题53.48亿元,占44%;损失浪费问题25.13亿元,占21%。主要是:
1.铁道部、广电总局等6个部门所属的9个单位采取虚列项目、虚报支出或多报人数等方式套取财政资金1404.54万元。
2.发展改革委、文化部等25个部门所属的92个单位挪用财政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等27.54亿元。具体是:用于归还借款、基本建设及对外投资等26.4亿元,用于发放劳务费、津贴补贴等7327.81万元,用于日常支出4032.61万元。

2007年财税问题摘录:
——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总体情况较好。中央财政收入28 611.95亿元,完成预算的117.2%;中央财政支出29 579.95亿元,完成预算的110.1%;中央财政赤字2000亿元,比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预算赤字减少450亿元,比上年减少748.96亿元;增加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32亿元。
——中央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大了对“三农”、教育、医疗、社保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对农民直接补贴、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三农”支出达到4318亿元,比上年增长23%;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分别增长76%、296.8%和13.6%。
——公共财政体系建设逐步推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断完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达到7125.37亿元,增长38.1%。进一步调整完善“三奖一补”政策,改进财力性转移支付测算办法,建立资源枯竭型城市转移支付制度,促进了地区间财力均衡分配,基层财政困难得到进一步缓解。
一、中央财政管理审计情况
(一)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报告的2007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不够详细和完整。根据财政部的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但中央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个别事项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2007年,财政部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事项没有具体报告。
(二)有376.87亿元资金未纳入预算管理。一是储备物资变价款收入32.46亿元、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全国网络统考考试费”8062万元未纳入预算,而是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二是2007年中央财政专户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非税收入343.6亿元未清理纳入预算。
(三)财政部批复的部分中央部门项目支出预算年初不细化。为细化项目支出预算,财政部从2001年开始要求建立财政部和中央部门两级项目库。但由于项目库不够完善,缺乏备选项目,财政部批复的32个部门2007年预算中,仍有385.41亿元项目支出预算年初未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和单位,占这些部门财政拨款项目支出预算的42.8%。这部分预算需在年度执行中再细化到具体的项目和单位,有一定的随意性,而且影响预算执行进度。
(六)未及时清理中央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1998至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该项资金累计299.31亿元,其中2007年安排20.73亿元,年底余额89.54亿元。这部分资金属于财政周转金性质,国务院1999年就要求彻底清理此类资金,一律只收不贷。

2008年财税问题摘录:
一、中央财政管理审计情况
(三)财政体制审计调查情况。
一是基层政府自主调控财力较少,事权与财力不完全匹配。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县级政府能自主调控的财力仅占其可用财力的19.3%。从支出方面看,县级财政支出占这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支出总额的54.8%,却承担了73%的财政供养人口和8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生、城镇低保人员的支出。相当部分支出靠上级转移支付维持和支撑。
二是地区间财力不够均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距较大。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按财政供养人口计算,东、中、西部的省本级2007年人均可用财力分别为16.98万元、7.3万元和10.38万元,中西部省份人均可用财力明显低于东部省份;从县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看,地区间差距也比较明显,如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图书数、千人拥有医疗技术人员数和农村低保标准前20名的县分别是后20名的5.1倍、5倍和6.8倍。
三是部分地方收支管理不够规范。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13个省本级预算2007年少编中央专项转移支付2127.71亿元,有848.26亿元土地出让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未按规定纳入预算管理;抽查的43个开发区中,财政收支未纳入其所属市本级预算管理的有31个。这种做法,既影响了预算的完整性,也不利于人大和政府的有效监管。
二、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从审计情况看,中央部门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一是执行预算比较严格。有98%的财政拨款预算得到及时足额批复,财政拨款支出完成预算的97%,在中央部门公用经费预算统一削减5%的基础上,44个部门公用经费实际支出控制在预算之内。二是内部管理不断完善。7个部门建立了预算内部公开制度,大部分部门探索试行了项目绩效考评制度,有的部门扩大了财务联网集中核算范围,有的开展了所属单位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三是依法理财和预算观念得到加强。审计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呈下降趋势,今年预算执行审计查出的违规问题金额占审计财政拨款额的比重比去年下降了3.2个百分点;44个部门还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153项,预算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
这次审计发现违规问题40.5亿元,损失浪费问题4.67亿元,分别占审计财政拨款额的3.5%和0.4%。主要是:
(一)挤占挪用和转移财政资金14.83亿元。其中:民航局、体育总局等39个部门本级5.81亿元,质检总局、国家物资储备局等39个部门所属的117个单位9.02亿元。上述资金主要被挪用于与本项目无关的其他项目支出及弥补所属单位经费等。
(二)多报多领财政资金3668万元。其中:环境保护部、农业部等5个部门本级2035万元,国土资源部、广电总局等5个部门所属的7个单位1633万元。

2009年财税问题摘录: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迅速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综合运用预算、国债、税收和信贷等政策工具,加强和改善了宏观调控;中央政府公共投资比上年增长119.8%,中央财政安排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等补贴支出320亿元,通过结构性减税等减轻了企业和居民的负担,有力推动了经济回升向好。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共计7422.56亿元,比上年增长31.7%;用于“三农”的支出比上年增长21.8%,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增收;从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安排1318.25亿元,加快推进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逐步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深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优化和完善税制,取消和停征了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探索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快实施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强化基层财政建设;坚持厉行节约,压缩出国费等三项费用,“小金库”专项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中央财政管理审计情况
(一)2009年,财政部代编160个项目预算1702.83亿元,代编预算规模仍较大。
(二)财政部批复的中央部门年初预算中,有财政拨款之外的基本支出1793.05亿元未细化到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有27个项目支出170.20亿元、6项政府性基金支出59.40亿元未落实到具体项目或单位,其中三峡工程建设基金等4项政府性基金只列了预算支出总额。
(三)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改革从2001年开始试点,目前中央财政尚未建立完善的定员定额体系,不利于规范预算分配和执行。
(四)在卫生部所属的15家医院2007年和2008年修购基金年末结余分别为45.15亿元、49.99亿元的情况下,财政部2009年仍安排其新建固定资产等项目预算16.39亿元,这不利于统筹安排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2009年1月下达天津、河北等6省区市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任务计划35.58亿元,财政部2009年6月才拨付资金,影响预算执行进度。
(六)2009年12月,中央本级库款支出为2166.53亿元,是前11个月平均数的1.87倍,占全年支出的14.2%,预算执行进度不够均衡。
(七)2009年,中央财政本级实际支付以前年度结转资金1343.10亿元,1至11月实际支付时均记列为当年预算支出,年末再一次性调减,使财政部向社会公布的1至11月中央本级财政支出数据不够准确。
(十四)审计18个直属海关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征管情况发现,截至2009年底,有11个海关对进口货物完税价格、适用税率以及减免税等审核把关不严,造成税款流失3664.55万元;有6个海关对13户企业擅自将尚在海关监管期内的免税进口货物移作他用的行为,未按规定要求企业补税或提供税收担保,涉及减免税款7.75亿元,存在税款流失隐患。此外,天津海关为调节收入进度,对22家企业2009年12月申报的进口货物,在符合征税条件的情况下,先以各种理由征收税款保证金8.01亿元,在2010年1月才转为税款入库。

2010年财税问题摘录: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中央政府公共投资支出1.07万亿元,继续落实结构性减税、家电汽车下乡等鼓励消费政策,促进扩大内需和优化投资结构;中央财政用于科技、节能减排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14.3%、94.3%和19.3%,切实提高自主创新和基础产业保障能力,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一、中央财政管理审计情况
(一)部分中央支出预算编制不够细化和准确、执行率偏低,有些预算的级次和项目在执行中自行作了调整。
1.部分中央本级支出预算未落实到部门。在2010年中央本级支出预算16 049亿元中,有1485.75亿元是财政部代编的,需要在执行中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单位;至年底,上述代编预算中有148.67亿元未执行,占10%。抽查的“物资收储支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应急反应机制专家津贴”和“驻艰苦及污染地区人员回国工作医药费”等3个项目在2007年至2009年代编预算均未执行的情况下,财政部2010年继续代编38.16亿元,当年又未执行。
2.中央部门归口管理的部分本级支出预算年初到位率低。2010年,发展改革委负责分配的中央本级基建支出和科技支出预算的年初到位率,按规定应达到75%和97%,实际仅为7.8%和47.5%。
3.中央转移支付预算未及时细化落实到省区市。在2010年转移支付预算25 606.64亿元中,扣除据实结算项目后,有6536.58亿元未按规定在全国人大批准后的90日内下达到地方,占25%。在执行中,财政部又将215.67亿元专项转移支付预算上划调整为中央本级支出;少数项目预算执行率较低,如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预算42.95亿元中,当年仅执行10.56亿元,占25%。
第二部分审计意见
一、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切实理顺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基本满足地方政府履行职责所需财力。在此基础上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切实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科学设置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体现转移支付在财政体制中的修正、补充和均衡地区间财力的功能。进一步健全统一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明确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的功能定位,完善各类预算管理制度,处理好不同预算的资金投向和支出重点,使各预算之间有机衔接。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注重支出绩效
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益性和保障性领域的投入,加快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加强财政管理,严格预算约束,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执行的规范性,完善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和考核办法,切实提高预算执行效果。
作者:李永海 陶婷
806_164057452079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1479971814@qq.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